关于白石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石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石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石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石山旅游景点有哪些
白石山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南15公里,雄居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对外开放白石山玻璃栈道,是国内最长最宽、海拔最高的悬空玻璃栈道。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河北白石山旅游景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石山旅游景点
峰林
白石山最壮观的景致,即是以峰林地貌著称。
其核心部位的大理岩峰林是*惟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是*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的类型。景区的精华部分,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高出周围群山数百米。因白石山其形其韵酷似黄山,故被游人称为“北方黄山”。
峰林落差可达600米,是所谓“雄”;峰林峥嵘,峭壁陡崖,是所谓“险”;峰林如兽、如塔、如剑、如笋、如仙,鬼斧神工,是所谓“奇”;而夏秋时节,海拔1800米以上(步游路的起点海拔就超过1800米)常常云雾飘渺,云海如梦似幻,若雨后初霁,波涌浪卷,飘渺难当,更是一个“幻”字。
白石山降水较多,植被茂密,涵养水份较多,泉眼多出现于海拔1300米的高度范围内,西麓和南麓的峡谷瀑布各具特色,以西麓十瀑布峡的双龙瀑、飞龙瀑最为别致壮观。长城从白石山北侧逶通过,长约4000米,大部分敌楼和墙体保存完好,是全国长城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段之一。“敌楼修在城墙外”是白石山长城的一“怪”,它反映了长城建筑因地制宜的原则。
拒马源
拒马源泉群面积达6*方公里,泉水淙淙,白杨绿地,山水相映,环境清幽,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水乡风光。涞源县境内泉源多,水量大,已知泉眼102处,流量大于2升/秒的就有30余处,在全国许多名泉相继干涸之际,拒马源泉仍旧汩汩翻涌,是名副其实的泉城,泉中有城,城中有泉,因此可称县级泉城的.精品和绝品。拒马源泉的水温基本与外界温差大而雾气蒸腾。因此拒马河是*北方最长的不结冰的河。现在,白石山下部花岗岩峡谷中的溪流飞瀑、北麓保存完好的明长城及涞源县城中的泉群,一并被划入了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范围。白石山在战国时期,一山分燕赵,在宋辽对峙时期,一山分两国。如今登上白石山巅,北俯田畴,东瞰狼牙(山),南览群峰,西望五台(山),似置身天外仙境,会由衷地生发出“祖国山河无限美“的感慨。
十瀑峡
十瀑峡是花岗岩构造的一条大峡谷,清澈的泉水从海拔1300米处的龙虎泉涌出,溪流跌宕,流连为潭,跳跃为瀑,常年流水不息。落差50多米的“双龙瀑”,第一叠落入潭中,折转90度再次跌落,姿态别致优美,为瀑布中的上品。“飞龙潭”瀑面开阔,散落飘洒,飞珠溅玉。“无声瀑”溪水从石板上滑落,如绸缎一般,亦动亦静,无声无息。十瀑峡花岗岩地貌与瀑布流水,构成了“泉、瀑、石、松”于一体的绚丽景观。山高水急的十瀑峡历来为游人青睐。山北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石山长城,是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之一,毛感知切筑的墙体显现着岁月的沧桑。
白石山景点特色
峰多:在不到三*方公里的区域内,山脊山谷峰多成丛、成簇。
壁峭:直上直下,有棱有角,陡直壁立,如刀削斧劈。
形异:如柱、如帆、如笋、如剑、如人、如兽、如神仙鬼怪。势险:有的上大下小,有的倾倒而不倒,有的状如垒块。
白石山因山体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白石山景观齐全,集峰林、怪石、绝壁、峡谷、瀑布、森林、云海、佛光、长城、庙观等景观于一体,地貌奇特,结构复杂。白石山是*古代“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因为夏季出现云雾机会较多,经常有“佛光”出现。
“白石晴云“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首,意思是说即使是晴天,白石山巅也会有云盘绕,白石山多云雾是由白石山特殊的地质结构决定的。
白石山的云雾胜境当属雨后初霁:沟谷之中生出烟云,成团成片,接着迅速弥漫,如万床棉絮,将谷壑填*,巨岩似浮岛,奇峰若仙山。
白石山峰云组合,是涞源的第一大美景。
空气不断上升并有水气不断补充是形成云雾的条件。东南暖湿气流遇白石山爬升冷凝,并被拦贮在重峦叠嶂、溪瀑众多,水汽不断得到补充,从而极易形成云雾。因北来的气流往往占优势,白石山南的云雾难以越过山脊,往往在山顶上盘旋涌动。云雾在白石山南麓形成后,在东南风的推动下试图越过山脊,冷、暖气流往往在晴云峰一线交锋。随着冷、暖气流强弱的变化,云雾时升时降,时进时退,聚如幔卷,散如蝶飞,奇峰忽隐忽现。尤其是当冷、暖气流强弱相当时,在山脊上方相互胶着,云头壁立,一边阴暗如晦,一边艳阳当空,一线两重天。“风云际会”为白石山一大奇观。
白石山交通攻略
北京-涞源
1、自驾:(1)京石高速-河北高碑店下高速-向西走112国道-经涞水-易县-清西陵-紫荆关-涞源,全程约240公里。线路2:107国道-经定兴至易县-走112国道-经清西陵-紫荆关-涞源。全程约200公里。
2、火车:从北京南乘坐7095次(北京南-太原)列车直达。(发车时间-6:37);从北京南乘坐7197次(北京南-涞源)列车直达。(发车时间-17:40)
白石山门票
白石山门票 150元
《观沧海》与碣石山
引导语:《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德胜回师中途经(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所写。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⑻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非常。
⒂至:极点。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4]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曹操作为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也极富争议,历代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东汉末年,汉家王朝衰微,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曹操凭借其文韬武略,智勇全才,联袁绍伐董卓、灭“黄巾”、打袁术、破陶谦、灭张邈、战吕布、最后打败袁绍,*定北方四洲(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建安十二年,东征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消灭了收留袁绍儿子的少数族乌桓势力,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诗歌造诣极高,所有作品悲凉雄浑,气势磅礴,字字千钧,绝唱千古。在他的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了著名的“建安文学”,这在*诗歌史上是第三次高峰。《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东征乌桓得胜班师时登临碣石山所写的诗,是他著名诗作《步出夏门行》第一首。曹操的诗多慨叹人生或写人生哲理,而描写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眼前所见真实景物,抒发自己澎湃激情与豪情壮志的诗篇《观沧海》却是独一无二的。诗歌天然浑成,灵感神来,纯净无暇,声振寰宇。就观海诗词而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曹操“东临碣石”之碣石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被历来的研究者所争论。一说是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一说是在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还有学者认为是在乐亭县东南沿海没入海中,以及在昌黎沿海沉没等,更有北戴河金山嘴、山海关孟姜女坟说等等。各派研究者均是饱学古今的专家,皆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让一般读者莫衷一是。笔者不是专家学者,对文史没有深入的研究,仅是一位诗歌爱好者,非常喜欢曹操的诗歌,又因生长在河北昌黎碣石山下,故对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有特殊的感情。对学界关于碣石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也十分关注。我县已故文史专家、散文家董宝瑞先生多年致力于碣石山的研究,对这一命题多有论述,结论也十分明确。笔者仅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历史资料的阅读、对《观沧海》一诗的理解,以及对碣石山及周边地理地貌的了解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观沧海》的历史解读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德胜回师中途经(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所写。这并非臆测推断,而是通过历史记载与诗中描述的景物分析得出的结论。《三国志》卷一《魏书一》用了简练的文字记录了曹操东征乌桓的过程,这段文字记载中有几个要点值得关注:
第一、东征乌桓的出发地与凯旋而归的目的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北方基本*定。但袁绍的儿子投奔乌桓首领蹋顿,扰乱边境,劫掠军民,复图冀州。为彻底消除北方边境隐患,以全力以赴统一南方,曹操采纳谋士郭嘉的建议,决定出奇兵东征乌桓。之前,即“春二月”他在“邺”(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县境内)总结“*叛”十九年的丰功伟绩,论功行赏,定功行封。“夏五月”东征大军是从“邺”(今河南安阳北与河北临漳县境内)出发,经“易”(今保定易县一带)“秋七月至无终”(今天津蓟县一带)这一路线正好穿越今河北省的腹地冀中*原,而回程“十一月至易水”次年初“还邺”。往返均在今河北省境内,与山东无棣的“碣石山”(马谷山)相去甚远。
第二、进军线路的改变。“秋七月”(公历8月),正是海河流域的多雨季节,经常洪水肆虐。“大水,傍海道不通。”遂请出当地名士田畴问计,田畴作向导,引军出卢龙塞(今迁西喜峰口)经承德地区奔往今辽宁凌源一带又南下(今辽宁建昌县南)白狼山,曹操在白狼山上指挥了与乌桓军队最大的一场战役,大胜乌军,其首领蹋顿及“各王”被斩。取得了东征乌桓的决定性胜利。这一情节说明,曹军原计划的进军路线是“傍海道”(辽西走廊),因大水不通,为把握战机,才出卢龙塞,开山辟路五百里,如天降奇兵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取得了战术上的主动。因此曹操东征的去程没有经过碣石山。
第三、班师必经(昌黎)碣石山。曹操东征乌桓,白狼山一战,曹军大败敌军,蹋顿与诸王被斩,军民二十余万归附,唯独袁绍二子、及叛逃乌桓的辽西、北*贵族逃到辽东地区。曹操并未追缴,料定辽东郡的公孙康会将二人斩首,以求*安。此间,曹操大军整编乌桓降军,追缴残余,九月班师。《三国志》给出的曹军班师路线只是从“柳城”至“易”,并未提到具体路径。于是,就有人引经据典地推测,曹军班师的路线为“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以推翻回程走辽西走廊的论断。其实,这是很荒谬的。
曹军班师,必走辽西走廊。其原因有三:一是攻克乌桓后须收复被占领的失地。当时,幽州是曹操统治的一个州。曹军来时的路是塞外,不归幽州管辖。而白狼山以南锦州以西的辽西走廊正是幽州辖区,是曹操的领地。也是原来袁绍之子袁熙的地盘。这一地区正是袁氏兄弟勾结蹋顿侵扰边境的踏板和根据地,曹军东征之初选择这一路径正是要顺路*复此地。来时未果,回程兼得,何乐不为?二是大军在塞北作战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南下百里的辽西走廊,则是地势开阔、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花果之乡。曹军奔袭乌桓的北路是崇山峻岭的塞外,人烟稀少,粮草匮乏。况道路崎岖,为突出奇兵,粮草辎重没有同时跟进。打败乌桓后,后勤供给严重缺乏。“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可见当时军队的困难情况。这样的条件下,如再走塞外的荒寒之地,已扩充的二十万军队以及随队返迁的十万幽州民众则会被饿死渴死。而走辽西走廊,即*路、又可以收复自己的地盘,安顿地方,又有丰饶的物产、水源,后续的供给也因秋季到来雨季过去,傍海大道的通行而衔接上的,故此路是无二选择。三是游览沿海名胜。辽西有秦始皇求仙入海处(秦皇岛)及秦皇汉武登临的碣石,曹操与秦皇汉武品性相似、胆略相*、志向相同。肯定对先人之足迹趋之若鹜,况碣石山是*古代北方重要的地理标志之一,对于文化巨匠和杰出领袖人物的曹操吸引力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辽西走廊的“傍海道”是曹操东征班师的唯一选择,按地理环境来说,那时的“傍海道”,应该就是现在的205国道的大致走向。因此,必须路过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揽胜、抒发东征大捷、*定北方、成就一统霸业的壮志豪情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四、时间点的契合。曹军东征的时间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阴历五月从“邺”出发,七月至“无终”,八月“白狼山”大战告捷,“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十一月至易水”,从上述时间连接上看,曹军班师走辽西走廊,从“柳城”(朝阳)到碣石山不过五百多里路程,道路并不难走,当时的行军进度需要十多天的时间,应该在阴历九月中下旬到达。此时,正是碣石山地区秋高气爽、日丽天蓝、五谷丰登、鱼肥虾美、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碣石山是出东北关塞进入冀中*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雄奇峻拔,名贯古今。又距渤海岸边很*,是登山观海揽胜的绝好去处。两个月紧张艰苦的行军作战,鞍马劳顿、人困马乏,需要驻军休整,碣石山下也是绝好的营地,进可攻退可守,山海之间有肥沃的*原,粮草供给便利。在部队休整期间曹操登山观海,赋诗抒情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是曹操诗作中的重要篇章,也是*诗歌史上的杰作。这组诗的写作背景就是东征乌桓之后,曹操连续取得了*定北方枭雄的胜利,志得意满,功绩卓著,豪情万丈的艺术表达。其每首诗最后一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并非无意义的咏叹,而是在取得了多少次冒险的战争胜利之后,对其命运之“幸”的咏叹。这一组诗从“东临碣石”开始一直写到冬天到达易水的“河朔隆冬”。乃作者抒发冒险东征之后得胜还朝、进而图谋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神龟虽寿”等均是这一情怀的表达。这就进一步佐证了《观沧海》的历史背景。
二、观沧海的现实解读
带着胜利的喜悦与豪情,曹操登上了雄奇险峭的碣石山。秋风**,松涛阵阵。放眼望去天空辽阔,水天相接,烟波浩渺。*处,山岛、树木、水草满目苍翠,清新怡人。此情此景,与曹操激情澎湃的心情产生了共鸣,一首响彻千古的诗篇产生了。
《观沧海》一诗描绘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真实可见。但许多研究者解读不一,尤其是对曹操“东临”之碣石究竟在何处,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我不知道这些争论者是否曾经来到碣石山亲身体验或考察,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对《观沧海》一诗的诗句和意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看那些争论文章时,觉得真是漏洞百出。其实只要金秋时节登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眼前展现的景象与《观沧海》逐句比较,就会让人恍然大悟———曹操东临之碣石不在别处,非这里莫属。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昌黎人,多次在各种季节登上碣石山,对《观沧海》中的景象有亲身感受。也对这片土地有深入的了解。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谈一下见解,仅供参考。
第一、碣石山的地理地貌概况。碣石山海拔高度*700米。距海岸线是15公里左右。乃燕山山脉的余脉,非常特别的是,燕山山脉的走向大致是东西向的,而碣石群峰却是南北(稍偏西南)向的,远远看去,像一队奔驰的骏马从燕山大本营一路冲来,也许是看到了前面有大海挡路,到昌黎县城这儿戛然而止,顿时凝固在那里,统帅是位高大威武的将军,他就凝固在了群峰中间,成为了挺拔险峻的碣石主峰仙台顶。而当你乘渔船出海,走上几海里回头看时,陆地不见了,但碣石山还清晰可见,它又像一艘破浪远航的巨船在苍天与大海之间航行。然而它却是静止的,几千年来,为海上航行的人指示着方向。碣石群峰千姿百态、层峦叠嶂、峰峰险峭。山下*原*坦肥沃、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降水适中,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第二、《观沧海》诗中的景物与碣石山景物完全吻合。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句可以解读其言外之意,应该是碣石山并不矗立海边,而离海边有一段距离。如果碣石就在海边,何用强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接站在海岸就可以观海了。接下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应该是上午的景象,因为曹操登上碣石山顿觉视野开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光山色。水何澹澹,是指水面辽阔,水波荡漾,此时太阳应该在东南上方的位置,阳光直射海面,海面上荡漾着粼粼的波光。没有风,海水基本是*静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时期,昌黎沿海海岸线要比现在的海岸线靠西五公里左右,如果属实,碣石山距海边的距离大约应在十二公里左右。笔者没有证据去考证这一说法,但因老家住在大蒲河镇焦庄村,是昌黎沿海距海边最*的一个村,仅1.5公里,我就在那里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就我对那里的地理地貌熟知情况认为,很久以前,那里曾经是海底或潮间带。其原因是,我们村的周围,全是海水浸泡过的
盐碱地,六十年代修通洋河灌渠引水种植水稻,之前什么农作物都长不好,有很多地方甚至盐草都不长,表面长一层盐皮或白色的碱,这种地方叫“咸盐滩”,我们村东就是大片的咸盐滩。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在咸盐滩上刮盐土,然后淋成盐水,再用火熬成雪白的细盐以供食用。现在昌黎和抚宁交界的两个苏鐣子村,就是古代烧盐的地方。“鐣子”就是熬盐用的大锅。沿海地区以前建房的房顶没有用瓦的,全都是*房,房顶上用“碱土”作“防水”,这种土是在咸盐滩上挖出来的,颜色是灰褐色,里边掺杂着白色的贝壳,这种土经踩实晒干后很坚硬,不渗水。应该是海底沉积层。里边的贝壳是圆形的,壳儿很厚,有完整的`,也有破碎的。这种圆形白色厚壳的贝类类似乐亭县以南海域的青蛤,又不完全相似,现在的海里已经没有这样的品种了,应该是古代的。这就说明,很久以前这里就是海底,现在的海岸线是后来地面上升退下去的。如果一千八百年前的海岸线确实是在现在的海岸线西5公里范围内,那么,曹操观沧海时见到的大海的景色比现在的要真切而壮阔的多。不过,沧海桑田、地质变迁是漫长的过程,千百年仅是短暂的一瞬。有些地质事件无可考,无充足的证据,不可妄论。
“山岛竦峙”的景象在碣石观海的场景中也是现实存在的。站在碣石山上,从“水何澹澹”的海面将目光收回,就会看到“山岛竦峙”的景象。碣石山余脉分布在主峰东西两侧,可谓群山环绕。西面是凤凰山脉,东侧则有五峰山、香山、桃花山、晾甲山、小东山、野湖山、樵夫山……南北绵延数十里的小山脉有*百座,这些山峰,虽然不高(海拔二三百米)亦皆挺拔险峻,姿态各异又表理相同。相互之间,竦峙呼应,形同兄弟,*则咫尺之间,远则十几里之内。有些距海岸很*,当时周边多沿海湿地,淡水湖泊坑塘较多,在碣石山上看去是山似岛,再往远处望去,北戴河莲蓬山清晰可见,如在*前,更似海岛一般。而北方的燕山东部群峰也可尽收眼底。山岛竦峙之景,至今应未曾改变,但水的相应减少海面的退却,可能岛的概念受到了影响,而山则依然如故。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更拉*了眼前的景象。这一句诗是两个层次,“树木”和“百草”不是混合的,而是相连的两个区域。碣石山下土地肥沃,半山腰及山脚的坡地最适合各种树木的生长,有的山上全被树木覆盖。如今是久负盛名的花果之乡、葡萄之乡,当年肯定是苍松翠柏、乔木灌木杂树丛生,极其繁茂。再往远处,就是沿海湿地,大片的水草青碧连天,尤其是蒲草和芦苇用“丰茂”描述甚为恰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开发之前昌黎沿海还部分保有这样的景象。如今水的减少、天然湿地被开垦为稻田、养虾场或搞起各类建筑等使湿地大量减少,大面积的蒲草芦苇及其他水草越来越少了。从地名上也能看得出沿海湿地的面貌,比如葛条港、大蒲河、小蒲河、草场庄、茂道庄等等。这些村庄建村大约在明朝中期,从村名上看,是低洼多水长满蒲草、茅草的地方。而阳历十月份,正是这些水草成熟茂盛的时节。*代如此,1800年前“百草丰茂”的景象就不言而喻了。
保定白石山旅游景点排行
白石山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南15公里,雄居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景区面积54*方公里,最高峰佛光顶海拔2096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保定白石山旅游景点排行,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石山拥有奇松、怪石、云海、佛光,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大理岩峰林地貌。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山峰秀丽壮观,空气清新,植被茂盛,门票很实惠。空中草原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北25公里处,在辽阔的山顶草原上,您可以策马扬鞭,自由驰骋。
白石山现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南15公里,核心景区面积54*方公里,最高峰佛光顶海拔2096米。
白石山拥有奇松、怪石、云海、佛光,亭台楼阁、青山绿水及珍稀动植物景观。“白石晴云”为涞源古十二美景之首。白石山是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是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大理岩峰林地貌。白石山风景区又称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因其风光酷似安徽黄山而被人们称为“小黄山”。
高山上的空气就是好,是北方难得美景,而且景区景色不错。大多山路比较*缓爬起来也不累。白石山挺凉快的,交通也很方便。
走进狼牙山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其实,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
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
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更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山峰秀丽壮观,空气清新,植被茂盛,门票很实惠。
走进空中草原
空中草原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北25公里处,由县城向西北通往空中草原的旅游公路走30公里即到。东北距北京180公里,南距保定市区150公里,以高山草甸、森林、草原风光而着称。
空中草原属于自然风景旅游区,该草甸东西狭长,南北广阔,海拔2151米,顶部宽广*坦,方圆二十多*方公里,是燕山运动差异升降形成大断块水*产出,成为两个盆地间的大*台。
岩层被风化剥蚀到寒武纪底部的燧石角砾岩时,这层抗风化能力强又相对完整的.岩层未能被剥蚀掉,未被冲开大的沟壑,象锅盖一样盖在山顶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顶山,为河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在辽阔的山顶草原上,您可以策马扬鞭,自由驰骋;您可以享用美味的野餐、烧烤,参加篝火晚会,观赏歌舞;可以野营、睡帐篷,也可以享受深山峡谷中的豪华洗浴,乘坐凌空跨越几道山梁的索道,驾驶滑翔机空中飞翔;在河畔森林中休闲纳凉,在山坡小楼里读书或发呆,和心爱的人一起看星星。
关于古诗《山石》的赏析
《山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古诗《山石》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诗文解释】
山石险峻,行走的道路狭窄,黄昏时分到了寺院看见蝙蝠飞旋。进入堂屋坐在台阶上,雨已经下够停止了,雨后的芭蕉叶子更大,栀子花开得更盛更美。僧人说古壁上的佛画画得很好,用火把照着看果然稀奇。铺好了床,扫净了卧*,准备好羹饭。简单的饭菜也足够充饱我的肚子。夜深了卧在床上听不到一点儿虫声,清冷的月光从山岭中升起来月光照进门里。天亮独自离去辨不清道路,转来转去,时高时低,终于出了一片烟雾。山红涧绿,缤纷灿烂,时时见到松树、栎树树杆都有十围大小。遇到流水赤脚踩着涧里的石头,水声激越,风吹动了我的衣服。人生能够像这个样子就可以自得其乐了,何必拘束自己被别人控制。哎,我们这些同道的朋友,怎么到了老年还不归来呢?
【词语解释】
荦确:险峻不*貌。
微:狭窄。
寺:指惠林寺,在今河南洛阳。
栀子:夏开白花,香味浓烈。
稀:依稀,隐约。
置:供应。
疏粝:粗米饭。
百虫绝:指百虫鸣声止息。
扉:门窗。
无道路:指辨认不清道路。
烟霏:泛指烟云雾霭。
纷烂漫:色彩繁艳。
枥:落叶乔木。
围:合抱曰围,或以三、五寸为一围。
激激:水流湍急声。
局束:受拘束。
鞿:马缰绳,此指限制。
吾党二三子:指与诗人志趣相投的几个人。
不更:更不,再不。
【诗文赏析】
本诗采用游记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描写了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游踪写得详尽,颇像游记,却又诗意盎然,不似流水帐的呆板,表现出了山野的自然美,这也是韩愈“以文为诗”的倾向。全诗读来酣畅淋漓,气势雄尽,自由舒畅。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文学赏析
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这里一部分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蜡烛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一见僧人生活的简朴,二见诗人对僧家招待的满意之情。后两句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 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使人有无限静寂之感。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一个“穷”字,写出诗人奔出雾区的喜悦。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峭崖上红花一片,山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诗人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像跟着诗人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下两句写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致使诗人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山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赏不尽的山、水、风、石的乐趣。这里景色丰富,境地清幽。所以诗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从“人生如此自可乐”到最后,是抒写情怀。韩愈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种痛恨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看似*凡,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铺采摛文”的手法。所谓赋体的“铺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绘景抒情,使之物相尽形,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山石》诗便是如此。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寺,还是其后的歇寺、离寺,先后按时间推移,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凡之事(像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晨起登程等);客观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晨雾、山花、涧水、松枥等)就像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诗人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意。如“黄昏到寺蝙蝠飞”,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无雕饰的词语,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黄昏中的气氛,使人如见古寺之荒凉,环境之沉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诗意。再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水声激激,风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其神其态,其情其趣,使人对这幅充满诗意的“山涧行”的图画,产生无限生趣。这就是诗人“铺采摛文”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出来。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1]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并称为“李杜”。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东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浓墨重彩地描写庐山的景色,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富抑扬顿挫之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作者: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解】:
(1)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3)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4)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5)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名山。
(6)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7)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8)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青黛(dài代):青黑色。
(9)金阙(què确):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10)银河:指瀑布。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11)香炉:南香炉峰。瀑布:黄岩瀑布。
(12)迥崖沓(tà踏)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凌:高出。苍苍:青色的天空。
(13)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整句诗的'意思: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14)大江:长江。
(15)黄云:昏暗的云色。
(16)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书多说长江至九江附*分为九道。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雪山:白色的浪花。
(17)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滑如镜,可见人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
(18)谢公:谢灵运。
(19)服:服食。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
(20)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21)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22)先期:预先约好。汗漫:仙人名,一云造物者。九垓(gāī该):九天之外。
(23)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纵身跳入云中。太清:太空。
句解: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这两句是说,旭日东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高峻,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边。诗句把景色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这两句诗写诗人登上庐山,俯视长江,抒发了一种豪迈的志趣——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还。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雄伟、壮美。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云万里飘浮,天色变化多端;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多姿多态,气象万千,给人以雄奇的美的感受。
译文
郑燮古诗《竹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古诗《竹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1、《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5、《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6、《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7、《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9、《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10、《入塞》
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11、《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12、《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13、《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4、《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谁零落为谁开?
15、《渔家傲》
*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16、《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石灰吟》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灰吟》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白石山的古诗
赞美白石山的诗句
描写白石山的诗句
白石山美景句子
关于石山的古诗
石山的古诗词
石山漱秋水的古诗
写积石山的诗古诗
赞美灵石山的古诗
描写杭州宝石山的古诗
李白赞美黄山奇石的古诗
白石塔的古诗
荆溪白石的古诗
天山奇石的古诗
带山石字的古诗
假山石的古诗
揭写山石的古诗
关于山石的古诗
含山石的古诗
古诗白石滩的诗意
白石清泉的古诗
有关齐白石的古诗
黄山奇石的古诗怎
山石的古诗词
写泰山石的古诗
齐白石的诗句古诗
山石奇特的古诗
关于山水石的古诗
山间石阶的古诗
吟黄山奇石的古诗
关于草古诗的诗
描写古代人思念的古诗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杜甫的古诗小学要背的
关于托物言志的长篇古诗
描写归隐田园美景的古诗词
形容女儿古诗词过关的诗词
关于苏东坡的故事写成的古诗
关于载的古诗词
赟字开头的古诗
有漫字激励的古诗
象征学生的词语古诗词
蝴蝶的画带古诗的那一种
送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
形容成功需要坚持的古诗词
相关元旦的古诗
海上人家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科学广告语
劝惩教化的古诗
有谁写过关于西湖的古诗
咏萤古诗带拼音的
表示猜测的古诗
李白的诗记录月亮的古诗
盘点关于桃花的古诗词
形容苏州护城河的古诗
我热爱古诗词的演讲稿
诵读的古诗词一分钟
古诗词中的物理学心得体会
万搭的古诗词
去者日以疏的古诗词
一个有语言特点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