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关于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52) 语录(2k+) 说说(2) 名言(666) 诗词(378) 祝福(1k+) 心语(63)

  • 《金陵怀古》赏析

  • 刘禹锡的这首金陵怀古诗写得很有意境,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读来令人回味。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诗鉴赏

      宝历二年(826 )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大概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暮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着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便紧扣题意,自然而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这里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借以形象地表达诗人对盛衰之变的认识。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位于江心的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驻扎在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目突出,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垂鉴呢?诗人以《玉树*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

      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这种手法,用于咏史诗、怀古诗中,颇为高明,足资借鉴。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5-13 21:01:27
  • 金陵怀古王珪阅读答案

  • 阅读,写作
  • 金陵怀古王珪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作者为王珪,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所以就有此作品,自此,吾为大家奉上金陵怀古王珪阅读答案,请:

      金陵怀古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8、颈联中有两个字运用传神,请指出是那两个字,并选择其一作简要赏析。(4分)

      9、综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8、答:“惊”、“压”(1分),“惊”运用拟人手法(1分),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1分),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1分);或:“压”字化静为动,(1分)“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1分),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1分)。

      9、答: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1分);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2分)。

      【作品鉴赏】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

      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这首诗歌的寥落沉郁,与奋发进取的盛唐气象迥别。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王珪

      字禹玉。北宋宰相、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宋哲宗即位后,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获赠太师,谥号“文恭”。

    [阅读全文]...

2022-03-11 02:37:47
  • 《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

      诗,汉语一级字,读作shī,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这两句大意是:国家的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山川地势的险要是不足凭恃的。

      出自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

      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

      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蔡洲:江中洲名。

      幕府:山名

      译文

      春潮淹没了冶城旁的小洲,黄昏的太阳斜照着征虏亭。

      蔡洲上长满了嫩绿的新草,幕府山上的烟云缭绕依旧。

      国家的兴旺衰败事在人为,山川本身只是大地的形状。

      与一曲《玉树后庭花》啊,哀怨凄恻,实在不堪欣赏。

      赏析:

      公元826年(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这两句是说,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之所为,山川险要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议论高深,识见卓越。“由人事”三字,蕴含极丰,寓意极为深远。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阅读全文]...

2022-07-09 09:49:38
  • 《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

  • 《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

      诗,汉语一级字,读作shī,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这两句大意是:国家的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山川地势的险要是不足凭恃的。

      出自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

      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

      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蔡洲:江中洲名。

      幕府:山名

      译文

      春潮淹没了冶城旁的小洲,黄昏的太阳斜照着征虏亭。

      蔡洲上长满了嫩绿的新草,幕府山上的烟云缭绕依旧。

      国家的兴旺衰败事在人为,山川本身只是大地的形状。

      与一曲《玉树*花》啊,哀怨凄恻,实在不堪欣赏。

      赏析:

      公元826年(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这两句是说,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之所为,山川险要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议论高深,识见卓越。“由人事”三字,蕴含极丰,寓意极为深远。

      尾联“《*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阅读全文]...

2021-12-13 15:41:45
  •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对于《桂枝香金陵怀古》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人教版高二选修),欢迎阅读。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词的下阕,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唐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宁初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的文学主张。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王安石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王安石一生虽然写词很少,但这首词却是可以千古传唱的。

      赏析2上阕描写金陵深秋的`傍晚,景色清丽,气象恢弘。“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登上高楼凭栏瞩目,金陵故都正是一派晚秋时节,天气渐渐有点凉了。一“登”一“送”,已见所咏之意,而接下来的“故”国“晚”秋,“初肃”天气,笔笔不离主意。且一个“送”字,就目力所及,关照整个上阕,使一股豪气贯穿全词。“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先写远景,用的是以动写静的方法。千里长江好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诗人巧妙地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阕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纵目望去,只见在斜阳映照之下,江上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江波之上。凝眸细看,岸旁迎着西风,那酒肆的青旗高高挑起,在风的吹拂下翻飞飘舞。这是在写*景,极为壮美;但细细品味,“征帆”、“去棹”、“残阳”、“西风”这一连串带有伤心的、摧折意味的意象,却又使人不由得联想起“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指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温庭筠《杨柳枝》)、“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晏殊《踏莎行》)、“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廖世美《烛影摇红》)、“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等诗句,因而也就有一种强烈的暗示作用。这几句写景,有与下阕怀古思今处暗合之妙,令人感受到“繁华竞逐”中所含的隐忧。“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的地方各种舟楫在淡淡的云彩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中时而停歇时而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就是用最美丽的图画也难把它表现得出。这是在写全貌。诗人将天地之间的美景打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后用一句话进行高度的概括:“画图难足”,可谓收束有力。

      下阕凭高吊古,感叹六朝皆以竟逐繁华而相继亡国覆辙重蹈的史实。“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回想往昔,豪华奢靡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最让人感叹的是那陈后主大门外已兵临城下,楼头美人犹歌舞(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亡国的悲恨凄楚接连相继。一“念”字让人坠入对往昔的回忆。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曾发生过多少竞逐繁华、醉生梦死、悲恨相续的故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这是何等惨痛的回忆!而南朝陈后主和张丽华因腐朽奢靡而破国亡家的旧事,还不令人惊心动魄么?“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千古以来凭栏望远,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历史上的悲恨荣辱,只能留作后人凭吊。古往今来人们怀古叹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的感慨。从怀古拉回到眼前,抒发感慨。“此”字含义丰富。它既可具体指眼前胜景,也可抽象概括北宋当时的社会状态。“漫嗟”中融进了深情的期待与最终的无奈!“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旧事早已如眼前大江,去而不返;唯有眼前秋色依旧,“*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此情此景,怎不令人万分惆怅呢?六朝的风云变化随着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那郊外的几缕寒烟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青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唐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若只是商女不知亡国恨,或许无关大局;如果统治者不能从六朝故事中吸取亡国的教训,则是致命的。前有六朝破灭之覆辙,后有南唐后主败亡之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所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确令人触耳心惊啊!

      本词上阕写景,景中有情,画面开阔,气势恢宏,有大气;下阕追古思今,感慨系之,笔力雄健,叙议结合,有深意。在“卑顺宛转”的婉约诗风占主导地位的宋初,王安石的这首词,无论在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上,都确有开豪放词风气之先的意义。词中通过对六朝历史兴衰的认识,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谴责,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较之一般怀古伤今的诗词,立意较高较新。

    [阅读全文]...

2022-04-04 02:44:20
  • 题金陵渡诗词

  • 文学
  • 题金陵渡诗词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题金陵渡诗词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韵译】: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

      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题金陵渡

      张枯

      全隆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赏析】

      凡是游过金陵,又从瓜州渡口渡过长江,目睹大江浩荡,云水苍茫之色的人,对这首《题金陵渡》的诗就会有深刻的感受。

      金陵渡就是南京的京口,唐代称京口为金胶,瓜州在江苏江都县南四十里,今辟为瓜州镇,地当运河之冲,与镇江隔江对峙。这里从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张估到了瓜州,在渡口小山上的小楼寄宿一宵,准备渡江而南。当他登楼眺望大江的时候,一缕闲愁袭上心头,令他顿生怀古与漂泊之感。楼外是“大江茫茫去不还”,夜幕降落了,长江的潮汐也反映了黄昏迷濛的景色,而夜空中有一弯料月,洒下了薄薄的银光,这时候,瓜州渡口的特色显现出来了,渡口泊船的两三渔火,闪烁地点级在江边,与江月遥遥相映。着了这样的情景,联想到金粉六朝的历史,诗人的感情不禁激荡起来:“这两三星火,标志着千古难磨的古渡风光。而世事的变动不居,在历史长河中,与潮起潮落的长江比较起来,显得多么短暂啊!”

      “两三星火是瓜州”这种写景之笔,绝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与愁连系起来,这种愁也许具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旅愁,也许具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世事感慨,因此这句诗从唐代以来就脍炙人口,所谓“星火瓜州”,由此而来,大可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媲美对瓜州古渡的吟咏,唐宋诗家之作不少,如晚唐的韩握:“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挠。烟月迢迢,金睦渡口去来潮·一。”如北宋的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乎都可从“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找到联想的痕迹。

      诗友梁耀明、何竹*去年春天曾游金陵,也到了瓜州,他们在沉醉的春风中渡江,诗情澎湃,分别写了过瓜州的诗作。梁耀明写道:“扬州二月未春酣,稚绿教人眼更贪。十里瓜州啼鸟里,分花扶醉过江南。”何竹*写道:“历历寒烟古渡头一村田桥水认瓜州。江南江北梅初放,威得诗囊一路收。”从分花扶醉,一路吟诗,可以想见旅游的情趣。瓜州是富于古趣与诗意的。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5—849),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阅读全文]...

2022-02-12 22:18:26
  •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赏析: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

  •   《桂枝香·登临送目》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桌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阅读全文]...

2022-04-21 08:31:06
  • 张耒《怀金陵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 张耒《怀金陵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怀金陵三首

      张耒

      其一

      此君堂后青苍玉,别后何曾寄一声。

      想见秦淮月堂下,西风吹浪拍堤*。

      其二

      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

      青溪天水相澄映,便是临春阁上魂。

      其三

      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

      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注释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⑴此君堂:堂名。“此君”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常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⑵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故都。

      ⑶秦淮:即秦淮河,河畔一带为金陵名胜。

      ⑷璧月琼枝:典出《南史》。《南史·张贵妃传》:“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

      ⑸青溪:张丽华的丧身之处。《南史·张贵妃传》:“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一作“清溪”。

      ⑹烂漫:原意为色泽绚丽。这里有散漫、放浪之意。

      ⑺芰荷:指菱叶与荷叶。《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参考译文

      其一

      记得此君堂后面有着美好的青苍玉,自从离开金陵之后哪里有一点音信?想起当年在此堂下,美丽迷人的秦淮月夜里,西风吹起河中浪花拍击着河堤的情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其二

      张贵妃、孔贵嫔的故事已经过了数百年,对她们的容色无需再作评论,现在就连秦淮河也有一半被荒野的榛子树所侵夺。青溪水天交相辉映,那便是临春阁上张丽华与陈后主相聚之魂。

      其三

      我曾经在金陵有过放浪形骸的一段生活,北归之后风尘仆仆,连衣裘也变旧了。那时乘着扁舟在湖中游荡,听着雨打芰荷犹如美妙音乐的清脆声音,在舟中高卧欣赏,真的十分陶醉。

      赏析

      《怀金陵三首》是宋代文学家张耒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当写于不同时时。第一首诗追忆金陵的风光;第二首诗实为金陵怀古诗,借亡国之君陈后主与张丽华的一段史事,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革是非只待*评说的感慨;第三首诗追怀金陵的昔日之游。三首诗艺术风格相似,手法相同,都是一、三、四句一脉相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另换一意,含意深婉,用典简净,具有“自然奇逸”的艺术特色。

      《怀金陵三首》似乎不是写于同时。第一首回忆金陵秦淮的风光。第二首实为金陵怀古诗,所咏的是亡国之君陈后主与张丽华的一段史事。数百年之后,作者回想这段荒淫误国的丑事,对于张、孔的容色无需再评论了。她们早已魂埋幽石,埋骨穷壤了。就连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秦淮河,也有它兴衰的历史,后来有一半被荒野的榛子树所侵夺,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青溪天水相澄映”二句是承首句而来,接咏张丽华之事。当隋军攻克台城之后,陈后主与张丽华一同逃入井中,隋军把他们从井中捞出,斩张丽华于青溪中桥(一说斩于青溪栅),所以青溪是张丽华的丧身之处。《南史·张贵妃传》又载:“至德二年(指584年),(后主)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从诗的三四两句看,“临春阁上魂”应是指张丽华。陈后主死于洛阳,葬于邙山,所以“临春阁上魂”实应为“结绮阁上魂”,用“临春”代“结绮”,是因句中*仄韵律的`需要。不过这也无关紧要,陈、张的幽灵,仍然可以在临春阁相聚。诗人不过是用此来警告不思振作的宋代统治者,希望他们不要重蹈陈后主的覆辙罢了。

      第三首诗追怀金陵的昔日之游。故首句说“曾作金陵烂漫游”,“烂漫”有散漫、放浪之意,这一句包含着许多对旧游之地的美好回忆。金陵是历史名城,六朝故都。谢朓诗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金陵在历史上就是游览胜地,诗人离开之后,依然难以难忘。“北归尘土变衣裘”句,由追昔转入抚今。说他北归之后,风尘仆仆,衣裘也变旧了。岑参诗有“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之句。诗人北归之后,容颜也变老了。三四两句,继续回忆令人神往的金陵之游:扁舟一叶,在湖中游荡,湖光山色,尽入眼底,在风酥雨腻的江南春日,雨打芰荷,发出清脆的声音,犹如美妙的乐曲,诗人在舟中高卧,欣赏雨打芰荷的美妙音乐,十分陶醉。张耒曾用优美的散文来描写金陵的美景:“余自金陵月堂谒蒋帝祠,初出北门,始辨色。行*野中,时暮春,人家桃李未谢,西望城壁,壕水或绝或流,多鵁鶄白鹭,迤逦*山,风物天秀,如行锦绣图画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四引)此段描写,可与此诗相参照。

      《怀金陵三首》虽然不是写于一时,但艺术风格相似,手法相同。一、三、四句一脉相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另换一意。在咏史诗的写作上,他摆脱了宋人咏史“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吴乔《围炉诗话》)的通病,造语奇警,含意深婉,用典简净。《吕氏童蒙训》说:“文潜(张耒的字)诗自然奇逸,非他人所及。”这三首绝句,具有“自然奇逸”的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7-24 15:44:03
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 句子
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 语录
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 说说
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 名言
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 诗词
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 祝福
关于金陵的怀古诗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