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关于有关寻觅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寻觅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寻觅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寻觅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5) 说说(129) 名言(521)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古诗赏析

  • 李清照,文学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古诗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古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3)乍暖还(x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4)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

      (5)怎敌地:对付,抵挡。

      (6)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7)损:表示程度极高。

      (8)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9)堪摘:可,可摘。

      (10)次第:光景、情境。

      (11)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12)晚:一作“晓”。

      【翻译】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拓展内容:《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背景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阅读全文]...

2022-06-03 07:44:56
  • 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声声慢寻寻觅觅诗词赏析)

  •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4]!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5],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1]寻寻觅觅:寻求往事,追怀过去。寻:寻思。觅:搜索。冷冷清清:形容处境孤寂。凄凄惨惨戚戚:形容凄苦、悲惨和忧愁。

    [2]将息:调养休息。

    [3]憔悴损:枯了谢了。

    [4]怎生得黑: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5]这次第:这一切情况。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她的前期作品,词风旖旎,多为相思爱情之作,后期词风迥异,更多的表现身世之悲,中有无限感慨。现存诗文及词为*所辑,有《漱玉词》传世。

    【赏析】

    这是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15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上片起首三句连用七对叠字,有排空而来的怨情,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音乐效果。似泣如诉,笼罩全词。在写法上也是独创。在这种凄凉的境况下,又是“乍暖还寒”的悲秋时节。虽有“淡酒”御寒,可又偏是“晚来风急”,真是雪上加霜,环境层层压迫,外力重重摧折;正是诗人历遭劫难、备受痛苦的形象写照。“雁过也”三句更进而把苦难与离乱结合起来,借旧时相识的大雁回归,寄托自己流落他乡的凄凉身世。

    下片是在上片愁闷无法排遣后的触景生情。首三句写庭院景象的凄凉。“黄花”无人采摘,只是“满地推积”,一切不可收拾,一切百无聊赖。次二句写室内永昼难度的孤寂。“梧桐”三句灯外并举,物我相呼。最后“这次第”一言总括了上面种种惨淡景象,迸发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不解愁结。全词以突兀的开头,写愁云惨淡,继而借一些典型的凄凉物象,用舒缓婉曲的絮语诉说愁情,一层层推进,将一“愁”字推出,用“怎一个”反问.将愁情推向高峰,让读者永难排解,感染力极强。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这首词之所以这样富有感染力、历来被人们广泛经久地传诵,是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感情分不开的。这里当然也离不开作者的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首先,她由外到内,由远及*地刻画了自己内心的沉痛。由“寻寻觅觅”到“守着窗儿”,由“晚来风急”自然地写到“满地黄花堆积”,由“雁过也”到眼前所见到和听到的“梧桐更兼细雨”……层层推展,步步深入。

    这首词几乎都由口语构成,经过作者的提炼与加工,表现在作品之中使人感到既自然又贴切,笔力遒劲而情韵缠绵。在这首词里,作者用巧妙自然的铺叙手法,把情和景概括得极其突出和深刻。全词所用的十八个叠字,确切而自然,更加强了感情的渲染。特别是在情与景的对比描写之中,生动地刻画出作者种种难以诉说的沉痛而真实的感情。

    作者的这种沉痛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在南宋小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而这一种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任何时代,个人的遭遇与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因此,这首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比较深刻的思想性。

    [阅读全文]...

2022-03-30 18:37:07
  • 寻觅(组诗)

  •   (一)    寻觅,寻觅  在风的呼啸中寻觅  寻觅人生本怀的意义  寻觅,寻觅  在雨的泽润中寻觅  寻觅世界圆融的终极  寻觅,寻觅  在心的樊篱中寻觅  寻觅爱情独有的真谛    你把天空那一抹残阳  用“指月之手”点在了我的双眸  我亦追寻圣者的脚步  唤醒内心真实的希冀  这条苦难的路  还有多久  能够达到你温柔如水的发髻  这条路的苦难  还有多远  才能踏上“你”慧光皎洁的“朝圣之旅”    我用苦酒把自己灌醉  想在梦里寻觅  寻觅——  寻觅那  生命褪脱的出口  寻觅那  畅游天地的自在真心    心,还在哭泣  如同迷途的羔羊  瑟缩在寒冷的雪域  心,还是在哭泣  如同无助的游魂  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  寻求最渴盼的心灵    这条路太漫长  那无尽等待中  “风霜”镂刻的刀  已然,在时空中舞出了  “老、病、死”般模样的刀花与剑影  “我”——  只能在求“生”的命里  带上那不愿妥协地  ——“寻觅”    (二)    带着我的渴望  我又踏上了寻觅的旅途  这条路,艰难、痛苦、纠缠  但我还愿  以冲破千难万险的决心  和那未曾泯灭的灵性  在广袤无垠的朝圣之途,  伴着如我一样人的寻觅脚步  寻觅那  如太阳般光彩夺目的  生命之机    圣者的心与凡夫的心  何曾有过疆界  迷与悟  也只是蜕变中寻觅的必然之旅  你与我这对阴阳之体  也曾是  太极弦线上跳跃的休止符  它——  化为生命的梵歌  不曾打动彼此的容颜吗    你的爱,似曾相识,也许  在不经意的回眸一笑中  与我在“爱与觉悟”的寻觅共振里  种下了下世轮回的种子    你的爱,*静如波,也许  在你绕指柔情的胸怀里  带上一颗同天地共鸣的博爱之心  渐渐与你的他融合为一    你的爱,芳香宜人,也许  在你频波款步的嬉戏中  我的心若掉入情海魔窟一般  早已不再属于我自己    我的爱,疯狂而颤抖着  犹如被暗物质造就的第一推动,  裹夹着朝向远在他乡的你——叹息  你一颦一笑,举止轻盈,温婉妩媚  这份美,早已剥去最肤浅的外衣  是那最光耀灼人的真情呀  一片一片  浸渍着我的每寸肌肤、每个细胞  一片一片  化作漫天相思的花雨  渗透到我的灵魂里    你问我,为何还要寻觅  是啊,我也要问我自己  在你的容颜里  我其实已经找到活着的意义  而这份活着的意义  难道  还不能完成这份心灵的皈依    (三)    举目苍穹  你的笑容,透过闪烁的繁星  落入我泪眼娑婆的眸子里  安心了么?看透了么?  在爱中找到终极意义了么  我矛盾重重,内心纠结着  取与舍,留下还是离开——  都是命运为我选择或我选择命运的一次契机  在圆融的世界里  我与你无二无别  在三维对立的世界里  你与我又无言的怅惘  生命是什么?命运归何处    我的离开  是为了更高的启程么  我的更高  是为了自己寻觅终极的安心自在么  我的自在  是外境的富足和众人钦羡的赞誉么  我的一切,是最终真实的追求么    喧嚣的世界  留给了我们什么  追求的方向  是否带上了虚伪的镣铐  “酒色财气名位”的辗转追觅中  谁,为它们界定了真实的价值  你赋予了爱的意义  谁,又赋予了心的归期  我载着你的梦  踏上了继续求索的“寻觅”    莹月如盘,皓空如洗  伴着清冷的孤灯  我的心继续流浪  它超越了时空的局限  朝向远方的目标——寻觅    (四)    寻觅,寻觅  在痛苦的煎熬里寻觅生命持有的诗意  寻觅,寻觅  在求索的迷惑里寻觅死神喷吐“自我”的诡异  寻觅,寻觅  在讪笑的蛊惑里寻觅超越三途六道的辉迹  寻觅,寻觅  在博爱的影子里寻觅“大善铸心”的真谛    寻觅,寻觅  “奶格玛”的笑意  寻觅,寻觅  无量法界的秘密

      编辑点评:

      组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不断寻觅着,渴望找到灵魂的栖息地。推荐阅读,期待新的精彩!

    [阅读全文]...

2021-12-09 08:37:37
  • 关于寻觅的诗句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苏轼《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曹雪芹《葬花吟》

    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白居易《观幻》

    峡中寻觅长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李商隐《题二首后重有戏赠任秀才》

    经过剡溪雪,寻觅武陵春。——白居易《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十二韵》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十首》

    寻觅风来处,惊张夜落时。——王建《山中惜花》

    学人学人细寻觅,且须研究古金碧。——吕洞宾《窑头坯歌》

    无人共唱寻寻觅,有子聊教仄仄*。——方回《次韵君泽夜坐示子侄三首·两脚如麻坐到明》

    底须太史占星聚,世人寻觅无知处。——方回《次前韵将归隐黄山》

    寻觅旧题壁,脱落迷榛菅。——方回《石头田》

    罗帐薰残,梦回无处寻觅。——秦观《促拍满路花》

    恍疑在山中,明当往寻觅。——刘克庄《谒南岳》

    他年云水疏,亦恐难寻觅。——邵雍《君子与人交》

    何须钓月眠石,寻觅占渊静逸。——曹勋《法曲遍第二/法曲》

    径须寻觅谁家有,带土移将一两栽。——方岳《买菊栽》

    师今紧寻觅,看是真有亡。——魏了翁《赠僧南游》

    欲倩雕弧落新雁,足间寻觅子卿书。——王之道《秋日野步和王觉民十六首·箪瓢不失生涯在》

    无寻觅处知端的,急来与汝粗拳吃。——释绍昙《舜待者以拙自处请语为警》

    白鹤胜峰记昔游,醉墨淋漓在上头,君行有暇试寻觅,不知已扫黄泥不。——李流谦《送王君弼寺丞出守临邛》

    寒山老,寒山老,随沉迹,迢迢此去须寻觅。——释重显《送僧之石梁》

    端愧骑鲸老正字,会寻觅句旧题舆。——吴则礼《简子苍》

    筑著磕著,无处寻觅。——释法薰《偈颂六十八首·欲得见前》

    觅起处不得,寻觅处无地。——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觅起处不得》

    清风有何极极识,滔滔浪里休寻觅。——释崇岳《示智弼礼混源塔》

    吾庐谁道难寻觅,古树排门尽鹊巢。——高翥《投老》

    乘兴忽来仙洞里,大家寻觅一时忙。——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从来乐幽寂,寻觅未能穷。——欧阳衮《神光寺》

    春事何曾解有穷,枝头寻觅漫匆匆。——林季仲《次韵宋待制晚春书怀》

    寻觅简介

    寻觅,读音xún mì,汉语词语,意思为寻求;探索。

    [阅读全文]...

2021-12-16 07:17:50
  • 寻觅那个梦

  •   寻觅那个梦

      

      一张纸

      一张润湿的纸

      放在桌子上

      灯光,浮流

      椅子后的背影

      掉落着

      皱了、黄了的旧台历

      

      院子里,落秋了

      片片枯黄的叶子

      送走了春华秋实

      吱吱的秋风中

      似于说,说着叶子的梦

      说着,明日就要落去

      今晚,装上一个信笺

      送给下一个轮回春天的梦

      

      我起身,去拾梦

      满天的星斗

      还有那,晶莹的夜露

      我小心,一颗颗捡起

      放在没有到来的台历

      台历上,挂满了

      一张张,我舒展的心纸

      

      那夜,秋枝上的叶子

      飘落在我的桌子上

      我坐在叶里,寻觅你的梦。

      

      河南油田培训中心,薛洪文,2016.12.11

    [阅读全文]...

2021-11-29 17:54:36
  • 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诗

  • 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诗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如下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诗,为大家提供阅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阅读全文]...

2022-04-07 04:49:55
  • 关于寻觅佳句的成语

  • 【吹灰找缝】吹掉灰尘,寻找细小的缝隙。

    形容挖空心思,寻找可乘之隙。【打着灯笼没处找】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稀少,不容易找得到。

    【鸡蛋里找骨头】比喻故意挑剔。【没事找事】指故意找借口滋事。

    【骑马找马】骑着马去找别的马。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

    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自找麻烦】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事。

    【拔草寻蛇】祥见:拨草寻蛇 【拨草寻蛇】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拔树寻根】比喻追究到底。

    【吊古寻幽】吊:凭吊;幽:幽境。凭吊古迹,寻找幽境,感怀旧事。

    【东寻西觅】指到处寻找。【复蕉寻鹿】复:遮盖;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覆蕉寻鹿】复:遮盖;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复鹿寻蕉】复:遮盖;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覆鹿寻蕉】复:遮盖;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掘地寻天】掘:挖;寻:找。

    挖地找天。比喻行为与目的相反,违反现实,不可能如愿。

    【经丘寻壑】指游览山水。【觅迹寻踪】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

    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觅柳寻花】觅:寻找。

    欣赏春天的景色。也指狎妓。

    【买笑寻欢】嫖娼狎妓,寻欢作乐。同“买笑追欢”。

    【穷根寻叶】指弄清楚事情的真相。【骑马寻马】比喻已经有了好处,还要去谋另外的好处。

    【索垢寻疵】犹言吹毛求疵。【数墨寻行】数墨:一字字地读;寻行:一行行地读。

    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鼠穴寻羊】比喻没有功效的做法。【问柳寻花】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

    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寻弊索瑕】犹言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寻瘢索绽】指仅从表面现象追查人家的过失。瘢,皮肤斑痕。

    【寻风捕影】祥见:望风捕影 【寻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毫无根据。【寻根拔树】犹斩草除根。

    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寻根究底】追求根底。

    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寻根问底】追求根底。

    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同“寻根究底”。

    【寻根问蒂】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洗垢寻瘢】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来寻找瘢痕。

    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洗垢寻痕】垢:污垢;痕:痕迹。

    洗掉污垢来寻找痕迹。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

    【寻根追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寻壑经丘】寻幽探胜,游山玩水。【寻花觅柳】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

    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同“寻花问柳”。

    【寻行数墨】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

    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

    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寻欢作乐】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

    【寻流逐末】犹舍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寻奇探幽】探寻幽深奇异的景物。【寻死觅活】寻:求,找。

    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寻事生非】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引起纠纷。【寻山问水】指游山玩水。

    【寻头讨脑】故意挑毛病。《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自此日逐寻头讨脑,动辄便是一顿皮鞭,打得体无完肤。”

    【寻寻觅觅】指反复寻求探索。【寻衅闹事】衅:嫌隙,争端。

    寻找嫌隙,制造事端。【寻瑕伺隙】寻:找;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何:观察,隙:空子,机会。

    找别人缺点,看是否有空子可钻。指待机寻衅。

    【寻消问息】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寻行逐队】犹言成群结队。形容众多的人依次成行成队。

    【寻幽访胜】[visit places of scenic beauty] 搜寻幽僻美好的地方 【寻幽入微】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

    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寻源讨本】指穷本溯源。

    [阅读全文]...

2022-05-30 04:00:16
  •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的意思及诗意

  • 诗意,阅读,文学
  •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的意思及诗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的意思及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原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意思: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诗意:

      黄四娘家的花长得非常茂盛,花枝花叶把小路都遮盖住了;数不清的盛开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似恋恋不舍一样,恰好这时,黄莺也发出了动听的叫声,真是自由自在的小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经离乱战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

      赏析: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阅读全文]...

2021-11-25 01:08:19
  •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拓展内容】

      《寻隐者不遇》作文

      唐朝末年,人才稀少。我奉皇上之命,去深山寻找徐隐君。

      我翻山越岭,气喘吁吁。于是就在一棵千年古树上休息。阵阵冷风吹来,好似不清爽凉爽。我慢慢欣赏着这里的美景:这里有一座座连绵不断起伏的群连绵不断起伏的群山,有五颜色六的鲜花,有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还有一口口小池塘,里面流淌在清澈见底的水,能清清楚楚的映出人的影子。

      这是时,突然迎面走来一位小孩。她他满脸稚气,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满脸笑容的走来,我问道:“这里有没有叫许徐隐君的人?”那小孩遗憾地看着我,摆弄着大脑袋,嘻嘻地笑着。随后,开口道:“你找我师傅啊!他去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上。”只是雾深不知道在哪条沟?我望这万丈高山,于是便走了。回家后我作了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

      几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隐居起来成为了一位隐士。

      今天,阳光明媚,我准备去拜访位好朋友,来到他隐居的大山里,走在羊肠小道上,我不禁高兴起来。因就要见到分别好几年的好朋友了。山里绿树成荫,五彩缤纷的鲜花漫山遍野。清脆鸟鸣声不觉于耳,潺潺的小溪清澈见底,许多不知名鱼儿在水里嬉戏。景色是那麽让人欣旷神仪,让人流连忘返。

      我来到朋友家,在一棵巨大的松树下见到他的徒弟,便走上前去问到"请问师父在家吗?"小徒弟回答到"师父去采药了。""去哪里采药了?"在山里可是雾太大,因此不知道精确的位置。听了这话我本来高兴的心情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失望的心情。

      我闷闷不乐的回到家,把今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了<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作文

      一天,阳光明媚,山顶上云雾迷漫,几丝阳光照在大地上,林中的.草地上,数不尽的野花绽放出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肺的芳香。几只蝴蝶在林中飞舞,茂密的树林给这座山增添了一片绿色,鸟儿在林间啼叫着,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

      贾岛走在石头铺成的山间小路上,闻着芬芳的花香,听着鸟儿动听的叫声,他完全陶醉在这山间的景色之中了,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他要拜访的那位朋友的家。一间不大也不小的茅草屋,周边围着一圈木篱笆,旁边长着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还有一个小孩子正拿着一根木棍和他的小狗嬉戏呢。贾岛走上前去,指着手问那个小孩,说:“小朋友,请问你家师傅在哪里呢?”小孩抬起头,上下打量着贾岛,说:“哦,你来得真不巧,师傅他不在家。”贾岛又问:“那么他在哪里?”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贾岛着急地问:“去哪里采药了?”小孩说:“就在这座山里面。”贾岛又问:“在山的哪里啊?”小孩回答:“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听了小孩子的话,贾岛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于是贾岛对小孩说:“给我向他问个好,带我以后再来。”

      说完,贾岛便独自走下山了。

      《寻隐者不遇》作文

    [阅读全文]...

2022-01-13 10:21:35
  • 寂寥的月下,寻觅芬芳的经年(组诗)

  •   ◆生命的烛火  ?  当倾城的月光  拂照生命的烛火  天空越来越暗了  莫不是蚀月的日食  映照了夜羞涩的眉眼  ?  万物之间皆有因果  而我为你许下的星愿  将紧紧占领一方净土  几乎你走过的每处星空下  都有我为你祈宵的缱语  ?  你可曾把爱的种子  撒遍浮生的故居  让每一株未曾开尽的勿忘  含着未曾说出口的柔情  重新伸长出绿色的枝叶  ?  ◆生死的距离  ?  生与死的距离  隐藏着波涛起伏的蜃楼  你可曾徜佯在我的眼晴里  寻觅二十世纪的诺亚方舟  容我跨过万年的距离  等你进入我柔软的海洋  那样我欲说还休的心思  方能慰藉你那颗死寂的心  让你复活在我的梦境里  与我的灵魂,生死相依  ?  ◆灵魂的缱语  ?  寂寥的月色下  我写下一句爱的小秘密  等你来为我指点迷津  我的心,宁静而美好  你可愿勘破我灵魂的缱语  为我捧出深藏的焰火与爱  ?  你临别时的笑容  宛若流星,璀璨明亮  除了浩渺的星空  还有何处可将你容纳  来吧,展开圣洁的翅膀  紧紧的将我拥抱  ?  ◆芬芳的经年  ?  拾一缕倾城的月光  迎着晨起的朝阳高歌  朝花夕拾都是枯冷的残瓣  花为谁容,又为谁谢  不如点燃寄居异乡的烟火  为走在陌路的诗人,指引    世事都如一杯残酒  但求居住在密布的云中  伴着雨落的回声,梦见君子    别了,晚归的钟鼓  我依旧在清晰的风景里  寻觅轻舞飞扬的思绪    别了,异乡的烟火  我依旧在你迟到的路口  寻觅芬芳的经年  ?  ◆经年的妙忆  ?  深情岂可被辜负  除了良辰美景  谁能有幸与你共话佳期  那一纸泛黄的诗笺  亦如一张梦幻的网  网中的人,是你还是我  ?  所有的星星都在我这聚拢  你不紧不慢的  走在铺满月光的路上  用寂寥的夜色点灯  用灵魂浇灌死去的花朵  若我还能保持蒙娜丽莎的微笑  即使我清冷的世界里少了你的身影  我依然守候在经年的妙忆里等你来圆缘

      编辑点评: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语录。生命,只有一次,怎么也买不来。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爱情,便是付出,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生命。爱情的可贵,正如作者所言,是“生命的烛火”。当爱上一个人,思维便不再受人支配,“几乎你走过的每处星空下,都有我为你祈宵的缱语”。爱的种子,撒下了浮生的故居,期待着伸长出绿色的枝叶。然而,生命是短暂的,这“生死的距离”间,可曾想过,可曾念过,可曾慰藉对方的感受。灵魂的生死相依,使爱情更加伟大。“你可曾徜佯在我的眼晴里,寻觅二十世纪的诺亚方舟”。一场两颗灵魂之间的缱语,在寂寥的月色下,道出了爱的小秘密。哪怕是今后的别离,也毫不在意,此刻需要的是“紧紧的将我拥抱”。爱情犹如七彩岁月,走过激情的浪漫之后,会归于*淡。那个曾经“芬芳的经年”依旧藏在灵魂深处,晨起的朝阳高歌,晚归的钟鼓,就连那“朝花夕拾都是枯冷的残瓣”,别了,“世事都如一杯残酒”,我在深情里寻找“经年的妙忆”,曾经的一纸诗笺,如一张梦幻般的网,“网中的人,是你还是我”?“用寂寥的夜色点灯,用灵魂浇灌死去的花朵”由思绪穿越层层夜的黑,去忘却早已埋藏在岁月尘埃里的古老往事,此时“我清冷的世界里少了你的身影”……一组凄美的爱情诗篇,将浓浓的诗情与鲜明的哲理相结合,用优美的文字书写了爱情的绝唱。诗歌柔美流丽,清新飘逸。文笔流畅,语言精彩。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

    [阅读全文]...

2022-04-05 23:56:28
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 句子
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 语录
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 说说
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 名言
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 诗词
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 祝福
有关寻觅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