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关于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47) 语录(46) 说说(36) 名言(4) 诗词(1k+) 祝福(2) 心语(1k+)

  • 七绝格律诗

  • 七绝格律诗

      七言绝句是汉族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厉声教的《观潮有感》等。

      格律诗,也称*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绝格律诗(精选25首),欢迎大家分享。

      1、《春愿》

      笋尖竹味菜苔跻,柳态春风荡碧溪。

      最爱蜂鸣衔核树, 落花看处挂桃梨。

      1、《黄梅天》

      枝影随风晴未去,黄梅雨点乱苍穹。

      花红最是因天暖,暖到浓阴不见红。

      3、《蝉鸣听暑》

      晨阳欲睡云乡好。一径清凉入画笺。

      悬影浮闲犹拒暑,蝉鸣受听奈何天

      4、《腾云客》

      电闪雷鸣谁解兴,三山五岳见纷呈。

      有心试作腾云客,弹激风歌骤雨声。

      5、《中秋月》

      吟诗触景千山好,赏月凭秋故里枫。

      细数经年谁与共?一圆伴径画心同。

      6、《秋思》

      碎雨开晨连唤梦,梧桐疏影进秋风。

      寒凉四面随人起,犹动乡心逐断篷。

      7、《叶》

      与日言欢应摘月,随风躇步不输莲。

      春来向望丽人影,秋去寻音寂寞天。

      8、《秋荷》

      细雨残荷惊素影,亭茎玉立见归真。

      泥深藕白应知许,子落寒波思故人。

      9、《冬绪》

      复见径庭红叶落,犹嗔蔓草萎天边。

      谁家院里梅花好,誓与芳心醉在年。

      10、《回城路》

      经年无悔城中往,一路来回鬓上霜。

      春晓田园车满客,依依别过是家乡。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3、《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4、《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6、《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阅读全文]...

2022-06-25 12:28:48
  • 格律诗五首

  • 格律诗五首

      格律诗,也称*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格律诗五首,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闲情记》

      芳草斜阳到白头,

      西楼独上莫言愁。

      天公笑看妒闲鸥。

      百岁人生多困顿,

      几时沧海见方舟。

      一声南雁一声秋。

      《临江仙·忆诸葛孔明》

      羽扇轻摇*北犯,舌辩江东群豪。

      隆中谈笑展文韬。

      万千妖鬼事,年少已天骄。

      自古人生多坎坷,何须病染眉梢。

      纷纷黯雨点芭蕉。

      夜来蛙欲静,湖畔一声箫。

      《清*乐》

      游鱼寞寞,

      叶底残红落。

      拥枕夜来频起坐,

      又是一声蛙聒。

      曾经杨柳飞花,

      同携皎月无瑕。

      不胜纷纷暗雨,

      莫弹肠断琵琶。

      《浣溪沙·咏莲》

      百媚曾经懒少提,

      清波一笑梦魂痴。

      絮归蝶往也依依。

      闲鲤无心托玉褥,

      和风有意衬仙姿。

      更兼悠悠雨来时。

      《题石竹画》

      十里暗香幽鹭鸣,

      千般碧翠喜逢迎。

      堪随乱柳因风渡,

      宁与清荷赖水生。

      常记湘间娥女泪,

      犹怀林下阮嵇名。

      但将茅店共朝暮,

      不羡金銮拜相卿。

    [阅读全文]...

2022-02-20 04:17:57
  • 关于格律诗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 关于格律诗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最*国学网上关于格律诗的争论,硝烟四起。本来我是不喜也没有太多时间码字的,但是,实在不忍看那些无聊的口水四处蔓延,只好正襟危坐,把一些幼稚的问题逐一剖析。

      (一)诗体认识上的误区

      古诗的诗体很多,大体有四言、五言、杂言、骚体、谣谚、乐府、歌行、古风、*体、词、曲等。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特征和内涵,这也是界定一种诗体并使之区别于其他诗体的标准。每种诗体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的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代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不同阶段,共同构筑出完整而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学殿堂。诗体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每种诗体都有自己的鼎盛时期,同时各种诗体都一直并行不悖地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我们所谓的格律诗包括了*体诗和词曲。这类诗体规定,作品中每个字的*仄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押韵则需要按照韵书的规定,这就是格律,这也是格律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一个本质特征。换句话说,规定*仄和押韵方式,是诗体本身的要求。一些人出于对诗体的模糊认识,感觉到大部分古诗都不要求格律的,进而认为写*体诗和词曲也无须讲究格律,因而造成网络诗坛到处都泛滥着“伪律体”或“字数都对”体。这种行为实质上是对一种诗体的破坏,用“字数都对”来摧毁格律诗的内核,这不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

      还有一些人经常将貌似正确的“诗意为先论“挂在嘴上,以为不管写什么诗,只要有诗意就是好诗。持这种看法的人不仅对诗体缺乏应有的认识,而且在逻辑思维上也大有问题。诗意是针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整体而言的,无论哪种诗体,都要讲究诗的意境,这是诗歌独特的一种审美追求,从逻辑上看,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格律仅仅就格律诗这种特殊的诗体而言的,这是一个特殊性的概念。认识不到概念的特殊性,在格律诗的写作中将格律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进而大肆破坏格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有什么格律诗可言。即便有什么不合格律但颇有意境的好句,一定要塞在格律诗中,也未必能显其美。好比一张名画,挂在茅坑上,它能和周围的环境协调吗?能美得起来吗?格律诗,就是一种要求作者学会掌握如何在格律的束缚中驾驭诗意的诗体。如果有些人不喜欢这种束缚,它完全可以不写这种诗体,而去选择其他适合自己性情和爱好的其他诗体。古体诗的空间是相当广阔的。

      还有一些经常援引初唐和盛唐的某些出律的七言作品乃至杜甫的拗体律来证明格律对于*体诗来说并非必需的。这里分两方面说。五言律体定型较早,南北朝时期已见雏形,在初唐基本已经稳定下来。所以,有上述想法的人在五律中难以找出例证。七律的定型相当晚,格律由宽至严,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因而不合律的七言*体就不难找了。而杜甫拗律和上述情况不同。杜甫对诗律掌握很严的。拗律是他故意而为之,也就是故意要使诗句和通行的格律要求不一致。实质上,并非没有律,而是采用一种与通行格律悖行的格律。那么,驾驭格律的难度自然就更大了。这方面,顾随先生对杜甫的拗体律有过详细地分析。

      (二)*水韵认识上的误区

      众多反对*水韵的人所持的理由无非是古今语音的差异。我相信,多数人并未认真研究过*水韵以及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但知责其异,不知求其同。*水韵虽成书在金代,但溯源可达隋陆法言《切韵》。由陆著归纳出来的切韵语音系统代表着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唐宋时代的韵书皆以此为本。由于此书韵部划分准确系统,涵盖面广,所以,此书一出,日渐风行,其他前代韵书也就逐步被取代了。因为实际作诗时,无需分韵如此苛细,唐宋人便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韵部作了“独用”“同用”的规定,直至金代,直接将这些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取消原来的一些韵类名称。这样,206韵的《切韵》成了107韵的《*水韵》。这部韵书在*体诗的创作中一直沿用至今。

      *水韵所反映的语音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接受的书面文学语言的语音体系,他始终和任何时期汉语口语的语音系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些人误以为,一开始*水韵的语音和当时实际口语发音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进而认为,唐宋诗用当时的汉语语音念一定是非常谐和的,事实并非尽然。切韵音系并非代表一时一地的某个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一般认为,他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长安地区汉语方言的总体特征,同时也保存了相当多的古音成分,并且力求反映出当时某些南方方言的语音特点。也就是说,从来源看,古音中能区分的,或其他方言中有区别的,尽量将他们分立韵部,所以这部韵书反映的是中古汉语的整体风貌。比如像*水韵中十三元(切韵中分为元魂痕三部),南北朝的诗歌中非常*见,但隋唐时期可能已经不谐和了,一部分向仙韵发展,一部分向文韵靠拢。晚唐出现的“辘轳格”“进退格”的文字游戏,一定程度也说明了语音的发展造成了诗韵分部和实际口语语音的差距。这些说明,*体诗所采用的诗韵,在语音结构上始终和口语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这个问题,并非我们今天那些刻意非难*水韵的人的最新发现。而过去的人没有去非难它,因为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个用于文学创作的书面语语音系统。

      从某种程度看,*水韵似乎就是为*体诗度身定做的'。*体诗的产生和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注意到,汉赋的用韵比较宽泛,合韵的情况较多。这一点也能说明当时文人在审音上尚不够精确。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经翻译的风行,特别是古印度《悉昙章》(一种梵文字母表)的传入,文人开始注意到语音分析的准确性。不仅明确揭示了汉语的四声现象,而且开始创制了汉语传统的注音方式-反切。陆法言的《切韵》成为当时音韵学成果的集大成者。这些成果很快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诗歌声律开始引起文人的高度关注,这为*体诗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喜欢将“改革”“创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人,最好先研究一下*体诗格律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去好好研究一下现代汉语的语音结构和声韵规律,或许他们有机会能创立一种“新*体”。

      由于*水韵和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大方言)在语音体系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人只要去研究一下它的内部语音结构,掌握*水韵并非一件难事。许多*水韵的韵部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谐和的。一部分易混用的韵部属于邻韵,如果果真有好句不愿舍弃的话,完全可以用上文提到的“辘轳格”“进退格”等方式灵活处理。七律首句押邻韵更是通例。今人写古体诗词,多数出于古诗所表现的古风雅致的一种倾心和喜爱,使用*水韵对于增强古诗所独有的这种表现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从简便易行的角度考虑,尤其对于初学者,适当放宽用韵,甚至使用新韵,这也未尝不可。由于*体诗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即使使用新韵,使用者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语音学基础知识。目前,网络诗坛的新韵使用情况相当令人担忧。-ing,-eng相混,似乎尚可容忍。我个人不提倡,最*读了词曲研究家吴小如先生的一篇文章,在这一点上也和我看法相同。奇怪的是,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到反过来援引*水韵的用例来支持自己。其他情况就太惨不忍睹了。比如,-ing,-in不分,-en,-eng也不分,甚至-an,-ang都不分。有些人拿戏曲十三辙来押*体,于是-ang,和-eng,-ing都混到一起。这种押韵方式几经不能叫新韵,只能称之为“随口韵”。

      也有一些人认为,押新韵只要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或新华字典就可以了。他们不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是为了文字改革而制定的,为了印刷和书写方便,一些不同音值在这里被合并为一个音位,只用一个拉丁字母来表示。如果押韵以此为据,不谐和的现象势必难以避免。

      (三)文学发展史认识上的误区

      一些人质疑诗词格律和押韵方式的理由是,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按照旧韵写的旧体诗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诵读不太谐和。姑且不说上文已经提到,许多*水韵的韵类至今仍然谐和,词韵更是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文学发展史缺乏起码的认识。诗是可以吟诵的,但并非必须吟诵的。最初,诗可能是产生于民间口头歌唱,当它传到了文人手中,一开始也是为吟唱而整理或创作。但是,随着这种整理和创作过程的发展,诗就逐渐和口头文学分离了,而成为一种书面文学的体裁。这时,诗歌创作就不再是为了吟唱,而吟诵也并非必需的。格律诗词的发展也不能逃脱这样的规律。尽管开始时*体诗和词曲和音乐都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文字和音乐的分离,他们就发展成为一种对文字的声调和押韵有固定要求的新诗体,这就是格律诗。这种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文学要求按照自身规律进行发展的内在需要。

      各种不同的诗体本质上是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积淀。从不同诗体的嬗递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旧诗体的破坏,而是旧诗体的继承和新诗体的诞生。由于客观环境(如政治条件和语言条件等)的变化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某种诗体式微,某种诗体风行,这在文学发展史中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振奋或悲哀。一些高呼要改革旧体诗词格律的人,恰恰是违背这种发展规律,试图通过改变一种诗体的内涵,来迎合时尚,这完全是一种媚俗的表现。

      (四)创作认识上的误区

      一千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创作语言上,格律诗词这种诗体和文言文能够比较完美的结合,即便是在“诗界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新名词大量使用,但是语法结构的内核仍然是文言文。现代诗词创作中,甚至白话词汇也广泛运用,仍然改变不了这种文言结构普遍存在的事实。由于当代中国人文言水*的整体下降,不可避免地对旧体诗词产生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不是任何人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的。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古体诗词的价值从来就不是以受众多少来衡量的。我们周围始终存在着一些对诗词中文言词汇和结构难于理解而大为不满的人,对于他们,我们没有必要削足适履,古体诗词一定要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自己。

      在创作手法上,最为人诟病的无过于用典了。用典是*体诗乃至后来词曲中占

    [阅读全文]...

2022-05-16 17:45:42
  • 现代格律诗歌

  • 诗歌
  • 现代格律诗歌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现代格律诗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古江山美如画,豪杰壮士影叠叠。

      半城烟沙风云幻,骏马嘶风雨初歇。

      汉末天下始大乱,董卓无才祸朝纲。

      王允忧国献貂蝉,仪凤亭畔影双双。

      杨柳腰舞玉环佩,冰肌清骨自端庄。

      凌波款款摇金钗,莺儿燕语柔断肠。

      金屋暗藏美人计,要斩奸贼于朝堂。

      群雄争霸战纷纷,一片刀光天地荒。

      曹操袁绍决官渡,败者为寇胜为王。

      此间争鼎靠权谋,唯有玄德以义仁。

      桃园豪杰立言誓,又是一年涿郡春。

      犹记曹刘论英雄,此言一破天地惊。

      恰如蛟龙入大海,笼中猛虎放归山。

      三顾茅庐情谊真,风华正茂玉如颜。

      隆中一对传千古,惊叹孔明乃神仙。

      羽扇纶巾战群儒,腹有良策含诗书。

      草船借箭见其智,东风擂鼓表其才。

      赤壁大战迫在即,江南半壁荡火光。

      万箭齐发杀如麻,血染碧波漫长江。

      此战已定天下势,鼎足三分互不侵。

      先主领兵侵古道,终有巴蜀成英名。

      可叹好景不久长,关羽骄奢失荆州。

      泪酒入肚恨绵绵,此情已成空悠悠。

      一怒发兵攻江南,怎奈猇亭战事激。

      火烧连营六七里,先主托孤与孔明。

      惆怅仰望菱窗外,落花逐水许多愁。

      当年桃园花又开,桃花朵朵含娇羞。

      此情忆来最销魂,城阙孤耸草木深。

      幼主登基本孱弱,孔明兴汉出祁山。

      蜀道难于上青云,大雨浇灭心中愿。

      青丝斑白如霜雪,丞相病逝五丈原。

      《诫子书》存宁致远,千秋道义题祠匾。

      蜀国丞相一身清,忠名长不没人间。

      司马族氏专朝政,手握重兵篡大权。

      魏军进蜀幼主降,从此幼主变后主。

      江南孙皓有*,不历几世东吴亡。

      呜呼悲哉三分国,三家争夺终归晋。

      后人嗟叹伤不已,几番泪流打湿襟。

      遥望江山昏暗暗,午夜梦回英雄情。

      街灯灭,清风细舞云遮月。

      云遮月,远山失色,曲阁箫咽。

      梅开几度思君切,伊人梦断深春夜。

      深春夜,冷衾冰泪,子规啼血。

      日暖沙洲柳叶新,斜坡草色绿如茵。

      桃花落地飘红雨,玉浪追风涌碧粼。

      浅水游鱼濯丽影,深山猎兔吠重音。

      村前野老犁黑土,埠外渔船唱晚欣。

      油菜花开黄灿灿,

      炫目流香,醉倒英雄汉。

    [阅读全文]...

2022-03-21 05:34:18
  • 格律诗四首

  •   绝句  翩翩鸿雁影,淡淡菊香遥。  许我三分月,复添一段箫。    伤别离  古来离别总堪伤,时在三秋更断肠。  万语千言难尽诉,血凝化作此诗章。    情思山水  芳草青青盈绝岭,野花寂寂对虹泉。  碧苔吐露侵幽径,白鹭含英上九天。  风沐深林珠树合,日衔远壑绮霞妍。  悠悠一片白云*,借向蓬莱访隐仙。    秋  西陆寒潭静,衰荷沐霁风。  玉波将细草,云影漾苍穹。  霞落青天外,月飞黄浦东。  粼粼明镜里,向晚送归鸿。

      编辑点评:

      第一首《绝句》,“雁影”、“菊香”、“三分月”、“一段箫”都是描摹秋天、抒写离别之情的意象,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淡淡的秋景,营造出淡远的意境,抒发了谈谈的愁思。第二首《伤别离》,起句“古来离别总堪伤”颇有些“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意蕴,也是“伤离别”的精妙概括;承句“时在三秋更断肠”更是“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妙用,且意指更长久的三秋;转句尾句“万语千言难尽诉,血凝化作此诗章”,要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诉离别之苦来得更加高远,似乎给离别之愁找到了更加稳妥的落脚点,让人由感伤而心安。第三首《情思山水》,意象相当丰富,芳草,野花,碧苔,白鹭,深林,落日,白云等,把人带到山水旷野之中,“借向蓬莱访隐仙”的情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寄情山水,意欲归隐。第四首《秋》,诗人善用意象,更是利用意象描景状物的高手,此篇可谓登峰造极,几*造化!首联“寒潭”“衰荷”,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颔联“将”“漾”又将“玉波”“细草”“云影”“苍穹”化静为动;转联“落霞”“月飞”又是以动衬静;尾联先静后动,又是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当今爱诗的人,已鲜有善用意象者,读璞玉梦兰诗,如仙乐入耳,荡心沁脾。强烈推荐!

    [阅读全文]...

2021-12-07 05:43:25
  • 两首诗教你学五言律诗的*仄

  • 两首诗教你学五言律诗的*仄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首诗教你学五言律诗的*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言律诗的*仄

      律诗必须讲究*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仄a,仄仄仄**A。***仄仄b,**仄仄*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头(*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1)仄起式(首句第一字是仄声)仄仄**仄a,**仄仄*B。***仄仄b,仄仄仄**A。仄仄**仄a,**仄仄*B。***仄仄b,仄仄仄**A。(出句第一个字都可*可仄;如果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押韵,就是仄仄仄**A,其余不变。)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唐]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首句不入韵)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首句入韵)

      (2)*起式(首句第一字是*声)***仄仄b,仄仄仄**A。仄仄**仄a,**仄仄*B。***仄仄b,仄仄仄**A。仄仄**仄a,**仄仄*B。(出句第一个字都可*可仄;如果第一句最后一字押韵,就是**仄仄*B,其余不变。)春日登楼怀归[宋]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首句不入韵)

      答白刑部闻新蝉[唐]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首句入韵)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头(即**),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即仄仄);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和尾联(七、八句)。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阅读全文]...

2021-12-11 18:10:17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 现代诗,文学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的诗歌创作氛围繁荣而尴尬,现代诗流行*百年,路似乎越走越窄。追随者虽多,佳作名作却少,能够引起全社会受众普遍关注的诗更少。诗歌沦落为圈子内互相吹捧的花瓶,艳丽而粗俗。

      应该感谢本次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选,使“羊羔体”诗歌《徐帆》等作品广为人知,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在社会领域的传播。也使广大网民饶有兴致地模仿、参与现代诗写作,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氛围。如果*新诗因此而真正走向大众化,《徐帆》等作品的领军作用功不可没。

      现代诗从古诗词的驿道上走来,然后拐进了一条雨巷,朦朦胧胧走了一段路,迷失了方向。如今忽然走到亮光处,走在了众目睽睽之下,或许会有短期的兴奋和眩晕吧。而久不读诗的人,也忽然发现,诗歌原来这么容易,人人均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是何等的妙事呀。

      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的根本区别,掌握新诗创作的诀窍,本人试作如下归纳:

      从意象上看,古诗词是“画”,现代诗是“话”。古诗词文字简洁、饱满,重在以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涵,通篇写景,情在景内。优美的古诗词是一幅画,文字犹如画笔,为我们徐徐呈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情画。而现代诗却是“话”,由于少了结构和音韵上的限制,自由诗体现了真正的自由,无论怎么写都行,你的`废话情话官话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皆可入诗。你还可以把好好的一句话拆成几行来写,断断续续,或前后倒置,状如结巴,但在诗歌里或许看上去很优美。

      从技巧上看,古诗词讲究“推敲”,现代诗只需要“敲”。“推敲”一词的来源,我们很熟悉。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骑驴时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推”好还是“敲”好,他一路做着手势,正难以定夺。恰好遇到的官员是韩愈,他建议用“敲”更为形象。“推敲”一词就此而来。可见古人创作诗歌时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得认真,惟有不断推敲,才有一流的诗作。而现代诗创作的技巧就是“敲”。*惯了电脑写作的现代人,只要善于分行,猛敲回车键,一篇篇长短句就新鲜出炉了。这就是现代诗作者如此之多,产量如此之丰厚,而质量却长期低下的原因。虽有一些夺人眼球、激发口水的当下名作,却难保长远流传。

      从音韵上看,古诗词可入曲,现代诗可入剧。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就如一段流畅的音乐,可以翩翩起舞。如果给其谱上古乐,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点上一盘檀香,泡上一杯清茶,手中置一闲书,悠悠地读,悠悠地听,真可谓意境高远、古朴风雅。且古诗词虽有艰涩之字,但通篇却能一看就懂,多读几次,似有所悟。现代诗语言浅白,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也不怎么讲究韵律和结构。正因为限制少了,一些诗人惟恐别人说其浅薄,就在文字、结构上大辟蹊径,故意折腾得弯曲冗长,朦胧婉转,晦涩难懂。少有现代诗可以入曲的,但可以将一大堆文字编成剧本。现代诗的朗诵也很有意思,朗诵者需要不断地摇头晃脑,在个别字句上加重、拖长或飘忽,来体现诗歌的意境。这种依赖朗诵者的技巧来营造的诗味,犹如一部有趣的话剧,早已将诗歌娱乐化。

      古诗的含义: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起来有四点:

      1、现代诗用白话,古诗用文言。

      2、现代诗形式上没限制,古诗有限制。

      3、现代诗不一定押韵,古诗要押韵。

      4、现代诗没有音节声调上的要求,古诗讲究*仄。

    [阅读全文]...

2021-11-28 02:36:18
  • 有关古诗与词的区别

  • 文学
  • 有关古诗与词的区别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与词的区别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前两首为古诗,后一首为词,对于古诗来说,学生们都很熟悉,词是他们第一次接触, “古诗”和“词”的区别是: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拓展知识:诗与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句式整齐,而词不整齐。格律诗只用*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2、语言风格不同。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诗言志”,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因为“词言情”,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3、题目方面不同。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而词必须有词牌名。我们看到的“忆江南”其实是词的词牌名,常见的词牌名还有“渔歌子”、“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牌名就相当于今天歌曲的曲谱,不同词牌有不同的曲调,诗人拿到谱曲然后填词就是作词的过程。不同的词牌也有不同的感情基调。比如“忆江南”就是婉约的感情。

      4、和音乐的关系方面不同。*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特征,是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阅读全文]...

2022-06-08 02:12:45
  • 对联的*仄是几声

  • 对联,文学
  • 对联的*仄是几声

      *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仄两大类,*就是*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对联的*仄是几声

      对联的联律,基本与律诗格律相似,五、七言的定式基本如下

      ***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

      **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

      其中一、三、五字可*可仄,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一三五也有不可不论的时候,需注意不可孤*,不可三*尾,律诗中有三仄尾的情况,而对联却是应避免的。

      四六八言的,重点也是在二四六八字,*仄交替,两两相间。其他位置的字可从宽。

      一般孤*的概念是,在*尾句中,除尾字外,句中只有一个*声字,或有两个*声字,却不相连。也有认为在仄尾句中也有孤*一说的。

      对联如何分*仄

      对联的种类繁多,从一字对到多字对,骈对到律对,反对与正对,以及五花八门的“格”,各自对*仄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就是“*仄相谐”。

      最常见是楹联、诗联。楹联是古建筑物柱子或公共建筑大门上的对联,字数一般比较多,有的要断句;诗联也叫“律对”,大部分用于家用春联或文艺活动、诗人笔会,分五字、七字。

      律诗要求,第三四句、五六句要各自成对。按常见的格律,七律第五六句的`*仄是:

      **仄仄**仄  仄仄**仄仄* (上下两句的*仄正好相反)

      按照新韵(即普通话),*声指四声的阴*、阳*,仄声指上声、去声;按旧韵(如《*水韵》),*声就是*声,仄声包括上、去、入声。

      举例:

      千秋笔墨惊天地(**仄仄**仄)

      万里云山入画图(仄仄**仄仄*)

      五律的情况相同,如:

      野旷天低树(仄仄**仄)

      江清月*人(**仄仄*)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五字的比七字的正好少了前面两个字。这说明,对联的*仄很有规律,它们像“马蹄”一样两两成双,又各自相对。这就叫“*仄相谐”。

      字数多的如:

      *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

      上面介绍的都是“正格”,也有不是两两成双的,称为“变格”,但对句(下联)必须与上联相对。

      对联*仄要求

      1、对联的*仄大抵源于律诗,其中有条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皓月当空照,黄河奔海流。按照今韵来说,是可以的,因未有孤仄之说

      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上下联一三五处的字*仄可以不论,当然,如果是五字对联,依然要考虑到仄起*收,也就是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

      当然,以上是我说的一般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三五处的*仄也是要推敲的。如:黄河奔海流,今天的*仄是***仄*,因为没有孤仄之说,所以可以。如果上联是仄仄仄*仄,为孤*,此时第三字一定要改用*。

      2、风扇扇风 风出扇 扇动风生是一个机关联,机关联的重点是以机关相解为趣,更倾向于文字游戏,而机关联的格律可以一宽再宽,能合律最好,不合律但能巧妙的破了机关就没有关系。

      3、长联的*仄

      长联有很多断句组成,这里要说的是,上下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仄相对。

      例:看碧云亭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人来。

      开与处,头与首,去与来,并且,大部分这种三段的,上联前两句的尾音都为*。

      毕竟内容太多,写不完,只能笼统的说下,因为随着你不断的学*,以后就很简单了

      最后说一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应用的问题,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规范,并不是全部都适用,这个涉及到一个节奏点的问题,因为*体诗中大都二字一顿,那么节奏点往往落在二四六位置上,所以有了二四六分明之说,但对于对联来说,对联的节奏变化更灵活,很多节奏点就不是如此了。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相传有妇人挽其夫云:

      二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

      七千里翁姑待葬,因君累我死犹难。

      此上下联的上半句就不是*体诗的节奏,分别是年里,贫姑初顿,后半段就是律诗的节奏了

      这时,此联前半段我们读起来应该是:

      二十年/贫病/交加,

    [阅读全文]...

2022-05-28 15:36:17
  • 七言绝句的*仄格式

  • 规律 一对 二粘 三错

      格式 共四种

      1、*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仄)仄 *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2、*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仄,(仄)仄 *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 *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 *仄仄*。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 *仄仄*。

      加括号的字表示可*可仄。一般来说一、三、五的*仄是不那么严格的,但有例外:1不能三*尾、三仄尾 ;2 、仄仄**仄仄*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必须*声

    [阅读全文]...

2022-06-30 01:53:11
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 句子
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 语录
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 说说
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 名言
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 诗词
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 祝福
格律诗欲古诗的*仄上的区别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