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诗人写孩子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清代诗人写孩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清代诗人写孩子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清代诗人写孩子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所见】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首先感谢库区小学校领导及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更要感谢学生们在实*期间带给我的快乐与启发!短短半年的实*生活转瞬即逝,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当然我暴露出的不足也很多,有一句话说的好:教然后知不足。真的感觉到了!实*这段时间感觉自己才刚刚师范,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每节课前我都能够听从科任老师的指导,认真学*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编写好教案,并在交予科任老师审阅后进行试讲。在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后才上台讲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最后一周我接受了中心校教学主任的听课与考核,考核的结果还算满意,当然有听课和没有听课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这次被听课的经历更让我成长了很多!至少我不再像以前很惧有人听你的课。实*期间前几节讲课过程中,我的脑袋里根本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时间分配教学”了。但几个月实*下来,我在这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没有了第一堂课的怯弱与及紧张,有的是在讲台上的自然大方,对于台下投来的众多学生甚至老师的目光也能够全盘接收。现在我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我知道我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需要范错误的,所以面对实*期间遇到的困难我总是坦然并淡然面对。我对于实*的理解是:实*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实*学校就是给自己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台。所以说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都是我实*的收获,收获就是财富,相信将来这笔财富能用上!
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这几个月的实*,我还留心地观察了本班学生学*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和信息。我打算从学生的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自主性方面来探讨当今小学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教学。很多人往往从教师或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学生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学*中的主体---学生。
我认为学校的主人永远是学生,所以我的教学与管理都是本着“以学生为本”。说到管理班级,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管理学生。在班主任的悉心指导下,我懂得了要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就必须奖惩分明,建立班主任的威信。为了更好的约束每个人,我们制定了班级公约,明确规定了每个人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给以相应的加分扣分及奖励和惩罚。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遵守纪律。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的教育也不能一昧的训斥,要尽量接*他的思想给以恰当的开导。反正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鼓励,表扬一定要远远多于批评。在这半年时间也验证了这一点。其实真是“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更加相信一句教育名言的伟大。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管理学生我本着更多的接触学生,没事就走进学生,多去班级,多让学生给自己找麻烦,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让我锻炼的机会就更大,经验也会积累的更多!这半年的教育实*结束了,它是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师范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师范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它在形成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帮助我们增强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我们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优良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在更好的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有关小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于日后的教学中。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所见】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处暑日二首 其一》
清代: 弘历
秋入已半月,暑退逮斯晨。午来婪热剧,清晖悬碧旻。
譬彼春后寒,又如老健人。宁复厌烦歊,惟益觉逡巡。
况乃利田功,催熟万宝均。树杪动微风,飒然爽顿新。
《处暑日二首 其二》
清代: 弘历
半夏愁望雨,雨足且及时。早禾并晚谷,高田复下陂。
均转歉为丰,非予意所期。方当庆逢年,吾民庶免饥。
闽中报夏旱,淮下涨南涯。嗟嗟茕独哀,何由拯垫危。
丁宁命抚恤,不待成灾题。喜*而忽远,浅衷吾不为。
清代诗人有哪些出名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每个朝代都有着属于那个朝代的著名诗人,那么在清代的时候有哪些出名的诗人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清代诗人
1、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2、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荐举博学鸿词,四年已未(1739)进士,在官江宁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论诗主抒写性情,创性灵说。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
3、林则徐(1785--1850) 清末政治家。字少穆。嘉庆进 士。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曾主持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又修治白茆、浏河等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禁止吸食毒品,著有成效。旋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毒品输入。次年到广东,为了解西文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自编《四洲志》。所著有《林文忠公遗集》、《信及录》等。
4、乾隆皇帝 清高宗弘历(1711~1799)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为清世宗胤□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即位,年号乾隆,*称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嘉庆元年(1796),传位第十五子□琰(嘉庆),自为太上皇帝,仍掌*大政,直至去世,实际统治六十四年,是*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5、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 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6、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作《得南闱捷音》、题《西江月》一阙。
7、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在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毒品,曾预见到英国可能侵犯,建议加强战备,不与妥协。治经学,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哲学上持“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送饮差大臣林公序》、《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所著有《龚自珍全集》。
8、赵翼(1727--1814) 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 今常州)人。乾隆进士。在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所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9、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诗集》。
10、纪昀(1724--1808)字晓岚,号云石,直隶献县人。学识渊博,诗赋骈文皆擅,为乾隆朝大学者,其小诗清新可爱,体现出不凡的才气。著《阅微草堂笔记》等。
11、曹雪芹,(?-1763,一作1764)清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在统计阶级内部政治纷争牵连下,雪芹家受到重大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遂随家迁居北京。他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期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封建末世,在其后期又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曾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书中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写,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并热情地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其中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情绪。据称先后曾增删五次,但未成全书而卒;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也能诗,又善画石,但作品流传绝少。
121、李渔字谪凡,号笠翁(1610-1680)李渔自幼聪颖,擅长古文词。41岁去杭州,后移家金陵,游历四方,广交名士。清康熙十六年(1677),复移家杭州,于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未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著有杂作《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
13、曾国藩( 1811 ~ 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 1872 年 3 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14、严复(1854--1921) *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翻译家。字又陵、几道。 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光绪六年)任李鸿章所办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鉴于民族危机严重,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向西方学*,提倡新学。所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观点,号召国人救亡图存,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曾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较有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文字质朴,翻译态度谨严,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1915年参与筹安会。拥护*称帝。晚年提倡尊孔,反对“五四“运动。所著有《瘉埜堂诗集》、《严几道诗文钞》等。译著有《侯官严氏丛刊 》、《严译名著丛刊》。
唐代十大诗人
唐代十大诗人之一: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以“七绝”和“古体诗”称雄。
李白作品既有写景抒情的,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又有送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又有思乡诗,如《静夜思》,还有古体诗,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等》。
杜甫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韩愈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余光中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唐代十大诗人之二: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长与七律,后人评价,杜诗七律乃唐代第一,更乃古代第一!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存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杨伦称《登高》为“杜集七言律第一”。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诗歌的“建筑美”。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唐代十大诗人之三: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相传,白居易每每诗成,便朗诵与老妪,所以,白居易诗歌在民间传唱度极高。《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苏轼曾经不喜欢白居易的诗歌,到了晚年对白居易诗歌推崇备至,可以说白居易的诗,于*淡中显真味!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在日本,白居易是知名度最高的唐代诗人。
唐代十大诗人之四: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长于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存诗400余首,题材丰富,边塞诗、山水诗成就极高。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故与李白、杜甫并称“盛唐三大诗人”。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十大诗人之五: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另外骈文出色,《滕王阁序》家喻户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名句。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数量虽然不多,但王勃英年早逝,他本应该为后世多留些传世名作的,着实可惜!
胡应麟: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郑振铎:“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唐代十大诗人之六: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其中,《乌衣巷》被部分人认为是“七绝第一”诗歌豪放,以七绝见长。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唐代十大诗人之七: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同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并称“王孟”。长于五言诗,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主要作品《孟浩然集》《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母亲爱孩子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亲爱孩子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2、《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3、《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5、《短歌行》
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6、《思母》
宋·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7、《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8、《短歌行》
《十二月十五夜》清代袁枚书写晚间意境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二月十五夜》清代袁枚书写晚间意境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二月十五夜
清代: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息下来。
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注释
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
更(gēng)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
绝:此谓消失。
一天:满天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袁枚61岁时所作。诗人因“右足忽病疮”,曾为“望山无时登”,但始终保持“静处光阴多,闲中著作妙”(《病足》)的自得其乐的心态,这首五绝就是其在这一年最后一个“十五夜”映雪赏月,怀着这种心态所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但更鼓声声,吹灯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制造了更深人转静的环境气氛。“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它以“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更深人静的过程,借助“沉沉”“渐渐”四叠字便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使人仿佛听到夜神走动的脚步声。它又以两散行句结束,特意突出后二句雪映月增明的绝妙景致。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写雪映月愈明的景色。“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灯本以照明,吹灯而窗更明,是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末句不言雪而雪自见。诗人这时也许已和衣上床,却又欹枕待月。一年最后一个“十五”,既有明月当空,又有白雪洒地,很可能是诗人一生少遇的良宵。这时一盏寒灯,显已成为多余。不由起坐吹灯,临窗赏玩。由于白雪映衬,月光显得分外皎洁。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昼。
“月照一天雪”五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映雪赏月的独特感受,既写了实景,又传出真情,全诗就因有了此句而大增光彩。这两句的艺术灵感,也许是受张九龄“灭烛怜光满”的诗意的诱发,但它不是“望月怀远”,而是映雪赏月,则显属诗人的创造。它也不像韩愈、苏轼因有谪迁经历,而生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情思,只是直写这年最后一个“十五夜”雪中看到的月色。
此诗由于使用了对偶、散行句式交替出现的艺术手法,而收到了语言清新简净的效果。此诗所写腊半雪夜赏月的景致,可能会给人“幽冷”的印象,但它与柳宗元“孤舟”独钓的“孤独”心态迥然不同,因为作者并无柳氏南迁后的幽禁遭遇。它乃是一个生活安定的诗翁,十二月十五夜飞映雪赏月的真实感受,可以用诗人“景是众人同,情乃一人领”(《老莫作诗》)的艺术自自来说明。
鼓励孩子的经典古诗句
激励的言语可以是人生的动力,激励的言语可以是人生的目标;其实总结起来,很多人的一生就为了一句话。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鼓励孩子的经典古诗句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二)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四)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八)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十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十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十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十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十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十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十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十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十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二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二十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二十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二十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二十四)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二十五)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二十六)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二十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二十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二十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三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三十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三十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三十三)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三十四)学无止境。(荀子)
(三十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三十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三十七)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三十八)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三十九)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四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四十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四十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四十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四十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四十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四十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四十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四十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四十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古代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精选10首)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的清明节的`古诗(精选10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郊行即事
作者: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2、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作者: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3、清明二首
作者: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4、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鹊踏枝·清明
作者: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7、清明
作者: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形容清明节的古诗之四
8、长安清明
作者: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清代诗人写孩子的古诗
清代竹子的古诗
清代的古诗都
相的古诗清代
清代的清明古诗
古诗大全清代的
清代谭嗣的是古诗
清代的古诗竹石
清代有名的古诗
暮春的古诗清代
清代古诗最短的
清代的感恩古诗
清代的爱国古诗
清代袁牧的古诗台
清代诗人的古诗
清代的清明古诗句
画古诗是清代谁写的
关于秋的古诗清代
清代关于花的古诗
画的古诗清代谁写的
关于渔的古诗清代
清代时期的古诗
清代的古诗简单
画是清代谁写的古诗
清代宋代唐代的古诗
清代李清照的古诗
清代的古诗有哪多少
清代的古诗创编舞
清代诗人高鼎的古诗
端午节的清代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