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中的道德教育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的道德教育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的道德教育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中的道德教育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论道德教育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道德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道德”的溯源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
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当时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大增,开发和破坏相伴前进,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前工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对于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人类对自然的规范,或者说并未将破坏环境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如果说已出现了保护环境观点,也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观点,其影响范围也是小规模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工业革命以后,人口膨胀,工业化步伐加快,生产力突飞猛进,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破坏。正如*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问题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道德进化的结果。
“环境道德”的内涵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代内公*
代内公*系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由于大自然是人类共同栖居的家园,因而,在空间和地域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公*地享有地球,*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总是利用不*等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地区资源,因此,富裕地区的人们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实行自律,并且履行扶持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人类真正*等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责任。
2.代际公*
代际公*系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地享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持续性。工业时代那种浪费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急功*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强调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不可以因当代人的自私和无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而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而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
3.人地公*
人地公*系指人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公正的关系。这一全新的观念要求尊重、实现和维护自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尊重自然,摈弃对自然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地控制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程度,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环境道德作为人类道德整体的一部分,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现代社会需要培育环境道德,这不仅是道德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要将环境道德观付诸实践,环境道德教育是一个首要和必要的有效途径。
1.更新道德价值观念
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使人们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对自然的亲*感情和关怀。其次引导当代人要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学会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树立合理的利益理念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与利益是统一的。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也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环境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在利用和改进自然引导各种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界各个要素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环境道德将我们置于一种挑战性的困境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一些物质理想,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尽管如此,培育环境道德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游戏。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业。
3.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为友;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利用规律,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4.建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每年消耗资源占全球的80%。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如此,那么,对全球生态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所指出的:“对消费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因此,在消费中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应作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让其能够休养生息,否则人就在吃子孙饭、断自己后代的生路。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一次性的消费。总之,我们强调:“自然界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人类消费过的东西又能够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发育的有益养分,然后再以更多的财富回
报人类。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类—自然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
【摘 要】道德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首要任务,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他主张道德教育要及早进行;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主张树立榜样,并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强调纪律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方法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教育改革家和宗教领袖,他的《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在智力、德行和虔信三方面教育中,德行是最不能缺少的,并深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德行,认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形**的德行。夸美纽斯曾说:“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这种学*,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DD我们把这种学*叫做道德。”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经院教育的否定,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对其道德教育方法的分析与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全面系统把握夸美纽斯道德教育的方法,还可以为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提供某种启示和帮助。
一、 强调对儿童及早进行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就像种地一样,“假如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长不出别的东西,只会生长最坏的莠草。但如果你想开垦那块土地,并能在开春的时候把它犁一遍,撒一遍种子,耕耙一遍,你的工作就比较容易,成功的希望就比较大。”[1]因此,夸美纽斯主张及早的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良好的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对儿童及早的进行道德教育确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好像一只瓶子新的时候可以沾染任何的气味,并且,这种气味可以保持很久。因此,德行的教育应该在邪恶尚未占领儿童的心灵之前早早的实行,也就是《学记》中的“禁于未发”。为此,夸美纽斯要求儿童必须小心的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道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之类(因为邪恶的榜样,不论是有眼睛进入或是从耳朵进入的对于心灵都是一种毒害),他还要求儿童练*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者、信仰真理。夸美纽斯认为“树木刚以生成便长出日后成为主干的嫩枝,在这最初的学校里面,我们也必须把一个人在一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身上。”也就是说,把一切德行都应培植到儿童身上,不能有例外,因为在道德上面,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省略而不留下一道罅隙的。此外,夸美纽斯认为“懒惰也应当加以防备,否则,由于懒惰,青年人便去做邪恶的事情,或养成一种怠惰的倾向。”为了使儿童避免懒惰,就要求他们勤勉。儿童毕竟总是爱活动的,因此,应该使他们不断工作或从事游戏,同时,还要避免一切过度的压力。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波,享受不了懒惰的安逸。
二、强调通过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维未斯说:“理论是容易的而且是简单的,但是除了它所给予的满足以外,没有别的结果。反之实践是困难而且是冗长的,但有极大的效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夸美纽斯主张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德行。德行的培养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而学来的,而不是靠文字。一味的叮嘱或告诫而不去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写到“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写字学会写字,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话,从有恒学会有恒。”因此,孩子们同样会从良好的道德品行中学得良好的道德品行。孩子们会在不断的工作或游戏中学会忍苦耐劳,从而会产生一种勤奋的品行。此外,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就能学会日后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正确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的身心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三、主张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
儿童就像猿猴一样,爱去模仿他们所见到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就算是没有吩咐他们去做,也是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以至于他们在学会运用他们的心灵之前,就已经学会了模仿。为此,夸美纽斯主张“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的放到儿童的跟前。”所谓“榜样”,夸美纽斯认为是兼指“活”榜样和书本上的榜样。书本上的榜样显然是指儿童从书本上学*模仿的东西,“活”榜样是指儿童所模仿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实上,“活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加重要,因为儿童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对他们的影响也更加强烈。所以,“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小心谨慎的保护人,假如导师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选来的,具有优异的德行,这对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确的训练,便是一大进展。”儿童既然天生爱好模仿并且榜样又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儿童就能够通过模仿良好的榜样,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夸美纽斯还要求“儿童必须非常用心的避免不良的社交,否则,他们就会受到感染”。由于夸美纽斯受到宗教原罪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天性xxxx,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邪恶的侵袭,所以他们必须格外小心地防备一切xxxx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道德谈话。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道德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多滞后的现象,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审视我国道德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人性的预设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使得人格中的善良与恶意、情感与理智、有意识与无意识发生了分裂、排斥和压制,并且否认人性中存在的阴影部分。这样,就使得高校道德建设中理论的基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出现了很大问题,最终对高校的道德教育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一、高校道德教育缺少关心的主题
目前,我国高校道德建设的内容大多都是陈旧、僵化的,这种道德教育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其本身就缺乏丰富性以及生活化的形态,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不能构建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除此之外,我国的道德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道德理论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构建道德人格的主观性缺失,让学生成为一个学*道德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极有可能采用消极的方法来抵抗这种教学模式。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一直以来都是把知识教育摆在首位,不注重人格修养,所以很多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只关心自己,却很少关心身边其他人,也缺少感受身边其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大学生抱怨没有人关心自己。其实,父母的唠叨、教师的批评,都是对他们的关心,只是他们感受不到罢了,而且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包括自虐、伤害他人以及自杀等,作为一名教育人员,在感叹学生为什么如此缺乏道德修养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呢?学生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校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心教育。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且有能力的人,并强**师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以及学生的真实感受,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鉴于此,有的教师提出了重视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应以关心为基础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培养学生感受关心的能力,即关心理论关注学生关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关心进行界定时,心理学家发现,关心不仅仅是人类对于其他事物产生的情感,同时也是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的考虑,它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最终本质。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关心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能使人以很强的责任感去完成事情,对人、对事都有所担心和牵挂,所以关心也意味着对某人、某事负责。
马丁斯认为关心的品质是具有生成性、渗透性、开放性以及基础性,所以关心有助于道德修养的学*。和道德修养学*的其他一些方法相比,形成、渗透以及催化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
就关心理论来说,心理学的道德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四个部分:树立一个榜样、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实践、证实效果。树立榜样是心理学道德教育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只要通过自己与别人的相处,来展现自己如何关心别人即可;与学生进行对话,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彼此,这样就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充满关心的良好关系;进行实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个性的态度;证实效果,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了解人的本质。
三、心理学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让大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关心是一种含有积极关注、尊重、宽容等价值取向的主题。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来,在呼唤整个社会和谐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能给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他们承受着道德价值的期望,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合作、关心、尊重等理念应该成为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关心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目前,大学生因不具备关心的能力和态度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就能够充分说明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整个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应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通过心理学的关心理论让大学生真正学会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爱护别人,引导大学生走出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学会与别人进行分享和沟通,他们才能做出一系列有道德的行为。
2.促进师生的德性共同成长
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受环境的影响产生,更多的是主体在进行思考以及实践时产生的。所以说,只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道德思想的观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很强,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职业道德教育读本
导语:职业道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职业道德教育读本,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基本信息
[版本]*装
[来源]新经网
[ISBN]978—7—80250—608—4
内容简介
道德之于社会,就像灯塔之于航船,太阳之于禾苗,方向盘之于汽车。航船没有灯塔的指引,会触礁沉没、误入歧途;禾苗没有太阳的照耀,会羸弱焉黄;汽车没有方向盘会四处乱闯、车毁人亡。而对于员工来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才可能驰骋职场,赢得未来。
目录
第一章 有德者得天下:职业道德是员工的立业之本
1、遵守职业道德是员工的本分
2、良好的职业道德助你更快成功
3、每一份工作都值得热爱
4、找准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
5、立足本职工作,创造岗位辉煌
6、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
第二章 人无信不立:忠诚是员工职业的使命
1、忠诚是员工发展的必备品质
2、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3、与公司风雨共舟
4、频繁跳槽只会让你无槽可跳
5、不要与公司产生分歧
6、诚信,职场取胜的法宝
7、做好手中事,感动身边人
第三章 干一行爱一行:敬业是员工职业的灵魂
1、敬业才能立业
2、职业就是你的事业
3、乐业是敬业的.最佳注释
4、为自己的梦想打工
5、每一件事都值得去做
6、永远保持工作的激情
7、养成敬业的好*惯
第四章 带着责任上路:负责是员工职业的守护者
1、时刻将责任牢记于心
2、敷衍工作只会害了自己
3、拒绝借口,你会走得更远
4、视服从命令为天职
5、把认真作为工作的第一信条
6、坚守职位,绝不脱岗离岗
7、勇于负责,让自己更优秀
第五章 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勤奋是员工职业的优化师
1、勤奋是引领你通往圣殿的导航
2、勤奋的人总是拥有更多的机会
3、勤奋不等于忙碌,抓住巧干的技巧
4、少说多做,眼高手低只会让你失败
5、职场只有懒人,没有笨人
6、勤奋努力永不过时
7、每天都多做一点点
第六章 把自己当做公司的主人:主动是员工职业的导师
1、你就是公司的主人
2、热忱是工作的发动机
浅谈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与现实生活接轨,开设道德理性课程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不拘一格,更多地体现现实生活。因为道德及道德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构成了道德生活的现实性来源,没有生活的实践和参与,学生道德价值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道德知识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开放的,从而引起学生的焦虑、思考,促进学生道德思维水*的提高。要使道德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并试图回答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及其自身所面临的实际冲突,不但不应阻止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还要提供建议。不但不能把过于简单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且应该基于从事实中寻求真理的态度,与学生站在同一水*线上讨论这些问题。应该允许那些还没有明白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仔细思考,并且,只要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没有违反国家的法律,就应该耐心地等待他们整理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开设有关道德理性的课程。这一课程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创造性品质。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人自主与自觉的统一,自主具有理性的品格,自觉具有意志的品格。根据理性认识来判断是非黑白,在实践中坚持这种认识,日积月累,就能积善成德。在道德理性的课上,所涉猎的问题不仅有道德方面的,也可能有美学的、经济的、政治的、环境的、宗教的,等等,对每一类价值观的关注都可能有助于道德水*的提高。这一课程也不同于以往简单的逻辑课,而是要面对并着眼于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带有模糊性、冲突性的问题。冲突乃是提升道德思维、促进理性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是最需要教育介入的时刻。它要致力于探究事物是“怎么知道的”,力图摆脱他人的结论、宗教、*俗和迷信的影响,力图使人们发现自己的本意,力图有效地克服个人中心主义和种种的社会偏见,力图使学生学会学*,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理性,进而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走向全面的进步。
二、明确中小学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保持社会道德教育目标
与学生个体道德观念之间的合理张力道德,一种是带有先验性、超越性的美德;另一种是受一定环境、条件和时空影响的带有功利色彩的`社会性道德。道德本身的层次性,决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必然要分清层次,道德教育的起始点应以注重日常生活品德、态度、情感、行为的塑造,不能以终极性的道德标准介入和评判生活,否则势必将目标当成起点,而不顾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水*,造成假大空的局面。学校道德教育要把终极性的道德和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的带有功利性色彩的社会性道德结合起来,既有超越也有适应,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是学生道德超越的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于现实的生活这个基础。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不能脱离自己特有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基础。学校担负文化的传递、创造的作用,道德教育在培养新人的时候,不能失去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所以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例如勤劳、勇敢、正直、有爱心等),还要培养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民意识:人格独立、*等、公正、诚实守信、正义感等,而且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和道德自律的能力。任何社会都力图按着自己的设计目标去培养和造就下一代,而开放的现代社会本身却又为自己设计的目标的在下一代实现,创造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悖论,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契机。因此,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本身必须充分蕴涵学生个人选择的余地,在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总体道德教育目标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这种张力并没有消解道德教育的作用,而是把道德教育的重点由告诉学生“做什么”转向到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和“怎么样”,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改革的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条件下,增强对外部纷繁复杂社会的选择、自主适应的能力。
三、加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选择
一些学校的德育强调政治而轻道德,德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德”,多数人还以政治尺度来度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抹杀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和作用,践踏了学生的道德尊严。因此,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的现实选择上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
1、自律教育。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的自律不是别的,是个体在内化社会道德律令基础上自己立法的结果。*人素来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自律。孔子的“克己复礼”,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强调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内心的心性之理排除个人欲念的干扰,从而达到道德上的自律。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道德上的自律越来越重要,学校道德教育也将走向以培养学生自律为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学会生存》也同样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自律是学生以理性、内心的自省、自觉,调节自己并发展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自律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民主的精神和作风,*等相待,相互尊重。教师理解、容纳学生的道德选择。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学校道德教育环境中,既包括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也包含对学生潜在的氛围等作到“润物细无声”。
2、学会负责的教育。有序的自由是责任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经过对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使其具备有序自由的观念。自由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质,必然要求学生在实现自由的时候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应是自由的,学生不应该迫于外力或外在的强制,而是自觉自愿地选择这一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必须出乎学生的意志自由,只有学生享有运用自己的意志行动时,才会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培养学生学会负责,是道德教育中学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的条件下,学生运用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不能妥善解决所有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他们日趋表达自主选择的愿望。学校中要加强对学生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任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负责。学会,是指主动积极地去获得;负责,是指经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之后,承担自己做出的选择。在做到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
3、创造精神的教育。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和社会产业结构急剧变革,人的职业流动性增大。同时,知识经济业已初露端倪,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的人。学校所要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只体现在“知性的创新”,而且还要体现在“德性的创新”上。道德教育中要承担“德性的创新”的重担,因为学生具有超越和创新的特点。
四、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策略
课堂的德道德教育为一种形式和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经验、视野和理性是有限的、片面的,知识具有的抽象性和全面性能够帮助人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引导人对道德行为做出合理的选择和符合理性的超越。但是,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培养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否则会使道德教育缺乏生命力,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策略。可以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和谐互动机制,共同发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功能;建立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氛围。此外,还要重视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积极的反思,注意学生同伴团体(ThePeerGroup)的养成,引导同伴团体的积极健康的发展。
幼儿道德情感教育方法
随着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他们既是每个家庭的宠儿,又是每个家庭的期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道德情感教育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道德教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关键词:道德教育环境 教育方法与策略 家园同步
随着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既是每个家庭的宠儿,又是每个家庭的期望。这使得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种“营养过剩、教育不当”的现象。另一个面,为了迎合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学校的教育方面也偏重于智力开发、增长知识,忽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独生子女不佳的品德行为表现,不是先天就固有的,而是后天不良教育形成的。我们的家长、老师乃至社会,对幼儿的关爱不应仅仅是哺育他们或不辞劳苦地进行智力投资,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悟出做人的道理,品德教育应成为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来说,周围的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方。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与品德教育相适应的人际社会交往环境。
榜样作用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在幼儿园,教师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本身的言行,都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协调一致。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品德、行为、*惯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惯。教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惯、卫生*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
(一)利用节日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利用节日对培养幼儿道德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传统的节日中,我们都会开展不同教育活动。如“母亲节”节进行爱妈妈教育,通过身体的经历,让幼儿感受妈妈的辛苦与幸福,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孝顺长辈的情感,与老师一起制作展板“妈妈,您辛苦了”。同时教师要求幼儿在家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鼓励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妈妈等长辈,并且明白了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
(二)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抓住教育契机培养道德教育。
日常生活对幼儿道德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时生活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关心他人,等品德和行为*惯。对于年幼的幼儿来说,老师的关注与指导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一日生活对幼儿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可以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持等品德和行为,如当幼儿走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与尝试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各种的活动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如:在开展“文明你我他
礼仪靠大家”情景剧游戏,培养幼儿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又如“大带小”活动,大班哥哥带着小班弟弟妹妹一起劳动,一起进餐,一起游戏等。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倍加关心,而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无比信赖。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做事情要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
三、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幼儿道德情感。
(一)暗示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他们感到*等,受到尊重。暗示的方法包括有语言的暗示,榜样的暗示等。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二)移情教育法
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不足的实际,采用“移情教育“手段,因为移情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部情感,培养对于别人情感的敏感和理解。以听故事引导幼儿识别情感;续编故事感受情感;情景表演进一步感受情感,体验情感,并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情景表演: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大意)讲述小朋友兰兰和红红给奶奶送礼物,一个有礼貌,一个没有礼貌,最后没有礼貌的孩子发现自己错了,并且承认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最后成为有礼貌的孩子。让孩子们比较系统地识别什么是文明的行为,并且会为别人“伤心”、“难过”“气愤”等情绪,尤其是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活动,促进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四、家园同步,共同开展德育教育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密不可分。在开学初期我们就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办园目标、教育目标、教育观点,让家长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时生活中,我们利用“家校联系网”“家园联系册”每周的电话沟通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重视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努力使家长从观念上的积极认同转变到行动上的主动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必须丰富幼儿道德观念,并使这些观念与各种情感体验联结起来,要通过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来形成幼儿的道德情感,要经常对幼儿提出道德品质的要求,以使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现在的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以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没形成,极易受到暴力、金钱等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小时侯了,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在物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理想、目标,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尤为突出的是在道德行为上的严重缺失,既少尊师重教的意识,也缺少爱父母、友同学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责任重大。
再看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的前途,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辅导补*班、特长班等,整天忙的不以乐乎,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学生每天在书海中徘徊,对于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有时候对于问题孩子,方法简单粗暴,没有去与他多沟通,循循善诱,引导他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身边,许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与同学和睦相处,而且有的曾经那么单纯可爱的孩子却染上了不良的恶*,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多么令人可悲。我们扪心自问,这难道是孩子的过错吗,不是的,是我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家长尤其是我们搞教育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我们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曾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听后很有感触,一个因大意误诊病人的医生,在死后被打进第一层地狱,而一个不好好搞教育的老师却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是为什么?因为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身体,而教师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你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你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人知识能力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知识能力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不足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的道理。因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同时我们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更要做到文明学生精神,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那颗颗幼小的心灵,塑造一个个充满了“爱”的灵魂,让他们不仅拥有知识,还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应教会学生认识*,追求*,创造*。
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我们决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德育的起跑线上、做人的起跑线上。因为拥有好的品行和健康的性格,孩子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从根本上讲,没有人会怀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远离粗俗和粗野,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从社会发展来说,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倚重德来发展的社会,对道德和德性的弘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民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问题同等重要且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去向的重大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有现代性的德育,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正强烈呼唤德育现代性的生成。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德育现代性才是制约德育实效性的根源,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根源正在于其现代性不足。本文关注幼儿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的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问题,构思从德育现代性的逻辑前提——幼儿道德教育必要性开始,循迹论证幼儿德育现代性内涵及其重要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从*古代的颜之推到*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俗和" 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的意志,是**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 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9]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10][11][美]拉瑞·P·纳希:《道德领域中的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65页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发展贡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
同情;道德发展;道德教育
同情通常的含义是指人们对因各种原因而致处境困难的人的怜悯之情。亚当·斯密同情论中的同情含义则不仅限于此,他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开篇就对其理论中同情的含义做了阐释,“同情并不仅只局限于怜悯而将同情的含义扩大为任何在理解基础上的同感与共鸣。不单单是与别人情感上的共享,更确切的理解为人们在情感上彼此分享的认识和理解”。亚当·斯密的同情,不仅指人们对他人苦难的同感,而且还包含对他人幸福欢乐的同感。同情这种情感的发生来源于当事人所处情景地感同身受,是人们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分享他人的感觉和情感,将自己想象成为公正的旁观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而与他人产生的情感共鸣。以斯密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同情感虽然是主观的但并非随意没有标准,它的标准便是移除各种特殊性的普通人的同情。
一、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
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西方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被经济学界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现代经济学大师内森·罗森博格曾说:“过去的200多年,经济学史的特点就是不断对亚当·斯密著作的诠释”。在经济学领域有如此影响力的亚当·斯密却是一个被遗忘了的道德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巨著《道德情操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湮没在《国富论》的阴影里,为道德哲学家们所忽视。直到最*国际学术界所兴起的亚当·斯密复兴运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道德哲学理论的宝贵价值。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阐述的基于同情的道德理论才为学术界所重视,并得以不断研究。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认为,同情是指人类借助其联想能力,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处境,进行设身处地的联想而产生的与当事人类似情感的反映。这种能够与他人产生同情共感的能力是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它并非源于自爱心,也不是自私的结果。斯密的同情理论还拓展了同情的含义,他认为同情这种情感不仅包含了人类对他人的苦难而产生的怜悯、体恤的情感,还包含对他人幸福快乐感受的同感。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到:“同情,也许其原意与他们相同,不过现在都极其恰当地被表示我们对任何激情的同感。”
他进一步推论,我们借助于想象产生的同情共感,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的标准,因为人类的行为总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完成的,我们对他人行为是否合宜做判定,总是首先考察支配其行为的情感所产生的原因,而后再对行为是否合宜做判断,如果这种支配行为的情感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是恰当的,它会与处在公正旁观者立场上观察的我们的情感相一致,它能够引起我们的同情,那么在这种情感支配下的行为就会被判断为合宜的。如果这种支配行为的情感同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是不恰当的,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被认定为是不合宜的。斯密认为,人类所有美德都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形成美德的情感则不是人类的原初情感。人类的美德都是在同情这种机制作用下不断抑制过分自我中心的情感,发展关爱他人的情感而形成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到:“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少同情自己的情感,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唯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激情协调一致,在这中间存在着人类全部的礼貌。
二、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凸显了人类的情感机制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论述“美德既知识”以来,道德一直被视为理性的产物,情感在道德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几乎被完全忽略。直至今日,我国的道德教育界仍然是以认知模式的道德教育为主,只注重对受教育者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完全忽略受教育者的情感感受,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得道德教育的效果极其不尽如人意。而结合斯密的同情理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我们的道德教育,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可以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多重启示。
(一)从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入手,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
斯密同情理论认为,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化程度的个人,我们经常会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检测自己行为和情感的合宜性,旁观者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面他人之境,使之成为我们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监督者。正是由于我们不能够从中立的旁观者那里得到过多的同情和安慰,我们才学会了不断地反思和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否合宜。同情理论所论述的这种以他人视角不断反思和观察自己行为和情感正确与否的过程,也即个体将社会道德要求不断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和动机的过程,也即是个体形成道德自律的过程。当个体能够以旁观者视角认识到旁观者绝不会赞同自己在某种情感支配下将要实施的行为,将会产生自责、痛苦等情绪体验时,便会使个体强烈意识到与当前的行为和情感有关的道德准则并使之更加凸显,并会在将来把它作为判断道德问题的重要依据和将来行动的道德原则。正是凭借这种发达的以公正旁观者视角换位思考的能力,个体能不断体会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所产生的积极情绪,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消极情绪,通过这种情绪的引导作用,外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便转变为个体的内在需要。通过他的这一论述,应意识到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应首先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学会以旁观者视角来不断反思检验自己行为思维方式的方法,实现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
(二)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发展培育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
判断道德教育的效果,不能仅看受教育者学*到了多少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受教育者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发展成了稳定的道德人格,并外化成长久地行为*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的道德情感的积累,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养成是难以实现的。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受传统伦理道德理性主义倾向的影响,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似乎认为受教育者学*到了道德知识便拥有了美德,纵观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以强制性灌输道德知识进行德育的做法极为普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少情感上的互动,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极少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感受。这种冷漠的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忽略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情感本质,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亚当·斯密同情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同情感是人类道德的真正来源,是人内心善恶观念建立的真正基础,道德情感支配了人道德行为过程的始终。斯密同情论的这一观点正确的看到了情感在人的道德发展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清楚地看到那种受极端道德理性主义倾向影响的道德教育方式的重大缺陷,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道德教育应当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发展情感性的道德教育,尊重人的情感本质,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下几*失效的道德教育。
(三)从培养同情能力入手,帮助受教育者克服人天生的过度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关爱他人的美德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心和同情心都是人类的天性。他在《道德情操论》第一章中便写道:“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样,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有,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的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可见,亚当·斯密认为,利己心和同情心是全部人类所普遍具有的,道德高尚的人只是有着发达的同情心。与此相类似,斯密把人类的情感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私自爱的情感,一类是关爱他人的情感。缺乏同情能力的人,同情感匮乏的人,往往不能站在他人的位置联想他人的感受。因此,他们总是不能抑制住自私激情的膨胀,克服过度的自我中心去发展出仁爱、谦让等等美德。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同情心的作用下,人才能够以他人的角度,努力去体会他人的情感,从而以行动帮助他人,发展实现仁爱的美德。
斯密同情理论的论述,也正符合现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个体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发生早于认知的发生已被确证。婴幼儿在早期就能够感受到他人情感,并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婴幼儿在早期便具有对他人的情感产生情感反应的能力。但这种先天的能力如果在后天的生活、教育中没有被适当地加以引导、发展或被不当的生活教育因素所阻断,便会使婴幼儿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发生障碍。儿童的道德发展也会因此受阻。以此可以认识到,发展个体的同情能力,使道德教育的受教育者学会从他人的立场,以他人的视角观察问题,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互通过程中带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助其认识到关爱他人对于他的积极意义,体验到关爱他人对于他的积极价值。也就会促使他把偶尔的助人行为转化成稳定的仁爱品质。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马丁·L·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绍刚,万明,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郭金鸿.休谟与亚当·斯密同情论之比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1).
[4]王莹.论亚当·斯密的自然和谐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3,(3).
[5]张军,孙宁.试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义务教育必背古诗词
义务教育必背古诗词有哪些?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部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义务教育必背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
义务教育必背古诗词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6、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9、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凉州词
美感教育对道德品质培育的价值论文
在学*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感教育对道德品质培育的价值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借助自然美对大学生的道德性情陶冶
自然景观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以其“造化钟神秀”的自然美,不仅给人以游览的审美愉悦,同时在高校教育中运用它,还给大学生以丰富的审美领悟内容,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净化大学生的感情,开阔大学生的心胸,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在大学生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中具有更高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是欣赏自然美,可以给大学生以审美享受和熏陶,激发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发展和增强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当大学生在学*压力增大的时候,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游览一番,呼吸一下新鲜自然的空气,观赏自然形成的奇观,这样就给大学生以更加强烈的审美熏陶和教育,释放了很多学*带来的压力,激发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大学生和自然形成美的完美统一,也是和自然内容美的完美和谐。
二是欣赏自然美,能够给人以深刻、丰富的审美领悟内容,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大学生生活的哲理思考,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感情力量。历史岁月留下了许多痕迹和烙印在大自然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遗留下的艺术品和自然景色,了解当时的历史变迁,审视美的存在,这些作品和景色激发了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陶冶了情操,在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了责任感。
三是欣赏自然美,能够启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探索大自然的真谛,增强不断追求自然事物的规律性的兴趣。当大自然中的事物在遵循这自身运动变换的规律,变化形态符合美的要求,从而不断的展示自身的美,大学生就是在不断的探求这种自然的美景,促进大学生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创造属于自己梦想中追求的生活。
二、借助社会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就是由家庭到学校最后走向社会,而大学生就是从家庭和学校最后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开始建立新的事业和家庭,全新的开始就在这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更的的审美空间,大学生在从事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精神产生的同时,也在按照审美活动的规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将这个审美观点去影响别人,对其进行审美教育。
由此可见,通过社会美的开展,运用社会美的理论、事物和现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端正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影响大学生的李致和感情,影响大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对于改造整个学校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学生的情感又被典型的模范形象所影响,高校通过优秀模范的事迹感染这大学生的心灵,对模范的英雄事迹的模仿极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规范式的教育,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塑造完美的形象和人格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借助艺术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和生活中的美相比,其表现是更丰富多彩的、更具有审美魅力的,艺术家通过自己制作的艺术品来展示他对生活中美的向往,来表达他对生活的享受和对社会的感触。高校道德教育运用这些艺术作品来唤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美的向往,激发他们奋斗的毅力,在艺术这个大环境熏陶中,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培养审美的意识,增强对美好事物的美的认识,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借助艺术作品即名字画、世界名著、世界名曲等作品来引导大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元素,激发大学生自觉地去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美,增强艺术细胞,塑造成具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塑造积极健康的思维,培养大学生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珍惜,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不断被艺术作品所感染,对道德教育从消极的态度逐步转向积极自觉的去遵守,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借助艺术美的教学方式是高校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重要途径。
【拓展】小学音乐教学美感教育探究论文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多媒体是现代新兴的教育工具,能够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对外界的敏感度很高,对新兴教育工具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不断地用多媒体教学给他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生成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和诠释,这种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转变更加开阔了小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2.美感教育的融入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小学生音乐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融入强化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在学*音乐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的情境,自由地想象发挥,把自己对音乐的审美更好地表达出来;在产生不同情感体验的同时,师生共同分享,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保持了学*热情,而且学会了交流,体验了学*乐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问题探讨
1.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中美感的融入给了我们轻松的教学环境,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会让教师忽视教学的根本。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对设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符合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水*而制订,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对待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努力完成,不能因为教学课堂的轻松而有所松懈,在轻松教学的同时完成每一个目标,让我们和学生都能更好地发展。
2.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多媒体的应用会给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但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往往会让我们忽视教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关键,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小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接受和表达音乐的内容,培养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把复杂的话用简单的知识讲述出来,把教材知识用到音乐的情感中,让小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知识水*。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提高教学水*的关键,所以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高。只有教师不断地接受更高的知识洗礼,学生才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会增加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绝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便捷就忽视教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专业的备课内容,才能生成精彩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自己的同时更好地教学。
4.丰富音乐教学的方式
音乐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式,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多学*、多创新。例如,在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变得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音乐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法,对音乐有一定的敏感度,利用他们的敏感度打开思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小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度,提高了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水*。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界的不断革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某种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逐渐以审美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素质教育,对这种素质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美感的融入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塑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美感教育的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在不断创新的路上积极发现错误,积极改进,让现代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第三十二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易传·象传上·蒙》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满园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苗。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佚名《蓼莪》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树不打杈要歪,人不教育要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西晋·李密《陈情表》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韦应物《送杨氏女》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佚名《周颂·思文》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佚名《喜怒哀乐未发》
生我鞠我长育我,出入腹我何艰辛。——赵与泌《劝孝》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佚名《大雅·生民》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苏轼《留侯论》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佚名《刘氏善举》
红烛照学子不惜自身燃尽,黄卷润心田有望英才育成。
月窟培生丹桂子,云阶育出玉兰芽。
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管子·立政》
子击乃谢之。——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陶渊明《自祭文》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海瑞《治安疏》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北宋·张载《西铭》
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班固《东都赋》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富贵者安敢骄人!——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贫贱者骄人乎?——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子方不为礼。——司马光《田子方教育子击》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丘迟《与陈伯之书》
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东方朔《七谏》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天问》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韩愈《祭鳄鱼文》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佚名《范雎说秦王》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王昭君《怨词》
气数遭际之盛造化生育之功,夫岂徒然而已哉!——冯清《咏槐》
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方孝孺《蚊对》
异类众伙,于何不育?——左思《三都赋》
芒芒黖々,慌罔奄欻,神化翕忽,函幽育明。——左思《三都赋》
朅异之所丛育,鳞甲之所集往。——左思《三都赋》
教育的诗词名句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你知道哪些关于教育的诗词名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育的诗词名句,欢迎阅读。
1.关于教育的诗词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20、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2.关于教育的名言
1、教育人就是要形*的性格。——欧文
2、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4、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5、智慧可以使一个人即使未受教育仍可活下去。——谚语
6、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
7、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8、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9、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詹·拉·洛威尔
10、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勒
11、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列宁
12、思想以自己的言语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泰戈尔
13、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1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
16、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17、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思想变为现实。——周扬
18、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19、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20、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21、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杰斐逊
22、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苏霍姆林斯基
2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24、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鲁普斯卡娅
25、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26、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马卡连柯
27、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别林斯基
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翻译
衣服上沾满了旅途上的灰尘和杂乱的酒的痕迹。出门在外去很远的地方宦游,所到之地没有一处是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的。
我这一辈子就应该做一个诗人吗?为什么骑上瘦驴在细雨中到剑门关去?
注释解释
剑门: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
销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合:应该。未:表示发问。
最后二句:典出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前线调回成都(今属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他在南郑往成都途经四川剑阁剑门关时写下这首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古诗词中的道德教育
古诗里的道德教育
有关道德教育的古诗
伦理道德教育的古诗
浅谈古诗词中的德育教育
古诗教学中的道德
古诗中的德育教育
法与道德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中华优秀道德
关于道德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理想教育
古诗词中的思政教育
写道德的古诗词
关于道德的的古诗词
有关道德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教育子女的
古诗词中的礼仪教育
古诗词中的教育名言
有教育的古诗词
生活中教育的古诗词
有关道德的小古诗词
道德经里的古诗词
道德高尚的古诗词
强调道德的古诗词
关于道德品德的古诗词
形容道德的古诗词
有德育教育的古诗
弘扬道德的古诗词
歌颂道德的古诗词
教育里的古诗词
赞美玫瑰花茶的句子
描写关于眼睛的句子
我姓翟却的句子图片
爱情中的句子
忙碌人生的句子说说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句子
正反都可以念的句子
爱情破裂的句子
以愿你开头的句子
形容宝宝百天的句子
大家捐款把句子写具体
把自己比作荷花的句子
赞美自己的家乡的句子
表示对爱情无奈的句子
男人肯为你花钱的句子
人生哲理爱情的句子
描写火把节的句子
朋友不经常联系好句子
人生旅行感悟的句子
阅读好句子摘抄大全
要成功的句子
微信朋友圈要账的句子
形容自己很后悔的句子
形容清高的句子
晚安的图片和句子
两个人冷战的句子
描写打开门的句子
激励好好工作的句子
拼的句子
对心情的描写的句子
夸自己家乡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