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关于关于节曰*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节曰*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节曰*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节曰*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06) 语录(2) 说说(30) 名言(6k+) 诗词(109) 祝福(3) 心语(208)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 春节,放假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欢迎大家分享。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节的《元日》诗。春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传说四千多年前,我国已开始有欢度新春的活动。

      以“春节”来称农历元旦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几千年来,我国历法一直采用农历(阴历),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阳历),因此出现了两种“年”和两个“元旦”。为了区分农历和公历两个“元旦”,又因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在农历年前后,所以就把农历年称作“春节”,意味着冬去春来。春节的种种*俗,表达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的心愿。

      祭灶

      除尘

      我国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又叫“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止。从“小年”到“除夕”,叫“迎春日”。民间从“小年”开始,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扫尘土。”春节搞卫生用的扫帚、簸箕、鸡毛掸子都要用新的,以图吉利。“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有消灾去病之功效,因此从祭灶到除夕,澡堂子、理发店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农村还要杀猪宰羊,欢庆新春佳节。

      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夜晚。是日庭院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春联、年画、门神都粘贴整齐,门前高挂红灯,家家要蒸年糕。男女老少里里外外都换上新衣,妇女儿童更要精心打扮。过去年轻妇女头上戴着红绒福字和各式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头上也插朵红石榴花,人人盛饰,个个艳装,好一派节日景象。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拜家庙、祭祖宗、吃团圆饭。亲朋邻里互相拜贺,谓之“辞岁”。全家包饺子,做年饭,玩牌,饮酒,谈古论今,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儿童更是放鞭炮、抖空竹,欢呼雀跃,闹个不休。庭院遍撒芝麻秸秆,人行其上谓之“踩岁”。烧松柏枝谓之“驱岁”。岁与祟谐音,踩岁,驱岁,是为了驱鬼祟,祛不祥。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守岁的人盼到子时到来,就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三元”之时,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是春节活动的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花灯竞放,烧纸焚香,送玉皇大帝回天宫,迎诸神和灶王回人间。祭祖后吃饺子。元旦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是我国人民新春期间,书写张贴于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故又名“对联”“对子”或“春帖”。其特点,对仗工整,*仄协律。它是古典诗、词、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新春贴春联,早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它源远流长,影响很广,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喜爱,而且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颇受欢迎。

      春联的前身叫“桃符”,写春联叫“题桃符”。

      据记载,春联始于成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现在公认是第一幅春联。联文是“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孟昶写联句,原本是表示吉祥之意。谁知就是在这新的一年刚开始时(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后蜀,俘虏了孟昶等,并派遣吕余庆做成都的地方官。同时宋太祖把自己的生日称为“长春节”。孟昶的春联仿佛是未卜先知的谶语,成了亡国的先兆。在相信图谶和迷信的古代,这种巧合,产生了神秘而巨大的影响。人们便认为贴春联可以祈祷。于是文人墨客竞相效法。他们贴出吉祥如意的美好词句,希望在新的一年也能如愿以偿,于是相沿成*,天下流行。

      从孟昶作春联开始,又经历了宋、元等朝代,桃木板渐为纸张(黄色纸或红色纸)所代替,但人们还称呼它为“桃符”。苏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日历,退归还拟旧桃符”,可以为证。

      《挂年画》

      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这首吟年画的诗,描绘了春节将至,家家户户挂年画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由于每逢春节之际张贴,故称年画。年画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的是“门画”,俗称“门神画”,是由古代人“驱凶避邪”的祈年活动演变而来的。正式称年画,始于清代的光绪年间。

      《春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一则灯谜,谜底即爆竹。新春时节,爆竹声声,震耳欲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俗。

      燃放爆竹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庭燎》。其诗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庭燎”是庭院里点燃的火烛,古代的烛,用的是麻竹或苇竿,一烧起来,竿内的'空气膨胀,发生噼噼啪啪的响声,“鸾声将将”就是描写这些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一直到唐代,古代人用的都是这种名副其实的“爆竹”。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诗还有这方面的描写:“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爆竿”也就是“爆竹”。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代张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时热闹而富有色彩的灯节活动。

      传说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俗。古代人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又称“元宵节”。

      《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清代诗人李调元的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两百多年前的元宵节实况。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打灯谜》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猜灯谜,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谜灯,是一种文字联想的游戏,它给节日带来欢乐。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制成谜条悬灯贴挂,前来猜谜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阅读全文]...

2022-01-08 00:46:26
  • 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

  • 元宵节
  • 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元宵节*俗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阅读全文]...

2022-01-11 15:46:48
  • 立夏*俗古诗

  • 立夏
  • 立夏*俗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立夏*俗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2、《山中立夏用坐客韵》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3、《立夏》宋 方回

      吾家正对*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4、《山亭夏日》唐代诗人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5、《暑旱苦热》宋代诗人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6、《纳凉》宋代诗人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7、《夏夜追凉》宋代诗人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8、《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诗人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9、《夏意》宋代诗人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0、《山亭夏日》唐代诗人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1、《暑旱苦热》宋代诗人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12、《纳凉》宋代诗人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3、《夏夜追凉》宋代诗人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14、《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诗人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阅读全文]...

2022-07-18 04:09:59
  • *古尔邦节*俗

  • 放假,节日
  • *古尔邦节*俗

      *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人口186.2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8.9%。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尔邦节*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古尔邦节简介:

      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二、古尔邦节*俗:

      1、*尔族

      *新疆的`*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尔民间拜节是*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宁夏山区的**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云南、贵州等地的**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都在开斋节过后第七十天举行。节日属于*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

    [阅读全文]...

2021-12-19 08:18:04
  • 立夏*俗古诗(精选8首)

  • 立夏
  • 立夏*俗古诗(精选8首)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俗古诗(精选8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3.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4.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5.立夏奉祀太一宫

      宋·刘筠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

      琳房遍设沉榆*,金檠齐燃绿桂膏。

      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

      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

      6.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7.山中立夏即事

      明·蔡汝楠

      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幽僻还闻鸟,清和未换衣。

      绿帏槐影合,香饭药苗肥。

      尽日柴关启,蚕家过客稀。

      8.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

      明·张掞

      江上茅堂柳四垂,又逢旅次过春时。

      雨多苔蚀悬琴壁,水满蛙生洗砚池。

      风浦萧萧帆过疾,烟空漠漠鸟来迟。

      避喧心事何人解,窗下幽篁许独知。

    [阅读全文]...

2022-03-13 04:06:35
  • 描写端午节*俗的古诗名句 (40句)

  • 端午节,优美,诗歌
  •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又是一年端午到,又是一年粽叶香,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那些经典的端午节古诗词你还记得多少呢?下面的内容是励志的句子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端午节*俗的古诗名句,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中参考。

    描写端午节*俗的古诗名句(篇一)

    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3.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4.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5.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许及之《贺新郎》

    6.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7.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8.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9.碧艾香蒲处处忙。——舒?《小重山·端午》

    1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1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出处:贝琼《已酉端午》

    12.重午佳辰独掩门。——出处: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3.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14.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15.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16.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宋·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17.小团*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18.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陆游《三峡歌》j458.cOm

    19.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20.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文天祥《端午》

    描写端午节*俗的古诗名句(篇二)

    2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出处:苏轼《浣溪沙端午》

    22.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黄公绍《潇湘神》

    23.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出处: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4.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25.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出处:舒頔《小重山端午》

    26.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27.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2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29.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30.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31.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吴文英《杏花天重午》

    3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33.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杨无咎《蓦山溪》

    34.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35.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36.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出处:李隆基《端午》

    37.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38.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 吴文英《澡兰香 淮安重午》

    40.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想信您读完描写端午节*俗的古诗名句 (40句)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ju.51tietu.net小编推出了专题端午节古诗词,愿您喜欢。

    [阅读全文]...

2022-04-12 20:41:53
  • 重阳节*俗的诗句

  • 重阳节
  • 重阳节*俗的诗句

      内涵: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俗: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

      【重阳节*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竹萸少一人。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头插茱萸登高处, 发簪黄花饮秋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杜甫)

    [阅读全文]...

2022-02-28 14:30:51
  • 蒙古族过春节*俗

  • 放假,春节
  • 蒙古族过春节*俗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洁白紧密相关。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蒙古族春节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传统*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族过春节*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蒙古族春节*俗——祭祖仪式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化铁出山》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惯。


      蒙古族春节*俗——汉族*俗

      *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传统*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时候,常在一起嬉闹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俗。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蒙古族春节*俗——“查干萨日”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柞树放在燃旺火撑子上方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家里,随着互拜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春节富有浓郁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时刻。


      一、小年“祭火”

      常常有外地朋友问起有关蒙古族的事情,比如是不是住蒙古包?穿蒙古袍?还在游牧吗?每天骑马在草原上驰骋?比如是不是饮食*惯特别,每天吃肉,喝牛奶等等。

      其实我们与当代*人都是一样的,早就不住蒙古包,也不再游牧,只有在节日与特殊场可,才会穿蒙古袍,但保留着一些蒙古人的古老/*俗。

      临*春节,发了一篇有关历史上契丹人过春节*俗的文章,又有好奇的朋友问我:蒙古人过春节吗?

      今天就为你聊聊蒙古人过春节的*俗。

      有关蒙古族春的来历,说法不太一致。

      正月蒙语称之为“查干萨日”,汉译“白月”的意思,这与蒙古族传统饮食奶食品,崇尚白色的纯洁有关,还有一个传说认为,古老的蒙古族本来生活在大山里,由于”化铁出山”,令蒙古人兴盛起来,于是,为了纪念,便把这一传说看作民族的起源之一,并逐渐与春节联系到一起。

      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与“迎新”,送旧也就是腊月二十三,民俗中的小年这一天,清洁卫生,收拾房屋,到了傍晚要“祭火”。

      据说这是从古朴的萨满教传承下来的,是对火神、灶神的崇拜。

      这天,把羊胸脯肉联通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祭品,由长辈点燃九盏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中颂赞词,祝福家人幸福安康。

      火神是上苍赐予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人对火十分尊重,无论大人小孩都不许跨越火堆。

      过了腊月二十三,要炸果子,做奶食,准备过年。

      二、过大年的*俗

      除夕之夜,举行祭祖仪式,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祭火、敬茶,也同汉族一样吃年夜饺子。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鞭炮,叫“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蒙古人的拜年比较隆重,从正月初一的晨曦时分就已经开始全家人都穿上节日盛装,叩贺新年。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要衣帽端庄,手捧哈达,恭恭敬敬地来到长辈面前,孩子要向长辈磕头,老人需要摸着孩子的头,送祝福。

      晚辈向长辈磕三个头,然后右腿向后,将准备献的哈达,哈达口需向着长辈,当长辈接过哈达,换个哈达口的朝向,再还给晚辈。

      *辈之间相互问候拜年。

      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饺子的形状像元宝,煮熟端上来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要夫婿同行,并且给娘家人大人小孩每人准备一份礼物,所以俗称“迎婿日”,蒙古人称女婿为“姑爷”。

      如今,蒙古族在保留一下传统*俗的基础之上,许多方面都与汉族过年大同小异,比如贴春联,贴福字,挂挂钱等等。

      三、蒙古族过年吃的东西

      1、蒙古族过年吃饺子、羊肉、乳制品

      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__《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接*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2、蒙古族过年吃铜锅茶

      蒙古铜锅茶是杭锦旗民族特色产品之一,先用传统方法将奶茶熬好,然后加入风干肉、奶酪、奶皮子等在锅中边吃边煮。吃的时候将奶茶盛在碗中,加上奶豆腐、炒米、黄油混在一起,越往后炒米和奶豆腐泡的越软,味道口感越好,喝的时候再配上蒙古果子、牛排、鸡蛋等那口感就更棒棒哒。

      3、蒙古族过年吃酸奶饼

      正宗的酸奶饼只有两种食材,白面和牛奶,可以直接用*锅烙出,口感松软,奶香浓郁,无论是夏季凉着吃,还是冬季热着吃,口感都会很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达到吃主食补充能量和钙的效果,而且制作简单,这也是为什么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吃它的原因。

    [阅读全文]...

2021-12-30 10:34:24
  • 春节*俗

  • 春节,放假
  • 春节*俗

      *俗就是*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性。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春节*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节介绍

      春节是*民间非常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俗

      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除夕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门神

      *各地过年除夕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守岁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http://www.cnrencai.com/

    [阅读全文]...

2022-02-20 09:58:20
  • 古代中秋*俗

  • 中秋,古代,中秋节
  • 古代中秋*俗

      说到中秋节大家都会想到赏月、猜灯谜、看灯花还要合家团聚一起吃月饼但传统中秋*俗,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秋*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扩展资料: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英文名:MidautumnFestival)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节日起源

      起源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4]”。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假期

      2008年开始*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阅读全文]...

2022-04-11 02:51:49
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 句子
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 语录
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 说说
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 名言
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 诗词
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 祝福
关于节曰*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