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关于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72) 语录(31) 说说(128) 名言(8) 诗词(1k+) 祝福(12) 心语(1)

  • 初中物理物态的变化重点知识点

  • 变化,初中,教育
  • 初中物理物态的变化重点知识点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的重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物态的变化重点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二章 《物态变化》

      1、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称为物质的三态。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六种形式,其中需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三种形式,需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三种形式。

      2、固态物质其形状和体积固定,不具有流动性;液态物质形状不固定体积固定具有流动性;而气态物质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且具有流动性。

      3、酒精灯的使用:

      ⑴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加热;

      ⑵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⑶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⑷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有“高”“低”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5、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6、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是摄氏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首先规定的,它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标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7、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要充分接触(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待示数上升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仍与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8、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测量范围是35℃到 42℃,测量时可准确到0.1℃。体温计不同于普通温度计的结构上的特点是:在体温计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且有弯曲。这一特点决定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也决定了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一下。

      9、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10、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的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为:

      1)、液体的温度的高低 ;

      2)、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1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

      (2)、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

      (2)、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

      (3)、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14、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之为液体的沸点;其影响因素是液面上的气压的大小。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的特点:恒温沸腾。

      15、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16、根据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经历的过程不同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在热学上显著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即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即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是变化的。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沥青、松香,蜂蜡等。

      17、熔点是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是指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

      18、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①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是:

      ①达到凝固点

      ②继续放热。

      晶体熔化的的特点是:恒温熔化;

      晶体凝固的的特点是:恒温凝固。

      19、高烧病人常用冰袋降温,这是因为冰熔化时需要从人体上吸热;北方的冬天,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可防止地窖里物品冻坏。这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的作用。

      20、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1、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如舞台获得烟雾效果就是利用干冰升华时吸热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中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液滴的缘故;

      22、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的。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 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形成雾。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23、熟悉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阅读全文]...

2022-03-21 07:17:03
  •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 变化,教育
  •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漫长的学*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2、汽化和液化

      3、熔化和凝固

      4、升华和凝华

      5、水循环热现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物理物态变化学*方法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有一定的质量,有一定的难度。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可以画草图,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4、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巩固。

    [阅读全文]...

2022-03-19 12:43:19
  • 物态变化顺口溜

  • 变化,顺口溜
  •   1、水混合作零度,标准沸水百度计。

      2、泡全浸入被测液,不碰容器底或壁。

      3、进入稍候一会儿,示数稳定再读数。

      4、计数仍留被测液,视线与柱上面*。

      5、读数:仰读偏小俯偏大。

      6、固态变液为熔化,液态变固称凝固。

      7、固体分晶和非晶,非晶熔化无局限。

      8、晶体熔化有熔点,吸收热量温不变。

      9、液态变气称汽化,包括沸腾和蒸发。

      10、蒸发发生液表面,任何温度都进行。

      11、液体蒸发要吸热,依附物体温下降。

      12、剧烈汽化是沸腾,内部表面同进行。

      13、一定温度才发生,沸腾吸热温(度)不变。

      14、沸腾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异。

      15、压强与之有关系,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16、气态变液称液化,液化方法有两种。

      17、降低温度能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

      18、液化现象要放热,雾、露、白气是液化。

      19、固态变气是升华,气态变固是凝华。

      20、升华吸热凝华放,樟脑变小因升华。

      21、紫碘微热便升华,凝华雪霜和雾淞

    [阅读全文]...

2022-05-01 00:37:25
  • 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

  • 初中
  • 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 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下边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举隅如下。

      七年级: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译: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译: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译: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译:湖光山色使鸟儿欢娱,使人心除去杂念。

      6、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民。

      8、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译:男女都应有职业,及时婚配,即都应成家立业。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译:由于战乱,感慨时政和离别亲人,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惊心。

      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在上边雕刻有唐代和现在名人的诗和赋。

      11、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12、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4、前者呼,后者应。(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前后的人彼此呼应。

      1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背东西的和赶路的都在路旁树下休息、唱歌。

      1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奇异的山水,为天下独一无二。

      1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年级:

      18、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19、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

    [阅读全文]...

2022-02-14 06:25:46
  • 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 八月
  •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 岑参

      2、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的《清*乐》

      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的《晚春》

      4、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张孜的《雪诗》

      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作者: 祖咏

      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的《塞下曲·其三》

      7、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的《踏莎行》

      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春雪》

      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的《塞下曲·其一》

      10、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白居易 《风雪中作》

      11、岁嘉*,初旬日四,雪中归自崇唐。山林湖海,一气接苍茫。踏尽玉龙千丈,更一望、龙尾天长。须臾上,高峰四顾,迤逦过前冈。 ——程必 《满庭芳》

      12、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作者: 吴融

      1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14、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江山不夜雪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黄庚 《雪》

      15、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霭空迷昼景,临宇借寒光。 ——李景 《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

      16、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的《雪梅》

      17、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作者: 罗隐

      18、江天暝色伤心目。冻鹊争投林下竹。四垂云幕一襟寒,片片飞花轻镂玉。——曾觌 《玉楼春》

      19、忽然太行雪,昨夜飞入来。崚嶒堕庭中,严白何皑皑。——孟郊 《雪》

      20、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洪升 《雪望》

    [阅读全文]...

2022-05-29 21:30:08
  • 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   1、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吴融《华清宫》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洪升《雪望》

      4、江天暝色伤心目。冻鹊争投林下竹。四垂云幕一襟寒,片片飞花轻镂玉。——曾觌《玉楼春》

      5、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其一》

      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其三》

      7、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张孜《雪诗》

      8、岁嘉*,初旬日四,雪中归自崇唐。山林湖海,一气接苍茫。踏尽玉龙千丈,更一望龙尾天长。须臾上,高峰四顾,迤逦过前冈。——程必《满庭芳》

      9、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10、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1、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

      12、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

      1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14、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白居易《风雪中作》

      15、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1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1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18、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霭空迷昼景,临宇借寒光。——李景《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

      19、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江山不夜雪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黄庚《雪》

      20、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乐》

      21、忽然太行雪,昨夜飞入来。崚嶒堕庭中,严白何皑皑。——孟郊《雪》

    [阅读全文]...

2022-05-04 11:23:57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 年龄,古代,文学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

      孩提指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另外,《礼记·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因此,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guàn)弱,年少;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又《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终军(人名)年十八请缨(指投军报国),贾谊十八岁为博士,都未满二十岁。

      三、青年、中年:而立、不惑、知命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代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这里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开始获得自我,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惑指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并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禀赋的意思,而是指人生应当履行的道义和职责,也即人生的价值。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已经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老年:花甲、耳顺、耆艾、古稀、耄耋、期颐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纪年法中,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错综参互,构成六十甲子,所以称为花甲。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后世即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耳顺即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郑玄语)也就是对外界五花八门、相反相异的现象、言论,不迷惑,不动摇,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听之泰然。因为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耆艾古代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出自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岁的年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西晋名将、学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龄、高寿,如耄耋之年,寿登耄耋等。

      期(jī)颐代指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意思是说,人活到百岁,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抚养了。

      【拓展知识】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阅读全文]...

2022-05-03 21:45:02
  • 古诗文中赞美老师的说说句子

  • 赞美,老师,唯美
  • 老师作为一个高尚的职业,是让所有人尊敬、学生又爱又恨的存在。【古诗文中赞美老师的句子】古人对于老师的敬重远远超于现代的人。

    1、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4、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7、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

    8、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11、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2、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13、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1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1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16、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9、为学莫重于尊师。

    20、务学不如务求师。

    2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4、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5、圣人无常师。

    26、为学莫重于尊师。

    27、务学不如务求师。

    2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29、蹇蹇三事,师师百僚。

    30、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31、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3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33、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3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35、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36、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37、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

    38、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39、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40、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41、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4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全文]...

2022-01-23 17:19:28
  • 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励志的名句

  • 古诗文,励志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励志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4、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5、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8、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9、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12、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赠质上人》

    13、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4、 *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5、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阅读全文]...

2022-06-22 00:23:11
  • 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 文学,古诗文
  • 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1、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 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 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 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法。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

      1894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0,余数为4, 对表“4”为“甲”;地支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2,余数为10,对表“10”为“午”,那么1894年为“甲午”年,故“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

      1911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1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 朔 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8、 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日中11-13

      日昃13-15

      晡时15-17

      日入17-19

      黄昏19-21

      人定21-23

      夜半23-1

      鸡鸣1-3

      *旦3-5

    [阅读全文]...

2022-05-22 11:29:42
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 句子
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 语录
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 说说
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 名言
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 诗词
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 祝福
古诗文中对物态变化的误解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