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示儿的古诗阅读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示儿的古诗阅读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示儿的古诗阅读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示儿的古诗阅读题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题李凝幽居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李凝幽居古诗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本诗中的题是__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______
2.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_______,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
3.诗中僧敲月下门是以____衬___。
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____,不负言表示______。写出了作者对隐嬵生活的向往。
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於诗句:____
6.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1、写居所
2、幽静、人迹罕至
3、动静
4、约定时期不会忘了约定
5、僧敲月下门
6、以动衬静
7、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阅读练*二: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
1B.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2C.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没有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住。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的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意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古诗词阅读题(精选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的身影,阅读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阅读题(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中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语是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3分)
2、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 词语是 徘徊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分)
2、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⑴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
⑵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4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2分)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2分)
(2)这两句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的手法,以燕舞东风的乐景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手法1分,寓意3分;若写拟人或衬托的手法亦可得分)
阅读练*二
1、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阚描绘了一幅悲凄的残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小雾笼罩,杏花飘零,人未成脶,宫殿冷寂,月光残照。(3分)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为下阚的抒情做铺垫。(2分)
2、本词借春色已逝的遗憾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怨恨。(2分)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亡国的惨痛现实;(2分)无情双燕子,舞东风两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2分)
赏析
【《白雨斋词话》卷三】陈廷焯曰:凄丽*南唐二主,词意亦哀以思矣。
陈子龙,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这首山花子春恨是首借景表情的怀古词,词意动人,所陈之景冷艳,所表之情凄清,短短四十八字的小令把对惜春春去,恨春不住,的情怀表露的一览无余。但和其他的春词不同,由怨春不留,到怨己凭多闲愁。所有由赋到比兴的过程都是在题内尽述了。就象刘禹锡答白居易的诗,刘、白二人都在格式以内。未出题外之意。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
陈子龙的恨春有何不同呢?不同在用字达意上。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我画在扩号内的字请提问人注意。本来是盎然春意,奈何作者却如此用字?更有下半句的尽、空、无情、等字。(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燕子居然在作者眼中落得无情二字的评语,更甚者还是双燕子。燕好是*人对有情男女爱情的美化词,这里居然被作者灌上无情两字。这里却是作者大有深意呀。不可脱离历史的看人物,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词?
这里给提问的朋友介绍下陈子龙这个人,他是生在明末死在清初的人,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文人,更是个抗清义士,明亡以后多年转战南北追随南明武装反清复明,最后被捕投水而死,死后还被**。
了解这样的背景在看这首春恨想必提问的朋友多少读出了作者的题外之意了吧。落花春去,杨柳迷离,故国宫院(景阳宫明永乐年修的)月照残红,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多情燕子哪知我国破神忧,(一点爱国意思没有,所以被作者说成无情双燕。)只知在东风中呢喃。一首写惜春词表诉的是作者情伤故国的忧思。神交南唐的亡国后主,此处想来亦在情理之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分)
【答案】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思路分析】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思路分析】第一问: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步骤: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采桑子
《素心兰》古诗阅读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题的身影,阅读题是我们在解答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题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素心兰》古诗阅读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素心兰》
何绍基
深心太素绝声闻,悔托灵根压众芬。
万古贞风怀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
香愈澹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
园榭秋光都占尽,故应冰雪有奇文。
【注】何绍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1.结合诗歌内容赏析颔联的艺术手法。(5分)
2.分析诗中素心兰的形象,谈谈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试题答案:
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秋兰以人的精神,歌颂其具有屈原的正直风骨,具有明月的虽然淡雅却清操永恒的美,表现了诗人对秋兰的喜爱之情。②诗人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秋兰,联想到与其有着相同境遇的屈原,联想到湘水之神湘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2.诗中的素心兰,色淡香远,胜过众芳的俗艳浓郁;虽因众芳的妒忌而愤郁,却仍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本诗正是以吟颂秋兰来表达对恬淡自持又流芳万古的君子节操的赞美。
阅读练*二
1.分析诗中素心兰的形象,谈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分析颈联的描写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素心兰,虽然色淡香远,却胜过众芳的俗艳浓郁;虽因众芳的妒忌却愤郁,却仍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 本诗正是以吟颂秋兰来赞美恬淡自持又流芳万古的君子节操。
【解析】本诗是咏物诗,借吟咏自然界的花卉来表达一种人生理想,所以分析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抓住所写物象的特点,来体会其所象征的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秋兰以人的精神物质,歌颂其具有屈原一般的正直风骨,具有明月一样虽然淡雅却清操永恒之美,表现了诗对秋兰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万古贞风写秋兰的精神,也就是坚贞正直的风骨;一江白月写秋兰的淡泊高洁;与上文的众芳作对比,突出秋兰的独特风采。
运用了虚实相生,诗人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秋兰,联想到与其有着相同境遇的屈原,联想到空灵如幻的湘水之神湘君,虚实相生,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且拓展了诗歌的境界。使人们感悟到,秋兰的万古之香远胜众芳的一时之艳,年岁有时而终,荣乐止乎其身,唯有高洁的精神节操历经万古沧桑而不衰。
【解析】此联关乎诗歌思想情感的表达。诗人把秋兰的精神用屈原、湘君来体现,这是联想的手法,可以说屈原、湘君是秋兰精神的具体化,也可以说秋兰的 形象借屈原、湘君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意蕴。联想本身就是虚写,所以,凡是运用联想之处,肯定是加入了虚写、想象的成分。三种手法,能够分析出其中的两种就 可得满分。如有其他分析,只要合理,也可得分。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文阅读《晚春》题目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8分)(1)6分)答: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1分)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2分)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2分)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1分)
(2)(2分)答: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1分)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2分)
拓展延续
韩愈古诗晚春赏析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花的启示阅读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的启示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两种花——牵牛花和郁春棒。这是两种品格不同的花。
牵牛花一向是把根埋在土里,依靠葡萄架向上爬,它纤细的身体那样柔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而郁春棒总是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依靠自己吸收的养料,在狂风暴雨的侵袭下顽强地生长着。
春暖花开的季节,牵牛花开出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它躺在毛茸茸的叶子上,吹着喇叭,炫耀着自己的美貌。在又大又圆的绿叶上,郁春棒也开出一朵朵水灵灵的白花。白花绿叶,非常淡雅,但它并没有为此而飘飘然,而是默默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一进入秋天,牵牛花枯黄的叶子纷纷落下,花茎也渐渐枯萎,最后结出几粒干瘪的种子就死了。郁春棒也脱去翠绿的外衣,只留下几根一寸长的茎露出干燥的地面,待到和煦的春风再度吹拂大地,就又破土萌发。
在社会上,有的人肤浅软弱,有的人扎实坚强。有的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有的人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而从不夸耀。有的人遇到困难就心灰意冷,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毫不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花没有思维,它只能按自己的本性生存于世。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自己决定怎样做人。
1、选择正确答案。
“飘飘然”应解释为( )。
A.骄傲起来
B.随风飘舞
正确答案:A
2、选择正确答案。
“再度”中的“度”字应解释为( )。
A.度过
B.次
正确答案:B
3、选择正确的说法。
A.1到3小节具体写牵牛花的肤浅软弱和郁春棒的扎实坚强。
B.社会上有的人像郁春棒,有的人像牵牛花,看你自己决定怎样做人。
C.牵牛花的特点是肤浅,骄傲自大。
D.郁春棒的特点是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不炫耀,无私奉献。
正确答案:A B C D
4、围绕“花是没有思维能力的,它只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于世,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自己决定怎样做人。”这段话说说你的体会。
答: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花的命运不能靠自己掌握,而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默默无私地奉献,踏踏实实地做人就是根本。
我家拥有两盆昙花,枝叶都很茂密,前些时忽然发现它那不规则的厚叶上有虫蛀的现象,且有点泛黄,正担心它的健康,要给它喷虫药施肥,两天前浇水时,竟发现叶底出现了两朵小小的蓓蕾,使我感到格外的惊喜。
我虽然密切地注意着这两朵棕色的蓓蕾,但仍然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由一个小指那么大,长成了5寸的蓓蕾。今天下午当我再注视它的时候,发现包在外面的那几片棕色的花瓣已经倒卷,里面的雪白的嫩瓣微微开启,根据经验,这是含苞待放的时刻了。家人立刻紧张起来,将花盆由院中移到客厅桌子上,有人建议要请朋友来,我则觉得若请一些俗客来围观,倒不如让它悄悄地绽开,再静静地谢去,让它那片刻宝贵的生命得到安详与宁谧,而且昙花绽开的时刻都挑在夜晚,似乎是有意逃避白天的烦嚣的,所以无论鸿儒与白丁我都没有邀请,只静静地将这盆昙花摆在桌子上,在唱机中放上柴可夫斯忧郁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然后泡一杯香茗,静候它绽放。
每一次我都想看看昙花开放的情形,但多半因事耽误了,这次我决心看着它开放,于是我拿着茶杯守在旁边凝视它。看着那饱满待放的花苞,心头忽然充满了生命的神奇的感觉。
想到生命的短促与珍贵。一朵昙花由盛开到枯萎,它的美丽的生命不过是两三个小时,所谓是“昙花一现”,生命何其短促,惟其短促,才弥足珍贵。这短短的“一现”虽然只有两个小时,比起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不同?颇使我感到惶然。摩西说:“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转眼成空,我们便飞而去……” “转眼成空”与“一现”的昙花,又有何别,若空空活了70年,回忆起来却是苍白贫乏的岁月,还远不如昙花在一瞬中绽放出生命芳香,将它的美丽贡献给人,反能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呢!昙花将它生命的全部浓缩成短短的两个小时,璀璨绮丽地盘开在人间,我想它绽放的一刻,已与永恒连接为一体了。
我默想着生命的意义,期待着两个生命的诞生,神情逐渐严肃起来,当我再抬头看那盆昙花时,两个洁白馥郁的新生命,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绽开在我面前了。
我出神地凝视这两个白色的生命,花瓣柔美而轻灵,有点像池中的白睡莲,但睡莲此刻恐怕正在梦中与绿色的小青蛙跳圆舞曲吧!我熄掉室中的灯光,让清澈的月华流进来,看去像凝在蒙蒙的雾中,比睡莲更美,不,比什么花都美,雪白的花瓣,在浓叶的掩映下,如夜空中的一朵云彩,如安琪儿翅膀。花朵的中心伸出了一束细细长长的花蕊,弥漫着淡淡的幽香。因为它的生命过于短促,所以它美得是那样迷人,美得使人窒息。当我凝视着它的时候,竟在不觉中被空灵的气氛所感染,顿时挣脱了凄迷的夜色与忧郁的音乐的羁绊,而与永恒的'美连接在一起了。
(1)认真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①当昙花快要开放的时候,家人中“有人建议邀请朋友来观赏”,而作者却为什么不邀请人来观赏?
答: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②第2段前一部分说是昙花“含苞待放”,可是接下来却不写昙花,而是插入是否邀请别人来观赏的文字,从表达感情的角度看,这种写法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说,昙花一生虽然只有两个小时,比起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不同?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指什么?
答:①从时间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②从意义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字)
(3)细读原文,解释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鸿儒: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个字以内)
②惶然:“惶然”是害怕、恐惧的意思。这里,作者是害怕____________________。(10个字以内)
(4)“我想它绽放的一刻,已与永恒连接为一体了”。这句话阐释了生命的哲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字)
(5)作者写绽开的昙花时又写了白睡莲,还把它比作“安琪儿的翅膀”,这种写法是动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昙花的________美。
(6)下列对文章的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作者说昙花“美得使人窒息”,是说她的美强烈得令人震撼,使人几乎透不过气来。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赞美那些为社会主义事业默默无闻地做贡献,为他人献出美的人。
C.作者多次想看昙花开放,但多半因事耽误了,这次终于看到了昙花开放的过程。
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翻译: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阅读答案:
(1)首句中的白玉条 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4)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5)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6)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开放之早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阅读练*二:
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一个 早 (一个字)字。
②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的 不畏严寒而独自开放的风姿。
③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 独特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 *水。
④第四句回应了 首 句,一个不知再加上一个疑是,写出了诗人远望寒梅 似雪非雪,洁白似雪的高洁脱俗的情态。
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
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6、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8、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9、“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10、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立春偶成古诗阅读
《立春偶成》是宋代诗人张栻地一首七言绝句,采用了借景抒情地艺术手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春偶成古诗阅读,欢迎阅读。
立春偶成
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
字词解释:
律回:即大地回春地意思。
岁晚:写这首诗时地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
参差:不齐地样子。
作品翻译:
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地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地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地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作品赏析:
立春偶成,诗名,描写立春是一年之始地景象。
“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运还用了拟人地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地消息。“眼前生意满”是说处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通过春风吹水这种具体物象来表现“生意”。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地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地信息。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地景象;那碧波荡漾地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地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地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地生活激情。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地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古诗原文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译文翻译
时*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注释解释
立春:阳气回苏的开头,也是一年的最后月份。代表着春季的开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从节气上说,立春即是一年之始,但在历算上,立春之日可能赶在上一年的腊月下旬,即在上一年未尽之时,新一年的春天就已经来到了。古人认为律属阳气,吕属阴气,各代表一年的六个月,律回阴往即言立春。
岁(suì)晚:年终。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生意:生机、生气。
满:遍布,充满。
参(cēn)差(cī):高低不齐。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时,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发青,略见春意了,风也暖了,水也绿了。所以,此诗是诗人有感而作的南方立春日感怀诗。
诗文赏析
诗的前二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写立春节气到来时的景象:冰霜渐渐融化,暖气渐渐回生,冬眠的小动物蠢蠢欲动,花草树木都感觉到了春的信息,万物仿佛从沉睡中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看着时令的更新,考虑着迎接新春的到来。“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后天气逐渐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蛰虫将要苏醒,草木将要萌发抽芽。
诗的首句写出今年立春的特殊性,在旧岁未尽时已经“律回”,抓住冰霜渐少作为春意萌动的表征,写冰霜显得比往年要少。次句写自然界的变化,以拟人笔法写草木发绿,以代替具体的描写,最先告知了春天到来的消息。
后两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写诗人的悠然遐想:诗人不再有残冬寒冷瑟缩的感觉,走出室外,满目清新,似乎看见了萋萋芳草,灼灼红桃,碧烟轻浮,莺歌燕舞,鹅鸭戏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见宽广的湖面上,东风轻拂,波纹粼粼,水天一色,远帆点点。这就使人进入了一个现实的立春境界,向往着那万紫千红、充满生意的春天早日到来。“生意满”,让读者从中隐现看到茸茸芳草,碧烟轻浮,千红孕苞,鹅鸭戏于晴江,好鸟翔于佳木,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致。
诗的三、四句,诗人借立春来阐发自己的人生哲理,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融情人景,十分形象。末句描绘了春水春风的生动景象,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个“满”字,把春意写尽,也进而折射出了诗人欣慰的心态。
诗人从立春这个节日“阴极阳生”的`特点,命意也不过说“一阳复始,万象更新”。但诗人在内容上略加提炼,在表达上以“春才到便觉得生意满”的“夸饰”手法,预示春浓的景象,以显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对春天美景的爱好,使人默默地意会到,诗人所热情歌颂的是:只要有积极的因素,便会有积极的反应。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语言朴质清新,以景句结尾,意味无穷。感情丰富,比喻形象,给读者以生机盎然的感觉。诗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锐,诗语生动,表达的是一种欣喜的心情。在写法上,对仗工整,用词传神,而又不露斧凿痕迹。
全诗以“律回”为契机,律一回,就冰霜少,则春天的温煦可知;“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颇含韵外之致,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亦是状物准确生动的好句。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结,面余味无穷,给人以开朗畅快的感染,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悠然自得而又有无穷遐思。
关于立夏的古诗阅读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这时候大地呈现郁郁葱葱的景象,气候温热而不炎热,是个吟诗作词的好时节。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关于立夏的古诗阅读,欢迎欣赏!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初夏即事
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立夏
宋·薛澄
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裘。
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
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示儿的古诗阅读题
示儿的古诗阅读
古诗的阅读题
儿童古诗词的阅读题
夜雪的古诗阅读题
古诗的题阅读题答案
草莓的阅读题古诗
李白的古诗阅读题
古诗的阅读题方法
古诗的阅读理解的题
阅读为主题的古诗
草的古诗阅读题答案
古诗田园乐的阅读题
鲁迅好的古诗阅读题
古诗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鸟古诗的阅读理解题
儿童阅读古诗的目的
古诗词的主题阅读
关于早春的古诗阅读题
运用大量古诗的阅读题
画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6
幼儿阅读古诗的目的
幼儿关于阅读的古诗
表示阅读的古诗两首
阅读主题标语
古诗阅读的问题意识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古诗阅读题的意义
幼儿阅读名言
阅读古诗的主题名称
自创一首描写假期的古诗
亲兄弟相亲相爱的古诗
适合配观沧海古诗的纯音乐
弘扬爰国精神的古诗
小池古诗里要学会的生字
古诗文中书写的*义词
精神颓废的古诗
神机妙算的古诗
描写春天花卉的古诗105字
字里带船的古诗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简单小学
含有语笙的古诗词
关于唐诗之路的古诗
清明的古诗和诗的解析
描写鉴湖美景的古诗
关于喝彩的古诗词
描写慧能大师的古诗
带音的阳万里古诗
爱吃的古诗歌曲
京口西津渡的古诗
带有烦恼的古诗词
形容万事成空的古诗词
离别思念无奈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15
描写成长道路的古诗
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古诗
有阐述道理的古诗
带千绿红的古诗词
长干行是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用于描绘古诗词的花边
描写时机成熟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