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k+) 语录(241) 说说(644) 名言(74) 诗词(2k+) 祝福(178) 心语(5)

  • 《清明》阅读答案

  • 阅读,清明,语文
  • 《清明》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

      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异议。但*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并且研究者还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惯。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收,此酒谓之新酒。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梁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中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熟悉*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正是在于表现承*风物。根据画幅后面张著的一段题记介绍: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从中我们可知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这些服务于皇室的画家们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朝廷服务,描绘这种带有吉祥征兆、歌颂太*盛世的作品应该是他们分内的政治任务。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准确涵义就不难理解了。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河*在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热闹景象。

      B.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C.《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

      D.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2.下列各句中,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的观点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上也随处可见。

      B.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

      C.《清明上河图》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D.《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作者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答案:

      1.A

      1.D

      1.(1)画面的内容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与场面。

      ①画中人物的穿着特征不应是北方初春季节;(1分)②进暖碳炉不是北宋人清明时节的生活*俗;(1分)③卖新酒也是中秋节前的事情。(1分)

      (2)清明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这里应该是表达政治清明的意思。(3分) 答案解析: 1.此题问的是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 A、是其描绘的画面。

      1.D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的理由,属于观点概括题,由画中人物的穿着特征 进暖碳炉卖新酒等加以判断。

      据新华社电 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少景区门票争先恐后地迈入了“百元时代”,使得网友感叹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记者调查发现,景区涨价反映出当前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盲目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

      清明节期间,不少网民在网上发帖惊呼“门票又涨了”“玩不起了”!

      北京网友“刘悦”说,自己临时起意想去天坛公园遛个弯儿,一看门票要35元,只得放弃。网友“壹壹零”说,现在不少名山大川门票动辄数百元,超过了很多民众的承受能力,最终会打击消费者旅游的积极性,损害大众旅游权益。

      专家认为,除了景区运营维护成本等现实的考量,一路攀升的门票背后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这“三大推手”。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认为,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也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门票收入占游客在景区的消费达到80%-90%,多数景区事实上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

      “‘你涨我也涨’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旅游门票收入的依赖也是景区频频涨价的重要原因。”楼嘉军认为,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小题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景区涨价反映了经营的诸多问题,你认为产生景区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景区负责人,你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景区门票跨入“百元时代”网民惊呼玩不起。

      小题1:(1)景区涨价反映当前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盲目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2)应加快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如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形式。

      小题1:标题能够概括消息的内容,学会从消息的导语中提炼消息的标题。

      小题1:只要内容设计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阅读全文]...

2022-01-15 18:52:46
  • 《清明》阅读答案

  • 阅读,清明,语文
  • 《清明》阅读答案(通用17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在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地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变化成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保留在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喃的燕子会衔去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出蛋壳的小雏燕呢,他们不会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而,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在明澈悠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⑤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瑟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紫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⑥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他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而又安然。

      ⑦到郊外、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中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那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新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做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溜滴溜乱转。

      ⑧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贪婪( )

      ②栖( )息

      ③(suǒ) 碎

      ④消(róng)

      2.作者描写了北方初冬的哪些景物?

      答:

      3.作者为什么喜欢北方的初冬?

      答:

      4.文章第②段加线的“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具体指什么?

      答:

      5.文章第⑦段一连用了六个“迎接”,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①lán ② qī ③琐 ④融

      2.作者描写了北方初冬的大树、水面、田野和花木亭台

      3.因为北方的初冬拨响了作者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心弦。(意思对即可)

      4.是指大树在春天急着发芽和生长,在夏天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在秋天枝头被累累的果实压弯。(意思对即可)

      5.用六个“迎接”,展现出众多美好的事物,使人获得一种审美的满足,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一种热爱和向往。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阅读全文]...

2022-01-07 23:44:13
  • 清明黄庭坚诗歌鉴赏(清明黄庭坚古诗文阅读答案)

  • 清明,诗歌,阅读
  • 说到清明时节,人们提到它的历史之早时,必须要举出一些事例来佐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另外还有个叫做王禹偁的诗人,他的《清明》诗也是为时人所称道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因为他表达的是一个穷人的凄楚的清明节,符合当时大多数人的口味,过节就像和尚化缘一样。

    还有就是韩翃的寒食节的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前后紧挨着的,唐宋时期放假,这两个节是连在一起放,一共有七天假。而这首诗又表达了一种寒食节禁火的不公*,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古人清明节放这么长的假,都是用来干什么呢?大家知道我国古代讲以孝道治天下,清明节放假主要是让公职人员回乡扫墓祭祖,要算上来回赶路的时间,少了就会来不及。

    因此清明节就有两大主题,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所以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三月节和祭祖节。这个时候阴气衰退,阳气生发,是人们走向自然吐故纳新的好时候。

    其次民间还有禁火、插柳、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等一系列文娱体育活动,这个节日是真正把自然节气和人文风俗融汇到了一起。

    至于文人墨客写清明节的诗文,那真是多得不计其数。下面我们来欣赏北宋诗人黄庭坚写的《清明》诗,作为文人,他对当时的清明节是持的一个什么态度。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歌首联点题,主要采取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节日前后的景物,以乐景写哀情,表达悲怆的情怀。

    天气暖和,莺歌燕舞,桃红李白,这当然是佳节的气象。不说桃花李花盛开,而是用一个笑字,这就在拟人的手法中突出了春天的蓬勃活力和可爱。

    但是另一边呢,是野田荒垅,是蓬蒿茅草掩盖下的坟丘和累累白骨,是人们扫墓祭祀悲伤哭泣的情形。一边是生气勃勃的春天,一边是荒芜和死亡,而这恰好又是自然规律。面对这样的无奈,人又怎能不愁呢?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雷阵阵传来了清新的气息,那些休眠蛰睡的蛇虫都被惊醒。春雨飘飘洒洒,寒冬里皴裂的土地又再一次吸足了水分。

    土壤松软了,青草都探出头来。这些青草是细小柔软的,可见它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颔联比起首联的“野田荒垅”来,又是一个转折,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大地回春。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颈联跳出景物描写的圈子,诗人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主要是用典,写了一个“乞祭余”的齐人和一个“甘焚死”的士子。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记载,那个齐人不但向人讨吃祭品,还要回家对自己的妻妾炫耀。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呢,他宁可烧死在绵山,也不下山接受晋文公的封侯而享受荣华富贵。

    这里诗人巧妙地用典,通过对比,对卑鄙无耻行乞讨好的小人,给予了无情的抨击,赞誉了那些富贵不能淫的节气之士,表示了自己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通过以上两种人德行的对比,诗人在这里发出感叹,这世道是多么不公,无论是情操高洁的君子,还是品行恶劣的小人,最后都落得黄土一抔、蓬蒿一丘。

    虽然这里表现的是一种质问,但其中隐含着对贤愚不分、同归于无的自然规律的无可奈何。那么这样一锅煮了,高低贵贱,千秋功罪,又有谁来分辨,谁来评说呢?

    实际上诗人这里发出的质问,也是一种不*之鸣,是一种愤激之词。这样浑浑噩噩、善恶不分、赏罚不明,甚至黑白颠倒的情形,难道不是对个人对社会对天地良心的辜负和伤害吗?

    总之,诗人黄庭坚通过清明节盛衰两种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现象进行了抨击,同时也是对自己遭遇、命运的感慨。

    [阅读全文]...

2022-07-25 19:11:03
  • 文言文扬州清明阅读答案

  • 阅读,清明,写作
  • 文言文扬州清明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扬州清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扬州清明

      明·张岱

      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①,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②,走至墓所,祭毕,则*地饮胙③。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④。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

      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⑤。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

      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⑥,而余目盱盱⑦,能无梦想!

      【注释】①展墓:扫墓。②监门小户:一般*民人家。肴核:肉类和果类食品。

      ③饮胙:扫墓之后,参与祭祀的人分食祭品。④袨,华美的衣服。缛,繁多的彩饰。

      ⑤瞽,目盲。⑥西方美人:原意是心中爱慕的人在遥远的西方。后世学者认为是诗人对圣明君主的企盼,对故国的思念。⑦盱,瞪大眼睛直视。

      【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 )

      (2)无不【咸】集( )

      (3)此独鱼贯雁【比】( )

      (4)舒长【且】三十里焉(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故】轻车骏马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B.祭毕,【则】*地饮胙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日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D.【然】彼皆团簇一块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13.本文作于明亡之后,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扬州风俗画。文中介绍了扬州清明的哪些*俗?结合结尾段,说说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0、并(和)

      (2)咸(都)

      (3)比(排列,跟随)

      (4)且(将*)

      11.(2分)(C)

      12.(6分)

      (1)我所见到的,只有西湖的春天,秦淮河的夏天,虎丘的秋天,能与扬州清明游春的`盛况相比。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13.文中介绍了扬州清明扫墓、踏青、游春的*俗。结尾处用《清明上河图》来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俗2分,感情1分)

      扩展:

      张岱,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

    [阅读全文]...

2022-03-05 00:19:50
  •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及答案

  • 语文,阅读
  •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及答案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下面是《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及答案,为大家提供参考,快来练*一下吧!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异议。但*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并且研究者还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惯。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收,此酒谓之新酒。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梁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中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熟悉*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正是在于表现承*风物。根据画幅后面张著的一段题记介绍: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从中我们可知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这些服务于皇室的画家们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朝廷服务,描绘这种带有吉祥征兆、歌颂太*盛世的作品应该是他们分内的政治任务。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准确涵义就不难理解了。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河*在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热闹景象。

      B、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C、《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

      D、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2、下列各句中,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的观点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上也随处可见。

      B、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

      C、《清明上河图》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D、《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作者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答案:

      1、A

      1、D

      1、(1)画面的内容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与场面。

      ①画中人物的穿着特征不应是北方初春季节;(1分)②进暖碳炉不是北宋人清明时节的生活*俗;(1分)③卖新酒也是中秋节前的事情。(1分)

      (2)清明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这里应该是表达政治清明的意思。(3分) 答案解析: 1、此题问的是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 A、是其描绘的画面。

      1、D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的理由,属于观点概括题,由画中人物的穿着特征 进暖碳炉卖新酒等加以判断。

    [阅读全文]...

2022-03-10 05:35:49
  • 清欢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清欢,语文
  • 清欢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欢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根据袁浩文章改写)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3.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使用的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2分)

      2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25.第⑦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4分)

      参考答案

      22.清欢是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2分,答“人生真味是清欢”或“清欢是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得1分)

      23.使用苏轼例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1分)使用孔子例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1分)

      24.运用排比句式高度概括地写出追名逐利者的种种表现,(1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分)

      25.主要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清欢。(2分)先否定错误的认识,再指出正确的做法,最后用事例论证。(先正反对比论证,再事例论证)(2分)

    [阅读全文]...

2021-12-27 16:18:33
  • 裙带诗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语文
  • 裙带诗阅读题及答案

      裙带诗是宋代诗人韩希孟所作诗词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裙带诗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裙带诗

      韩希孟①

      我质本瑚琏,宗庙供蘋蘩。

      一朝婴②祸难,失身戎马间。

      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完。

      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

      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

      【注】①韩希孟:襄阳贾尚书子贾琼之妻,聪颖有诗才。元兵攻破岳阳,掳之欲献其主司。在押解途中,她赴水而死,裙带中被发现一诗,是为“裙带诗”。②婴:缠系,引申为遭受、身陷。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瑚琏”,本是宗庙祭器,这里借此比喻出身高贵或才质不凡。诗人借“瑚琏”表明自己高贵的身份。

      B. “蘋蘩”,古代女之将嫁,必采蘋藻合鱼为牲,先礼于宗庙。此句照应首句中的瑚琏祭器,又说明自己已结婚。

      C. 第二联写这位出身高门的新婚贵妇,竟陷身虎口,遭此厄难,而不能被国家庇护,这岂不是人可悲,国也可悲吗?

      D. “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完”两句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入敌人之手,宁可血染刀刃死去也决不叛变投敌的报国之志。

      E. “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两句用了前秦王猛和东晋谢安两人的典故,是说元朝和南宋皆因得良将兴邦,遇权奸误国。

      15. 诗歌最后两句“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DE

      15. ①照应第三联“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完”,使全诗在结构上显得非常完整。②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自己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③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宋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D项,“宁可血染刀刃死去也决不叛国投敌的报国之志”说法错误,应是“宁可血染刀刃也决不受枕*之辱的贞烈决心”;E项,“是说元朝和南宋皆因得良将兴邦,遇权奸误国”说法错误,应是元蒙*得良将兴邦,南宋没有谢安这样的人才。故选DE。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最后两句‘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作用能力。诗句的作用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本诗首联说明自己是出身高贵才能不凡,且已经结婚。第二联写自己作为出身高门的新婚贵妇,竟陷身虎口,遭此厄难,而不能被国家庇护,这岂不是人可悲,国也可悲吗?第三联联写自己虽然身入敌人之手,宁可血染刀刃死去也决不叛变投敌的报国之志。第四联运用前秦王猛和东晋谢安两人的典故,说元蒙*得良将兴邦,南宋没有谢安这样的人才,国家没落走向灭亡,第五联写自己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痛哭投身洪流。根据以上分析,最后一联“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作用,内容上,写诗人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结构上,照应第三联“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完”。

    [阅读全文]...

2022-01-30 20:23:05
  • 《论美》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
  • 《论美》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论美》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阅读《论美》,完成问题。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阅读题:

      1、通读全文,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句子,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段,作者把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原因归结为造物的吝啬,你认同这个看法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正处在明末清初),他在文章中选用的事例都是欧洲的,设若培根学贯中西,他可能会选择哪些*的例子来证明文中的一些观点呢?请就文中的某一观点写出一个相对应的例子。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下美女效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许多人不惜花费巨资,忍受剧痛,开始整容手术,闪亮登场。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不设统一答案,认同与不认同均可。认同的可从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阐述理由;不认同的可从这是唯心主义的思想阐述理由。

      3、不设统一答案,举例要是明朝以前的例子,例子要能证明观点。

      观点: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例子:众所周知,孔子鸡胸驼背,容貌丑陋,然而他渊博的学问,高深的智慧,令他受万世景仰。

      4、不设统一答案,赞成与反对均可。赞成者可从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反对者可从内在美要胜于外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

    [阅读全文]...

2022-05-07 20:56:05
  • 《闾门即事》和《苏堤清明即事》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 阅读,清明,古诗文
  • 《闾门即事》和《苏堤清明即事》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在学*和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闾门即事》和《苏堤清明即事》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闾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2分)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2分)

      (2)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分)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分)

      对比赏析

      张诗

      注释

      即事:对眼前事务,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闾(lǘ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闾而望。闾里。闾巷。闾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

      汇聚:尾闾(水闾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

      门闾:1、城门与里门。2、宫门。3、指乡里、里巷。4、家门;家庭;门庭。

      大概意思:站在门口对眼前事务,情景有感触而作的诗。

      赏析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吴诗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阅读全文]...

2022-03-29 03:45:07
  • 四知阅读题答案

  • 阅读
  • 四知阅读题答案

      同一篇文言文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问题,也会有相应的答案,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知阅读题答案,欢迎参考借鉴。

      阅读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兴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诼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四知阅读题一

      1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 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 。(4分)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我们现在有时也用这句话,但说法已有改变,现在怎么说?(4分)

      15、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代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3分)

      16、杨震不为子孙开产业,并且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一点与我们曾学过的哪篇短文里的哪个历史人物相似(3分)

      答案

      13、侧面 贤明

      14、突出了杨震的廉洁现在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5、不会。王密这么做不是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为了升官。

      16、《包拯》里的包拯。(或《董宣执法》里的董宣)

      四知阅读题二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茂才 举:推举

      B.四迁荆州刺史 迁:迁移

      C.暮夜无知者 知:知道

      D.后转涿郡太守 转达:调动官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B.当之郡 无丝竹之乱耳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密愧而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子孙常蔬食步行。

      译文: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4.请概括杨震的为官之道。

      答:

      答案

      1.B

      2.A

      3.参考答案。(1)子孙常常吃蔬菜类食物,步行外出。(2)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4.公正廉洁,不徇私情。

      四知阅读题三

      1.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_______。

      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

      2.“贤能”或“才能”。

      3.突出了杨震廉洁的品质。

    [阅读全文]...

2022-02-18 15:56:49
当前热门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句子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语录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说说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名言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诗词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祝福
清明的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