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关于古诗登楼中的典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登楼中的典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登楼中的典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登楼中的典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42) 语录(5) 说说(11) 名言(1) 诗词(826) 祝福(4) 心语(6k+)

  • 庾亮辅政及登楼的典故

  • 语文
  • 庾亮辅政及登楼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丰富多彩的庾亮辅政及登楼的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庾亮辅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庾亮首次进入朝廷做官,他担任镇东大将军,主要辅佐晋元帝,庾亮给晋元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之后,庾亮又被提为丞相参军,在辅政期间,他还带病出征。在东晋建立后,庾亮又升为中书郎,主要负责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庾亮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亮辅政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助*王敦之乱。在晋明帝登位后,庾亮担任中书监的职位,庾亮不久就发现了王敦有叛乱的想法,然后庾亮借着身体的原因辞去了中书监的职位。很快王敦就起兵了,庾亮被任命为将军,同其他将领一同攻打王敦的部下。最终在庾亮和其他将领的配合下,成功*定了王敦发起的叛乱。

      在晋明帝去世后,晋成帝登上了皇位,庾亮便开始辅佐这位皇帝,这是庾亮辅政的第三阶段。因为庾亮在朝廷上很有声望,所以这时朝廷上的一切政事都由庾亮负责。庾亮在辅政期间经历了苏峻反叛,逃奔到寻阳,之后便坚守在白石,庾亮和陶侃等人一起前往建康,主要还是*定苏峻反叛,在第一次进攻中,庾亮的部队被苏峻的部队打败了,可是庾亮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他再一次带领军队与苏峻的军队对抗,这一次他采取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将苏峻的部队打败了。这场战乱*定后,庾亮又出镇芜湖。之后晋成帝登位后,庾亮虽然还有辅政的权力,但朝中主要由王导辅佐,庾亮想拿掉王导的势力,可是在分析利弊后,庾亮最终没有动手。

      庾亮的典故

      庾亮的典故一共有两个。第一个是由庾亮登楼的典故。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庾亮和他随行人员一起去南楼上赏月色,而恰巧的是当时南楼上还有其他人在,他们看到庾亮等人上来,便急忙回避。庾亮十分享受这美妙的月夜,月亮高高挂在空中,这样的场景让庾亮不自觉就愉悦起来。

      庾亮一夜没有睡觉,他和友人谈论的兴致勃勃。于是庾亮登楼便成了一个典故,庾亮登楼的典故其实就是形容庾亮登楼赏月的情景。因此庾亮登楼的典故已经成为了一个借代,只要一提到庾亮登楼就是表达在秋天的夜晚登上南楼去赏月,愉悦身心。

      庾亮的典故还有一个就是有关的卢马的故事。当时,庾亮有一匹马,这匹马非同寻常,价值非常高。但是只要有人骑在它的背上,它就会想方设法的折磨马背上的人,不仅奔跑的速度很快,而且还会左右摇摆,马背上的人根本承受不了这番颠簸,最终都会从马背上掉下来。因此庾亮的这匹的卢马被称为是不详的马,很多人朋友都劝说庾亮把这匹马卖掉。

      庾亮由最初的犹豫到最后同意了友人的建议,可是还没有卖的时候,庾亮就想到:“这匹马在我这里不吉利,那卖给他人的话,这不是给他人带来祸患吗?”所以,最终庾亮也没有把这匹马卖掉,但庾亮也不会骑,就把它放在家里养着,以防这匹马伤害到别人。这就是庾亮不卖的卢马的典故。

      庾亮不卖的卢马

      庾亮是古代晋朝史上的一位官员,有关庾亮的一个故事是庾亮不卖的卢马。这个故事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庾亮自己拥有一匹马,这匹马在庾亮看来十分出众的能力。一旦有人骑上马背后,这匹马就能第一时间辨别骑上马背的'这个人是否有能力把它驾驭。

      如果能的话,马就会十分乖巧,反之,如果这匹马感觉到主人没有能力来驾驭它,即便已经上马了,这匹马也会使尽浑身力气,发起性子,急速奔跑,这个过程会把马背上的人折腾的不**样,最终这个人因为经受不起这样的颠簸就会从马背上掉下去。这匹马的名字叫做的卢马,在人们知道了这一故事后,只要一听到的卢马就会感到很不吉利,因为大部分人只要骑上这匹马背,很大程度上性命就保不住了。

      当时的年代,许多人都很迷信,庾亮身边的人听到了这一传言后,便急忙告诉庾亮要他想办法把这匹马卖掉,庾亮原本没有这个打算,在听到许多人都劝他把这匹马卖掉的时候,他就有点犹豫了,也准备把这匹马卖掉。可是庾亮经过一番仔细思考后,对周围人说:“我的这匹马不吉利,如果我把我的这匹的卢马卖掉的话,那岂不是会伤害到其他人,这种缺德的事情可不能干。”于是庾亮就没有把马卖掉,但也从不骑它,就放在家里养着。庾亮不卖的卢马的故事表现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阅读全文]...

2022-03-31 18:46:59
  • 《登楼》古诗赏析

  • 《登楼》古诗赏析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楼》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花*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直译:

      繁花靠*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

      登楼望春*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

      (1)客心:客居者之心。(2)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3)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4)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5)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6)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唐]杜甫《登楼》

      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

      1、客,杜甫自谓。

      2、万方多难,指到处都是战乱。

      3、锦江,为岷江支流,自四川郫县流经成都西南,传说江水濯锦,其色鲜艳于他水,故名锦江。春色来天地,谓春色从四面八方而来。

      4、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北岷江东岸。此句以玉垒浮云的变幻不定喻古今世事之变化无常。

      5、北极,北极星,一名北辰,喻指朝廷。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代宗逃奔陕州(今河南陕县)。十二月长安收复,代宗还京,转危为安,故曰“朝廷终不改”。

      6、西山,即成都西雪岭,在四川省松潘县,为岷山主峰。西山寇盗,指吐蕃。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因吐蕃陷长安立帝不成,唐朝廷稳固如初,故告以“莫相侵”。二句流水对。

      7、后主,蜀先主刘备之子后主刘禅。后主庙在成都南先主庙东侧,西侧即*。后主宠信宦官黄皓,终致蜀汉亡国。代宗任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招致吐蕃陷京、銮舆幸陕之祸,故借后主托讽。后主昏庸,亡国还享祠庙,代宗尚未亡国,似胜于刘禅,但亦够可怜的了。

      8、《梁甫吟》,乐府曲名。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此即指所咏《登楼》诗。作者将己诗比作《梁甫吟》,有思得诸葛以济世之意。聊为,有暂且借咏以寄慨意。

      赏析:

      广德二年(764)春在成都作。“万方多难此登临”一句,为全诗纲领,余则皆从此生出。“花*高楼”,本可凭高饱览大好春色,却说“伤客心”,盖因正当“万方多难”之故。颔联写景虽气象雄伟,但浮云苍狗变幻,宛如多难人生,世事无常,睹景伤情,遂引出以下吐蕃陷京,代宗幸陕,寇盗相侵,国难孔急等情事。登高抒怀,抚今追昔,遂有后主祠庙,聊吟《梁甫》之深慨。情甚悲郁苍凉,但因作者取景壮阔,故虽伤心而无衰飒之气,又因作者爱国情深,坚信“北极朝廷终不改”,故情虽伤而不流于悲观。

      《登楼》

      作者:杜甫

      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诗三百首之杜甫:登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杜甫:登楼》。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评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

    [阅读全文]...

2022-04-18 13:11:25
  • 中秋登楼望月古诗赏析(中秋登楼望月古诗朗诵)

  • 中秋
  • “岁月如奔箭,屈指又中秋。”

    中秋佳节,品尝的是月饼,珍惜的是团圆。赏月之时,古代的无数文人骚客,有感而发,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佳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几首风格各异的中秋诗词吧!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打理,这桂树枝怕是要撑破月亮了吧?

    这样的奇思妙想,是不是很有趣呢?

    其实啊,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来咏月,一是传说珍珠的育成和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孕育珍珠;二是传说月亮由七种珍宝合成,并且有八万两千户的人负责修整月亮。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800多年前,辛弃疾的大胆想象,竟然和现在月亮绕着地球转的道理相*。

    王国维曾经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意境雄浑阔大,但又情感真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最后,在这个温柔又有诗意的节日里,借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句,祝福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7-23 18:27:21
  • 有关王之涣的诗登楼远眺

  • 有关王之涣的诗登楼远眺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王之涣的诗登楼远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首诗《登鹳雀楼》寥寥数语,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气势雄浑的画面。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点评: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我们有时*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阅读全文]...

2022-03-28 05:23:03
  • 登楼杜甫翻译和赏析(关于登楼的古诗)

  • 杜甫
  •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诗使人灵秀,在于诗之精炼、优美的语言,琅琅上口的韵律,抑扬顿挫的节奏,给予人空灵、娟秀的浸润。在诗的熏陶下,内秀涌动的气质美油然而生,这种温文尔雅的气质比外表美还要经久耐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首澄澈心灵的诗篇也不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是由诗人将心中所感与诗的结构、格律完美契合而成,这需要日积月累的淬炼。

    像杜甫,自幼练*祖传律诗技法,至五十岁上,才把格律诗运用到圆通之境,炉火纯青,他的七言律诗《登高》更是赢得“古今七律第一”的美誉。

    欣赏杜甫的律诗之前,先来看看律诗是什么。

    律诗,作为*体诗,有五言、七言的区别,一般都是四联八句,四联又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讲究*仄、押韵、对仗。

    律诗因格律严谨、规矩太多而得名,就像带着镣铐跳舞,舞步整齐、舞姿优美的背后,是镣铐缠于身的束缚,繁琐而沉重。

    成功由辛劳的汗水换来,一首律诗的出炉亦不免挥洒汗水的付出。

    *仄,指古汉语里*、上、去、入的声调,*是*声,上、去、入是仄声。

    以七言律诗为例,它的*仄格律有四种基本模式:**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诗中每句的*仄须在四个句式里变化,每联的上句、下句之间*仄必须相反,*对仄,仄对*,这样格律才对上。

    押韵,指律诗四联的尾句(第二、四、六、八句)末尾上须是韵母互相谐音的字,如郎、堂、强。

    宋人刘渊根据唐诗用韵的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刊行在《*水韵》里。

    但是,古代的韵和现代拼音里的韵母不完全重合,一些用现代拼音读来不押韵的诗,其实是押了韵的。

    例如,武则天的七律《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偶句末尾的字依次是微、畿、衣、飞,依据现代汉语拼音来看,微、飞的韵母是ei,畿、衣的韵母是i,这首诗似乎押了两个韵?

    实则不然。《*水韵》里的*声部有一个“五微”韵,微、畿、衣、飞、归、稀、辉等字囊括其中。

    因此,《石淙》押的是“五微”韵,整首诗都在韵里,而非“出韵”或押了两个韵。

    古韵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对仗要求一联的上、下两句句型、句法结构、词性一致,从而确保句子的工整和均衡之美。

    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对“一”。

    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都是经典的对偶句。

    除此之外,律诗的读法也有讲究。

    《唐音癸签》里写着,五言律诗的读法通常是二三式,例如“身世双蓬鬓”(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三》),应读作:身世/双蓬鬓;七言律诗的读法通常是四三式,例如“舟中得病移衾枕”(杜甫《览物》),应读作:舟中得病/移衾枕。

    杜甫敢于突破常规,在五律《旅夜书怀》里作一四式读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七律《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里作二五式读法,“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另外,宋人潘大临总结,五言律诗的第三个字、七言律诗的第五个字要响,也就是此字为动词或表动态。

    例如,杜甫《为农》里的“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落”是响字;杜甫《登楼》里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来”“变”是响字。

    这些响字使得诗中所呈现的画面动感鲜活,充满生机,而不是全然静止如一潭死水。

    律诗里的响字具有锦上添花的功效。

    简要了解了律诗的规则,现在来看有着“古今七律第一”之称的《登高》。

    杜甫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表明他钻研律诗已颇有心得,自信感喷薄欲出。这份自信和富于创新的心得在《登高》里有所体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仄上看,首联跳出四种七律*仄基本模式的框架,“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仄***仄*,“渚清沙白鸟飞回”是仄**仄仄**。

    颔联回归*仄的四种基本模式,两句分别是**仄仄**仄,仄仄**仄仄*。

    颈联上句符合基本模式,为仄仄***仄仄,下句则变成仄**仄仄**。

    尾联上句是**仄仄**仄,下句是*仄**仄仄*。

    杜甫对*仄的调整,是律诗规律所允许的,并未破坏格律要求。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这些*仄变化与杜甫彼时的情绪起伏分不开。

    从押韵上看,《登高》又玩出新花样。

    上文说过,一般而言,律诗四联尾句的最后一字需要押韵,但《登高》首联首句就入韵,哀、回、来、台、杯均在《*水韵》上*“十灰”韵里。

    从对仗上看,通常情况下,只要颔联和颈联对仗就可以,但《登高》四联八句,句句都是对仗。

    首联:风急对渚清,风与渚,一个在空中,一个在地上;急与清,一个是触觉,一个是视觉。猿啸哀对鸟飞回,猿和鸟,一个是走兽,一个是飞禽;啸哀和飞回,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

    颔联:无边对不尽,时间与空间相对;落木对长江,一个象征生命的消逝,一个代指不断焕发的生机,死与生相对。杜甫的律诗擅用叠词,能够增加诗的优美缠绵之感,如“飘飘何所似”“锦官城外柏森森”,这里的“萧萧”“滚滚”也是运用叠词的尝试。

    颈联:万里对百年,数字相对、时空相对;悲秋对多病,秋季凋零正如病后委靡不振;常对独,数字相对;作客与登台,虚实相对,其中,登台是真,作客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雅称。

    尾联:艰难苦恨令杜甫衰颓潦倒;满头白发、身体羸弱,不得不停止饮酒,可以看成是因果相对。

    [阅读全文]...

2022-04-30 07:55:27
  • 《登楼》赏析

  • 登楼  杜甫

      花*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763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定;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暗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首联统领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根本。值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满目,却更加叫人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衬哀情,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锦江,源出灌县,由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登楼远望,锦江流水在蓬勃的春色中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宛如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思;而且,登高临远,独自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纵论天下大势,“朝廷”“ 寇盗”,是登楼所思。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

      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吐蕃陷京、代宗复辟一事而来,指出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具体写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义正词严,浩气凛然,于焦虑之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寄托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诗人在此借用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不觉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竟也能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此时只有刘后主那样的*,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愁难解,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于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之势。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给全诗点染上一层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无奈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 终”,既表示终于,也表示始终,也更有是终久之意;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

      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竟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的极大感慨。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表达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首句的“*”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说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还是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高楼”却*在咫尺之间。远景*景互相配合,就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之感。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谓:

      “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3-15 20:06:14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 文学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去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阅读全文]...

2022-01-23 14:30:58
  • 古诗《登鹳雀楼》

  • 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登鹳雀楼》,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阅读全文]...

2022-04-18 13:31:32
  • 王之涣登楼远眺的诗句

  • 经典
  • 登楼远眺,王之涣的什么诗里的什么诗句

    1、登幽州台歌【】陈 【朝代】唐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 独怆然而涕下

    2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首够了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全文]...

2022-05-14 22:33:19
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 句子
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 语录
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 说说
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 名言
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 诗词
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 祝福
古诗登楼中的典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