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西湖美景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的西湖美景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的西湖美景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苏轼的西湖美景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担任杭州通判。其间闲来无事,经常与友人相约西湖上,饮酒作乐,写下了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除了这两首诗外,他还在六月二十七日登上钱塘门外望湖楼,作诗五首,赞美西湖。在第五首诗里,苏轼忽然萌生了“中隐于市”的想法,潜意识里把西湖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苏轼在西湖任上,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因“乌台诗案”入狱,杭州当地百姓为他作解厄道场。在狱中的苏轼得知后,感动不已,写诗说希望死后能葬到西湖山上。
十几年后,苏轼当上了龙图阁大学士,仍然感念杭州人民的恩情。再一次来到杭州,他带领当地人浚通西湖,让死水变成活水,还建造了“苏堤”。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五》——北宋·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诗歌大意:想隐居去做山野之人,又做不到。当一个地方小官就刚刚好。这样,我就有大把的时间四处游玩儿了。不想在京里做官,没有多少空闲。
四川的老家反正也没有什么亲人了,还是安心住在杭州好。再说了,四川老家的风景也没有这里的风景漂亮。
这一首小诗,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中最后一首。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身边并无友人作陪,他是独自一人经由钱塘门外的一间寺庙,登上了“望湖楼”。
那一天的天气不太好,苏轼上楼喝酒,不一会儿天空就阴沉起来,下起了阵雨。不过他还没有缓过神来,很快天又晴了。
西湖上的天气变化,就是这么奇怪,转瞬间天水碧绿,波*如镜,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于是他登上了一艘瓜皮船,坐着喝已经不能满足他啦,他现在要躺在床上喝。一边喝,一边在湖上飘着欣赏美景,好不逍遥。
那年月,西湖的鱼不准人随便打捞。因为北宋朝廷有规定,将西湖作为“放生池塘”。里面的鱼鳖没有生命危险,所以也爱与人亲*。
那一天的人去西湖里面玩儿,想逗鱼儿时,就往水里扔鱼饵。那时西湖鱼儿,不投饵,自然会随船游。湖里的荷花也没有人管,它自己就开得很漂亮。
鱼鳖是自由的,荷花是自由的。人当然更是自由自在的了。苏轼头枕着凉*,感觉自己枕着远处的山峦,湖上刮起一阵清风,天上的明月在云中徘徊着。
这时,他想到了西湖的菱角、芡实和茭白等美味。再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手拿花朵靠在船舷上。在她身边的岸上长满了香草,又让他想到了屈原。
总之西湖太美了,这里不但有美景,还有美食、美人。这些全部都是他喜欢的地方。唐朝的时候,白居易也曾经在西湖当过官。正是他派人做了海防工程,才让西湖变成了内湖。
白居易有一首诗叫《中隐》,他在诗中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但是这些都不如“中隐留司官”。
过去有人说:隐居分为大、小两种。大隐就是直接隐居到深山大泽,人迹罕至的地方。让别人寻不着你,比如伯夷放逐自己到首阳山。小隐就是隐居于朝堂之上。虽然在朝中,但泯然众人者,倒也不显眼。
白居易把这种观念向前发展了一步,发明了“中隐”观。他说:隐居深山太冷清,隐居到朝堂太吵闹。不如隐居在一个小衙门,官不大不小,事不多不少。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简直不要太爽了。苏轼非常认同白居易的这个看法。
二、苏轼的“中隐”思想
说起来苏轼还和白居易有一点缘分,当年白居易在西湖当官,修过“白堤”,后来苏轼也在西湖弄出了一个“苏堤”。苏轼之所以泛舟湖上时,会想到“中隐”二字,显然也是想起了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到了晚年,因为仕途不顺,才产生了“中隐”的思想。但是苏轼很奇怪,他在二十刚出头,还没当上官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思想倾向。
苏轼和他弟弟苏辙曾经在一间漏雨的破房子底下相约,要尽早出仕,当完了官,还要尽早聚在一起,度过余生。
后来他到凤翔上任的途中,曾经写诗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这首诗里,流露出一种老僧般的心态。换句话说,他在仕途上还没有进步,就已经萌生了退意。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得罪了王安石同党后,不等对方向自己发难,就主动请求外调,到了杭州。在这里,他过了一段神仙日子。
借公干的便利,他游余杭、游天目山,四处寻访僧友。绕了一圈回来,还去西湖玩儿。还在湖上认识了他的爱妾王朝云,留下了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
元祐四年(公元10*),几经沉浮之后,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当他来到阔别了十几年的西湖时,大吃一惊。
往日那些水底自由自在的鱼鳖不见了,荷花也都枯死了,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臭水塘。于是苏轼马上上书朝廷,希望浚通西湖。可是朝廷只肯给他100个度牒,叫他去卖掉换钱。
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苏轼想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然后招来大批闲散人员,挖通了湖水,又把湖底淤泥运出去造了一条长堤。再在这条长堤上种树养花,就成了后来的“苏堤”。
苏轼为西湖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他把杭州和西湖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可惜因为仕途的坎坷,他未能如愿地留在西湖。最后,自然也没能实现他的“中隐”梦想。
晚年,他再度卷入党争之中。遭受排挤。被贬去海南,病逝于归途之中。
对一个地方最高级别的赞美,大概就是把它比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吧。西湖的湖光山色,四时晴雨,还有特产鱼鳖、菱角、茭白和芡实,统统都是苏东坡的最爱。
因为喜爱西湖,他尽心尽力地为西湖做了一件大好事,还留下了“苏堤”和一百六十多首美丽的西湖诗,以及动人的民间传说。
苏轼写西湖的诗句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是天下文人墨客的`宠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写西湖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乌菱白芡不论钱,
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
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
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
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苏轼 东风破》,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东风破》
作者:苏轼
原文: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白鬓头,
赏析:
《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方文山想藉由古诗词入歌的想法,让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打破现今新诗与歌词分家的模式,在方文山的特别经营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东风破就是代表着这首歌曲的新名词。
《东风破》模仿着人在西湖走的江南妩媚,旋律上使用了周杰伦罕用的*调式,la si la so把乐句落在so上,符点打出*古曲惯常的跳跃感,做足了古韵,琵琶滚动,二胡起舞。还有一堆类似竖琴之类的柔和乐器翩翩作态。
融入宋词元曲式的词牌,和有些类似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表达的是当代少年的恋情,出来的化学效果是很微妙和奇妙的
ju.51tietu.net延伸阅读
《春宵》
作者: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注释:
1、春宵:春夜。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
赏析: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注释:
1、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翻译: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赏析:
本篇于元丰元年作于徐州。上片先写燕子楼小园夜景。明月皎洁如霜,好风凉爽如水,清澄澄夜景美无限。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地寂寞无人见。接着写梦觉。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以声响衬夜之寂静,且抖出一惊字,形容梦醒恍惚之状。夜茫茫三句,反接开端夜景,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怅然。上片写梦后所感,融入一己身世情悰。客游天涯已感到厌倦,欲寻山林路径找个归宿,费尽心思也望不见故园。一发乡国之思。古往今来如梦幻,何人曾梦中醒来,只因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一发今昔之慨,他年后人面对着黄楼的清夜景观,也会像我面对着燕子楼感慨怅然,发出人事变迁的浩然长叹,由今日凭吊昔人,设想后人凭吊自己,感悟人生,喟叹古今。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赏析:
本篇为熙宁九年丙辰(1076)把酒赏月而作。时苏轼出川宦游,滞留密州,生活上与胞弟七年阔隔,政治上同变法派意见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感慨身世,激荡出如许感喟遐思。词由探询月轮开始、开阙年代摇曳入题,足见对超尘表示兴趣。继而虚幻憧憬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间?现实眷恋终于战胜了虚幻憧憬,归结为人间即是仙境,识度何等明达。人间毕竟不无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洒在绮窗前,照着床上惆怅无眠的人,怀人无寐,月圆人缺,倍添离索。其实人不长聚,月不长圆,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顺其定则,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辉,襟怀何等旷达。本词思路由虚而实,由实而虚,由天上折转人间,由星体妙悟人生。人有悲欢三句,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涵盖自然与人类共同律动,意象愈空灵,意境愈澄澈,意蕴愈玄奥,意念愈明达。
苏轼诗词
1、天涯何处无芳草。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4、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5、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7、十年生死两茫茫。
8、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1、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1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苏轼游西湖的诗句
西湖水依然是旧时模样,景未改,一双人却已不复当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游西湖的诗句,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作者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作者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作者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作者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作者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作者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作者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苏轼的诗有哪些》,愿对您有所启发。
苏轼的诗有哪些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4、《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5、《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6、《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7、《蝶恋花》
帘外东风交雨霰。
8、《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9、《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10、《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11、《菩萨蛮》
天怜豪俊腰金晚。故教月向松江满。
12、《满江红》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
13、《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14、《木兰花令》
高*四面开雄垒。三月风光初觉媚。
15、《木兰花令》
经旬未识东君信。一夕薰风来解愠。
16、《千秋岁》
浅霜侵绿。发少仍新沐。
17、《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8、《浣溪沙》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
19、《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20、《望湖楼醉书五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1、《少年游》
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苏轼的关于西湖的诗。
赞美西湖的诗句苏轼
赞美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各位同学们,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苏轼的诗句,大家一起阅读哦!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
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苏轼惠州西湖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一首诗,苏轼是宋代伟大的词人,他一生创作出无数的有名词句,给*留下极其深刻的记忆,被*所崇拜,被*所模仿,苏轼的精神永不消灭,流传于今。下面是,欢迎参考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跟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跟迷人神韵。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湖山的神韵。喻体跟本体之间,除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关于苏轼写西湖的诗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苏轼写西湖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苏轼写西湖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泛西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开西湖》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従,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示在其文学诗作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他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他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示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他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他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他更多的诗则表示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他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示能力是惊人的,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他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他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他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他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他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苏轼的西湖美景的古诗
苏轼写的西湖美景古诗
关于苏轼的西湖美景古诗
苏轼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
苏轼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词
苏轼的古诗西湖
苏轼写西湖雨景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写西湖景色
苏轼的咏西湖古诗
西湖古诗苏轼写的
苏轼写的西湖的古诗
苏轼西湖的诗句
苏轼的西湖诗句
苏轼描西湖的古诗
赞美西湖的古诗苏轼
西湖的诗句苏轼
西湖诗句苏轼
西湖的诗古诗宋苏轼
苏轼颍州西湖的古诗
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
苏轼写的游西湖古诗
关于苏轼西湖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关于西湖的
苏轼赞美西湖的诗句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
苏轼游西湖的诗句
苏轼写西湖的诗句
描写西湖的古诗苏轼
跟西湖有关的古诗苏轼
苏轼关于西湖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