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关于朱元璋南京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朱元璋南京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朱元璋南京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朱元璋南京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5) 语录(7) 说说(17) 名言(2) 诗词(575) 祝福(3) 心语(93)

  • 菊花的诗句朱元璋

  • 菊花
  • 菊花的诗句朱元璋

      朱元璋写了哪些描写菊花的诗句?下面是一些知识信息,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朱元璋参照黄巢诗《不第后赋菊》也就是后人称之为《咏菊》的那首诗而作的。这是朱元璋开基立业前作的,由此可见他是多么有抱负多有自信的一个人,他说到做到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菊花诗皆是后人起的名字,是模仿黄巢所作。

      朱元璋菊花诗赏析

      天下差不多都是凭刀枪打下来的,可是差不多像点样的皇帝都喜欢弄**诗。刘邦当年不过一亭长,大队干部而已,斗大的字能认识几个都说不准,可是人家也有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虽说比薛蟠同志的哼哼调强点,大抵也就是不识字的王熙凤“一夜北风紧”的水*,可是历代都夸好,说有帝王气象。不过,拿皇帝跟皇帝比,刘邦的诗还就是不错。*一点,就说乾隆的几万首歪诗,挨个排过去,没一首能赶得上当年刘亭长的。

      早就听说当年的放牛娃朱和尚也做过诗,一直没福见到,见到以后吓了一跳,原来是首咏菊诗,诗云:“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虽是标准的薛蟠体,但却霸气得紧,听口气就是天字第一号,任谁都不怕,而且还要把别个干掉。不过诗意却好像似曾相识,仔细一想,哦,原来黄巢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货色:“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过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在过去那个特别推崇农民起义的年月里,曾经非常吃香。黄巢跟朱元璋一样,都是农民造反的头,只是命不太好,仅仅做成了个草头皇帝。草头皇帝也是皇帝,皇帝抄皇帝,跟学者抄学者一样,本是自然之理,那时候又没有版权的说法,抄就抄了,断不会有好事者出来在媒体上说三道四。

      本来,菊花秋艳,并没有杀掉百花的意思,要论杀气,本是秋风的事。自古以来,*头百姓家闺女,名菊叫兰的不知凡几,大户人家的婢女,被赐名秋菊者更是不知有多少,大家看到的其实都是菊的妩媚柔顺。大概只有黄巢、朱元璋这样舞刀弄枪,一路杀奔龙廷,夺了鸟位的人,才会赋予菊花杀百花的意义。实际上,这种寓意只是他们自家心理的一种投射。霸气和杀气,对于这些刀口舔血的人来说,本是应有之义。只是,令人奇怪的是,怎么两个大男人,而且都是舞枪弄棒的粗人,做起诗来,都以花来自喻?难道他们不能把自己比点别的什么?尤其是那个朱元璋,居然抄袭前辈笔意,可见对以菊花自况境界的向往。

      按传统的周易解说,做皇帝的,都占个乾字,属于至刚至阳的东西。同样按传统,花无一例外地属于至阴至柔、属坤字的女人的象征。不过,*文化,总是势不可挡地要展现出自己阴柔的特性。不仅是审美方面,人们评价一个男性的美,总是以状若好妇来比喻,而且在政治甚至战争中,往往推崇斗智不斗力的境界。狠毒配上阴柔的功夫,才是谋略的善之善者;走刚猛路线的,只配叫做一勇之夫。如果碰上晏子,用两个桃子就能杀掉三个。黄巢是个不第书生,在自命是李耳后裔的唐朝皇帝治下,估计读过老子,读没读过韩非子很难说;而出身放牛娃,并在庙里混过的朱皇帝,肯定两者都没看过。不过,这并不耽误他们使阴招,弄诡计。比起来,什么都没有读过的朱元璋,活干得更漂亮,得天下十几年,就把昔日一起打拼的老兄弟杀得干干净净,连一点反抗都没有,古今中外,谁能做得到?

      一个菊花,也被弄得这般阴鸷和戾气。碰上了皇帝和草头皇帝,任它什么东西,都只好自认晦气。

      黄巢的《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元璋的《咏菊花》

      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1、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3、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4、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5、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宋·苏轼《赵昌寒菊》

      6、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7、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8、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9、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晚秋》

      10、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宋·吕渭老《一落索》

      1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2、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13、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14、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咏菊》

      1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16、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明·沈周《菊》

      1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郑思肖《寒菊》

      1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0、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1、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阅读全文]...

2022-07-01 23:03:29
  • 朱元璋佳句

  • 1、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2、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3、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4、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5、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

    6、智者,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7、大度难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8、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9、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0、顶天立地,是要用胯下之辱来换的。

    11、贤才,国之宝也。

    12、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13、圣君眼里,武将文臣都是马,不同之处,一为悍马,一为轻骑,而君王是驭者,驾策随心,统驭天下。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赠四仙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

    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钟山云 踞蹯千古肇豪英,王气葱葱五色精。

    岩虎镇山风偃草,潭龙嘘气水明星。 扩展资料: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当时朱元璋还没攻克南京,更没有称吴王,他行军至当涂时,当地有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人来迎接他,并为朱元璋献策,早日拿下南京,顺应人心,称王称帝。朱元璋很高兴,当即让陶安留下来,辅佐自己。

    陶安一生和朱元璋交往甚多,朱元璋对他也很放心。朱元璋称帝之后,非常欣赏陶安的谋略和文章,还曾写过一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对联赐给他。

    有一回,朱元璋晚上把陶安喊到皇宫,两位老朋友聊天。不知不觉就已经天快亮了,陶安知道快要回去了,趁机说:鸡鸣有声,东方将白,*何不吟诗一首,留给老臣做纪念。

    朱元璋思索一会,提笔在纸上写下“鸡叫一声撅一撅”。 陶安一看,如此写诗,岂不是闹笑话吗?不过这些他只敢在心里想,可不敢当面说。

    朱元璋不慌不忙,又写下一句“鸡叫两声撅两撅”。陶安强颜欢笑,曲意奉承了几句后,只见朱元璋笔不停顿,又写下最后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最后两句大气磅礴,明写是公鸡三声喊出了太阳,赶走了月亮和星星,但实际上这是托物言志,是朱元璋在说自己的志气,必定能像雄鸡一样,三下五除二打败蒙元,建立好自己的国家。王者霸气,令陶安发自肺腑的佩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元璋。

    一堂古屋,龙不吟,虎不啸,花不芬芳鱼不跃,哭煞蓬头刘海;

    半局残棋,车无轮,马无足,卒无兵器炮无声,猛攻徒手将军。

    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

    至尊在野,长短休论,文泄泄,武沐沐,议和叠叠,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抢天呼地。

    万机分子路

    一局笑颜回

    松下弈棋,松子偶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无题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无题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望西南隐隐神坛, 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 客中有僧舍三间,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拂晓行军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骂文士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马渡江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 ----明太祖 朱元璋 《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

    犹记得,“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怎能忘,“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铮铮忠骨,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兀术金兵百万,九犯南下十难如愿,败走黄天荡,退居黑龙潭,闻岳家军望风北逃;更铭记,“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风波亭下八字绝笔中,武穆痛忆跃马显英豪,一枪震退来敌,帅字九霄飘散,浩然正气,天地一肩挑。-----岳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声音久久在空中飘荡,飘荡……你可曾记得,“日已尽矣,荆轲卿岂无意哉?”一语吗?这是燕丹在易水边与临你告别时,心存怀疑时对你说的。你可能早已忘记,但是我如何都无法忘记,因为它是对你怀疑;我如何都无法忘记,易水饯别时太子因你一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终于感动了,并相信你,不再怀疑,向你跪下尽一杯酒时的情景;我如何都无法忘记,你上路时的慷慨悲壮。它蕴含着多少人的希望啊,多少人的泪光啊,六国的命运全都在这次刺杀的成与败之中。---荆轲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朱元璋

    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当年明月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当年明月

    [阅读全文]...

2022-03-16 03:37:44
  • 朱元璋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朱元璋名言

    1、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朱元璋

    2、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朱元璋

    3、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朱元璋

    4、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朱元璋

    5、贤才,国之宝也。——朱元璋

    6、大度难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朱元璋

    7、顶天立地,是要用胯下之辱来换的。——朱元璋

    8、圣君眼里,武将文臣都是马,不同之处,一为悍马,一为轻骑,而君王是驭者,驾策随心,统驭天下。——朱元璋

    9、智者,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朱元璋

    10、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

    11、金玉非宝,节俭乃宝。——朱元璋

    12、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朱元璋

    13、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朱元璋

    [阅读全文]...

2021-11-26 01:04:22
  • 英雄杀朱元璋所有台词

  • 英雄,台词
  • 普通 【强运】 哈哈,柳暗花明 台词二:岂能无牌

    阵亡 台词一:朕,乃万岁

    台词二:来亦何哀,去亦何苦

    现代版 【强运】 台词:哈哈,我的特权

    阵亡 台词:嗯

    朕也敢杀

    古代版 【强运】 台词:大运昌隆,无道不公

    阵亡 台词:万事休矣…

    秦始皇: 集权:的一切都是朕的

    /休想全身

    :长生不老药何在

    /寡人受命于天,永昌 (咳嗽---) 成吉思汗: 强掠:全军冲击

    /闪不过了。

    骑射:无 挂掉:只识弯弓射大雕/何人继承大业。

    刘邦: 驭人:知进退,明得失。

    /知人善用,此乃王道

    挂掉:项庄!你----/这是鸿门宴么! 赵匡胤: 释权:一物换一物

    /你牌太多了。

    挂掉:兄弟残杀呀/杯酒难以释兵权呀! 勾践: 隐忍:我忍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挂掉:忍不住了/大业未成啊

    项羽: 霸王:杀~~~/挡我者死

    挂掉: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虞兮虞兮奈若何。

    李世民: 控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一切尽在掌握

    挂掉:贞观之治结束了么?/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

    武则天: 迁都:换个位置,换种运气。

    /武媚娘在此,谁敢不服

    挂掉:何人懂我/唉~~ 慕容: 蝶魂:化仙入蝶魂。

    /以光之魂,抚*你的创伤。

    挂掉:恰似风中残蝶/世事如棋,我们都只是棋子 曹操: 奸雄:再来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挂掉:谁能懂我/世人皆看错我曹操 陈胜: 起义:苟富贵,勿相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挂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虽有鸿鹄之志 商鞅: 变法:变

    /让我好好考虑一下。

    法家:留下罪证

    /我也不亏

    挂掉:就这样吧/做法自毙呀

    刘伯温: 占卜:斗转星移,万物乾坤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归隐:大梦谁先觉,*生我自知。

    /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的

    挂掉:残..念../知天命,尽人事 岳飞: 武穆:精忠报国

    /进可攻,退可守

    挂掉:儿愧对母亲/报国无门啊~! 韩信: 兵仙:多多益善

    /何人能及 攻心:哼~你猜一猜

    /哼哼,猜吧 挂掉:堪比胯下之辱啊/我。

    [阅读全文]...

2021-11-28 21:57:58
  •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 启示
  •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朱元璋画像》是一篇明代野史典故。作者为陆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希望对你有帮助!

      1、《朱元璋画像》文言文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2、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的画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有位画工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给皇帝看,也不合适。一位画工打听到皇上的心意,形象有一点相似,再画得雍容端庄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就诏令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原来皇上的心思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能了解。

      3、注释

      (1)写御容:画皇帝的画像、容貌

      (2)及进览:等到呈给(皇帝)看

      (3)穆穆:雍容端庄的'样子

      (4)诸王:各诸侯王

      (5)见:被

      (6)盖:原来

      (7)它:别的

      (8)知:了解

      (9)它:其他的

      (10)写:画

      (11)进:呈上

      (12)亦:也

      (13)然:这样

      (14)集:召集。

      4、启示

      做事要知己知彼,了解对方的情况或心理,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5、作者简介

      陆容(1436年-1494年)字文量,号式斋。明江苏太仓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兵部职方郎中,累迁浙江右参政,所至有政绩。忤权贵,罢归卒。*生嗜书,多著述。归筑菽园,著书其中,与陆釴、张泰齐名,称“娄东三凤”。著作《式斋封事录》、《水利集》、《问官录》、《兵署录》、《浙藩稿》、《乙戊稿》、《菽园杂记》15卷、《菽园杂记摘抄》7卷、《式斋笔记》、《式斋先生文集》37卷·附录4卷等。

      6、朱元璋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阅读全文]...

2021-12-30 02:45:27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 名人名言
  •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2]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名人名言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贤才,国之宝也。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智者,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顶天立地,是要用胯下之辱来换的。

    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

    汉王不善将兵、却善将将。

    圣君眼里,武将文臣都是马,不同之处,一为悍马,一为轻骑,而君王是驭者,驾策随心,统驭天下。

    朱元璋名人名言

    [阅读全文]...

2022-06-05 21:47:26
  • 梅花诗句南京

  • 梅花,南京
  • 梅花诗句南京

      引导语:梅花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月季的娇艳浮华,玫瑰的姹紫嫣红,荷花的`高贵典雅。但是,我却更喜欢这凌霜傲雪的梅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梅花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题画梅

      明·徐渭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王元章倒枝画梅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唐寅

      题画

      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英攒。 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

      早春

      明·陈继儒

      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 欲向主人借锄插,扫开残雪种梅花。

      宋徽宗画半开梅

      明·赵友同

      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 惆怅汴宫春去后,一枝流落到江南。

      画梅

      明·方孝孺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画梅

      明·陈道复

      竹篱巴外野梅香,带雪分来入醉乡。 纸张独眠春自在,漫劳车马笑人忙。

      画梅

      明·陈道复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

      梅花落

      明·薛暄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 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明·李日华

      檀口粉肋含笑语,春风拂拂为开怀。 酒人得此添狂兴,诗句从天泼下来。

      题画诗册页

      清·普荷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 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阅读全文]...

2022-06-25 20:45:21
  • 描写南京的诗句

  • 南京
  • 描写南京的诗句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题目】:梅雨

      【内容】: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小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镇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题目】: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内容】: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绘图。

      草树云山如美丽,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阅读全文]...

2022-02-20 01:59:55
  • 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赏析

  • 南京,苏轼,文学
  • 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赏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渔家傲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译文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渺,细雨濛濛,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

      ⑵王胜之:即王(wan)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⑶”千古“句:是说金陵古城是许多帝王的都城。相传汉末刘备使诸葛亮至金陵,谓孙权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蟠,或作“盘”。

      ⑷从:与、跟。古时有数代帝王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兴亡处”之喻。

      ⑸“江南”句:因王(wan)益柔为官清廉,有声望,所以说“留公住”。

      ⑹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骖(cān):指在车两侧驾御。驭(yù):指在车中驾御。因王(wan)益柔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

      ⑺白鹭:即白鹭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门外,被秦淮河与长江围着。

      赏析

      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

      过拍两句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从苏轼开始的以词作抒写主体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向,为后世众多的词人继承和沿袭。随着创作的不断丰富,词作中也融入了更复杂、多元的情感内涵。其中最集中、最响亮的声音是对功名的否定和对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功名薄似风前絮”“守定微官真个错”“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场中空扰扰”等,便属此类歌咏。其次,与薄宦功名相伴而来的是对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倾诉,以及亲友离别的悲伤,如“征尘万里伤怀抱”“故园凝望空流泪”“那堪送客江头路”“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等,便属这类情怀的抒发。此外,归隐之愿的表达亦屡屡见诸笔端,如“从今莫负云山约”“此身甘被烟霞锢”“林泉况味终须好” 等。

      落尽繁华皆不是——苏轼起伏的一生

      苏轼于景祐三年生于偏远川蜀的书香门第之中,其父亲苏洵便是《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 苏老泉”。苏洵为他起名为“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这样的名字,或许正是昭示了苏轼不*凡的一生。

      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其弟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改革,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击中了他们的心。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家喻户晓。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和世界”。就这样,未等苏轼在朝野完全伸展他的抱负,展露他的拳脚时,他已经被逼退到了政局的角落。

      之后的苏轼仍倔强上书,向皇上提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王安石,于是苏轼自请离京,离开了他年少时期心心念念大展身手的政治朝野。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间个别句子被*们过分解读,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宋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早已心灰意冷,却仍旷达洒脱,写下了无数名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面对滚滚长江,他发出无限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对着滔滔的江河他才敢抒发自己的抱负,感叹人生的渺小,但他对朝廷已经失望,对政党已经失望,他只有写,不停的写,才可以将心中的郁结吐出来。

      而后宋哲宗即位,他短暂的东山再起,却还是因为无法阿谀奉承,既不能溶于*,也无法见谅于旧党,因此苏轼再次申请外调。

      这一去,他便再没有回过京城。先任杭州知州,后至惠州,最后竟被贬到流放仅次于满门抄斩低一等罪行的儋州。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每到一个地方,他事必躬亲,都做出了令人称赞的功绩。

      在再一次的调任途中,他最终卒于归途,享年六十五岁。

      从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少年到最后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苏轼这一生跌宕起伏,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世间冷暖,但因为他的豁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他乐得其所,留下灿烂了宋词的无数佳作。终其一生,也归满足了罢。

    [阅读全文]...

2022-06-21 15:18:37
  • 一句话形容南京美(赞美南京的现代诗)

  • 南京,赞美,现代诗
  • 南京古称金陵,又称石头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让游客流连忘返。

    来到南京,除了欣赏南京的美丽风景,感受南京的城市生活,也不由兴起怀古之思,想起历史上那些与南京有关的古诗词。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旅游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3首咏叹南京的精品诗词,流传千年,惊艳众人心。

    第1首,《南朝》: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南京是六朝古都,可以感叹的历史实在太多。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把国都放在南京,无怪乎大家都说南京是有“王气”的。

    李商隐这首诗开篇先说南京地理位置好,有长江天险,有王气笼罩。然而后两句却来了一个超级大转折。

    前两句可以说大夸特夸,而“休夸”两字,乃是从历史经验中得到的领悟,直接是一种“自我否定”,否定着前两句中金陵作为国都的“骄傲”。

    “徐妃半面妆”,典故出自《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无容质,不见礼。帝 二三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南朝灭亡了,半面妆却流传下来。唐朝的李商隐已经见不到南朝的繁华了,却见到了让梁元帝勃然大怒的半面妆,这自然让李商隐感叹连连。

    梁元帝看到妃子半面,都气得不行。然而,梁朝只有半壁江山,没有恢复中原,梁元帝却是心安理得,仿佛天经地义一般。这是何等的讽刺!

    李商隐用“徐妃半面妆”的典故,讽刺了南朝骄奢淫逸,苟安半壁江山,毫无帝王之志。

    换言之,前两句所谓“王气”,恰恰乃是对南朝时期南京的一种“侮辱”:“这算什么狗屁王气?这都是什么狗屁王朝?真是让人作呕啊。”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一扬一抑中,嘲讽了南朝帝王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表达了李商隐对于历史的追问和对于唐代现状的担忧。

    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是不是在重蹈南朝的覆辙呢?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难怪李商隐会有这样的感触了。

    顺便提一下,这首《南朝》可以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北齐·其一》相互参看:“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南朝如此胸无大志,北朝同样荒唐不堪,身为*的李商隐忍不住大发感叹。而我们现代人再次审视这些诗词,其实对于南京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南京现在的欣欣向荣、繁盛兴旺,对比南京历史上的繁华与衰落,正可以见出历史的变迁:“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2首,《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北朝诗人谢朓。谢朓是李白特别崇拜的诗人,也就是“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小谢”。

    诗歌发展到了谢朓手里,变得更多抒发真挚的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已被消除殆尽。

    我们来看这首《游东田》,东田是南京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齐武帝的儿子文惠太子非常喜爱东田的景色,特在此设立楼馆,并经常到这一带游玩。谢朓在南京时也经常到东田去游览。

    我们现代人到旅游景点游览,一般就是说:“哇塞,风景太漂亮了。”要不然就是大发牢骚:“我的老天呀,人头密密麻麻,人挤人,无语死,早知道不在假期出来玩了。”

    说实话,很多人来旅游看风景也就是凑个热闹,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而谢朓发朋友圈的样子就显得比较高级了。

    先来一句“携手共行乐”,妙哉,然后来一句“随山望菌阁”,爬山都显得特别有范。

    尤其是接下来四句,写景真是妙绝。,“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

    我胡乱猜想,后来的山水诗人王维,写下“水田漠漠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名句,是不是也受到“生烟纷漠漠”的影响呢?

    而谢朓的目光又放在了鱼戏莲叶与鸟飞落花之上,两句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以实写虚,由动而静,当真妙不可言。

    最后两句说,美酒没有美景香,这样的旅游总结真是太牛了,直接把南京东田当年的美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生出向往之情啊。

    第3首,《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阴铿。杜甫十分喜爱阴铿,他曾经称赞李白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杜甫把李白比喻成阴铿,足以说明他对于阴铿的喜爱。另外杜甫在《解闷十二首》里也说自己:“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可见,阴铿对于杜甫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看阴铿这首《晚出新亭》,新亭同样是六朝时期南京著名的游览景点。东晋时期就有“新亭对泣”的典故:“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阴铿来到新亭,心情却并不那么美好,相反他有着无数的“离悲”。但他抒发感情,却是气势不凡,与小儿女的愁绪别有不同。

    “大江一浩荡”的开篇,直接奠定了这首诗悲伤中孕育大美的基调,可以成为壮美,恰可以与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互相参看。

    而阴铿心情如此,眼中景色也变得有些伤感,壮美之中分明存着失落:“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这几句单独拎出来,也是超级经典的写景与抒情结合的典范。景色与人的感情,彻底浑融,赋予了诗句更多的生命力,也让*得以共鸣。

    结尾“归途”与开篇的“离悲”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做到了浑圆完整,相当不凡。此诗语言洗练,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令人很容易就记在心里。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和南京有关的对联诗词呢?欢迎留言哦。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阅读全文]...

2022-07-12 13:56:29
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 句子
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 语录
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 说说
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 名言
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 诗词
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 祝福
朱元璋南京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