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盘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盘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盘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盘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游盘山记》的原文和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盘山记》的原文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盘山记》
原文
盘山外骨而中肤。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剑戟罢虎之林。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嵚虬曲,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行侧偃,每十余丈。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其石皆锐下而丰上,故多飞动。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高者屡数十寻,则其出必半仄焉。若半圮之桥,故登者栗。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触巨细石皆斗,故鸣声彻昼夜不休。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泉莽莽行,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
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窣诸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奔风忽来,翻云抹海。住足不得久,乃下。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开。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先与导僧约,遇绝崄处,当大笑。每闻笑声,皆胆落。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两岩秀削立,太古云岚,蚀壁皆翠。下得枰石,方广可几筵。抚松下瞰,惊定乃笑。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面有洞嵌绝壁,不甚阔,一衲攀而登,如猕猴。余不往,谓导僧曰:“上山险在背,肘行可达。下则目不谋足,殆已,将奈何?”僧指其凸曰:“有微径,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过此,虽险,可攀至脊。迂之即山行道也。”僧乃跣,蛇矫而登。下布以缒,健儿以手送余足,腹贴石,石腻且外欹,至半,体僵,良久足缩,健儿努以手从,遂上。迨至脊,始咋指相贺,且相戒也。峰名不甚雅,不尽载。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曰石雨洞,曰慧石亭。洞在下盘,道听涧声,觅之可得。石距上方百步,纤瘦丰妍不一态,生动如欲语。下临飞涧,松鬣覆之,如亭。寐可凭,坐可茵,闲可侣,故慧之也。其石泉奇僻,而蛇足之者,曰红龙池。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云庵之前洞,次则中盘之后岭也。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废者,曰九华顶,不果上。其刹宇多,不录。寄投者,曰千像,曰中盘,曰上方,曰塔院也。
其日为七月朔,数得十。偕游者,曰苏潜夫、小修、僧死心、宝方、寂子也。其官于斯而以旧雅来者,曰钟刺史君威也。其不能来,而以书讯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中酉卿也。
译文
盘山外表是岩石而内含泥土。外表是岩石,所以陡峭的石壁高高直立,远远望去如刀枪林立,有熊虎的气势。内含泥土,所以树木繁茂,从石缝中长出的松树靠着高峻山壁盘旋而上,好像在与石壁争怒。松树的树干因被霜雪所压,不能向上伸展,便向旁边伸展,往往有十余丈远。
那山高古幽奇,没有什么景观不具备,说说它最好的几样吧:进山时的盘泉,其次悬空石,最高处的盘顶。
沿着盘泉走进山中,泉水在这里汇聚成一个水潭(潭水清澈),潭底都是白色的石头,铺满了金色的沙子,水中有几条小鱼游动,鱼鳍鱼尾都清晰可见。偶尔会有落花,影子直达潭底,一会儿又随水波乱了。我们这些游人见了十分高兴,脱去衣服,稍微用脚触碰水面,便大叫痛快,都跳下水去,水深齐胸,我们逆流而上,绕过三四块大石,水声渐渐大起来,我们都听不见彼此说话。有人拿梨李投入水中,那些梨李只是在水中回环盘旋,上下浮沉而已。
悬空石是几座山峰,其中一座深色的山峰拔地而起,峰顶有一块大石悬空而立,很像一个性情中人。旁边有一亭背靠山壁下临深涧,涧水声向上,与风中松涛相和。亭旁是上方精舍,是盘山风景绝佳的地方。
盘山山顶形状人像刚出土的幼笋,又尖又圆。上面叫诸波,每当日光斜射,盘山的影子仿佛直投到塞外,每当风吹过,云雾翻腾,如同大海。在上面不能停留太久,就往下走,有一段迂回而偏僻,并且没有石级的路,叫天门开。从大石顶端找到一条路,才巴掌宽,山石挡着右臂,左脚悬空,途中有好几块石头挡路,我们事先与当向导的僧人约定,遇到绝险处,就要大笑示意,所以每当听到前面传来大笑,我们都胆战心惊。手攀着荆棘,反复试探,才过了这段路。前面见到两座山岩对峙,仿佛是太古以来的风云雾岚,将山壁染成翠绿。再往下有一块*整的大石,十分宽大,可以摆几桌酒*,我们手扶松树向下看,惊魂甫定,才大笑世上不敢冒生命危险的人,怎能探得如此奇景呢?
对面有一个山洞嵌在绝壁上,不太宽,一个僧人攀缘而上,如猕猴一般。我不去,对向导僧说:“上山险在山脊,盘曲而上仍可以到达,下山眼睛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太危险了,怎么办呢?”向导僧指着一处凸起的地方说:“那里有一条小路,只是陡峭并且很滑,不能立足,走这条路虽然险,却可以到达山脊,绕过去就到下山的大道了。”僧人光着脚,像蛇一样矫捷地攀缘,再从上放下布,让下面的人攀布而上,又叫一个健壮的人从下面用手托住我的脚,腹部紧贴石壁,石壁很滑而且向外突出,爬到一半,身体有些僵硬,过了一会儿方才抬腿,下面的人努力用手推我,这才到了山脊。到了山脊才彼此用手指点,咋舌不已,互相庆贺,互相提醒。山峰名字不很雅,这里不记,那洞壑最初没有名,最*才命名,叫石雨洞,叫慧石亭,石雨洞在下方,沿着涧水声可以找到它,再往上大约百步,有许多石头,纤瘦丰妍各不相同,姿态生动好像会说话。这些石头下方正对着山涧,松树的枝叶遮蔽它们,就像亭子,睡觉可用来倚靠,坐着可以(把它)当草地(*子),清闲时可以(把它)当伙伴,所以把它命名为慧石亭。山涧泉流蜿蜒曲折,如同蛇行,尽头便是红龙池。那洞浑然天成可以建庵,是瑞云庵的前洞,再往下就到中盘的.后岭了。那山势幽深秀美而寺院荒废的地方,就叫九华顶,我们没有去。庙宇多,也不再一一记录。只去参拜了几个:千像,中盘,上方,塔院。
登山的那一天是七月初一,同游的人有十个,是苏潜夫、小修、僧人死心、宝方、寂子等人。
赏析
该篇出自《袁宏道集》。袁宏道的游记,像是一幅幅写意画,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他善于先用粗疏的几笔勾勒所写地方的总貌,给人以概括的印象,然后写出每一游点的突出引人之处。他的许多篇游记都有类似的写法,却并不给人雷同之感。他处处都在努力捕捉此情此景的独特之处,所以没有用多少奇异华丽的辞藻,也能给人以生动清新的感受。比如该篇写盘泉的一段,写石以“白”作眼,写沙、写鱼分别用“金”用“纤”作眼,已经显示出这里的石、沙、鱼不同于他处,而游者解衣,以足沁水,大呼奇快,跃入没胸,以及取李梨掷等细节描写,如同一部山水记录片;登盘顶一节,写了不少惊险之处,而上盘顶以后“咋指相贺”则形象地写出了历险以后的快意;“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又表达了作者游历险处之后自得的心情。
创作背景
盘山,在今天津市蓟州区北三十里,因山势盘旋而得名,又名盘龙山。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七月,时任顺天府教官的袁宏道与其弟袁中道等人同游盘山,该文即此行记游之作。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今湖北*)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授吴县令,官至吏部郎中。袁宏道是明代文学“*派”代表人物,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他在文学上反对明代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流弊,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作诗为文都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他的理论与创作扫清了明代复古主义的*气,开一代清新活泼的文风。作品有《袁中郎全集》。
《登盘山绝顶》年代: 明 作者: 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过盘山》年代: 宋 作者: 吴涧所盘回六七里,天色冷飕飕。
石壁无*地,山云隔远洲。
清笳悲送日,老卒病眠秋。
行望酒家出,青山映碧流。
《盘山石刻诗》年代: 明 作者: 明无名氏盘山高巍峨,半入青云里。
中间最上峰,更向天边起。
行行白石崖,六月不知暑。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东征高丽班师回朝,途中曾驻留盘山,在北少林寺下方留下了帐房石遗迹。
石上四角有孔,相传即唐太宗驻跸处。
唐太宗当时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
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
位于天津市蓟县的,峰峦雄伟,松奇,素以“第一山”著称。
相传,乾隆皇帝曾28次来此揽胜,并留有“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誉句。
盘山有“三胜”:上盘松胜,中盘石胜,下盘水胜,综称“三盘胜境”。
而我独钟石胜。
这里的石头千姿百态,妙趣横生,鬼斧神工,天然巧成。
以其隆、峻、峭、奇,敢与闽南之鼓浪屿、万石园媲美。
D2那天我刚一到盘山就被它美丽的景色迷住了。
站在山脚下往山谷一看,那里绿树成片,简直是绿的海洋,美不胜收。
往山上一看云雾缭绕,高不可攀,有如仙境。
顺着山道往上爬,一步一个景。
这里有名人石刻,上面写有各种赞美盘山的名句,最引人注目的是刻有“迎客”的巨石,比人还高;这里还有清清的泉水,让人在炎炎夏日感到一阵阵清凉。
◎小溪 谁的欢乐 能抵过奔流的小溪 谁的衣袂 能赛过它那般飘逸 欢乐的小溪 她是那么调皮 一溜烟 在时间的疾风里奔走 有时跌跌撞撞 它展开翅膀 晨光洒在上面 熠熠生辉 一辈子以这种形式 爱它所爱 向着不能更改的方向 ◎盘山的石 那些灰色的石头 默不作声趋于沉寂 它们见识多了乌云闪电 看惯了仓促的人世 有些石头浑圆光滑细腻 它们是经过 几生几世的修为 这些可笑的众生 只管踩着它们的脊背 攀着它们的臂膀 往高处爬 石头由着这些人 顺着自己的身体 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 ◎松 这棵松树耸立在群山高处 爬到主峰看到它的人是幸运的 这棵树的传奇就在于 它一半焦黑的死去 一半还拼命的活着 世间没有亘古不变的死亡 只是那一半先去 留下来的缅怀 先行的不见得不快乐 风把琴弦弹得如此激越 谁能听得懂另一半的呜咽 ◎群山回唱 站在主峰有足够的视野 俯瞰连绵起伏的群山 从一个起点攀爬上来 只为看一路的风景 听远处鸟鸣响起又坠落 有的是时间参禅拜佛 众多的杂念使脑袋低垂 晨钟敲响群山回唱 穿过心房 仿佛一阵风 如来驾驭在云端之上 参禅者低垂的头一点点高扬
编辑点评:
全诗语言轻松活泼,又不失禅意。欢快的小溪,倔强的山石,神奇的松树,连绵的群山,在诗人的笔下,所有视野所到之处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看到诗人取盘山突出代表,无需过多笔墨,就将盘山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味道写得活灵活现,引人神往。诗人借景抒情,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盘山的风光,更是学到了内在精神。小溪的乐观,山石的奉献,松树的不屈,群山的宽广,这些正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欠缺的或是应该具备的品格。而诗歌的结尾更是禅意十足,抬升了整组诗歌的高度。欣赏诗人作品,感谢来稿如云诗苑,推荐共赏,敬茶问好!
盘点描述河流的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盘点描述河流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头人。
4、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5、山随*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9、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应亦西北流。
10、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1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山随*野尽,江入大江流。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9、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1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
2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9、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3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1、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32、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黄山的古诗
《题黄山》
明方勉
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
《登黄山凌 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唐李白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
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
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
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
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
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
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翠微峰》
宋无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时闻啸鹤带云归。
几回洞口乘风立,欲挟飞仙入翠微。
《石床峰》
元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晓出黄山寺
□ 高 翥
晓上篮舆①出宝坊②,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注】 ①篮舆:竹轿。②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地表现了山中的美景,详细地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悟。
黄山的古诗句
1、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明滩拽迟。元稹《南昌滩》
2、别路青青柳发,前溪漠漠花生。*《送李亿东归》
3、年灰律象动,阳气开迎入。苏颋《人日兼立春小园宴》
4、太山将比甑,东海只容杯。皇甫大夫《判道士黄山隐》
5、道士黄山隐,轻人复重财。皇甫大夫《判道士黄山隐》
6、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7、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
8、朝参五城柳,夕宴柏梁杯。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9、中枢移北斗,左辖去南台。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10、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释岛云《望黄山诸峰》
11、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李颀《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12、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13、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14、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张子容《长安早春(一作孟浩然诗)》
15、瑶台半入黄山路,玉槛傍临玄霸津。卢藏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描写山的古诗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2、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6、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7、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9、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0、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11、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4、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15、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6、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7、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8、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9、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梅尧臣《鲁山山行》
20、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21、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2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24、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宋祁《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
2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28、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29、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3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3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
34、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35、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36、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38、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雷震《村晚》
3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王维《汉江临泛》
40、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3、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4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故山下》
45、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46、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47、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司马光《客中初夏》
4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9、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关山月古诗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棋盘山的古诗
形容盘山的古诗
乐六盘山的古诗
含有六盘山的古诗
描写盘山的古诗
天津盘山的古诗
赞美盘山的诗句
关于盘山的诗句
棋盘山的古诗朗诵
描写蓟县盘山的古诗
赞美棋盘山的古诗
形容盘山的句子
关于昆明棋盘山的古诗
六盘山的古诗意思
六盘山作者蒋业晋的古诗
古诗六盘山里的读与写教学
栖云真人盘山语录
形容浓雾盘山的古诗词
清*乐六盘山诗句
清*乐六盘山的古诗解词
清*乐六盘山古诗的读音
栖云真人盘山语录白话
清*乐六盘山古诗的体裁
关于清*乐六盘山的古诗
y关于清*乐六盘山的古诗
描写盘山公路的句子
清*乐六盘山的古诗二首
古诗清*乐六盘山的拼音注解
清*乐六盘山古诗背后的故事
清*乐六盘山古诗的诗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