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意思的古诗讲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意思的古诗讲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意思的古诗讲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意思的古诗讲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公元650年,在绛州龙门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隋朝末年的大学问家、大教育家王通的家族里又诞生了一个男丁,取名为王勃,字子安。这个孩子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天赋。
比如:王勃六岁时就会写文章,写的还不是流水账,而是论据充分,文辞优美的干货。
到了九岁,王勃读隋唐儒家大师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居然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写了整整十卷长的《汉书指瑕》。
等王勃长到十三岁,他已经制定好了职业规划,拿着自己文章和简历到处毛遂自荐。
多少人在十四岁时还不敢拉女孩子的小手,而十四岁的王勃已经给当朝宰相刘祥道写信,谈论政治,针砭时弊。宰相看完信后都忍不住拍手赞叹,直呼” 神童”。
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意思就是他轻松通过公*,被任命为从七品的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干部。
要说明一下,这个“幽素科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一种,难度比不上考进士。
古人20岁束发加冠,表示成年了,可以去求取功名了,而还是未成年人的王勃就已经遥遥领先,未冠而仕,成为了朝廷里年龄最小的官员。王勃在当时那可是相当的引人注目啊。
在前面的文章中,华姐姐提到过唐朝的科举考试一要有才,二要人长的帅,三要有*举荐。如果朝中没人,即便考中进士,也会迟迟轮不到空缺。
王勃能16岁就当官,这跟他出生名门世家是分不开的。比如他的爷爷王通是唐初多位开国功臣的老师;他父亲也在朝中做官;他的叔爷爷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勃,固然家庭环境很重要,但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勤奋努力。否则,世界上只是多一个纨绔子弟,璀璨的唐诗史上也不会有这么一颗耀眼的明星。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少年天才写的一首诗:
(1)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
(2)加:给予的意思。
(3)林壑(hè):指有树林的山谷。
(4)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5)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房屋。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吹响起一片松涛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关于五言律诗,详见第二篇:
风本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在这首诗里,王勃把风拟人化,把它塑造成一个做好事不留名,急人所需的“有情人”。
首句的“加”字,写出凉风吹走炎热,带来清爽,是风有意为之的举动,仿佛它通晓诗人的心思。
第二、三句的“驱烟”、“卷雾”,把风的动态之美展现在读者眼前。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副动图:云雾缭绕的山谷,房舍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这时一阵凉风袭来,烟雾慢慢消散,山谷房舍逐渐明朗清晰。
第四、五句则点睛抒情,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即风来去无踪影,举止有情义,不因人的高低贵贱而区别对待。
第七八句继续深化赞美,写风的勤奋。日间带来清爽,夜里奏响大自然的乐曲。古诗*惯用响来反衬静,这一句也不例外,松涛声更是烘托出夜间山林的寂静。
整首诗以风喻人,似乎是表明作者的志向:他希望像这秋日里的凉风一样,努力为世间苍生涤荡污秽,留下一片清明。
可是,王勃虽少年成名,胸有大志,但做公务员之后,却是命运多劫难。
当官不久,他就因写了一篇斗鸡的文章被开除出公务员队伍。无奈之下,他跑到四川去玩了三年。
后来王勃又回到长安,在朋友的举荐下再次做了个小官,结果却成了*犯,被关进大牢。
再后来呢,本该被砍头的他遇到唐高宗大赦天下,被放了出来。经历这种种磨难,王勃觉得做官与自己八字不合,再也无心于仕途,跑到越南去看望他的父亲。但天妒英才,在返途中王勃因溺水而亡,年仅26岁。
后面华姐姐还会解析大才子王勃的几首诗,会比较详细的聊一聊王勃后半生的这些坎坷离奇的经历。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的好节目,一经上线,立刻吸引了无数各年龄段的观众朋友。
在曾经的一期节目中,著名画家康震用画笔现场描绘“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画面,画中远处有高山,*处有树木,还有一人坐在石块上,周围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在随风飘舞。
知名教授孙绍振直接康震对诗句的理解有误,认为“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并非是坐着休息的意思,不能把如此美好的诗句理解成大白话,并指着康震的鼻子骂他“水*不行,误人子弟”。
这期节目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些观众虽然不知道康震到底哪里画错了,但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既然已经被指着鼻子骂了,肯定是错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好多都是小朋友,将理解错的东西展示给小朋友,影响极坏,希望电视台规范节目内容,避免给小孩子一些错误的信息。
也有些观众认为孙绍振教授无理取闹,为了炒作自己,表现自己的高深学问,踩着康震老师上位,完全不给对方一点点台阶下,要知道他的一言一行给康老师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估计康老师今后的人生都会因为这个污点羞耻地活着,康老师的所有威信也将被彻底埋葬,你让他的学生以后如何看他?
这句诗来自杜牧的一首诗,名叫《山行》,全诗内容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意思就是说诗人在一个秋日,驾车去山中游玩,马车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上一直通往山顶,山中云雾缭绕的深处,仿佛有几户人家。作者停下马车来好好欣赏一下这里的美景吧,因为实在是太美了,特别是那被霜染过的枫叶,鲜红地胜过二月春花。
好多成年人每当读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都会羞耻地笑出声来。“坐爱”这两个字,放在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下确实不够雅致,甚至有点污秽。那这句诗到底什么意思呢?
记得我的小学老师这样教过我们,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字或词的词性往往会发生变化,如“坐”之一字,通常是作名词、动词、副词使用,这都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含义,但在“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它就变成了介词,解释为“因为”。因为喜欢这个枫林晚的环境,所以停车下来欣赏美景,这样解释这句诗也就通顺、符合逻辑了,所以主流观点都认为“坐”就是“因为”的意思。
网友们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吗?你认为以上的解释对吗?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我们一同讨论。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静夜思古诗的意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意思: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赏析:
《静夜思古》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作者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作者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作者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作者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静夜思古》,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作者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作者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作者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作者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古诗《静夜思》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
。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
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关于唐朝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相关资料:诗句年代:唐朝唐肃宗时期诗句类型:七言绝句作品名称: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诗句“早发白帝城”的创作背景:唐肃宗时期李白因李璘案流放夜郎,在走到白帝城的时候忽然得到朝廷赦免他的消息,李白接到这个消息悲喜交加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诗句。
“早发白帝城”原文翻译:一早就离开了彩云缭绕白帝城,江陵虽然有千里之遥但是只需一天就可以到了。这一路上猿叫了不停,我们的小船依然度过了万重山。地理知识之《白帝城》在哪里:白帝城在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是汉朝时期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因为公孙述自称’白帝’因此此地得名白帝城。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就死在了白帝城,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就是发生在这里。历史上除了李白,还很多文人雅士来过白帝城,比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等。
一、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二、作者介绍
刘长(zhǎng)卿(718年—790年),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阳。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儒客大家。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授监察御史,迁长洲县尉。大历年间,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坐贬睦州司马。刚直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三、赏析
初一看,刘长卿这首五言绝句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
这首诗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
1、写作次序由远及*,由*及人,由疏到密。
通过对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系列铺陈,表达旅人投宿的喜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点明主题。短少的20个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都交代的很清楚。
2、采取白描手法,对色彩的描绘,用日暮,表达天快黑了。苍山是指灰白色的山。作者是在芙蓉山一带,因为下雪投宿。而苍山应就是芙蓉山的一脉,这个芙蓉山在湖南宁乡,但也不一定是确指,或泛指苍白色的山。
白屋,故言之是在风雪中隐约看到的茅屋。风雪,当然是白色的。
这些色调都显得苍白、淡远而萧瑟。
3、声音描摹,赶路的*声,犬叫声,风雪声,还有作者的呼唤声,主人家的迎客声,这些声音好几种都在诗外,仿佛听到似的,但隐又在诗中,属象外之象。
4、有静有动,静动结合,以动写静,以静衬动。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静态的景象。柴门闻犬吠,是动态的景物,风雪夜归人看似静,实则动,静中有动。
5、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方法。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驭下来加工,提炼取舍,虚实相生成为诗词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苍山为虚景,白屋为实景,柴门为实,犬吠为实,风雪为虚,归人为实。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赋陈为实,起兴为虚。相互映衬,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思想。
6、采用了衬托的方法。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从而突出所咏的重点。如:用绿衬托红,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前两句的意象之间是正衬,衬托出一个萧瑟凄凉贫寒的景象。后两句又是反衬,以动景狗叫反衬日暮黄昏的寂静。
7、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法。
这种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表现了荒凉,风寒,贫穷的景象,其实都是在渲染作者贬谪路途中的悲惨凄凉的心情和处境,也叫借景抒情。
第三句写柴门狗叫,以荒郊野外狗狂叫体现作者处境的悲凄,实际写沦落天涯无处寄托的复杂心情。
第四句,风雪夜归人,主人迎接客人,反客为主,作者又转为喜悦的心情。
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以哀景来表达乐情。
全诗是一个画境,描写出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善美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庄,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上述几种方法在诗词创作中经常运用,但手段方式都是为内容服务,为主题思想而服务的。这就叫诗意蕴藉,意境隽永,含蓄有余,蓄而不露,比物以意,诗以言志,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勉励着很多年轻人,那就是“莫欺少年穷”,因为古往今来的草根豪杰和英雄,他们的少年岁月,其实都是在“穷”的状态下度过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当时的大唐已经进入中唐时期,盛唐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长安的繁华,也远非当年可比。但如同当代人都有北上广的追求一样,白居易也有着自己的长安梦。于是,少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行囊,从江南,奔向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圣地——长安。
对于现代读书人来说,大学毕业后可以从事很多行业,但是在古代,读书人的就业面很窄:似乎除了做官以外,便是做私塾先生,白居易无疑是渴望做官的。因此,白居易到了长安之后,首先需要拜谒当时的名士,以此寻求进阶之路。当白居易拜谒名士顾况的时候,顾况对白居易居然有种厌倦心理——事实上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因为顾况每天不知道要接见多少像白居易这样的年轻人。并且,顾况见到白居易之初,便给了白居易一个下马威:他先从白居易的名字入手,嘲讽白居易:长安城的米很贵的,想在这里容易居住,只怕会失望。
宛如当代人应聘需要投送简历一样,白居易没有作声,而是拿出自己写过的一首诗给顾况看。顾况起初不以为然,但是,到“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的时候,顾况惊讶审视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少年,顿时激动之心难以言表。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写出这样的诗歌,前途肯定不可限量!而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由此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不论是70后还是00后,小学生涯都注定和这首诗有着不解之缘。只是,很多人未必知道,“离离”啥意思?
在古代汉语里,“离离”是一个形容词,时常用来修辞繁茂的景象。在《诗经》里面,商周时代的先民用来形容果实茂盛,会使用“离离”来修辞,不过,这种修辞的意味,也要看具体环境。比如用来形容果实,那么颇有一种积极意义,反之,如果形容庭院里面的野草,则无疑会让人感到十分悲凉和无奈。而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诗,那么,这种送别诗歌为什么会和野草繁茂产生交集?这其中,其实隐含着白居易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因为,白居易考虑这样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虽然分别是让人感到伤感的,但是,只要人还在,未来总是还会有重逢、再见的一天,这就好比繁茂的野草一样,虽然有着萧杀的时候,但每年春天,就会重生,而后恢复往年的繁茂,白居易用这种生生不息的野草,赞美了生命的绚丽和神奇,并借此寄托自己和友人的友情,以及对下一次会见的可期。并且,这首诗的后面,其实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样的句子,而如果野草不繁茂“离离”的话,也实在做不到可以向道路蔓延的局面。
红豆生南国,王维《相思》赏析及其背后的故事探究
◎南郭居士
王维的绝句《相思》,由于这首诗非常有名,几乎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喜爱,成为人们表达爱情和思念的重要诗篇,由此而产生的关于它的传说也很多。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王维送给太*公主的诗就是这首《相思》。而这首诗到底是写给谁的,有什么动人的历史背景和传奇故事,我想大家应该一定会感兴趣吧。这里笔者将透过一些历史点滴的脉络,带领我们寻找其最佳的答案。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押韵格式的五言绝句,押“四支”韵。*仄为: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
这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写相思之情,全篇却不离红豆,正是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该诗最核心的两个词就是“相思”和“红豆”。
我们先看标题,关于相思一词,原本有四种解释。其一指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所引起的想念;其二是指相思病(例:“别是发生了恋爱,犯了相思吧。”);其三指树名,又名红豆树(唐牛僧孺《玄怪录·古元之》:“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其四为果名(宋无名氏《采兰杂志》:“ 燕地有频婆,味虽*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 华言相思也。”)。当然,本诗之相思显然是指第一种意思,并借用了红豆的相思子之名起到双关的作用。
下面对全诗做详细解析。
首句“红豆生南国”,写红豆及产地。那么红豆是什么?是不是只生在南国呢?
有人说红豆是一种豆类产品,也称相思豆,又名相思子,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由于相思豆颜色艳丽,一些人就把它串成手链作为工艺品出售。曾有报道,制作工人在串手链时穿破相思豆外壳,同时扎破了自己的手指后中毒身亡。
而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相思子,别称红豆,藤本,茎细弱,多分枝。是豆科相思子属的一种有毒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种子中含有一种称为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质,此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时会中毒,严重时甚至会丧命。
但红豆还有一个种类,即红豆树,乃珍稀树种。苏州历史上就曾有四棵红豆树。据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九》记载:“铁树即红豆,郡中只有四树,一在元墓山寺内;一在城东酒仙堂(东禅寺),宋白鸽禅师手植;一在升龙桥南惠太史周惕宅,周惕少从酒仙堂分拆栽成;一在吴衙场明给谏之佳宅内,后易宋、易彭今为吴刺史贻谷所居。”
曾有一个传说,是在汉代的时候,一位丈夫戍边不归,他的妻子就在树下日夜遥望,思念成疾,泣血而死。她死后,树上结出红色的果子,仿佛是这位妻子的血泪凝成,所以红豆被寄予相思之意,又名相思子。
因此,红豆就是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民间看做男女爱情的信物,文学作品中常用以象征爱情或者相思。
那么“红豆生南国”的这个南国又指哪里呢?
藤本红豆分布于热带地区,此乃泛指。而诗中的南国,却有几种说法。郭沫若先生认为诗中的红豆指的是海红豆,海红豆是落叶小乔木,在我国常见于岭南地区。也有人说是在苏州吴衙场,仅存的一株红豆树在吴衙场37号,为清初惠周惕居所“红豆山庄”,现为受保护古建筑。吴衙场的名字来源是明代刑部给事中吴之佳居此,故名。还有人说这与萧统和慧如的爱情有关,这个“南国”是指江南的顾山,当年萧统曾在这里编辑《昭明文选》。还有人说这个“南国”泛指江南。而这个“南国”到底指哪里,后文将继续探究。
接下来的次句是为问句,“春来发几枝”?这一问用语质朴,又极富形象性,未言相思,却似相思已经萌动,设问自然,暗逗情怀,为“采撷”做好铺垫。
第三句“愿君多采撷”,从物转向了情节,寄意友人“多采撷”,那么为什么要“多采撷”,又为点明主题做好了准备,言在此而意在彼,环环相扣。而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君又指谁呢?后面会有详解。
末句“此物最相思”是全诗的落脚点,寄意于红豆的相思属性,用一“最”字将主题推至极致,委婉而又含蓄,语浅却又情深。从此红豆树名传遍大江南北,使众多俊男倩女为之倾倒。
关于《相思》这首诗,许多人认为描写的是年少的爱情,最后无疾而终。还有人说,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妻子的。由于该诗影响广泛,因此演绎了许多传奇的爱情故事,大体都是情犊初开的少年王维,为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触景生情,写成了一首非常感人的诗。而演义较成功的就是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太*公主和王维的关系,借此,笔者正好先介绍一下诗作者王维。
王维(701年或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外号“诗佛”。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 (721)进士, 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两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而关于太*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史书没有记载太*公主的名字 ,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
王维和太*公主是否存在关系,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不过两者处于同一个时代倒是事实。太*公主比王维要大30多岁,王维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的时候太*公主早已经死了。也不太可能王维在山西就和在长安的太*公主相交,当时王维才10岁,而太*公主已经40多岁了。且太*公主死的时候,王维仅12岁,两人产生爱情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影视作品属于文艺范畴,只要不背离或歪曲重要历史事实,这样无关主体的编导和发挥是可以被接受的。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为谁而作的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相思》诗题除了《相思子》和《咏红荳》外,还有一题,叫“江上赠李龟年”。其实本诗不光题目有几个,版本内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南宋大学者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的版本内容是这样的:“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于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因此可以认为此诗是为友人李龟年所作。虽然有人质疑说《江上赠李龟年》是明末凌濛初刊发的王右丞集中才用此标题的,但之前有没有其他地方使用过也并不知道,而这毕竟是最早能说明此诗是为谁所写的实据,在没有证据能证明其错误之前,是可以继续沿用的。
那么李龟年是何许人也,怎么能使王维给他赠诗呢?其中又有哪些曲折悲欢的故事呢?
李龟年,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尧县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而王维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及第即任朝廷太乐丞,是掌管乐和礼的官。李龟年作为皇上御用的著名乐师,王维必然认识,应该就在此时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开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的西逃,王维被安禄山的叛军扣留。李龟年出逃后流落到江南,卖艺为生,此处江南是指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其实应该就是《相思》中所说的“南国”。而今天的江南地区在唐朝时是江左。
李龟年在江南流浪的日子里,经常唱这首“红豆生南国”,由此推断这首诗是在天宝年间王维与李龟年别离时候所作,写的是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因为有这样颠簸流离的生活,对这首歌词便体会更深,因此每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当然说具体一些,这首诗是此前两人曾在江上相遇,王维写给李龟年的赠别之诗,因为标题中已明确是“江上赠”。
无独有偶,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所描绘的也不是首次相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一年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大历四年(769)三月,漂泊的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范摅的《云溪友议》有载)。
李龟年流落湖南湘潭后,最后一次在湘中采访使举办的宴会上唱了王维的《相思》,又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但此时唐玄宗也已是风烛残年,四天后李龟年郁郁而终。
总之,王维这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绝句,全诗洋溢着少年的情怀,荡漾着青春的气息,虽说是赠友人李龟年的眷怀之作,但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因为红豆意象的固化而变成了直白的爱情诗鼎峰之作。正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来是思念弟弟苏辙的诗,也是由于全诗优美缠绵的意境,人们都宁愿相信它是一首爱情诗。
唐代的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很多,王维《相思》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在梨园中传唱,属于保留曲目。有人说红豆最早是在部队开始流传,以解相思之苦,因此给它取名为相思豆。也有人说红豆作为相思的信物是在南朝萧太子(古诗十九首的编者)的传说中便已经开端。而经过王维这首诗以及人们的推波助澜,红豆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爱情与相思的最高象征。《相思》这首诗也由于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及网络*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清韵十二家》等诗词选集。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协、甘肃省作协、《诗刊》子曰诗社会员,《陇南诗词》编审,《成州文学》顾问,《炎黄诗词》总编,雪藻兰襟诗词终审主编,草地诗人主创人员。原精品文化*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有意思的古诗讲解
秋思的古诗讲解意思
赠汪伦的古诗讲解意思
绝句的古诗意思讲解
竹枝词的古诗讲解意思
敕勒歌的古诗意思讲解
相思古诗的讲解动画
春草古诗讲解意思的视频
相思古诗的讲解视频
嫦娥这首古诗意思的讲解
曲池荷带拼音的古诗讲解意思的
元日的古诗意思视频夫子讲解
古诗相思的讲解
有寓意的古诗讲解
古诗画的讲解与反思
讲解古诗的设计思路
古诗梅花的诗意讲解
弹琴古诗的寓意讲解
古诗静夜思的讲解动画
秋的古诗讲解
雪的古诗讲解
诵古诗的讲解
我看过的古诗意境讲解
讲解古诗词中的意境
古诗鹅的讲解
画古诗的讲解
秋思古诗的大体意思
秋思古诗的大概意思
写松的古诗与讲解
秋词古诗的讲解
体现不为世俗困扰的古诗词
含昏鸦的古诗
古诗词鉴赏的审美角度
男子有担当的古诗
描写帮助弱者的古诗
感恩爱人付出的古诗词
在月亮的古诗
形式多样的古诗文
托物言志励志的古诗词
开头是杏花的古诗
都桃花的古诗
含的木古诗
形容一个人愚昧的古诗词
形容岁月年华的古诗词
表白情话的古诗和古词
描写茉莉最有名的古诗
关于清正廉洁的古诗4字
含有春雷两字的古诗
描写行军的古诗
描写田野鸡蛋的古诗词
人生幸福的古诗词
用象生词写的古诗
关于明鉴的古诗
古代古诗心的体会
关于丝绸贸易的古诗词
有没有表示道歉的古诗
描写夏季的古诗题目
关于南太行的古诗
庆祝婚礼的古诗词
描写花草彩虹的古诗
蔡琴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