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枝相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枝相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枝相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枝相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居易的古诗杨柳枝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杨柳枝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柳枝词
唐代: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注释
⑴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⑵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⑶阿(ā)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赏析
乍看之下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其实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佚名《金缕衣》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调·其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枝》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杂诗》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乐·留人不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炎炎夏日,来点荔枝清爽可口。夏天是荔枝的季节,甘甜多汁的荔枝是炎炎夏日的闷热神器。荔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诗人都称赞吟诵。你一定听说过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也会知道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那么你还知道其他有关荔枝的诗句吗?
十首描写荔枝的古诗词,品尝荔枝的甘甜与诗意!
食生荔子
宋-周紫芝
著枝犹有露华腴,谁把红纱罩玉肤。
龙眼也随君并熟,一生空作荔枝奴。
墨荔枝
宋-释居简
尘蜕冰肤玉透肌,皱絺洴墨剪裳衣。
芳鲜甘与缁云老,不与轻红转眼稀。
食荔枝
宋-王十朋
妃子园中荔子奇,莫因名号起猜疑。
清时入坐非尤物,一洗烟尘赖好诗。
荔枝
宋-郭祥正
暑馆风沈睡眼醒,荔枝新熟暗香生。
玉纤为剥红绡颗,甘露初凝湿水晶。
荔枝亭
宋-吕颐浩
水晶绛雪旧驰名,珍重移来*野亭。
看取薰风炎暑际,丹苞万颗粲繁星。
食生荔枝
宋-洪炎
独擅东南美,谁知十八娘。
笑颦俱有味,朱粉不迷香。
璀璨珠生掌,清泠露入囊。
风流须第一,饤座每难忘。
十八娘,荔枝品种之一。宋代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
种荔枝
宋-邹浩
高堂怀核谩栽培,一一红根破绿苔。
携入乡邦吾第一,风流知自岭南来。
林章叔送状元红荔枝赋谢
明-王弘诲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冯延巳〔五代〕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杨柳枝·前有别杨柳枝
白居易〔唐代〕
前有别杨柳枝,梦得继和有“春尽絮飞”之句。又复戏答。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南枝开北枝未开
郑性之〔宋代〕
山北云衣裹萼红,山南莫恨雪乘风。眼前开谢人心别,醉裹吟哦我辈同。春意收香归鼎实,月梢留影印阶空。诸君行试调羹手,来岁花边独钓翁。
碧梧翠竹堂以碧梧栖老凤凰枝分韵得枝字
于立〔元代〕
新阳散微雪,薄霭凝春姿。逍遥桐轩下,命侣酬芳时。
轻风荡微和,酒面浮晴漪。娟娟明月钩,挂在珊瑚枝。
雨后得梅花一枝赋得梅花满枝空断肠
郭之奇〔明代〕
肠断一枝雨后梅,为谁传信此中来。幽香乍惹羁魂忆,冷艳初迎倦眼开。
忽漫离群休懊恨,若为依我共徘徊。孤山处士真堪友,懒向时花复占魁。
赋得越鸟巢南枝用枝字
顾炎武〔清代〕
微物生南国,深情系一枝。寒风群拉沓,落日羽差池。
绕树飞初急,寻柯宿转迟。悬冰惊趾滑,集霰怯巢危。
路入关河夜,思萦岭峤时。山川知夙性,天地识恩私。
向日心常在,随阳愿未亏。寄言幽谷友,勿负上林期。
杨柳枝 竹枝 见《众香词》、《瑶华集》
徐媛〔明代〕
烟啼雾扫玉珊珊。寂寞苍梧云影寒。清泪未随香骨尽,至今馀恨着琅玕。
杨柳枝 其一 赋小城梅枝
郑文焯〔清代〕
谁家笛里返生香?倾国风流解断肠。头白伤春无限思,不应此树管兴亡。
杨柳枝 其二 赋小城梅枝
郑文焯〔清代〕
到地春风不肯閒。南枝吹尽北枝残。吴宫多少伤心色,占得墙东几尺山!
杨柳枝 其三 赋小城梅枝
郑文焯〔清代〕
采香径里晚烟空,濯粉池边晓露丛。一样故宫春寂寞,可怜无地看东风!
《潇湘神·*枝》古诗词鉴赏
《潇湘神·*枝》
唐代:刘禹锡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枝》译文
*枝啊*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潇湘神·*枝》注释
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
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潇湘神·*枝》赏析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潇湘神·*枝》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朗州期间(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作,通过咏湘妃的哀怨而抒发了自己被贬的内心的凄苦。
《潇湘神·*枝》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霜降到,吃柿子”,随着“霜降”的到来,已经到了“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晚秋。在霜降这一天,我国的大多数地区都会吃红柿子,民间民俗认为“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霜降时节,柿子的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
据传:霜降吃柿子,还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话说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小小年纪就要四处讨饭吃。有一年霜降节,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两眼发黑,四肢无力。当他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时,突然发现村边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饱饱地吃了一顿柿子大餐,才得以活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年霜降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绪万千,正是这棵柿子树才使自己免于成为饿殍。
他仰望着这棵**常常的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了上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就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俗。
霜树著红尝柿时,十四首有关柿子的诗词,霜降时节吃柿子!
游贵侯城南林墅
唐-郑谷
韦杜八九月,亭台高下风。
独来新霁后,闲步澹烟中。
荷密连池绿,柿繁和叶红。
主人贪贵达,清境属邻翁。
谢陈佥惠红绿柿
宋-刘宰
红绿分佳果,丹青让好辞。
遥怜霜落叶,岸帻坐题诗。
四绝
宋-郑刚中
野蝶成团夹路飞,秋郊此景最佳时。
寒梨霜柿浑无叶,绿橘黄橙半压枝。
椑柿
宋-刘子翚
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
火伞頳虬浪褒拂,风标那似邑中黔。
忆古城柿
宋-洪适
果园幽僻少能知,丹柿乌椑手自移。
欲学郑虔书坠叶,何人解有寄来时。
游龙华寺
宋-范宗尹
晓出城东路,寻僧聊避喧。
宿云开岭岫,晚稻没川原。
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
日斜僮仆困,共喜到山门。
柿
宋-方一夔
万株名古寺,*复说东阳。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古诗赏识
《一枝花·春日送别》是元末明初曲作家刘庭信的曲作,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下面是关于《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古诗赏识的内容,欢迎阅读!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⑴,谁肯与莺花做主⑵?
【注释】
⑴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⑵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译文】
杨柳在丝丝微风中飘荡,梨花在点点细雨中展放。点随着花瓣飘落,柳条在风中显得格外疏朗。春天过去了,谁也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春天为什么走得这样快?请问司春的东君,谁能保护大好春光为莺花作主。
【鉴赏】
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
这首曲子的曲辞确实是语极俊丽。开头四句,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四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为雨打,更因为风吹;柳条稀疏,因为风拂,也因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这种情绪,在春事成虚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梨花瓣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日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亦暗扣了题旨送别。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枝的古诗
古诗中的荔枝枝
枝字的古诗
路枝的古诗
枝枝叶叶的竹的古诗
古诗折枝的
有枯枝的古诗
祝枝词的古诗
有傲霜枝的古诗
行枝词的古诗
竹枝枝叶叶的古诗
枝干的古诗
古诗带枝柳的
枯枝的古诗
带枝宁的古诗
含有枝的古诗
缠枝莲的古诗
带枝字的古诗
有几枝的古诗
关于竹的古诗枝枝叶叶
竹子的古诗叶叶枝枝
叶叶枝枝开头的古诗
吃荔枝的古诗
发新枝的古诗
带有虬枝的古诗
俏枝头的古诗
带枝和出的古诗
含有枝南的古诗
带谕和枝的古诗
古诗里的末枝
满江红古诗词中的含义
表达人全志向的古诗
对违背爱情誓言的批判古诗
10字带有溪字的古诗词
描写父亲的古诗200首
雪的古诗幼儿
逆天梅花的古诗作者是谁
古诗十九首中月的意象
64字的古诗词硬笔
春日仿写冬天的古诗大全
望洞庭古诗的传说
醉结尾的七字古诗大全励志
大众途昂的古诗
人间直情的古诗
虚伪的爱情古诗
适合在背古诗的歌
赞扬松的古诗词
叫门的古诗
带舟的名古诗
小寒的古诗二十八个字
陆游写的五言古诗
关于广泛阅读的古诗
过年了想到的古诗
三阳开泰的古诗词
49个字的七言古诗硬笔书法
关于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词
再也回不去了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梅馨
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的对答
抱不*的古诗
关于芒种节气的古诗配儿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