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关于如梦令的古诗注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如梦令的古诗注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如梦令的古诗注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如梦令的古诗注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5) 语录(16) 说说(38) 名言(746) 诗词(536) 祝福(1k+) 心语(1)

  • 苏轼的古诗《如梦令·春思》赏析

  • 苏轼,写作
  • 苏轼的古诗《如梦令·春思》赏析

      导语:《如梦令·春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回忆了雪堂生活,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如梦令·春思》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梦令·春思

      宋代: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译文

      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穷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手种:亲手栽种。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似伯劳鸟而体小。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⑸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⑹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如梦令·春思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去,在黄州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在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而后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虽受重视,但既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心情并不舒畅,因此一再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此借写出这首《如梦令》,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诗词作品:如梦令·春思诗词作者:【宋代】苏轼诗词归类:【回忆】、【生活】

      如梦令·春思翻译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阅读全文]...

2021-12-16 02:14:55
  • 如梦令古诗意思解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和注释)

  • 解释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称。在词的理论方面提出“别是一家”之说。以至于大部分人提及“如梦令”,第一时间就想到李清照这首词。诗人性情豁达,所以昨夜饮酒过量,直到第二天早上酒力还未完全消退。但是诗人为何要昨天晚上醉酒呢?不妨理解为因为惜花,怕见到花落而纵情于酒。即便如此,早上酒醒之后诗人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然还是花。赶紧问自己的侍女海棠花如何了。经历了昨晚的风雨之后,肯定有所损伤吧?诗人爱花惜花,所以即便侍女回答的是“海棠依旧”,但诗人内心清楚,花朵应该凋谢了许多,叶子应该变绿了不少。

    [阅读全文]...

2022-01-14 21:53:06
  •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

  • 《如梦令》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阅读全文]...

2022-07-23 23:47:39
  • 《如梦令》赏析

  • 《如梦令》赏析(通用8篇)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以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赏析(通用8篇),欢迎阅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①,风紧驿亭深闭②。

      梦破鼠窥灯③,霜送晓寒侵被④。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

      ①遥夜:长夜。沉沉:深沉,寂静。

      ②驿亭:古代旅途供过往官员差役休息、换马处。

      ③梦破:梦醒:鼠窥灯:老鼠胆怯地望着灯盏,想偷吃灯油。

      ④侵被:透进被窝。

      [赏析]

      本篇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阅读全文]...

2022-05-06 01:34:00
  • 如梦令五阕

  •   一、    初月含羞遮面,  小影窗前倚倦。  玉指一枝花,  入了多情人念。  何见?  何见?  今夜良辰梦远。    二、    月色一痕入梦,  覆水难收人空。  何处约初盟,  寂寞那寻情衷。  谁共?  谁共?  落花瘦描眉痛。    三、    昨夜风降霜雪,  深梦情缘已绝。  怎个恨心分,  好景良辰虚设。  谁结?  谁结?  醉里一杯愁彻。    四、    帘幕锁心无路,  金燕绝尘香故。  一剪梦云愁,  还在酒中尝苦。  人去?  人去?  花落月残谁顾?    五、    旧梦朦胧谁扰,  相守倏然飘渺.  落花恨西风,  怎奈红尘情少.  谁恼?  谁恼?  残律嘎然心老.

      编辑点评:

      作者以如梦令词牌为基调载体,对恋人相邀良辰的期待和矜持,用月影含羞,玉指多情铺展开来,写法独到,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得相邀未果,从而新的寂寞和梦痛,句中用字恰当得体。最后是虚设一场如风降霜雪,醉里一杯愁彻。再往下读锁心无路,绝尘香故都在酒里,花落月残谁顾?就给人以悲情氛围了,这就注定了这组词的苍凉结尾,落花恨西风,残律嘎然心老。五阕词整体连贯,一气呵成。文采斐然。下次别忘了加标点。瑕不掩瑜,好作品推荐共赏。

    [阅读全文]...

2022-04-15 05:31:08
  • 如梦令·秋三首

  •   1.如梦令?初秋    七月初秋霏雨,山染修眉青雾。  几抹淡云飞。草上露花惊处,  飞鹭,飞鹭,却是红蕖如故。    2.如梦令?中秋    八月满轮天雅,千里婵娟华夏。  人地两团圆,别聚几多神话  家话,家话,双照泪痕牵挂。    3.如梦令?晚秋    九月空山秋晚,红叶霜飞轻散  稻浪压头低,多少丰收期盼。  遥见,遥见,谷子高粱隆满。

      编辑点评:

      一组古韵(三首),1.如梦令?初秋; 2.如梦令?中秋; 3.如梦令?晚秋。作者诗写怀着对秋景的别样情怀描述。以《如梦令》的词牌进行填写,词填韵律尚好,抓住秋季初、中、晚三个不同时令的各自的景象与人文进行叙述,刻画。三幅秋景图在读者眼前展现。秋景丝丝如线,景绘幅幅丰满。描绘秋天的美丽,讴歌精彩的生活!欣赏了,推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

    [阅读全文]...

2021-11-29 23:41:31
  • 如梦令李清照带拼音

  • 李清照,诗人
  • 如梦令李清照带拼音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李清照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李清照带拼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rú mèng líng

      zuó yè yǔ shū fēng zhòu , nóng shuì bù xiāo cán jiǔ , shì wèn juàn lián rén , què dào hǎi táng yī jiù 。

      zhī fǒu , zhī fǒu , yīng shì lǜ féi hóng shòu 。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讲解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

      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拓展内容】

      如梦令说课稿

      (一)教学设想:本文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教学本词,应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静来理解,教学时可以拿〈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的相关诗词,第三就是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需要说明,本词最适用诵读,意会,也许任何的解读都是多余的。

      (二)课标设计:

    [阅读全文]...

2021-12-14 14:33:56
  •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 李清照,诗人
  •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下文是有关才女李清照的2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5)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6)回舟:乘船而回。

      (7)误入:不小心进入。

      (8)藕花:荷花。

      (9)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hēng),怎样才能

      (10)惊:惊动。

      (11)起:飞起来。

      (12)一滩:一群。

      (13)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阅读全文]...

2022-06-05 20:52:41
  • 《如梦令·墙外辘轳金井》注释赏析

  • 《如梦令·墙外辘轳金井》作者为宋朝诗人晁冲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墙外辘轳金井。惊梦瞢腾初省。深院闭斜阳,燕入阴阴帘影。人静。人静。花落鸟啼风定。

      【赏析】

      词先从室外写起,“墙外辘轳金井”,“辘轳”,一种装有绞轮的汲水器;“辘轳”之后省略了动词谓语,应为“牵”字,周邦彦就有“辘牵金井”之句(见《蝶恋花·秋思》)。开头这一句表明,外面井台上人们牵动辘轳汲水的咿呀声,一阵阵传了进来。于是,使午觉睡得正浓的闺人,“惊梦”而觉;“懵腾初省”,她初醒之后神智还不甚清晰。起笔这两句,和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意境,略相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似中亦有不似之处,即一含蓄、一直露,一仅止于沉思、一则起而行动。接下去是“深院闭斜阳,燕入阴阴帘影”两句,这里写“初省”的那位闺人,终于勉强地将惺忪睡眼略略睁开一瞥,惟见偏西的阳光斜射进了深深院落之中,而那新来的燕子正在室内“阴阴帘影”中来往翻飞。

      这表明她仍然躺着未动,慵倦已极,她既不起来梳洗弄妆,也无心去探视燕子衔泥筑巢育雏的情景。如是,就把她百无聊赖的寂寞心境烘托出来了。最后,关于“人静,人静,花落鸟啼风定”的叙写,不仅将她所处的环境的孤寂氛围作了渲染,而且从中更透露出一种如有所失的感受来,引起她内心无限悲伤。“人静,人静”,指明目下没有她的意中人来安抚她孤苦的灵魂;她目睹“花落”,又怎能不触动惜花之情而自叹红颜薄命;“鸟啼”之声,更是她悲伤情怀的回响;而对“风定”的感觉,又是她的心之湖难以再荡起轻轻涟漪的象征。

    整理:zhl201610

    [阅读全文]...

2022-04-20 15:40:40
  •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注释赏析

  •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年代: 宋 作者: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不胜情:此谓禁不住为情思所扰。

      ②金井:指装饰华美的井台。

      【评解】

      浓阴匝道,黄鹏啭林,点染出一片初夏景象;睡起慵懒,情不自胜,庭前漫步,俨然有一段心事萦绕心头。午*静,风动花影,愈见环境之幽隐静谧。词人触景有所追忆?或有所期待?不自言明,留予读者以无限想象天地。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元宠词极清幽婉丽,颇具淮海、东堂二家之长。他的《如梦令》、《点绛唇》、《好事*》等词,皆清幽绝尘,柔媚多姿,即列于柳、秦大作家之林,亦毫无逊色。

      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响,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先是词人在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 ,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 ,“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 ;“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

      “睡起 ”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 ,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何谓“不胜情”,即今语感情上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唐人孟浩然《 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是写伤春情怀。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写思妇念远之情。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 ,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 ,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 ,有言尽意余之妙。

      词末三句,从所见所感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言简而意深。“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却是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 。“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此时此地,更无他人,所谓“人静”也;复叠“人静”二字,一再言之,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所谓“不胜情”者已渐可知。其间见“ 风动一庭花影”,疑有人来,但细察仍只是“ 风动花影 ”而已因此一“动 ”,更显其“静”。此句是本于元稹《莺莺传》崔氏《 月明三五夜 》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咏崔 、张事,于此处亦云:“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风动一庭花影”,盖非为写花影而写花影,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 ,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 ,心有所待,以不尽而尽之。

    整理:zhl201609

    [阅读全文]...

2022-05-31 18:35:17
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 句子
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 语录
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 说说
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 名言
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 诗词
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 祝福
如梦令的古诗注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