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六个字的古诗

关于寻六个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寻六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寻六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寻六个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 语录(2) 说说(3) 名言(523) 诗词(163) 祝福(2k+) 心语(98)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整体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20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此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拓展: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阅读全文]...

2022-03-30 13:04:31
  • 寻隐者不遇古诗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寻隐者不遇古诗等相关内容,欢迎借鉴!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注释解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1-15 23:52:27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意和注释)

  • 诗意
  •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注释】

    ①蹊:小路。

    ②留连:舍不得离开。

    ③娇:可爱的样子。

    ④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动听悦耳。

    [阅读全文]...

2022-05-06 05:12:09
  • 写六月的古诗

  • 六月,古诗文
  • 写六月的古诗(精选17首)

      导语:六月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季节。一切都在肆无忌惮地疯长,尤其是那夏天的绿色,又浓又深,霸占得漫山遍野,虽然是映衬着花朵,但事实上却是绿肥红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六月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面像明净的.蓝天,又是一派明媚的风光。

      四、《山亭夏日》

      【晚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诗意: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五、初夏睡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意: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六、三衢道中

      【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意: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却连日晴和,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走上山路。绿色的树阴还和来时的路上差不多,此时又在山林中增添了几声黄莺的叫声。

      七、初夏游张园

      【宋】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诗意: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八、客中初夏

      【北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意: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向日葵朝着太阳开放。

      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十、夏意

      【北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

    [阅读全文]...

2021-12-09 05:37:13
  • 含有寻字的古诗词 带寻字的诗词名句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毛滂《踏莎行·元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增广贤文·上集》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元稹《离思五首》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杜牧《叹花 / 怅诗》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于谦《观书》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阅读全文]...

2022-01-06 15:10:43
  • 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作于定居成都草堂之后,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热爱。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译文

      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讲述这种心倩只好到处乱走。

      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不过眼下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桨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的白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华筵?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

      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

      注释

      1.江:指作者在成都的草堂边的浣花溪。独步:独自散步。

      2.彻:已,尽。

      3.颠狂:*不羁。颠,即“癫”。

      4.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5.旬:十日为一旬。

      6.稠:密。畏(wēi):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

      7.行步:脚步。欹(qī):歪斜。实:一作“独”。

      8.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

      9.料理:安排、帮助。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

      10.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11.送:打发。生涯:生活。

      12.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县志》载,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

      13.可怜:可爱。

      14.盏:一作“锁”。

      15.佳人:指官妓。秀筵:丰盛的筵*。

      16.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

      17.懒困:疲倦困怠。

    [阅读全文]...

2022-01-19 01:47:56
  •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

  • 诗意
  •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的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隐者”隐于“此山中”,则“寻隐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热衷于“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繁华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为了什么?当他伫立“松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阅读全文]...

2021-12-28 05:35:41
  •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

  •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为大家分享了寻隐者不遇 翻译,欢迎大家来欣赏!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词句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羡慕。诗中松树代表了高洁的精神,白云代表了洁身自爱的情怀。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飘渺的云雾,没有一个字写到隐士,但是每一个字都是在写隐士,也在写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憧憬和羡慕。全诗色调清新自然,色彩鲜明,青山、青松、白云,景物的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隐士的特征。但是诗人却没有寻访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也为他感到惋惜。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人物轶事

      早年出家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释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推敲由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差人把他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夺卷忤宣宗

      《寻隐者不遇》据说,贾岛及第后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唐宣宗微服出游,行至寺中,闻人吟诗,便循声登楼,见案上诗卷,便取来浏览。贾岛在后面,一手夺走。他不认识唐宣宗,便瞪眼嚷道:“郎君鲜食美服,哪懂这个?”事后十分紧张,伏阙待罪。朝廷给他一个长江县主簿的小官,将他贬出长安。唐代有两位诗人的作品,涉及此事。安奇诗云:“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李克恭诗云:“宣宗谪去为闲事,韩愈知来已振名。

      还俗有约

    [阅读全文]...

2022-07-30 01:02:45
  • 《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

      《寻隐者不遇》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从迷蒙的画面中得出自己的感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寻隐者不遇

      贾岛

      sōng xià w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此 山 中 ,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六句方能表达的,作者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真隐士。作者对他有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阅读全文]...

2022-03-10 01:52:33
  • 唯美六字古诗

  • 唯美
  • 唯美六字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唯美六字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梦远》

      黄鹭枝头自啭,

      白云城上空流。

      一宵幽梦千里,

      楚水秦山未休。

      《将雨》

      漠漠云来西北,

      沉沉雷向东南。

      雀儿跳跃枝上,

      叶落狂风二三。

      《冬宵》

      无月又逢星少,

      冬宵每念春夕。

      落花捡处堪嗟,

      踏梦是谁轻屐?

      《春曲》

      林疏不掩河深,

      雪白无遮麦绿。

      万里东风拂过,

      耳边又听春曲。

      《夜月》

      夜似洪荒万古,

      云如沧海千波。

      半轮明月无语,

      洞户深窗暗过。

      《暮饮》

      江城云落风凋,

      海国星沉月遥。

      幽树栖乌不语,

      为谁还饮深宵。

      1、唐·鱼玄机《隔江汉寄子安》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2、唐·张继《归山》

      心事数径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山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3、唐·李白《春景》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

      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

      4、唐·李白《夏景》

      竹簟高人睡觉,水亭野客狂登。

      帘外熏风燕语,庭前绿树蝉鸣。

      5、唐·李白《秋景》

      昨夜西风忽转,惊看雁度*林。

      诗兴正当幽寂,推敲韵落寒帧。

      6、唐·李白《冬景》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阅读全文]...

2021-11-27 11:45:35
寻六个字的古诗 - 句子
寻六个字的古诗 - 语录
寻六个字的古诗 - 说说
寻六个字的古诗 - 名言
寻六个字的古诗 - 诗词
寻六个字的古诗 - 祝福
寻六个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