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关于在山里行走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在山里行走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在山里行走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在山里行走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3) 语录(9) 说说(36) 名言(624) 诗词(712) 祝福(1k+) 心语(162)

  • 诗意的行走美文

  • 诗意,行走
  • 诗意的行走美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美文的身影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意的行走美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曾一次次的询问自己,究竟期待一场怎样的相遇。

      二十年来,依旧只身一人,谈起感情,无从诉说,有时是无奈的笑笑,有时,或许是有一种久违的歉意。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人生要经历三次恋爱:第一次懵懂,第二次刻骨铭心,第三次白头偕老。当再次翻阅十六岁的青春时,不由得笑了笑,是的,懵懂,还夹杂着些许酸涩。天长地久的誓言已经被我们玩弄的面目全非,天、地红着脸,低着头,备受尴尬,以及那些个无所适从,豪言壮语。

      人性,如果单从性的角度来说,无非是由"心""生",因为心中需要,所以才会有所追求。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位女性扮淑女,乍看之下,她们都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给人的第一映像确实很美。走*细看,第一位“淑女”蓬头垢面,手大脚粗;第二位“淑女”,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只有那第三位淑女,行为的体,温柔莞尔。或许是世间有太多的欺骗,每次当我怀着一颗跳动已久热情的心灵去拥抱她时,看到的却往往是想象中的另一面;然而我却更愿意相信只是没有遇到。

      期待怎样的人?遇到怎样的人?正如今晚的太阳又已西下,我却无法预知明天它会以怎样的`状态出现。要知道姻缘的起点,原是两个人的素不相识,因为称心,因为在彼此看着对方的时候不会觉得讨厌,所以才很相宜。还记得当时问她为什么要选择去那儿,她回答说因为遇到了,当时的茫然,在今天看来,本应该是几分祝福与羡慕。

      我告诉阿馨,我期待有一天一辆豪华轿车停在你面前,从车上下来的那个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那就是我。她笑了笑,她对我说:但是你现在并不成功,你如果有一天真那样了,那围绕在你身边的人也就不再是我们这群人了。是的,一个人的人际圈总是会随着职业的变化与修为的提升而发生改变。要想遇见想象中足够完美的她,可是自己又有多完美呢?

      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处女情结,或许只是因为自己太过于挑剔。浮躁的世界,泛滥的青春,爱情?究竟什么才是爱的真谛?一直很反感随波逐流与随遇而安的情怀,可是,钟期既遇,奏流水以长啸的那份懂得,没有遇到,又怎能体会。听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直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份执着,那份信任……即使是宝黛,或许也无法相比。

      我告诉她,希望她能帮我做一幅画,她问我画的内容,我竟说不出要画什么,只是含糊地说,一个女的,很文静,很优雅。是的,我一直在等待,等待遇见一个和你一样的,有着飘逸的秀发,曼丽的身材,一蹙一笑,不做作不夸张。然而,她却更像一阵风,时时拂动我的心扉,更像是一首诗,值得我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然而我毕竟是世俗的一份子,或许在未来某一天,陪我将一生的风景细细看透的人,只是一个很*凡的她,有着*凡的样貌,*凡的感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是的,我是单身,我很孤独,但并不代表我很空虚。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活的很潇洒,午后的阳光那么温暖,在绿意盎然的林间小道诗意的行走、在图书馆一隅翻阅一本向往已久的文集……

    [阅读全文]...

2022-07-25 10:39:22
  • 行走(组诗)

  • 行走
  •   ◎白头    一寸相思入骨,清茶浅抿  叶落无心,轻飘飘地  便忘了你侧颜的角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是你我最美的日子  暮时归家的路  被你铺上一层残阳  只剩余晖的光影  散在你如瀑的发上  和我脚下的路上  日升日落    潮涨潮汐  你的半面妆刚刚雕成时  也许我眼里的雾气也刚刚散尽  我的头发长了  你的眼角老了  我们就这样  走到白头  就仿佛  只是问了句好的匆匆    ◎燕    蘸过墨的外衣  披着凯旋的战甲  尾上带着两个方向  是调皮还是炫耀  它飞进我的房间  在房梁上伫立  不找出路,俯瞰我  鹰一样  你真讨厌,我说  一只燕子为什么要有猛禽的目光  它不言语  只是俯瞰我    ◎将*    渔船摇曳着波涛,斜阳闪烁  站在船头,它忘了  自己在等待什么  是翌晨海*线上升起的光亮  还是一群归巢的海鸟  我想,他等的  一定是你的红衣裳    海涛阵阵狂澜  如你心跳的律动  月色流波  谁的江上渔者勾起了  那曲琵琶语的幽怨    海风与落日的情愁  枕着夕阳潜入梦乡  暖着我的是你的日冕  冷着我的是你的斑驳  像你的温度,冷暖相宜    是谁,唤醒了沉睡的寂寥  许是  黑夜将尽时  你踏着黎明的七彩云  将*的脚步    ◎佛    一个新生的婴孩,啼哭  在姆妈的怀里  众人双手合十  阿弥陀佛    我不解其意  他们说,佛能渡众生  字典上说  佛有一个高深的名字  释迦牟尼  于是我奔走,我寻找佛    我上山  一道闪电划过古塔  惊扰了高过三尺的钟,钟摆  吟唱着。轰轰隆隆  惊醒了沉寂的梦魇  我不知道,是什么惹怒了上天  也不知道  雷电在宣告着谁的愤怒    这场雨,来得突然  穿透了房檐下的泥土  压倒了树上的枝叶  冲撞了妖艳的花朵  打湿了飞鸟的羽翼    我不解,问僧人  佛渡众生,何不渡它们?  僧人凝眸停驻。被雨水  冲刷后的泥土之上,叶片滴翠  僧人双手合十  阿弥陀佛

      编辑点评:

      一组具有灵性的诗歌佳作,诗人以独触的文笔炙烤灵魂,在诗歌的寓意和张力的回旋之中点题深刻,诗歌以朦胧诗的写作手法渗透语言精髓,“一寸相思入骨 清茶浅抿,叶落无心,轻飘飘地,便忘了你侧颜的角度。”诗歌起笔运用巧妙地写作手法进入诗歌意境和散发着灵气的语言魅力,在沉思中净化美与心灵独触的视角,引用爱情诗穿透诗意内涵的主旨核心,将一首现实生活为主题的音乐节拍,用爱情诗这一深刻的主题隐喻,在朦胧的意向里截取生活和美景的片段来深化主题,使得诗歌灵气十足。最后一首佛诗人引用禅意人生刻画诗歌的灵魂,穿透诗歌内涵的景致和诗人情怀的意境所在,这类朦胧诗的写作手法巧妙运用,让整组诗歌寓意非凡,诗歌的灵气和整组诗歌的书写温婉灵动,魅力四射。欣赏佳作,问候诗人,感谢赐稿,力荐共赏,好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

    [阅读全文]...

2022-05-21 17:23:25
  • 行走的心(组诗)

  • 行走
  •   1、男神的温度    提及温度,我想起炉火  父亲在冬天的灶膛升火,夏天继续升火  一把蒲扇摇着,叶齿咬合叶脉    而这人间无常,我再次浑身冰冷  他在雪夜的挂钟里静止  手臂象枯藤一样垂在黑夜  被时光燃成灰烬    他的余温一直在,我一遍遍喊着  象儿时,举起风信子喊我的乳名  带我去暮春的草地,放风筝  他说:“囡囡,不要卸下翅膀,逆风也要飞行……”    2、行走的心    怀揣栀子的梦想,行走五月  错过的岂是简单的风  它的颜色和宽度  依次打开一扇斑驳的木门    祖母的纺车挂在老墙上  龟裂的墙,露出一道道缝  井底的月亮爬上刺槐    我的心,走走停停  被一条河流穿过、浸泡  夜那么深了    一株午夜的植被,久久不忍睡去  它说:能否停下,让我在秋风抵达之前  多收集一些绿色……    3、自画像    反复端详一面青铜镜,朱雀站在背面梳理羽毛  向外望,车水马龙  公子,我摁住内心小小的惶恐  将一瓣桃花贴上画颊    画像里胡人聚集,青砖、葫芦丝  我不停地走  月色临*,却发现又走回原地  月光亮银一样洒在身上,我相信你在,一直在  在虚无的影子里,重合又打开    你喊一声“娘子”  我便从三更天醒来,摘下带着露珠儿的青草与梨果

      编辑点评:

      父亲,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是那么的高大,提及温度,我想起炉火,父亲在冬天的灶膛升火,夏天继续升火一把蒲扇摇着,叶齿咬合叶脉而这人间无常,我再次浑身冰冷,他在雪夜的挂钟里静止,手臂象枯藤一样垂在黑夜,被时光燃成灰烬他的余温一直在,我一遍遍喊着象儿时,举起风信子喊我的乳名,带我去暮春的草地,放风筝说:“囡囡,不要卸下翅膀,逆风也要分行”。更有祖母的纺车,我的心,走走停停,被一条河流穿过、浸泡,夜那么深了,一株午夜的植被,久久不忍睡去,它说“ 能否停下,让我在秋风抵达之前,多收集一些绿色。画像里胡人聚集、青砖、葫芦丝、我不停地走,月色临*,却发现又走回原地月光亮银一样洒在身上、我相信你在、一直在,在虚无的影子里,重合又打开。诗人用唯美灵动的感念,创作出一首首心底的温暖,这种温暖还是激励,更是想念,想念儿时跟父亲一起放风筝,想念祖母的纺车,甚至是他宽厚的肩膀。诗歌是心灵的写照,在诗行中寻觅美好。感谢赐稿,期待精彩!

    [阅读全文]...

2022-02-27 19:16:38
  • 行走过寿山大地上的诗意散文

  • 行走,诗意
  • 行走过寿山大地上的诗意散文

      山势水情,天造地设,屏南地理西北往东南从高到低,通谷成溪,流涧成河,把山里的泉,溢满的水,遵循着“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大自然法则,注入霍童溪与闽江流向大海。

      鹫峰山脉东北部的山风溪水到了寿山地界,即将远去,别离愁绪,蓦然回首,稍作停留,便出现了后拥前堵的局势。这一堵,山山相抗,势逼上拱,壁立崖悬,少了*川,深了沟壑。跌水成瀑,聚水成潭。情境下,寿山境内的风景成了霍童溪源头奇竣幽古的一笔。

      山水同行,云雾相约,霍童溪的风,逆流而上,凭得四时之缘,催得山花烂漫,红叶翩跹。诗人西海——姚世英老师,也如同山外的风,赴寿山千年之约,两度到寿山支教,凭茶盐古道之热肠,借永远骚动的诗心,倾注一腔大爱的'悲怀,给学子授业解惑,给山水植文赋诗,给人文舒经活络,满怀的热情吐纳着四季的芬香。

      日子公*,给每个生命都一样长短的白昼黑夜;日子也多情,在天光地气里,风情种种,孕育着大千世界。每个人也就因为接受着日子的情怀不同,对自然的一切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情缘。樵者与山是树木柴薪之缘,耕者与山是园地稻禾之缘,……诗人西海对于寿山乡的山水,在秉承着渔樵耕读之缘中,注入诗魂文气。古道为书写引路,传说、掌故如盐洒味,在他燃起的文思蒸煮中,山水中的岩、洞,谷、瀑,村庄中的老宅、村弄、神殿,岁月中的炊烟、香火……都煮出书香文气,煮出了世间五味。他在《高山云海的神秘古村落》中写到:“梯田之间散布的黑色岩石,像一个个田螺姑娘。想象她们从谷底爬起来,也许因为一次天地动荡,在梯田化成石头,永远陪伴着梯田与农人,而每个田螺的头依然朝向村落,仿佛那里是她们一心向往的乐土。”寄情于物,寄心境与物境。他就这样写下了寿山乡村庄、风景、文物。

      真水无香,真水无色,但水煮啥就有啥味,影投什么就征什么色彩。寿山乡的山水知遇西海老师,也就诗意浓浓。《晨炊》一诗中他写到:“上锁很久的门环/袅袅炊烟/对着它倾诉,为它祈福/炊烟,乡村古老而温情的感动/它让一个城里人的心沉静下来/自然与简朴/和生命贴得那么*/一个人本可以这样无欲无求”。乡村的一缕炊烟在他笔下有了生命,有了温度,还有了哲思。《行走青石巷》“走在青石巷,听着流的曲调/一个恍惚,就走成前朝的画家”。诗心、诗意如同鬼魅,看不到则感觉到,让寿山的一切都获有的灵性。

      “来了支教老师/多么安静”。这虽也是西海老师的一句诗文,但也道出他的意境。安静是种涵养,安静是让身体找到*衡的最佳方法,安静是让灵魂能走得最远的姿态。安静又往往只是五观所感受的,安静的外表下往往是最激烈争斗。西海老师安下的是五体,飞出的是与诗境同高的灵魂,俯瞰着寿山这块土地以及这土地上的万物,书写下由地运生,由空俯看的文字。我作为一个屏南本土的人,于寿山乡还没留下什么文字,见了西海老师的文稿,感觉要以一棵草之敬仰,一眼泉之顺意,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

    [阅读全文]...

2022-05-31 19:29:29
  • 唐诗李白的行走

  • 唐诗,李白,行走
  •   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

      在李白的行旅中,他对浙东一座

      并不太知名的天姥山表现了特别的偏爱,

      不仅在早年表达了倾慕之心,在中年

      遭受人生的重大转折时还写下了“梦游”

      的诗篇。李白为什么对天姥山这么向往?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每次读到先生《寻李白》中的这两句诗,周身就禁不住热流涌动。一个披发仗剑、月下独酌的“谪仙人”形象,仿佛正穿过时光的隧道,从大唐盛世的那一端朝我迎面走来。他的衣襟飘动若飞,手中的美酒香气沁鼻,但他的脸上却写着复杂而模糊的表情,清高、自得、伤感、超脱……佯狂疯癫而又孤傲跋扈,让人仰慕却又*之不得……我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个词,才能概括这位诗人独特的气质。

      —是啊,一千多年过去了,谁又能清楚解析“李白”两字呢?

      李白的一生都在流浪,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他的一生都在“行走”。不过,他行走的踪迹飘忽不定,他行走的心态五味杂陈。似乎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行走的终点是哪里。现在诵读李白的诗文,我的心中常常浮想联翩:这些让他才情四溢、心潮澎湃的山水景致真有那样神奇吗?当我的脚步和他的脚印重合,相隔千年的我们是否能产生某种共鸣?

      走*天姥山

      大凡学过高中课程的人,都知道李白《》这首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座叫“天姥”的山,因为李白的“梦游”而闻名,也因此而让人感觉此山如在梦中。很少有人知道,天姥山就位于现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绍兴,和很多名山被游客挤破门槛相比,天姥山的确显得有几分寂寞。

      *村是绍兴市下辖的新昌县的一个小村,村里还保存了不少老房子,木结构、灰瓦泥墙,在江浙地区,像这样的小村似乎很普通。村里有一条贯穿全村的小路,不能通机动车,但如果行走在上面往两旁细看,会发现两旁全是商埠的遗迹。村民们很热情地给我们当向导,一会指着一幢房子说:“喏,看看,这里以前是米店呢!”,一会又指着一幢两层的小楼:“这是以前的客栈,徐霞客在这里住过呢!”徐霞客,哦,这么一说好像很不普通啊。

      *村是一座很古老的村庄,也是一座不*常的村庄。它的不*常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村因道而建,那条贯穿全村的小道其实是一条千年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是连接天台和古剡县的要道,*村正好在两地中间。剡县的县治在今天的嵊州,唐朝末年才分剡设嵊州和新昌县,古代来往天台和剡县,到*村恰好行程一半,正好歇脚休憩。因此,*村在古代远比现在要繁华得多。当地老人说,*村繁华时也是三教九流汇聚,勾栏瓦肆齐全,如同一座小县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国道之后,来往的人才不从村中穿行了。

      这座村庄还有一个地利之便:它就在天姥山脚下。如果李白登天姥山,毫无疑问,一定是要经过这里的。

      诗人的情结

      天姥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组山脉的总称,它的最高峰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拨云尖”。即便现在交通发达,登上天姥山最高峰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江南地区,大山总的来说并不奇崛,但天姥山连绵高耸,气势不凡。清晨若停车远眺,天姥山巅云雾缭绕,真好似李白诗中所写的梦境。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从15岁登窦团山,到60岁第三次上庐山为止,可以说几乎阅尽天下名山。但他对于天姥山,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偏爱。

      李白的曾经两次吟咏天姥山。第一次是他二十五六岁时,在两年中分别创作了《秋下荆门》和《别储邕之剡中》。李白当时刚出三峡夔门,在前一首诗中即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表明了自己要到剡县一带游历的愿望。在第二首诗中他更清楚地列出了自己的行程,而且说明是走水路—“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李白诗中很明白地写到了剡中和天姥山,那么他是否随后真的实现愿望了呢?从诗歌里找不到直接的证据,著名唐代研究学者郁贤浩根据李白的其他诗作,推证李白从广陵出发到过会稽。在唐代,会稽一带还是浅海,海水时常倒灌,到剡中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走水路。现在的剡溪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较好,有些地方还可以乘坐竹筏漂流,河水清澈,*缓如镜,虽然很少看到荷花,但*翠竹掩映,和李白诗中的描写基本吻合。如果没有到过会稽,仅凭想象是很难写出这样生动的的。

      李白第二次吟咏天姥山,是在二十年之后了,这次写就的诗篇就是那首气势连贯、想象奇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是写天姥山,但二十年间李白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饱经世事的壮年,“游天姥”的心境已全然不同。

      中国的名山很多,长江中下游的也不少,为什么李白单单钦慕即便今天依然有些寂寞的天姥山呢?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李白25岁还没到会稽天姥之前,碰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司马承祯。

      原来天姥是仙山

      在回忆李白之前,还是得走走*村的古驿道。走到村头,跨过一座石桥,就算出了村了。一般的人走到这里,总不免回头看看—因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可以下马歇脚的驿站集镇即将被抛在身后,面前又是漫长的路途。一千多年前,一个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的道士接到唐玄宗的圣旨,赶赴京师接受召见,他走到这座石桥一回头,看见青山碧水,田园炊烟,不禁长叹一声,跌下马来。这个人就是司马承祯,从此,这座石桥被称为“司马悔桥”,而桥下的小河也有了一个很有感*彩的名字:惆怅溪。

      司马承祯本来是一个士人,因为深慕老庄之学,后来出了家。他不注重炼丹法术,而是注重研究宗教玄学。他隐居天台并且广招弟子,成了著名的道士。唐朝皇帝出自关陇,自诩为李耳之后,皇室大力推崇道教,武则天、睿宗都召见过司马承祯,但司马承祯拒不接受官职,仍然回到天台山中。这次玄宗再次召见,他不得不再度出山。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在江陵见到了八十多岁的司马承祯。关于这次见面的细节,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李白随后即创作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可见心情非常激动。他在晚年回忆这件事说:“余昔于江陵见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聆听了司马道士的教诲,又得到了鼓励,意气风发的李白产生去司马承祯隐居之地看看的愿望也就很自然了。可是,为什么诗中的目的地不是天台而是天姥呢?

      据史籍《后吴录》记载:“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声。”根据新昌学者竺岳兵的研究,“天姥”即传说中的王母(姥、母同音同义),而王母在道教中是掌管神仙户籍的神仙之一。同样受李白倾慕的谢灵运曾在诗里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深受道家求仙思想影响的李白,当然也要效仿前辈去天姥山—这个离神仙最*的地方看看了。

      行走的人生

      李白一生漂泊,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诗篇,追随他的脚步,在大半个中国勾勒出他的行踪。

      25岁之前,李白足迹不出四川,这个时期李白的诗作不多,但我们大概知道他家境相当富有。此后,李白辞亲远游,而且这一“游”就是16年。从湖北的江陵、广西的苍梧一直到浙江的剡中、山西的太原,东南半壁江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李白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游历这么广阔的地方?和他自幼培养起来的远大志向以及向往自然、求仙长生的道教思想有关。我们说李白是伟大的诗人,其实李白本人并不想做诗人。李白少时就给自己的未来作了定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所以他根本不走通过考试取得官职的道路,也不把一般的官职放在眼里。他选择的是“直道”,就是游天下名山,广交英贤豪杰,以取得“山林名士”的美誉而名动京师,进而一举成为皇帝*臣,以实现他的报国理想—司马承祯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么?

      最后,李白也正是因为隐居剡中的道友吴筠推荐,才得以进入京城。这时,他已经42岁了。

      在京城,李白得到了“翰林院供奉”这样的虚职,本来十分自负、梦想着大展宏图的他,不久却发现自己只不过被当作一个伺宴赋诗的文人罢了。个性的李白在长安留下了“高力士脱靴”、“杨贵妇磨墨”这样的后,就被“赐金还山”、体面地撵出京城了。

      李白在京城呆了不到三年,带着失意和悲愤,又一次踏上了人生旅途。这一“游”便是十年。

      和人生的第一次远游不同,当时是意气风发,而现在则是从都城的官宦生活跌至社会底层,李白心中的落寞和生活的穷困可想而知。尤其是离开长安的最初三年,是李白极度潦倒的时期。除了结识、高适等友人,生活基本上是阴郁的灰色。李白在山东接受了严格的宗教仪式,度为真正的道士,但据《太*广记》记载,这期间李白仍然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 。大病一场之后,李白在动身前往南方游历之前,创作了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屈的宣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首诗名为“梦游”,诗人从想象入笔,如同导游一般层层推进,带着读者从一个个实际的地名,迅速进入到作者汪洋恣肆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世俗,只有仙人;没有压抑,只有自由。诗人的情感如洪水出闸,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最后大声喊出了自己的鲜明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虽然是想象,但从诗中提到的“天姥”、“赤城”、“天台”、“镜湖”、“剡溪”等具体地名看,诗人对浙东地理十分熟悉,只有实地游历,才可能信手拈来。对今天新昌周围的山水风光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他认为剡中好比东南地区的一张脸,而天姥、沃洲是最传神动人之处。李白既到剡中,最可能的行走路线是从剡溪沿水路到沃洲,再从沃洲上天台山石梁飞瀑,然后到国清寺。

      沃洲过去是剡溪中的著名绿洲,绿水环绕,美不胜收。上个世纪兴建水库,沃洲一些古迹被淹没,但水库水面广阔,如一颗翡翠镶嵌于群山之中,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美景。距沃洲不远就是天台山石梁飞瀑,也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所在。山涧从一座天然的石桥下倾泻而出,两边青峰耸立,尽显大自然造化神奇。从唐代以来至今,石梁飞瀑流淌不息,见证了大诗人们的风采和岁月的变迁,是游览天台的游客必到之地。而国清寺作为佛教天台宗的重镇,自从隋朝兴建以后,虽经兵燹,但香火不灭,是天台山的著名胜地。

      浙东风光清秀脱俗,令人乐而忘返,但在李白四十五年的“行走”生涯之中,求仙访道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吸引李白数次前往浙东和其他名山大川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光,更是风光背后蕴含的自由和永恒的高尚境界。

      公元762年,62岁的李白死了。他的死依然不同凡响:据说李白喝得大醉,旁若无人,为了捞起江中的月亮,一头扎了下去,从此再没出来。

      一个仙人,在完成了世间苦难的轮回之后,以一个诗人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今天游览唐代的山水,遗迹依然可寻,但我们必须承认:属于李白的诗歌已成绝响。

    [阅读全文]...

2022-01-30 16:20:28
  • 行走的花朵组诗

  • 行走,花朵
  • 行走的花朵组诗

      (一)墙内劈出来的花朵

      你是唱歌的石榴

      快乐和感伤

      龟裂在夏天的嘴角

      最华彩的乐章

      冲出羁绊,在蝴蝶的尖叫里

      迸裂。一枚钉子

      穿透坚硬无比的核桃

      (二)行走在海边的花朵

      采一把淡蓝的月光

      戴在我爱人的发髻上

      闪烁的水母

      象水中的萤火虫

      照亮沙滩上的脚窝

      我用方块字为你写的情诗

      远离安徒生的童话

      碱蓬菜用血把自己染成花朵

      等你去采撷

      (三)花朵与溪流

      我的梦想在天涯

      擎一把油纸伞,踏上一条白桅船

      水流的.走向,就是我的走向

      远方就是永远不能到达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人们

      请你们

      在我的帆页上,写满叮嘱

      (四)展翅的花朵

      蝴蝶,那么多的蝴蝶

      在矮树丛里飘落

      在土地的最低处,粲然若花

      穿越而来的庄周

      错觉自己走进了神话

      横吹玉笛,蓦然间身生双翼

      跟着彩云追月

      (五)勇敢的花朵

      秋天把密语写在枫叶上

      消失的河流和雨季

      沿着叶脉向四处流淌

      你送我的那一枚

      我收藏在记忆的夹页里

      等待季风再一次在岸边吹绿的时候

      想起昨日的相约

      风霜雪雨算得了什么?

    [阅读全文]...

2022-07-19 09:48:33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阅读全文]...

2022-05-09 20:02:23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学*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3-25 15:17:46
  • 大地上,行走的芬芳(组诗)

  • 行走
  •   大地上,行走的芬芳(组诗)    ◎虚荣捅挤    红尘奔涌,虚荣捅挤  我愿意主动坦露,自己卑微的存在    做为庸俗的人,我愧对了多少  温馨的暮色和本该向上的黎明    一条昂扬而金黄的河流  我高擎着逆势而上的决心  太多时候,却选择了顺流而下    是哪一片薄弱心湖的决堤  引陷了大片灵魂的失守    直面茂密的虚荣,我该怎样沉潜下来  *叛自己,并坚守住那缕孤独的本真    ◎打开心门    静谧月色下,安然而秘密的  打开心门,张望自己辽阔的荒芜    剖解人生的意义,无数次追问  只是换却,幽深而无际的迷茫    是哪双冥冥中的大手,成功预谋了  自己对自己,一场又一场的逃离    大开沉重的心门  让更多的浅薄无知*  失却人性自私狭隘的庇护  根治虚妄,方懂得什么才是人生的贫瘠    鲜红心原之上,所有漆黑的存在  只为将云开雾散的阳光,擦拭得更加明亮    ◎聆听书语    沿着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应该首先赶赴一个人的黎明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大书  打开书籍的扉页,郑重写下:  人生是一场修行,过程即是我们的结局    正视卑微,安静的找到自己  明媚精深的世界,深入静谧  一会相逢黄金屋,一回遇上颜如玉  我渐渐富庶,开始微笑作别昔日的荒芜    遥望梦想的灯盏,我只需洞开愚顿的心灵  聆听一页页智慧结晶的文字  润物无声的心语,反过来再复过去    ◎大地无声  苍茫的大地上,行走  我拒绝再说出,任何迷惘    一部部书籍,辉映着五彩霞光  在广袤的心原,冉冉升起  照耀着那个迷失多年的自己  从虚荣到本真,由逃离至归途    厚重静美的章节中  我已遇见一个崭新的自己  四目相对,除了会心一笑,无需半语    如同大地无声,只是智慧的涤去  我们内心的阴霾与尘埃  满地凋零,不过是另一场入睡的繁华    ◎芬芳行走  每一部书籍,都是一把打开虚无的钥匙  每一阵书语,都是一缕照进心灵的阳光    挥手贫瘠与庸俗,告别虚荣与迷失  那浸染了书香,丰硕了心田的人们  闪耀素质的光芒,行走成一朵朵昂然的芬芳    当卑微变得华贵,当河流不再金黄  当漆黑变却光明,当疑问不再迷茫  当芬芳变得捅挤,当失守的灵魂  重新饱满屹立,祥和安宁的大地    满脸幸福的我,又何须再去追问  曾经的卑微和人生终极的意义  梦想中的灯盏,引燃一片大地的清芳

      编辑点评:

      大气而稳重地叙述,清晰明畅,与心灵的对话,真诚、真切。推荐。——休颜

    [阅读全文]...

2022-05-27 06:48:52
  • 行走在雪夜中的狼

  • 行走
  • 雪夜,

      这是黑与白的完美融合。

      那轮满月释放的孤独,

      伴随着你一路前行,

      走向那片众林的深处。

      

      这是一片被黑夜笼罩的大地,

      漫无边际的黑夜让孤寂无处躲藏。

      黑夜开始了狩猎,

      哪一个孤影会成为它的猎物?

      无处藏身的孤魂,

      为了躲避所谓的宿命,

      而苦苦的挣扎。

      

      悬崖峭壁边的呼啸,

      划破天际,

      黑暗中的忍耐,

      你目光如炬,

      孤傲的藐视一切灵魂。

      

      皑皑白雪,

      那刺骨的寒冷,

      却让你看清远处的路。

      咬着牙前行,

      哪怕黑夜的前面仍是黑夜,

      你仍坚定不移,

      因为照亮前行路的,

      是你心中的光。

    [阅读全文]...

2022-07-05 05:46:00
当前热门
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 句子
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 语录
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 说说
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 名言
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 诗词
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 祝福
在山里行走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