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关于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79) 语录(6) 说说(53) 名言(1k+) 诗词(2k+) 祝福(2) 心语(8k+)

  •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翻译(暮江吟古诗的翻译)

  • 暮江吟音乐:劳模吃货 – 古诗诗歌(小学生必背唐诗宋词)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④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⑤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参考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现在看着思维导图,跟着多读几遍吧!

    现在看着空白的思维导图,尝试背诵出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2-15 12:08:40
  • 古诗暮江吟原文及译文(暮江吟古诗赏析及诗意分享)

  • 诗意,分享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古诗译文:一道残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让江水一半呈青绿,一半呈橘红。可爱的是九月初三之夜,颗颗露珠像珍珠,一轮新月如弯弓。

    暮江吟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铺”字用的很到位,把“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景色形象的描绘了出来。后两句写九月初三的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意境优美,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全诗造成了波澜。

    全诗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渗透着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阅读全文]...

2022-01-20 10:19:10
  • 暮江吟古诗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7-16 09:29:11
  • 暮江吟的诗意

  • 诗意,写作,文学
  • 暮江吟的诗意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暮江吟的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阅读全文]...

2022-02-17 13:03:23
  • 暮江吟的诗意解析

  • 诗意,写作
  • 暮江吟的诗意解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暮江吟的是以解析,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您喜欢的话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们!

      暮江吟的诗意解析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诗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5-23 22:59:44
  •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 前一阵买了本讲中国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小册子,翻到白露那一章,开头就放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我们小时候曾经学过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是白氏七绝力作,被《唐宋诗醇》赞为“作色秋江图”。作者圣手妙笔,以诗作画,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感极强的风景图。开篇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更是千古名句。

    白居易诗风*易*人,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内容理解起来全无困难。但是《毛诗序》曾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然而,《暮江吟》背后所言的“志”却不容易弄明白。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词作意译:

    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自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这一首诗写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外放杭州刺史的途中,在九月初三的夜晚,他乘船行至长江下游某地时,有感而发。

    这一首诗和白居易的诗风略有不同,比较注重“炼”字,并且末句连用比喻,显得十分精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第一句中的“铺”,第二句中的“瑟瑟”以及第三句中的“可怜”。

    夕阳照到江面上,他不说“照”而说“铺”,显得动作十分轻柔。更衬得这日沉月升之间的风景画,一派宁静柔美。“可怜”的意思是指“可爱”,它直接吐露出作者的心声,表达了这首诗的情感倾向。

    至于“瑟瑟”,原来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风声,另一种是指碧玉的色彩。因为有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解释,也出现了一点分歧。一些人说“瑟瑟”在这里是描写颜色,半红半绿,在视觉上来说更有美感。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瑟瑟”在此处应当是指风声。并且举了白居易自己的《琵琶行》为例来说,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就是描写风的声音。

    因此“半江瑟瑟半江红”有可能是指:太阳照到的一半江水被染红了,而没有染红的另一半,被微风吹动,泛起了波纹。不过这一说法,大多数人都不认同。

    白居易这一首七绝描写的风景,时间跨度比较大。开头从傍晚写起,第四句已经是明月当空了。当中的色彩描写,借代与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非常出色。

    同时,因为“可怜”二字的存在,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白居易远离朝堂后荡舟五湖的逸志闲情。由于心情太过愉快,他竟然从傍晚看日落,一直赏玩到了皓月当空。

    落日余晖,江上残照,草丛中的露水和天上的弯月,本来都属*常之物,却被他用丹画妙笔,绘成了一座精致的七宝楼台。

    中国的古诗是言志的。那么,白居易这一首《暮江吟》到底在言什么呢?有学者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它进行了解析。《暮江吟》这首诗里面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月亮”。

    这首诗先从太阳讲起,再到月亮结束,中间包含了一个月升日沉的交替过程。要知道诗背后所言的“志”在哪里,就应该先弄明白在这一首诗中“太阳”和“月亮”各自象征着什么。

    在西方文化当中,太阳和月亮是“二元对立”的。一个是光明,另一个是黑暗;一个是主动,另一个是被动。而在中国神话中,太阳代表的是炽热、光明和希望,它是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的,而月亮则代表温润、贞洁、美丽与永恒。

    中国神话里有《羿射九日》的传说。故事里面天帝的九个儿子就是九个太阳,它们一齐出动时,带给人间是巨大的灾难。因此,太阳在中国思维里面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而中国神话中的月亮总是和嫦娥这样的女性,以及“团圆”意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它象征着一段关系的恒定,与态度上的保守。

    中国的月亮别号“太阴”。那么一个日月交替的过程,就是一种由阳向阴的更迭过程。从光明走向黑暗,从炽热走向温润,从进攻走到保守,就是这一过程。

    于是,我们结合《暮江吟》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就知道: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不被采纳,主动要求外放杭州当官。

    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岁了,早已经厌烦了朝廷内的党争。“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残阳”是指代他中年以前那种激进的政治态度,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从前,他以杜甫为榜样,在朝中当谏官,努力创作了像《卖炭翁》、《观刈麦》这样的“敏感”作品,后来又和激进派宰相武元衡交朋友,结果遭到政治报复,吃足了苦头。

    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眼前的江水是“一半碧绿一半红”,这正象征着他眼中时事的阴阳两极。

    但是,经过了许多事以后,他再度回到了权力中心,却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党争还在继续,他的主张也不被皇帝所接纳。然后他主动请求外放,说明他内心已经豁然开朗了。

    他不再执着于在朝廷里当一名谏官,而是要到地方为人民干一点实事,比如到杭州为老百姓修筑水堤。

    他在九月初三这个日子想通了这个道理,他感觉自己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不再选择像开始一样积极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温和的办法。

    所以,他笔下的月亮最后变成了一把弓箭,它可以帮助他继续实现治国的理想。于是这个日子,就变得十分“可怜”(可爱)了。

    中国古诗是言志的,就像古人常说:文以载道一样。好的诗,一定要表达作者的志向,但是如今的人并不这样看。

    《暮江吟》言的是什么志,上面只是一种猜测,未必一定是正确的。白居易这一首七绝,因为描写技法传神,“炼”字得当;即使并不言志,依然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5-07 22:59:42
  • 游子吟诗意赏析简短

  • 简短,诗意,阅读
  • 游子吟诗意赏析简短

      在读完《游子吟》时,慈祥而细心的母亲,手中拿着一根细细的线,在仔细地为儿子缝衣服。母亲那一根充满着爱的线缝得又密又牢,就是担心儿子不能回归。这样的画面清晰的出现在了小编面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子吟》简短赏析以及原文和翻译,供大家欣赏。

      《游子吟》原文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游子吟》简短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阅读全文]...

2022-04-01 11:13:38
  • 暮江吟的意思是什么(暮江吟原文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当我们看到这夕阳西下的美景,我们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当我们看到云海弥漫、树木丛生、层峦叠嶂,会不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看到冬天盛开的梅花,会不禁感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接下来,就让我们透过文字,随着诗人一起去欣赏如画的自然风光,共同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吧。

    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首先,了解一下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那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暮江吟》大约创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瑟瑟”在这里形容为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出的青绿色。

    这一句是说: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在这一句诗歌当中呀,我们找到了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一个是瑟瑟,一个是红。当残阳照射在水中,江水一半是青绿色,而另一半则是红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换成“照”字好吗?为什么?

    答案是不好。因为秋天的“残阳”已接*地*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上一样。用“铺”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如果用“照”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因此,诗人用一道残阳铺水中,那为什么会半江瑟瑟半江红呢?当然,这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了。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残阳斜射下,受光照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未受到残阳照射的部分,就呈现出青绿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江面上的这两种颜色的变化,将江水的美丽展现了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一边想象,一边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理解了,这就是在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残阳将柔和的余晖铺洒在水中,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似”是好像。

    “真珠”在这里就是指珍珠。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那为什么在这里是“真珠”而不直接写“珍珠”呢?“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两者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的起源不同,发展脉络也各不相同。

    “可怜”两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诗为《暮江吟》,首先,写出了傍晚残阳斜照水面,又写出了江水半绿半红的景象,后两句写夜晚露珠似珍珠,月亮似弓。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上就是《暮江吟》这首诗要讲的所有内容。

    [阅读全文]...

2022-06-30 14:12:47
  • 大寒吟的古诗

  • 大寒
  • 大寒吟的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寒吟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岁寒知松柏

      黄庭坚(宋)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村居苦寒(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二月大寒偶书短句

      强至(宋)

      上天谁与问,四序曷相干。

      已季春成暮,当温气反寒。

      农心忧地冻,俗眼惜花残。

      大寒出江陵西门(陆游)

      *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示福孙井示喜曾(陆游)

      北商久不通,犁枣罕登盘;

      山舍惟有橘,琐细如弹丸,

      此外则柿栗,收拾猿鸟残。

      虽无庞翁话,儿孙亦团栾。

      今岁雨雪晚,岁莫始大寒,

      二稚乃可怜,不诉衣襦单。

      地炉有微火,诵书到更阑。

      我老多感慨,赖汝差自宽。

      壮士吟次唐人韵(陆游)

      士厌贫贱思起家,富贵何在发已华。

      不如为国戍万里,大寒破肉风卷沙。

      誓捐一死报天子,兜鍪如箕铠如水。

      男儿堕地射四方,安能山栖效园绮!

      塞云漠漠黄河深,凉州新城高十寻。

      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生铁石心。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孟彦深)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怀君欲进谒,溪滑渡舟难。

      答侯少府(高适)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阅读全文]...

2022-05-21 05:10:46
  • 美人吟诗集

  • 美人吟诗集

      《武媚娘》

      面似芙蓉眉若柳,桃花扶摇直上。

      又岂止是春风,趁虚而入。

      她,也曾小试牛刀。

      吟小令,命百花屈时齐放,竟相争艳。

      觊觎神器,了却一番夙愿。

      无奈是细雨如酥,残荷不敌秋霜。

      纵然是面首、男宠无数。

      可,鱼和熊掌,焉能兼得,小李唐,兴大周。

      只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

      又怎堪,上阳宫里万木齐发。

      无字碑旁落叶萧瑟,奈何,奈何。

      《西施》

      鱼潜水底,是羞于花容月貌。

      还是,不忍见浣纱石上,空对冷月。

      三月三,芳草芊芊。

      不见苎罗山下,施家渡畔,男红女绿,低吟浅唱。

      却传来,馆娃宫内,叮叮嗒嗒之声。

      梦回故里:珠翠翘首,难盖憔悴素颜。

      裙裾罗帕,遮不住心头之痛。

      远不如,濯足浣纱溪水,携一篮五色彩石。

      头插野栀子花,随风轻掩柴门。

      任吴戟越钩,几多沉浮。

      会稽台上,刀光剑影,令随鸱夷投江。

      还是片舟孤帆,共泛五湖四海。

      《王昭君》

      琵琶声声,幽怨的是,玉柱雕砌栏旁。

      暗香渐逝,只留下,芳心孤傲。

      那怕是冰清玉洁,玲珑剔透,又岂能招来君王片刻的。

      恩宠露泽?可谁知。

      一滴浓彩重墨,竟虚构出无穷幻境。

      胡笳声中,勒勒了一幅。

      草肥水美,花开蝶飞,牛羊遍野,气象万千的域外风景。

      遥望数十年。

      丽妃美娟已去,空留下青冢凄迷。

      倘若汉帝天上有知。

      不知是该,独自额手称庆,还是石榴树前花开花落。

      终身遗恨人间。

      《貂蝉》

      无论是,七星宝刀,方天画戟,青幽幽。

      都不该和明月,相照辉映。

      白门城楼上的,一只飞蛾,又

      岂是双股剑,丈八蛇矛,哗啦啦青龙偃月刀的对手。

      美婵娟,本是由月中嫦娥幻化而来。

      婀娜多姿,耀人眩目。

      迷茫中,却成了,群雄逐鹿中原的',马前惊兔。

      战兢兢,颤悠悠,披头垢面。

      翩翩起舞于,大江南北,荆棘草丛之中。

      谁忠?谁奸?

      谁功?谁过?春秋榜上,是有定夺。

    [阅读全文]...

2022-07-08 20:33:44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 句子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 语录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 说说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 名言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 诗词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 祝福
古诗暮江吟诗人的心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