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关于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121) 说说(650) 名言(22) 诗词(1k+) 祝福(177) 心语(5)

  • 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

  • 清明节
  • 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中华民族传统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由来及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起源源流

      清明节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介之推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特点有关。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源流之一。[7]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古代较早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其实,从历史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人改火*俗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祭扫坟墓。

      *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就以官方文书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节日—上巳节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大节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扫墓、踏青等*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植树风俗一个官方认定。[9]  受汉族文化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诗句

      1、庭轩寂寞*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2、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6、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2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2、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3、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阅读全文]...

2022-07-05 23:22:09
  • 清明节由来

  • 清明节,放假
  •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由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节的由来

      1、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2、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俗在*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 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xx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十大传统*俗

      清明节传统*俗一:扫墓祭祖

      *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传统*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传统*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传统*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传统*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传统*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传统*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传统*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

      清明节传统*俗九: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传统*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食品。

    [阅读全文]...

2022-07-21 18:38:25
  • 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

  • 清明节,文学
  • 清明节的由来及诗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中华民族传统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由来及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起源源流

      清明节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介之推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特点有关。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源流之一。[7]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古代较早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其实,从历史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人改火*俗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祭扫坟墓。

      *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就以官方文书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节日—上巳节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大节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扫墓、踏青等*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植树风俗一个官方认定。[9] 受汉族文化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诗句

      1、庭轩寂寞*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2、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6、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7、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18、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2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2、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3、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阅读全文]...

2021-12-07 09:34:26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 清明节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清明小长假,但是你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阅读全文]...

2022-05-27 17:40:18
  • 清明节的由来

  • 清明节,放假
  •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沿袭着清明祭祖的风俗,以此来缅怀先祖。那么,清明节的由来你了解吗,清明节的真正来历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节的由来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得名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 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 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相关知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申报的清明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全文]...

2022-04-27 07:43:27
  • 清明节的由来200字

  • 清明节,放假
  • 清明节的由来200字

      清明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节的由来2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1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2

      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

      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到了,爸爸妈妈带我给阿太扫墓。我们将墓地周围的杂草拔净,落叶扫尽,供上鲜花食品,表达追念之情。

      妈妈告诉我清明节的来源和历史人物介子推有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为晋国公,奖赏所有跟随他的随从,只有介子推拒绝奖赏,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防火韶山逼他出来,谁知却把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清明节也便成了一个清明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了。

      清明节的由来4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的由来5

      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冷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即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还有一个*俗就是扫墓。今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学校组织了春游,就是去革命*。我们带着太阳帽,拿着小白花,浩浩荡荡地拉到了革命*,在那里,有许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们低着头,来到长清树面前,把我们的小白花寄在长清树上,默默地看着长清树上的小白花……依依不舍在离开了革命*……

      这是我们纪念已故先人的节日,也是我们*非常传统的节日清明节!

    [阅读全文]...

2021-11-27 10:06:46
  • 「历史典故」清明节的由来

  • 历史,清明节
  • 「历史典故」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清明节的由来,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节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时饥饿难耐,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割腿肉熬汤于公子食用,重耳从振精神,事后发现肉是介子推的肉时,流下来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即位。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他却打好行装隐居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后续发展

      清明节后来吸收上巳节的内容。古时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调整的需要。

      融汇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地位。

      结语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全文]...

2022-01-21 02:16:23
  • 清明节的由来100字概括谁会写

  • 清明节
  •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100字概括谁会写(通用5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饥饿时随臣介子推割肉为其做汤食用,后晋文公重新做了国君,想报答当年的恩情,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晋文公防火韶山逼他出来,谁知却把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清明节也便成了一个清明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了。

    [阅读全文]...

2022-06-25 08:30:29
  • 清明节由来和含义

  • 清明节
  • 清明节由来和含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由来和含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由来和含义

      1、清明节的由来

      谈到清明节,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2、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大家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3、清明节的*俗有哪些

      3.1、扫墓祭祖

      *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3.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大家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3.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俗。大家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俗。

      清明节扫墓的时间

      有些地方在清明当天上坟,因为清明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来给父母上坟。她兄弟就要招待她。“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坟在12点以前,上了坟才回来吃饭;十一上坟在吃了中午饭后。也有人说,清明上坟,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当天烧纸。传说那时烧纸一百顶二百。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清明这天阴曹地府收鬼,到夏历十月一才给鬼放假。因此清明后上坟,或十月一前上坟,故者的鬼魂还没有放假,无法出来收给它烧的纸钱。因此要“早清明,晚十一”。

      有学者认为,“早清明,晚十一”实际上是从活人角度考虑确定的。*几千年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民俗活动时间大多根据农业生产而定。清明过后,温度升高,我国大多数地方开始春耕、春种、植树等,农活增多。而夏历十月一过后,天气转冷,农活基本完了。因此,上坟时间多安排在相对农闲的清明前和十一后。但大家又为了让人感觉是为故者考虑,编造出阴曹地府放假等的说法。

      清明节吃什么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俗。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俗。

      3、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节日渊源

      1、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2、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发展

      1、节日融合

      (1)融合寒食节*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2)融合上巳节*俗

      上巳*俗——祓除衅浴、郊外游春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2、假期变迁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节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1935年**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3、发展演变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俗。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阅读全文]...

2022-07-03 20:35:18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 清明节,节日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1】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2】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俗。

      虽然各地*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由来【3】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阅读全文]...

2022-03-05 18:24:32
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 句子
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 语录
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 说说
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 名言
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 诗词
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 祝福
关于清明由来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