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踪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人踪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人踪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人踪灭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原文:《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境赏析:说实话,这首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当然作为小学生学*这首诗的时候,老师们只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作讲解。我的儿子也上小学了,他所学*的书里很自然地将这首诗歌释为:山上的鸟全部飞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经没有人行走。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垂钓。对小学生而言,这种纯字面的解释本身没有错,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游离了诗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认为,这首诗意境清寒高洁,孤傲绝俗,堪称*古典诗词意境之典范。全文缪缪二十字,但每一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千山,一个万径,一个鸟飞绝,一个人踪灭,把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突然话锋一转,在这样一个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个老头头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安静地钓鱼。一个孤,一个独,一个蓑笠翁,一个寒江雪,相互映衬,白皑皑,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这是一幅江天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首诗有双重意境:一是诗歌本身所描绘的寒冷孤独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钓相互映衬而显现出的一幅极具情趣和生机的孤翁寒天垂钓图;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写作此诗时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那是一种宏大的孤独的但又是无比崇高的内心情感,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诗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这种情感只有用我们的安静的心才能体会。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而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现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性德《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四首》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二首》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二绝》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陈抟《归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乐·春归何处》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算遗踪、犹有枕囊留,相思物。——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苏轼《菩萨蛮·咏足》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韩偓《草书屏风》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张继《宿白马寺》
君子周急不济富——《绿野仙踪·第六十四回》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李清照《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龚自珍《浪淘沙·写梦》
愁自遣,酒孤斟。——吴文英《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翠微流水,都是惜别行踪。——吴文英《新雁过妆楼·梦醒芙蓉》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王中《干戈》
翠华一去寂无踪。——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李白《箜篌谣》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晏几道《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孔稚珪《北山移文》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纳兰性德《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穷遮不得,富瞒不得。——《绿野仙踪·第四十八回》
亲同手足此时杳无踪影,共伴春秋来日梦中相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柳永《倾杯·鹜落霜洲》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周邦彦《兰陵王·柳》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李白《估客行》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戴复古《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幼卿《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瑶姬宫殿是仙踪。——牛希济《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罗隐《焚书坑》
晚天萧索,断篷踪迹,乘兴兰棹东游。——柳永《双声子·晚天萧索》
踪迹,漫记忆,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史达祖《喜迁莺·月波疑滴》
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吴文英《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吴文英《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一帘芳景燕同吟。——吴文英《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恰成功,早无踪,似昨宵一枕南柯梦,人世枉将花月宠。——陈草庵《中吕·山坡羊》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杀云踪并雨迹。——柳永《玉楼春·皇都今夕知何夕》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苏轼《寄刘孝叔》
提到柳宗元这位“唐宋八大家”里唐代唯二(另一位是韩愈)的文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或者是《捕蛇者说》里的捕蛇人,或是《小石潭记》的偶游者,或是《黔之驴》寓言里的驴,或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那个种柳人,但我想到的一定是《江雪》,是那首孤独到极致小诗里的渔翁:
(诗意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像)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他的散文成就大于诗歌。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
《江雪》一诗,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胜在意境,如果仅从文字来看,似乎*淡如水,没有生僻字眼:所有山上的飞鸟全都飞绝,所有的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上只剩下一叶孤舟,一个渔翁披蓑戴笠在独自垂钓。
五绝当然只有二十个字,但就是这二十个字,却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后世《诗薮》里评价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这是极恰当的评语。
(诗意图)
孤独有几种表现形式,显示的是人的不同格局,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苍茫浑厚的孤独,更有历史纵深感,感觉是纵向的,是纵贯*八荒的,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孤独,因此,他直接哭了;柳宗元《江雪》的孤独是幽寒冰冷的孤独,是横绝当世的孤独,感觉上是横向的,柳宗元更多是自己眼前的世界的不满与由此带来的恨意与清高,是孤傲的孤独,你们腐朽你们的,我照样能活出我的品格;当然,还有一种孤独,是陶渊明的孤独,他是活在自己内心世界的孤独,他是《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是躲起来并自我调适寻找到快乐的孤独,因此,他“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自我陶醉,我孤独我的,与世人无干,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孤独。
诗里所有的风景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字面上什么也没有,世界在眼前消失了,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比如我们经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绿的范围阔大,显得红更加醒目。
“千山”、“万径”,显然是为了给下面的“孤舟”和“独钓”的形成反衬。没有“千”、“万”,“孤”、“独”也就*淡无奇,因为千山没有飞鸟,所有的路上都没有人,这个渔翁才显得格外孤独。“千山”、“万径”的极端寂静与绝对静默,更显渔翁心态的笃定。其实,千山与万径都是背景,画面的主体是渔翁,但没有千山与万径状态的描摹,主体就不突出。极端幽静寒冷的环境里,还有一个微有动作并稍有温度的小人物。小人物对抗大环境,更显小人物的突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因为有对比,才能形成反差,并由此产生审美体验。
(诗意图)
这首诗,诗题《江雪》,因此,这该是一场湮灭在大雪中的一切的事物的描摹,偏偏诗人到最后才提到雪。但给我们的感觉又是,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如果不是雪,“鸟”怎会“飞绝”、“人”怎么会“踪灭”。我们想,大概那个小船的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一定也都是雪。但诗人并没有写这么多雪啊,“雪”字直到写到“寒江”时才提到,江是寒江,可是江里仍然是水,雪一落水中会融化啊,精彩就精彩在这里,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雪显然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这是“白茫茫一片厚地高天”,仅这一句就把天寒水冻、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写雪到此,算是写到了极致。《世说新语》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只写的雪的姿态,《红楼梦》里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雪的色彩,而《水浒传》里“那雪下得正紧”写了雪的大小,柳宗元的雪是笼罩世界的雪,是浑然一体的雪,是带有温度的寒雪,是有情绪孤独的雪,他把雪写绝了。
因为天冷,因为雪厚,因为没有人(鸟都没有),渔翁更显不惧寒冷,不怕孤独,甚至渔翁还有点自傲,你冷你的,我钓我的。这是诗人要写出的渔翁形象,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渔翁呢?写这首诗时,诗人在想什么呢?
(柳宗元雕像)
我们来看一下创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由于对社会现状不满意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而任何改革都有保守势力与既得利益者的联合反攻,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说是当官,其实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他不得不在一座寺庙里安身。柳宗元被贬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情绪非常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的孤独,暂时是停留在当世的,不跨越时代,但这首诗带来的极致的空灵境界美,却足以跨越时代,打动我们。
因为都写孤独,这首诗常常被人与《登幽州台歌》比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然后以不同的角度给两首诗排名,其实他们的孤独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排出所有人都满意的排名来,陈子昂可能格局更大,柳宗元可能境界更美。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介绍】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05首。这首诗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名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就是出自《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这首诗。
【原文】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作者: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
①金翡翠:用金线绣成翡翠鸟图样的帷帐。帐的上部为烛照所不及,故说半笼。或谓指描有翡翠图样的灯罩。
②绣芙蓉:绣有芙蓉图案的被褥。
③刘郎:指刘晨。传东汉永*中,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被邀至仙洞。半年后返故里,子孙己七世。后重入天台访女,踪迹杳然。事见刘义庆《幽明录》。此以自喻。蓬山:仙山,指对方所居。
【赏析】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39_105 【無題四首】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
夢爲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壹萬重。
李商隐无题有何含义
李商隐的无题字面上看都是爱情诗,我们都认为他是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也有人说李商隐的诗是在借助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不得志的酸楚。李商隐在17岁就得到令狐楚的赏识,25岁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并与令狐绚是好友,但令狐楚病逝后,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因此李商隐被打压,心生抑郁,所以他所写的诗在清代就被人说寓意深远。
清代朱鹤龄说自古就借芳草美人来表达君子之义,李商隐的爱情诗不该做艳情诗,而吴乔更直白的说李商隐的无题就是写给令狐绚的,借男女之情写出了对令狐绚的怨恨与寄望。但也有人支持李商隐写的诗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那么复杂。不论从那一方看,都是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的,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想不到那么深,所以李商隐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大家还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点我们都承认,至于他的官场仕途坎坷,我们也只能从相关的书籍里面得以考证,但他所写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这一点我们很难分析李商隐的心理,所以不管李商隐是对令狐绚怨也好还是对爱人思念也罢都是我们对他的一种理解。
无题李商隐介绍
诗词原文
(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勾践灭吴
佚名〔先秦〕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有的哺为“饣”偏旁)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敝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纳兰性德〔清代〕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纳兰性德〔清代〕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灭胡曲
岑参〔唐代〕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赤〔先秦〕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万年春·生灭无情
姬翼〔元代〕
生灭无情,古今轮转*如水。急须堤备。作个前程计。自有元初,一点何曾离。灵无比。炼成真体。寿量齐天地。
西江月·悟性无生无灭
王*〔元代〕
悟性无生无灭,采铅有去有来。两般灵物结成胎。云气常浮宝盖。终日和光混俗,任时随处宽怀。清风明月满蓬莱。睹破虚空无碍。
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释印肃〔宋代〕
芥纳须弥内,万卷诗书在,须弥纳芥子,一字也不会。
西江月·妄想不须强灭
张伯端〔宋代〕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水调歌头·云冻鸟飞灭
袁去华〔宋代〕
云冻鸟飞灭,春意著林峦。姮娥何事,醉撼瑞叶落人间。斜入酒楼歌处,微褪茅檐烟际,窗户漾光寒。西帝游何许,翳凤更骖鸾。玉楼耸,银海眩,倚阑干。渔蓑江上归去,浑胜画图看。三嗅疏枝冷蕊,索共梅花一笑,相对两无言。月影黄昏里,清兴绕吴山。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贺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徐锡麟《出塞》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好事*·摇首出红尘》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王安石《葛溪驿》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李昂《从军行》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李端《闺情》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李白《杜陵绝句》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李白《远别离》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纳兰性德《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主闇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荀子·君道》
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马致远《寿阳曲·云笼月》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王维《洛阳女儿行》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何典·第十回》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李清照《好事*·风定落花深》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顾敻《玉楼春·柳映玉楼春日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人踪灭的古诗
万尽人踪灭的古诗
万径人踪灭的古诗
古诗江雪万径人踪灭的灭意思
万径人踪灭的古诗是哪种
万径人踪灭的上一句古诗
万径人踪灭的这首古诗搜一下
有灭字的古诗
灭草的古诗
灭日的古诗
带有柳踪元的古诗
灭亡的古诗
明灭的古诗
含灭字的古诗
寻踪觅迹的古诗
视觉追踪的古诗
人影无踪的古诗
关于踪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山追踪
追踪力度弱的古诗
朱自清的踪迹古诗
灭印度的古诗
不解藏踪迹的古诗是
人失踪的古诗词
灭字开头的古诗
不解藏踪迹的古诗
关于幻灭的古诗
隋朝灭陈的古诗
关于毁灭的古诗
火灭的古诗词
关于春天和颜色的古诗
大德歌冬关汉卿的古诗
咏秋荷醉的古诗
60多个字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烂柯山指哪儿
回答问题的古诗
古诗写的小说
回乡偶书其一的古诗
怀抱月亮的古诗词
珍惜时间的古诗5字
描写夜晚楼阁的古诗
心中有爱有力量的古诗
赞美城市美景的古诗
三年描述风景的古诗词
相爱穿梭千年中的古诗
关于描写关节痛的古诗
有遥的古诗
给女朋友写的暖心古诗
描写船舶的古诗词
关于幼儿园秋天的古诗
形容世界很安静的古诗
形容白眼的古诗
有关于赞扬梅花的古诗
关于花的古诗字画
古诗里的网名带含义
关于春天的古诗只要5首
描写人勤春更早的古诗
含有苟的古诗词
关于乡愁的古诗古诗文网
立冬古诗陆文圭带拼音的
夜里出发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