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类别与别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类别与别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类别与别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类别与别称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代诗人的别称
*古代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里挥毫泼墨,畅意抒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他们的成就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以下简单来总结一下各位诗人的别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诗家天子—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15、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拓展知识:古代诗人的绰号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二、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三、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四、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五、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六、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
月亮一般指月球。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汉语中被俗称为月或月亮,古时又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
在古典文学中,关于月亮的常见别称甚多,诗人往往根据要表达的情感和*仄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别称。
别称
银钩,玉钩,琼钩,玉帘钩(初月如钩)
玉弓,弓月,明弓(弦月如弓)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琼轮、白轮、冰轮、孤轮,飞镜、天镜、金鉴、玉鉴、圆轮、轮辉,晶盘,(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金蟾,银蟾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广寒,清虚
望舒,嫦娥,婵娟,姮娥,素娥,
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称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
金丸、素丸,玉环,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阴阳学中月亮又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兔、阴魄
其他别称
太阴、素娥、嫦娥、玉兔(玉兔东升)、金兔(金兔犹悬魄《南朝.江总诗》)、白兔、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唐.李白诗》)、月宫、蟾宫(蟾宫风散桂飘香《金.李俊民诗》)、蟾蜍(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唐.李白诗》)、玉蟾(凉穹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唐方千诗》)、玉蟾蜍、蟾兔(三五明月满,四海蟾兔缺《古诗十九首》)、月桂(一轮月桂)、玉桂、寒玉(江上团团帖寒玉《唐.李贺诗》)、玉羊(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南朝梁.刘孝绰诗》)、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宋.苏轼词》)、月魄、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水精、水镜、阴宗、夜光、素壁
朔月、新月、弯月、新月、月牙、月芽、玉钩(上人分明见,玉钩潭底没《唐.贾岛诗》)、玉帘钩(仙宫云箔卷,露出玉帘钩《南朝梁.刘媛诗》)、玉弓(晓月当帘挂月弓《唐.李贺诗》)
金轮、金盆、玉环(落月沉月环《唐.白居易诗》)、白玉盘(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唐.李群月诗》)
晓月、曙月、皎月、皓月、皓魄、明月、冰镜(团团冰镜吐清辉《宋.孔*仲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宋.陆游诗》)、 大明、重明、重光、乌兔(笼乌兔于日月《晋.左思赋》) 残月、缺月、眉月、上弦月、下弦月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夜晚,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5、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柳永《望汉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柳永《长相思》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9、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0、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3.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6.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代对女子的别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对女子的别称吧!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x,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x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古诗词中美女的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蛾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红颜: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粉:杜牧《兵部尚书*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关于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縹(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縹帙”、“缃帙”、“缃縹”、“縹缃”、“縹书”、“ 縹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縹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縹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縹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鄴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含有月亮别称的诗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含有月亮别称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3、《生查子》
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6、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9、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1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11、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1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13、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5、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16、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1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9、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20、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21、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22、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端午节的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会议决定:*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间*俗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俗。
端午*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俗活动
端午*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俗,自古以来在*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月亮的别称有哪些呢?关于月亮诗句有哪些经典之作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月亮的别称和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也祝福大家越来越幸福。
月亮的别称
1.直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植《赠徐干》)
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月魂: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①玉魄中天满,清辉*水多。(何景明《对月》)
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①团团冰镜叶清辉。(孔*仲《玩月》)
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③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④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⑤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曲》)
⑥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⑦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⑧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①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②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③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二、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月亮的许多别称,都来源于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②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③*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④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①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②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③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④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范成大《枕上》)
②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谢庄《月赋》)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④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①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李白《初月》)
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③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古诗的类别与别称
古诗的类别
129首古诗的类别
床在古诗的别称
按类别分的古诗
所见古诗的类别
牛的古诗别称
雪的别称古诗
江南古诗的类别
月的别称的古诗
墨在古诗的别称
古诗月的别称
愁的古诗别称
古诗押韵的类别
鹿柴的古诗类别
唐代古诗的类别
古诗里雪的别称
古诗里花的别称
柳在古诗里的别称
古诗的主题类别
古诗按类别分的书
腰在古诗里的别称
风古诗里的别称
诗词的别称
古诗里雨的别称
古诗对雪的别称
桥在古诗里的别称
古诗里鹿的别称
月在古诗里的别称
村在古诗里的别称
关于此情此景的古诗
小学生读关于月亮的四首古诗
与勤奋与学问有关的古诗文
迢迢牵牛星古诗的小结
带有班字的古诗词
蝉与知了的古诗有多少
敬佩老板的古诗
写到单到单的古诗
小草的生命力古诗
古诗的小作者是谁
小蝌蚪找妈妈背的古诗
孟浩然古诗里的北山是哪个山
出塞是不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古诗宋词中的花
初一的所有古诗
关于富阳鸡笼山的古诗
菩提本无根的古诗
爸爸教女儿的古诗
表示各种愁的古诗
魏腾达的古诗词
未求而应的古诗
开车上山忽遇美景的七律古诗
给宝宝准备的古诗
晓寒处的古诗意思
给我播放一年的古诗
杨花子规在古诗中的含义
古诗各朝代的区别
描写美丽的女人古诗词
形容没老婆的古诗
关于七开头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