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关于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68) 语录(39) 说说(78) 名言(7) 诗词(1k+) 祝福(18) 心语(2)

  •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有哪些(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 古代
  •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在*常交流和文章定作中,很多人都会有意识的运用成语。成语是指长期沿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短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成语的出处,一部分是出自历史故事,如“功败垂成”出自晋阳之战,“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有一部分是出自古代寓言,如“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鹬蚌相争”出自《燕策》,“画蛇添足”出自《齐策》,“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当然,更多的成语截取自古文经典句子,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中“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截取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截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截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可你知道吗,其实还有一部分成语,是出自古诗词。这些来源于古诗词的成语,你知道多少?

    哀鸿遍野

    释义: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到处都是*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原文:“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经·小雅·鸿雁》

    爱莫能助

    释义:心里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做到。

    原文:“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诗经·大雅·烝民》

    暗送秋波

    释义: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

    原文:“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宋·苏轼《百步洪》

    暗香疏影

    释义: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枝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原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林和靖集·卷二·山园小梅》

    傲雪凌霜

    释义: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

    原文:“傲雪凌霜,*欺寒力,搀借春光。”宋·杨无咎《柳梢青》

    白璧青蝇

    释义:白璧:洁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蝇:比喻佞人。青蝇玷白璧,比喻谗人害忠良。

    原文:“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唐·陈子昂《胡楚真禁所》

    白首同归

    释义: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原文:“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晋·潘岳《金谷集作诗》

    白衣苍狗

    释义:苍:灰白色。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原文:“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唐·杜甫《可叹诗》

    百尺竿头

    释义: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原文:“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唐·吴融《商人》

    百读不厌

    释义:厌:厌烦,厌倦。读几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原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斑驳陆离

    释义: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繁杂

    原文:“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战国·楚·屈原《离骚》

    傍花随柳

    释义:形容春游的快乐。

    原文:“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宋·程颢《春日偶成》

    包羞忍耻

    释义:包容,藏;忍:忍耐。容忍羞愧与耻辱。

    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唐·杜牧《题乌江亭》

    宝马雕车

    释义: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原文:“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抱布贸丝

    释义: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亦指进行商品交易。

    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抱蔓(wan)摘瓜

    释义:顺藤摸瓜。比喻扩大案情,牵连无罪的人。

    原文:“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唐·李贤《黄台瓜辞》

    [阅读全文]...

2022-01-07 18:56:56
  • 出自木兰诗中的词语

  • 出自木兰诗中的词语

      对于木兰诗想必大家都了解了,那么出自木兰诗中都有哪些词语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出自木兰诗中的词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重点导析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电影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7.“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10]

      9.“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7-14 12:38:20
  • 古诗中的成语(精选50句)

  • 古诗中的成语(精选50句)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中的成语(精选50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走马观花

      【古诗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来源】孟郊《登科后》

      2、物是人非

      【古诗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来源】李清照《武陵春》

      3、回眸一笑

      【古诗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来源】白居易《长恨歌》

      4、寸草春晖

      【古诗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来源】孟郊《游子吟》

      5、万籁俱寂

      【古诗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来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万紫千红

      【古诗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来源】朱熹《春日》

      7、折戟沉沙

      【古诗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来源】杜牧《赤壁》

      8、人面桃花

      【古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来源】崔护《题都城南庄》

      9、英姿飒爽

      【古诗词】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来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0、比翼连枝

      【古诗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来源】白居易《长恨歌》

      11、青梅竹马

      【古诗词】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来源】李白《长干行》

      12、心有灵犀

      【古诗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来源】李商隐《无题》

      13、柳暗花明

      【古诗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陆游《游山西村》

      14、海枯石烂

      【古诗词】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来源】元好问《摸鱼儿》

      15、金戈铁马

      【古诗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来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6、悲欢离合

      【古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来源】苏轼《水调歌头》

      17、不拘一格

    [阅读全文]...

2022-01-11 01:06:01
  • 出自诗经的成语有哪些(诗经里出名的较短的诗)

  • 诗经,出名
  • 一、出自《诗经·国风》的成语

    1、【诗经·国风·周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赳赳武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2、【诗经·国风·召南】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3、【诗经·国风·邶风】

    泣涕如雨——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悠悠我思——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新婚燕尔——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我心悠悠——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携手同行——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4、【诗经·国风·庸阝风】

    胡天胡帝——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5、【诗经·国风·卫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泣涕涟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二三其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言笑晏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6、【诗经·国风·王风】

    遇人不淑——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7、【诗经·国风·郑风】

    人言可畏——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孔武有力——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邂逅相遇——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8、【诗经·国风·魏风】

    夙夜无寐——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9、【诗经·国风·唐风】

    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悠悠苍天——父母何食?悠悠苍天!

    10、【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1、【诗经·国风·曹风】

    衣冠楚楚——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12、【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万寿无疆——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风雨漂摇——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二、出自《诗经·大雅》的成语

    1、【诗经·大雅·文王之什】

    [阅读全文]...

2022-01-24 14:07:54
  •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哪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和典故)

  •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

    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人生智慧,被人们加以提炼和总结,成了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代代流传。看过才知道,原来这么多成语都出自《战国策》!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战国策》,岳麓书社出版

    No.1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赵)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鹬:一种长嘴的水鸟。渔:捕鱼。鹬和蚌互相争持,捕鱼的人从中得到好处。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No.2

    高枕而卧

    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战国策·魏策一》

    把枕头高高地垫起来睡觉。表示无所忧虑。

    No.3

    门庭若市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庭:庭院。市:集市。门前和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形容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No.4

    百发百中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战国策·西周策》

    形容射箭、开枪、放炮等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估计情况或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No.5

    肝肠寸断

    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战国策·燕策三》

    好像肝脏和肠子被寸寸斩断一样。形容悲痛万分。

    No.6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楚策一》

    假:借用,凭借。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比喻依仗别人的威力欺压人。

    No.7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多此一举,造成累赘。

    No.8

    旷日持久

    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战国策·赵策四》

    旷日:经历很多时日。指时日延续很久。

    No.9

    挥汗成雨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人们抹下的汗水像雨点一样。形容人极多。也形容出汗多。

    No.10

    安步当车

    [阅读全文]...

2022-01-13 10:10:32
  •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中国历史成语大全)

  • 1、一去不返 (靳柯 战国)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三》: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典故:战国后期,秦国国富兵强,各国受到威胁。燕太子丹到处物色可以派去刺杀秦王政(后统一中国称秦始皇)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荆轲的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迫临燕境。

    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军,因为得罪了秦王,才逃亡到燕国来避难的。太子丹听荆轲说刺杀秦王需要先向秦王献樊於期的头,说:“那叫我怎么忍心呢?”

    荆轲于是自己去找樊於期,对他说:“秦王杀了将军的父母宗族,将军不是渴望早日报仇吗?如今我准备去刺杀秦王,想借将军的头献上,好接*了他动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樊於期说:“我日日夜夜想着报仇,一颗心都快煎熬得烂了,今天方才得到你的开导!”说完便拔出宝剑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丹听说樊於期自杀,哭了一场,用木盒盛上人头,把它和燕国南部的地图一起交给荆轲,并找来一个勇士秦舞阳,叫他担任荆轲的助手。

    临行这一天,荆轲因为等一个住得较远的朋友,想同他一起去,迟迟没有出发。太子丹疑心荆轲后悔了,问他:“太阳已经下山了,你有动身的意思么?”荆轲说:“我不过在等一个朋友,既然你这么说,那就分手吧!”

    太子丹等人知道荆轲不可能活着回来,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边为他饯行。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筑(古代乐器),高渐离慷慨高歌,歌声悲壮激昂,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着这歌声,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唱完歌,荆轲跳上车子走了,连头都不回过来看一看。他果然“一去不复还”,后来被秦王用剑砍倒,死在秦廷。

    复:再;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形容事物过去了,就不会再重新出现。

    2、七步之才 (曹植 三国)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故: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为计。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石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有七步成诗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3、开诚布公 (诸葛亮 三国)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典故: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打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待人。

    [阅读全文]...

2022-05-03 00:05:32
  • 《诗经》中出现的成语

  • 诗经
  • 《诗经》中出现的成语

      急人之难 赳赳武夫 今夕何夕 俭不中礼 泾清渭浊 局天蹐地 见其一未见其二 空谷白驹 率土之滨 穆如清风

      绵绵瓜瓞鸣凤朝阳麦秀黍离普天之下岂弟君子潸然泪下诗云子曰施施而行绳厥祖武生不遇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桃之夭夭涕零如雨无可救药无声无臭渭阳之情相鼠有皮兴观群怨孝思不匮

      询于刍荛褎如充耳窈窕淑女宜室宜家忧深思远有风有化宜家宜室鹰扬虎视燕翼贻谋宴尔新婚谆谆教导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蒹葭伊人自求多福遵时养晦憬然有悟至死靡它子曰诗云挹彼注兹载沉载浮

      蒹葭之思夭桃秾李谑浪笑傲中心摇摇中冓之言阋墙御侮罔极之恩自诒伊戚

      

    [阅读全文]...

2022-03-13 10:24:22
  • 古诗中的月亮

  • 月亮
  •   月亮用她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大地更有了一些妩媚和神秘,我们也就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些梦幻。

      《把酒问月》

      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

      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

      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暮江吟》

      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阅读全文]...

2022-01-20 22:42:49
  • 古诗中的风景

  • 风景,写景
  • 1、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8、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朱庆馀《早梅》

    9、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采莲曲》

    10、去年曾看杜鹃花,醉出春林日已斜。——刘崧《雨中见杜鹃花》

    11、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12、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范《题望苑驿》

    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4、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15、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16、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西湖纳凉》

    17、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石涛《荷花》

    18、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吴融《送杜鹃花》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

    21、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22、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23、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2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5、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26、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杨万里《红白莲》

    2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3、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34、冬夏有盈缩,古今无断续。——陈文蔚《臣龙瀑布》

    35、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6、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37、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犹胜道傍柳,无事荡春风。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孟郊《乐府三首》

    3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3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清明二首》

    40、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4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4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7、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48、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分明飞下双双鹭,才到花边不见踪。——姚勉《四望亭观荷花》

    49、秦吴万里皆芳草,染到山花恨最深。——周文璞《杜鹃花》

    50、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51、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

    [阅读全文]...

2021-12-25 10:39:16
当前热门
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 句子
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 语录
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 说说
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 名言
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 诗词
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 祝福
三个出自古诗中的成语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