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关于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4) 说说(99) 名言(30) 诗词(2k+) 祝福(47) 心语(350)

  •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艺术,思想,文学
  •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游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做官,一种是不能做官。而一旦他们仕途失意、功名不遂,游子便会牢骚满腹,感慨万分。又因为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学素养,所以往往借诗抒情,这便是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由于十九首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的内容不外乎两大类:

      (一)抒发相思离别之情思

      这是就游子、思妇而言的。这类作品数量较多,成就也较大。如思妇思念游子的《行(hang)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表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而游子思家的有《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这些相思离别的歌咏,是十九首的重要内容,而透过游子、思妇的这种相思之情,又可以使读者感到流离失所、有家难归的动乱时代的背景,而这正是东汉末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表达伤时失意之苦闷

      这是就游子本人而言的。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希望及时努力建功立业,表现出一定的自敬、自励,其中也有一些流露了知识分子失志后的牢骚苦闷和纵情享乐的思想。如《生年不满百》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驱车上东门》中的“不如饮美酒”等。

      总体看来,十九首虽然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那样一个动乱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不过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所接触的社会矛盾也是不深的,诗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十九首对文人的心态,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理刻画非常深刻、独具特色,标志着人性的觉醒,标志着文学向人学的转变。虽然说文学的真正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其实这种觉醒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和抒情小赋中就已经出现端倪,就已经开始了。人性的觉醒就是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因为*文化的早熟,宗教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过早的式微,超自然的人格神没有最终在历史中留驻,宗教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所以人们从春秋战国之际就开始思考人的精神的归属问题,人生意义的寄托问题。追寻的结果是,儒家选择了社会,道家选择了自然,儒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寄托人生价值,即追求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在社会历史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文人的宦游即是追求立功之举,而动乱的年代使他们的追求落空,最终失去了人生寄托,因而产生人生如寄、时光怵惕的感伤情绪。同时,在这种感伤和思考中,他们也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于是道家思想中的物我同一,齐生死等万物的思想也流露了出来,如《驱车上东门》中讲到“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而坟墓上“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然后想到“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因此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先声。

      二、艺术特色

      (一)高超的抒情艺术

      十九首中篇篇都是言情之作,与乐府民歌不同的是,作者抒情的方法主要不是通过叙事,而是靠事物的烘托融情人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典型的就是《迢迢牵牛星》一诗,通篇全是写景,诗人写天上没有情感的牵牛织女星,全是看到的情景,但情在其中,情景相生,真有化工之妙。

      另外,它还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抒情,如运用梦幻、化鸟等浪漫主义手法来抒情,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歌为了表达相思别离之苦,运用了化鸟这样一种独特的想象:“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凛岁云暮》)通过愿意化为双鸿鹄和晨风鸟的想象表达思念之深。

      还有梦幻、分离造成的思念之情日积月累往往使人产生错觉、幻觉。弗洛伊得认为,人的潜意识处在强烈的压抑中,当人在清醒的时候它像海底的冰山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这种压抑往往会在梦中得以释放。梦幻是长久离别造成的心理缺失的补偿机制。

      在古诗十九首中,梦幻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隋表达得尤为深切,如《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呜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徙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此诗写远行之人到年岁将尽时还不见还家,思妇一方面盼着他回来,同时还担忧丈夫没有寒衣怎么抵御严寒。由于思念太深而产生了猜疑:“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正因为这种思念加猜疑的复杂感情使她因此生梦,后面即写梦中事。庆幸的是“良人惟古欢”,不曾抛弃旧爱,且“枉驾惠前绥”,丈夫委屈自己亲自驾车来接自己同去。这梦中事、梦中情全是思妇昼思夜想的情景。可是好梦太短,“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良人随梦而来,乘梦而去,留下的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

      (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抒情、叙事、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别具特色、非常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青河畔草》,通过这首诗可以想象,在绿草青青的河畔,有一座长满垂柳的园林,园中的楼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妇,当此美丽的季节在凭窗远望,思念游子。对画中人物作者有特写镜头,“娥娥红粉妆”,配上周围的风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三)多用比兴手法

      十九首中比兴手法运用最多、最自然、最贴切的,奠过于《冉冉孤生竹》,诗中先以“孤竹”结根于泰山之阿起兴,接着以“菟丝(新婚女子的自比)附女萝”来比喻婚后夫妻感情的缠绵,然后是“伤彼蕙兰花(女子自比),含英扬光辉(新婚女子的美丽)。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又是比中有比。

      (四)语言自然精练、生动含蓄

      十九首的语言都是不加雕琢、**道出,“若秀才说家常话”,但却是句*意远、自然过人,所谓深中浅貌、短语情长、耐人咀嚼、禁得回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等。而成语典故的信手征引和叠字双关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这一特色。成语的运用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其中的“不念携手好”,用了《诗经·邶风》里的话;再如《东城高且长》中的“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其中的“晨风”出自《诗经·齐风》中的《晨风》,“蟋蟀”则见于《诗经·唐风》中的《蟋蟀》。叠字运用方面,以《青青河畔草》最为典型,《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大量的叠字。双关语的运用如《客从远方来》,“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其中的“长相思”是一种丝棉,用在棉衣里;“缘”是指袖口的装饰,讲的也是夫妻之情。这对十九首语言的.优美和表现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其在思想上的成就在于开了文学向人学转变的先河,是文学自觉的先声;其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标志着五言诗这种*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诗体形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这都说明古人对十九首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价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概括起来,《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是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是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出并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是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是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1-24 13:19:09
  •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 艺术,思想,阅读
  •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赤壁赋》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文章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赤壁赋》文章思想内容及文章的艺术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思想内容:

      非悲剧无以成就诗人。这在*文学史上已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无不令人心如刀绞。

      苏轼的名篇确有不少也是在受贬谪的时候写成的。但他在困境中的诗作却与别人显得有所不同。黄州这样邋遢的小镇丝毫没有影响到苏轼的雅兴。他以诗人独到的眼光将一切事物都诗化了,又用博大的胸怀将它们融为那几篇流传千年的文字。

      苏轼一生的信仰是儒与道的结合。所以他不仅仅是个游离于人事之外,独享山川之乐的诗人。在苏轼与他弟弟中进士时,仁宗曾高兴地连呼物色到了宰相之才。苏轼也曾因政见不同与王安石明争暗斗。最后,他因为乌台诗案受迫害遭贬黄州。

      到黄州以后,苏轼一改原本尖锐讽刺的文风,陶冶于山水之中,过着道家的生活。他对自然的博大胸怀也得以体现。一次夜游,苏轼沉迷于夜色之中,喝酒赏月吟诗,回到家中时天色甚晚,“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情下,他写下了《赤壁赋》。

      那是七月十六日的仲夏夜,苏轼和他的朋友杨世昌,驾着小舟,在水中漂流,欣赏夜色。他们饮酒作诗,杨世昌还吹起萧来。萧声本就本凉,他更是吹得无比凄婉,弄得旁船的寡妇都啜泣起来。接着便是他们主客的对话。苏轼问他为什么要吹得这么悲凉。杨世昌说是想到了曹操。他当年在赤壁大败。威武的战船在火中毫无用武之地,疯狂的东风掠过,百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场面惨烈。那样浩大的战争发生过,而这里却还是这样安静。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称霸一方,却随历史消失,早已不在。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想想我们两个人在茫茫宇宙之中真是太渺小了,好生悲凉。

      苏轼被这充斥着宇宙的悲观感受感染了。试想,茫茫的天地之间,只飘着一叶小舟,旁边隐隐一个寡妇,几条潜鱼,而萧声那样悲凉,伙伴也被悲观的色彩笼罩,再想想自己悲苦的境地,苏轼怎能不动容。但他那哲学家的胸怀让他超脱出来,很快便释然了。世间万物时时都在变化,它们不在哪个时刻停留,水在流逝,月有圆缺,人也会慢慢消逝。可你看,水还是这水,月还是这月,它们却哪曾改变过呢。那人也会是永恒的,历史在轮回,我们要珍惜现在的风光。万物在变化着,却从没把本质改变。所以不是我们的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那又何必去想它呢。而这清风明月,永远都属于我们,它们能让我们快乐,而不使光阴虚度。而我们现在不就在享受它们吗?

      苏轼忘却了人事的悲喜,以他博大的胸怀陶冶于自然之中。朋友也被他感动了,豁然开朗,于是欣欣然入睡。

      苏轼从政便是政治家,即便没有雄才大略也能兢兢业业。而遭贬后又是诗人了,抛开人事的繁杂,享受山水之乐,田园之趣。这样的境界让人着实佩服。据说那些迫害苏轼的小人把他弄到没人愿意待的惠州以后,却偶尔读到他的诗,觉得苏轼的生活还蛮舒服,便又将他远谪海南了。但恐怕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对于苏轼这样的大诗人都会是诗化的天堂。

      艺术特点:

      1、情、景、理融为一体。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涵,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第一段描写月夜江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俳徊于斗牛之间”。如画的美景引发苏子感情的抒发,使他充满了欢娱之情。同时,为后文议论说理进行了一个形象的铺垫。第二段写客的议论由萧声引发人生哀叹,抒写人生苦闷,“托遗垧于悲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风”这一具体现实景物表达了出来。三段写苏子反驳,起首用了:“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道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热爱,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通过水月景物描写过渡到说理,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结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善于取譬。特别写萧声的呜咽,通过比喻将抽象的不易表现的声情写的具体可感,诉诸视觉与听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及第三段苏子反驳,用水月作譬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3、构思独具匠心。本文采取主客问答形式并注意抑客扬主这种主客问答。实际上是作者内心自我独白,表达了苏轼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造成文意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4、结构独特。本文两条线索时间线和感情线并行发展,以外在时间的推移来推进感情发展。

      5、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的表现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把抽象的哲理和逻辑思辨形象的体现了出来。

      6、语言自然优美,生动形象,句式韵散结合,讲究排偶,排比有气势,散句有韵味使文章更像一首散文诗。“清风徐来”描写清风微微地从容不迫的吹拂,营造出静谧舒畅境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凌”写小舟在宽阔江面上轻举荡漾动态。“茫然”既写视觉景象又传达出具体感受。此外,作者借用传统辞赋主客问答句式,排偶的同时又不仅限于铺陈事物。而是将哲理渗到其中,是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

    [阅读全文]...

2022-07-23 16:40:28
  •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

  • 评价,思想
  •   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庸等。从*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蕴含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难点攻略

      以下内容,第一点侧重谈*时的复*备考,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时复*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分类:⑴送别类;⑵怀古类;⑶思乡怀人类;⑷山水田园类;⑸边塞类;⑹哲理类;⑺讽刺类;⑻其他。

      2.选材。即为上述八类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内和课外各五首,有的类型课内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

      3.探究。复*可分为8个时段,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对一类诗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工作;或者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

      4.展示。完成探究工作后,把各类诗歌或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用个人主动发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

      这种分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效果较为明显。

    [阅读全文]...

2021-12-26 14:20:35
  • 古诗十九首赏析

  • 古诗十九首赏析(通用5篇)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九首赏析(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十九首

      作者:汉无名氏 朝代:汉 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

      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

      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

      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二。

      逶迤:长貌。

      相属:连续不断。

      回风:旋风。

      萋:盛也。“萋已绿”,犹言“妻且绿”。以上四句写景物,这时正是秋风初起,草木未衰,但变化即将来到的时候。

      晨风:《诗经·秦风》篇名。《晨风》是女子怀人的诗,诗中说“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情调是哀苦的。

      蟋蟀:《诗经·唐风》篇名。《蟋蟀》是感时之作,大意是因岁暮而感到时光易逝,因而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又因乐字而想到“好乐无荒”,而以“思忧”和效法“良士”自勉。

      局促:言所见不大。

      结束:犹拘束。以上四句是说《晨风》的作者徒然自苦,《蟋蟀》的作者徒然自缚,不如扫除烦恼,摆脱羁绊,放情自娱。 【译文】 本篇十句,内容是感叹年华容易消逝,主张荡涤忧愁,摆脱束缚,采取放任情志的生活态度。结构是从外写到内,从景写到情,从古人的情写到自己的情。

      处在苦闷的时代,而又悟到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生命哲理,其苦闷就尤其深切。苦闷而无法摆脱,便往往转向它的对立一极--荡情行乐。本诗所抒写的,就正是这种由苦闷所触发的滔荡之思。

      诗人大约是独自一人,徘徊在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从眼前“逶迤”(绵长貌)而去,在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自相连接--这景象不正如周而复始的苦闷生活一样,单调而又乏味么?四野茫茫,转眼又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这开篇四句,显然不仅描述着诗人目击的景象,其中还隐隐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骚动。生活竟如此重复、单调变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无情时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这风中的绿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过,便又步入凄凄的衰秋,诗人能不惊心而呼:“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这样引发出诗人对时光速逝的震竦之感。在怅然扔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似乎也多一重苦闷难伸的韵调:“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晨风”即“?鸟”,“局促”有紧迫、窘困之意。?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生命窘急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受到了时光流驶的迟暮之悲?这一切似乎都从相反方面,加强着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和意念: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这就是突发于诗中的浩然问叹:“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以上为全诗之第一节。读者可以看到,在此节中盘旋往复的,其实只有一个意念,即“荡涤放情”之思。这种思绪,原本来自于诗人自身生活中的苦闷,与所见景象并无关涉。但诗人却将它移之于外物,从衰飒悲凉的秋景中写来。便令人感到,从“高且长”的东城,到凄凄变衰的秋草,以至于?鸟、蟋蟀,似乎都成了苦闷人生的某种象征,似乎都在用同一个声调哀叹:“何为自结束”、“何为自结束”!这就是审美心理上的“移情”效果。这种贯注于外物、又为外物所烘托而强化的情感抒写,较之于直抒其怀,无疑具有更蓬勃的葱茏的感染力。自“燕赵多佳人”

      以下,即上承“荡情”之意,抒写诗人的行乐之境。当“何为自结束”的疑虑一经解除,诗人那久抑心底的声色之欲便勃然而兴。此刻,身在“东城”外的诗人,,竟做了一个极美妙的“燕赵佳人”梦:他恍惚间在众多粉黛丛中,得遇了一位“颜如玉”的佳人;而且奇特的是,一转眼,这佳从便“罗裳”飘拂、仪态雍容地端坐在诗人家中,分明正铮铮地*练着靖商之曲。大约是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间竟似骤雨急风,听来分外悲惋动人--读者自然明白,这情景虽然描述得煞在介事,实际上不过是诗人那“荡情”之思所幻化的虚境而已。所以画面飘忽、转换也快,呈现出一种梦寐般的恍惚感。

      最妙的是接着两句:“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且前且退貌)”。“中带”,一本作“巾带”。这两句写的是谁?照张庚的说法:“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动其人之亲爱于我,必先自正其容仪……以希感到佳人也”(《古诗十九首解》)。那么,“驰情”而“整中带”者,显然就是诗人了。那当然也有道理(只与整句不太连贯)。不过,苦将其视为佳人的神态表现,恐怕还更有韵致些。因为佳人之“当户”理琴,本来并非孤身一人。此刻在她对面,正目光灼灼注视着她,并为她的容颜、琴音所打动,而为之目凝神移的,还有一位梦想着“荡涤放情志”的诗人。正如吴淇所说:“曰‘美者’,分明有个人选他(按,即“她”);曰‘知柱促’,分明有个人促他”分明有个人在听他;“曰‘整中带’,分明有个人看他;曰‘踯躅’,分明有个人在促他”(《选诗定论》)。“驰情整巾带”两句,正是写佳人。

      在这“选”、“听”、“看”、“促”之下的反应--多情的佳人面对着诗人的忘形之态,也不觉心旌摇荡了。但她不免又有些羞涩,有些踌躇,故又是“沉吟”、又是“踯躅”(显然已舍琴而起),表现出一种“理欲交战情形”;但内心则“早已倾心于君矣”--这就是前人称叹的“‘驰情’二句描写入神”处。在这种图画也“画不出的捉衣弄影光景”中,佳人终于羞羞答答地吐露了心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之语,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这就是诗人在“东城高且长”的风物触发下,所抒写的“荡涤放情志”的一幕;或者说,是诗人苦闷之际所做的一个“白日梦”。这“梦”在表面上很“驰情”、很美妙。但若将它放在上文的衰秋、“岁暮”、鸟苦虫悲的苍凉之境中观察,就可知道:那不过是苦闷时代人性备受压抑一种“失却的快东与美感的补偿(尼采),一种现实中无法“达成”的虚幻的“愿望”而已。当诗人从这样的“白日梦”中醒来的时候,岂不会因苦闷时代所无法摆脱的“局促”和“结束”,而倍觉凄怆和痛苦么?

      《古诗十九首》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参考注释:

      ①芙蓉:荷花。

      ②泽:湿润的洼地。

      ③遗(wèi):送。

      ④环顾:回顾、回头看。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⑦同心:指感情深厚。

      ⑧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古诗十九首》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诗中运用《诗经》、《楚辞》采香草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曲折缠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摘兰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摘兰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把这些美艳芳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由眼前的花草触发思年故乡亲人之情,心中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眺望故乡,故乡却在千里迢迢之外,路程遥远,没有尽头。“还顾”这一动作性的画面,充满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的情感,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主人公的动作和那充满渴望的情思,而“漫浩浩”又极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哀愁又加深了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意相同的结发夫妻却要远远地分居两地,是何等痛苦难耐的事呀!不但如此,而且相聚之日还遥遥无期,甚至一直要忧伤到“终老”,感情发展到极致,最后只有痛苦和无奈了,令人心如刀绞,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感情含蓄,给读者留下的空间想象很大,让人觉有很多种答案,却又难说那个是完美的。意韵深厚,余味无穷。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分别。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期间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以为此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比方此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先人多疑其不确。古人综合观察《古诗十九首》所体现的情绪偏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景况以及它老练的艺术本领,一样*常以为它并不是临时一人之作,它所孕育产生的年月该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一四零一九零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明显标记。汉末文人对个别生活代价的存眷,使他们与本身生活的社会情况、天然情况,创建起更为遍及而深入的情绪接洽。已往与内在事功相接洽关系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奠、武功武功、畋猎游乐以致国都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范畴,如今让位于与墨客的实际生活、精力生活患患相干的进退来由、交情恋爱以致街衢田畴、物候骨气,文学的题材、气势派头、本领,因之产生宏大的变革。

    [阅读全文]...

2022-05-26 20:50:22
  • 《古诗十九首》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下面为大家收集了古诗十九首,一起来看看吧!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阅读全文]...

2022-05-04 10:14:14
  • 问刘十九古诗赏析(古诗问刘十九译文赏析)

  •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及注释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赏析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

    “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

    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又余味无穷。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阅读全文]...

2022-03-19 10:59:01
  •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汉无名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远:久。缓:宽松。

      【2】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3】遗(wèi):赠予。

      【4】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5】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6】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7】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8】馨(xīn)香:香气。

      【9】盈:充盈,充积。

      【10】致:送到。

      【11】贵:珍贵。一作“贡”。

      【12】感:感受,感动。

      【13】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14】但:仅,只。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九。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汉]汉无名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注释:

      【1】冉冉:柔弱下垂貌。

      【2】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

      【3】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

      【4】阿(ē):山坳。

      【5】为新婚:刚出嫁婚娶。

      【6】菟: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

      【7】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8】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

      【9】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10】悠悠:遥远貌。

      【11】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

      【12】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13】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

      【14】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

      【15】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

    [阅读全文]...

2021-12-11 18:04:52
  • 古诗十九首全文及注释(古诗十九首的诗意美)

  • 诗意
  • 特指汉代无名氏所写十九首五言诗,其开创性的艺术成就使之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初收载于《文选》,其因不知作者姓名,也不知具体创作时间,萧统泛题为“古诗”。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可见一斑”。

    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描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其称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藉,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薇竹生》等。

    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待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看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理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及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主要包括离情别绪,表现为游子的思乡和怀人,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则表现为文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它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莫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等。

    [阅读全文]...

2021-12-13 11:33:28
  • 古诗十九首原文及赏析(古诗文赏析大全)

  • 古诗文
  • 导读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②。

    道路阻且长③,会面安可知④?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⑤。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⑥。

    浮云蔽白日⑦,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⑧,岁月忽已晚⑨。

    弃捐勿复道⑩,努力加餐饭。

    【注释】

    ①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所谓“生别离”,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别离,而是有别后难以再聚的含义,所以下面说“会面安可知”。生,硬的意思。②涯:边的意思。③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很远。④知:一作“期”,义同。⑤“胡马”两句:这两句用比喻来代替抒情,“胡马”、“越鸟”尚且如此,难道“游子”就不思念故乡吗?依,一作“嘶”,依恋的意思。“胡马”产于北地,“越鸟”来自南方。⑥“相去”两句:上句谓别离之久,下句言思念之深。久别思深,人一天天地瘦下去,衣带自然也就一天天地感到松弛了。远,指时间而言。日,日益,一天又一天,渐渐的意思。⑦浮云蔽白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浮云”是设想丈夫另有新欢,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⑧思君令人老:这句是承前“衣带日已缓”而说的。老,并不是说年龄的老大,而是指心情的忧伤、形体的消瘦、仪容的憔悴。⑨岁月:指眼前的时间。忽已晚:言流转之速,当做“年关将*”理解更合适些。⑩弃捐勿复道:这句意思是:不管自己如何申诉相思之苦,所思念的人不会因此而归来,那么说来说去有什么必要呢?“弃”和“捐”同义,犹言丢下。勿复道,不必再说。加餐饭:是当时*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回,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①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②。

    娥娥红粉妆③,纤纤出素手④。

    昔为倡家女⑤,今为荡子妇⑥。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注释】

    ①盈:同“赢”。《广雅·释诂》曰:“赢赢,容也。”就是仪态万方的意思。②牖:窗的一种,用木条横直制成,又名“交窗”。“窗”和“牖”本义有区别:在屋上的叫做“窗”,在墙上的叫做“牖”。③娥娥:形容容貌的美好。红粉妆:指艳丽的妆饰。红粉,原为妇女化妆品的一种。④纤纤:细也,手的形状。素:白也,手的肤色。⑤倡家女:犹言“歌伎”。倡,凡是以歌唱为业的艺人就叫做“倡”。倡家,即后世所谓“乐籍”。⑥荡子:指长期漫游四方不归乡土的人,与“游子”义*而有别。

    【译文】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人的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赏析】

    诗的结构看似*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惊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因其几*无告的孤苦呐喊,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①,磊磊涧中石②。

    人生③天地间,忽如远行客④。

    斗酒⑤相娱乐,聊厚不为薄⑥。

    驱车策驽马⑦,游戏宛与洛⑧。

    洛中何郁郁⑨,冠带自相索⑩。

    [阅读全文]...

2021-12-08 04:34:37
  • 古诗十九首翻译

  •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翻译: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歌*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3、《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翻译: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阳城里是多麽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4、《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阅读全文]...

2022-04-10 01:08:58
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句子
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语录
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说说
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名言
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诗词
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祝福
试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