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播放一曲二三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播放一曲二三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播放一曲二三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播放一曲二三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一去二三里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介绍
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经有说明。
一去二三里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古诗
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是宋代诗人邵雍(邵康节)所作诗词之一。《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诗歌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谢谢!
山村咏怀
一去①二三里,烟村②四五家。
亭台③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词句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描写风景的优美。它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组合成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质朴素淡,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有人也作“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有人也作“一去二三里,田村四五家,高樓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试着想象一下,便会在我们眼前呈现这番情景: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做午饭,家家冒着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让他们认真看插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意思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画与诗充分联系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意境美。然后教学生书写生字一二三,因为是第一次写字,我着重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的各部分名称及位置,写字姿势、横的写法及位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这节课传授知识较多,方法设计还不够完美、纪律等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多加反思和学*。
古诗《一去二三里》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诗人邵康节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诗人邵康节刚要动手,诗人邵康节的妈妈便喝住诗人邵康节,说:“你折一枝,诗人邵康节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诗人邵康节(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诗人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邵康节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诗人邵康节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诗人邵康节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诗人邵康节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诗人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诗人邵康节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诗人邵康节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古诗一去二三里全文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全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
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吧。
【原文】
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
作者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作者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赏析】
开头两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康节(1011—1077),名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古诗一去二三里》大班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一、欣赏并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描写的美好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中的欣赏、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是重点,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诗中的意境是难点。
教学准备:
一、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
二、录音磁带配乐古诗《一去二三里》。
三、视频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吧。从一数到十看谁数得准。
教师:真厉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一首诗里,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古诗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听古诗《一去二三里》
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2.讨论。
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
二、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
1.图文结合,理解古诗描写的美好意境。
播放电视图片,教师为幼儿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帮助幼儿学*古诗。"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说诗人从别处走来,走了很远大概是二三里路,"烟村四五家",看见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四五户人家,"门前六七树"就是这些人家的门前长着一些树木,"八九十枝花"说的是路边、房前屋后都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2.结合课本图片,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幼儿翻看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两个数字小兄弟,从家里出来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骑着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见一个美丽的小村子,村里住着四五户人家,正遇上做饭时间,可以看见袅袅炊烟,家家门前都有六七棵树,村子里还传来了鸡、鸭、牛、羊、狗的叫声和小朋友们的嬉笑声,走*一看,房前屋后还有路边开满了各种美丽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这个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1.教师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幼儿手指字跟着老师一起轻声朗诵。
2.幼儿集体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3--4遍。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读准字音。
3.分组学*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在用感情朗读的同时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结束本活动。
课后反思: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原文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下面我们来看看,欢迎阅读借鉴。
一去二三里
作者: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加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
这首诗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
一去二三里的'作者是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拓展知识: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一去二三里古诗赏析
一去二三里这一首古诗是我们*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著作,词从古一直流传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常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也常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有《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赏析:
忆江南(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教案:
教学目标:
一、欣赏并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描写的美好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中的欣赏、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是重点,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诗中的意境是难点。
教学准备:
一、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
二、录音磁带配乐古诗《一去二三里》。
三、视频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吧。从一数到十看谁数得准。
教师:真厉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一首诗里,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古诗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听古诗《一去二三里》
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2.讨论。
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
二、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
1.图文结合,理解古诗描写的美好意境。
播放电视图片,教师为幼儿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帮助幼儿学*古诗。"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说诗人从别处走来,走了很远大概是二三里路,"烟村四五家",看见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四五户人家,"门前六七树"就是这些人家的门前长着一些树木,"八九十枝花"说的是路边、房前屋后都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2.结合课本图片,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幼儿翻看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一去二三里
作者:
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着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整理:zhl201611
播放一曲二三里的古诗
一曲的古诗
带一二三的古诗
带一曲的古诗
一寸二三里的古诗
含一二三四的古诗
学一二三四的古诗
奏一曲的古诗
一起二三里的古诗
含一二三字的古诗
和一二三有关的古诗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是谁
古诗一望二三里的注
听一去二三里的古诗
一二三数字的古诗
欢歌一曲的古诗
一去二三里古诗谁写的
一去二三里的这首古诗
一去二三里的图片古诗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是谁写的
一望二三里的古诗图片
一二三的古诗意思
走出一去二三里的古诗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视频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朗读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笔顺
一曲烟雨的古诗
古诗一去二三里的题目
一去二三里古诗的节奏
古诗词里的一二三四
带拼音元宵节的古诗20首
古诗中的泥融
送给有潜力的人的古诗
山中留客唐张旭的古诗意思
中班学的古诗中有风吹的
和农耕有关的古诗词要两首
形容少年的优美的古诗词推荐
守时惜时的古诗
写梅菊竹兰的古诗
像繁星一样的三段古诗
形容嘈杂声音的古诗
感情被骗的古诗词
描写父爱的古诗词
关于隐者的古诗以及解说
古诗词飞花令带日子的
夏天的古诗词有
一日游山水的古诗
向逆行先锋者致敬的古诗
重阳节的古诗或者故事全部
关于西安小雁塔的古诗
惋惜自己战死的古诗词
一笑置之的古诗
晚秋夜的古诗鉴赏
关于秋天的古诗大全带拼音
讨厌妈妈的古诗
意犹未尽呢的古诗
关于夏天的古诗诗
初冬古诗的画
卖花生怀古的古诗视频
为你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吧
赞美人德高望重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