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关于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9) 语录(1) 说说(4) 名言(659) 诗词(369) 祝福(15k+) 心语(47k+)

  • 《题临安邸》古诗

  • 古诗文
  • 《题临安邸》古诗

      《题临安邸》,这是一首有争议的诗,有说是莆田林洪字梦屏,又有一说是晋江林外字岂尘,也有泉州晋江人林外是作者的说法,不过民间多偏向于林升所作。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题临安邸》古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字词解释:

      题:写。

      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府邸,官邸。

      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休:暂停、停止、罢休。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作品翻译: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艺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创作背景:

      《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时期。当时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偏安,对外一味屈膝媾和。同时,一些达官显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奢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奢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据民国《*阳县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查*阳、苍南两县的林氏谱牒,据*阳八丈《林氏宗谱》(今日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1791)编修)载:“林升,字云友、梦屏,葬西程山,娶渡龙(今苍南灵溪镇)杨氏,生雄、熙。”林升系灵溪厦林迁始祖林时鸣四世孙。两宋绍兴前后儒士,谱中未注明其有无获取功名。

    [阅读全文]...

2022-02-05 22:00:11
  • 题临安邸古诗翻译(题临安邸的古诗句的意思)

  • 题临安邸

    宋 /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品读】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华大地诸侯争霸、此长彼消、兼并融合、风起云涌,以秦为首的大国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变法改革,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大踏步地前进着,终横扫六国,成就大业。然而,这个无限耀眼的帝国,却仅仅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了十几年,宛若流星,一闪而过。究其原因,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施行*使得民不聊生,而秦二世胡亥的残酷无情、醉生梦死,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战国时期最优秀的观察员,儒家的“亚圣”孟子曾写下八个大字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兜兜转转,在历史的沉浮中,我们见证了八字箴言的神力,亡国之君皆难逃魔咒。隋唐如此,杜牧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大宋亦如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是个很奇葩的朝代,经济军事也曾空前繁荣,但国难当头之际,朝廷的君臣大都亮出“求和”牌,不断向侵略者妥协退让,尊严尽失,甚至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

    公元 1127 年,著名的“靖康之耻”发生后,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公元 1138 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并在此修建园林宫殿,开始在这天堂之都打造帝王之所。华丽的宫殿,妖娆的歌女,无敌的美景,都让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统治者“乐不思蜀”。

    然而,危难中总有几个清醒者、担当者,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复兴,他们屡屡向朝廷表明志向,雪耻若渴。或像壮志难酬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如豪情满怀的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像悲愤填膺的岳飞“怒发冲冠”,慨叹“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或如舍生取义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像失声痛哭的范成大“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或如死不瞑目的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字字泣血,句句扎心。

    这首《题临安邸》是题壁诗,诗人林升旅居杭州的一家小酒店时,看着窗外的繁华胜景,听着西湖的靡(m ǐ )靡之音,怀想家国的丧乱衰亡,遂写下这首讽喻之作。

    林升是南宋一无名草民,却以高超的笔法,揭露当权者的腐朽堕落,表达自己的愤懑不满,真乃英雄气概,胆气才气,令人折服。本是冷言冷语的痛斥讥讽,偏从热闹的场面落笔。怒其不争,恨其不为,只把沉迷之态晾晒出来,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更见其哀。

    全诗四句,有多处语意双关,炼字精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z h ì )比的楼台,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致。西湖上传来的歌舞声声,在诗人心里,却是刺耳的亡国之音。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几时休”既写出西湖上南宋君臣们纵情声色、浑浑噩噩的常态,又发出反诘,为国家命运深感痛心。“休”有多重意思,一是西湖歌舞的停止,二是讽刺当政者苟且的太*,一味“休”战,不思收复中原。我更觉得,这个“休”还谐音“羞”,国家危在旦夕,不能舍身报国,还在逍遥享乐,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一词双关,既指暖洋洋的春风,又指统治阶层的奢靡颓废之风。“熏”原指在烟或其他气味的烘烤刺激下,不知不觉被浸染的过程。这里同“醺”,是指南宋朝廷自愿沉迷,逐渐失去斗志,*们整天“醉醺醺”的丑恶行径。“游人”在诗人眼中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们,本应是战场上杀敌立功的铁血男儿,却恬不知耻地游荡在临安城内。“醉”和“熏”意义相*,只要当下安稳还可醉,哪管“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宋的图册中,一面是铁骑践踏,一面是盛世繁荣,一面是生灵涂炭,一面是推杯换盏,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和残酷。跨越时空,重游西子湖畔,再读《题临安邸》,*千年前斑斓的影像或许已经隐约黯淡,只见山外依旧青山,游人依然如醉,而今日之“游人”已非昔日之“游人”。

    [阅读全文]...

2022-01-23 17:48:36
  •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翻译(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

  • 解释
  •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85首古诗词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话译文: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解说:

    ⑴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⑵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⑶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⑷直:简直。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品鉴鉴赏: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温州*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不详。《西湖游览志馀》录其诗一首。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

    本期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阅读全文]...

2021-12-28 15:27:37
  • 题临安邸古诗翻译(题临安邸翻译诗意)

  • 诗意
  •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侵,攻取开封掳走了徽、钦二帝(赵、赵桓),北宋王朝遂告灭亡,北半个中国沦陷于金人之手。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在这场民族大灾难中,广大人民和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腐朽的南宋统治集团却奴颜卑膝、屈节求和,他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丝毫也没有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打算。

    林升的这首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诗,以含蓄而辛辣的诗笔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王朝统治者荒淫无耻的偏安生活,代表*对他们作了谴责和抨击,是南宋时代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作。

    这首诗采用情景相生的写作方法,上句写景,下句写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杭州风景的优美和楼房的众多。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青山相叠,江南风光是多么秀美;楼阁之外还有楼阁,房舍鳞次栉比,南宋京都多么繁华。尽管诗人是在如实地勾画临安的景物,这一重叠的诗句却含意深隐: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在这金碧辉煌的楼阁之中,统治阶级正沉缅声色,过着苟且偷安的生活。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以责问的诗句,抒发作者愤慨的情绪。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在敌人铁蹄之下,生灵涂炭,国难当头,你们尽日歌舞,不问国事,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诗人怨忿、痛切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又一次写景,进一步具体描写南宋统治者的丑态,他们整日寻欢作乐,花天酒地,暖洋洋的风把他们吹得醉意沉沉,早把抗御外敌收复失地抛到了九霄云外!第四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又一次抒情,大声疾呼,直抒胸臆,斥责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误国。整首诗揭露深刻,鞭答有力,字句之间吐露出了人民的心声。

    前人提倡“言*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史通》)这首诗语言率直浅*,它所表达的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值得我们细细揣摸的。

    [阅读全文]...

2022-05-12 23:15:59
  • 《临安春雨初霁》鉴赏

  • 春雨
  • 《临安春雨初霁》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赏析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临安春雨初霁》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士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茶盐公事;家居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划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睛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阅读全文]...

2022-06-08 05:56:13
  •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 古诗文
  •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题临安邸

      朝代:宋代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地呈现在我眼前。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游客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他们简直把暂时脱身的杭州,当成了如梦般繁华的汴州!

      注释:

      1、题:写。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3、邸(dǐ):府邸,官邸(dǐ),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4、休:暂停、停止、罢休。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6、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8、直:简直。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腐败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不正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阅读全文]...

2022-03-04 03:46:37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陆游,春雨
  •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感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阅读全文]...

2022-04-25 01:13:02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 句子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 语录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 说说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 名言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 诗词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 祝福
题临安邸古诗腰两边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