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日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日短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节日的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节日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3、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4、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5、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6、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7、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8、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9、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0、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2、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13、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4、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6、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7、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8、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9、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0、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21、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22、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23、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5、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26、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27、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8、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9、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30、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32、立刻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33、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6、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37、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39、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40、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5、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6、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9、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著名度很高,特别是那收尾的一句。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感到色彩缤纷、生机无限的春光仿佛扑面而来,精神不由为之一振。然而对这首诗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真正是应了古人“诗无达诂”之说。
先看古人对此诗的解说。注《千家诗》的清人王相说:“当春之时,风光景物焕然一新,东风荡漾,拂面而来,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皆是春光点染而成也。”(《古注绘本五七言千家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诗写得明白,解也解得明白,而且看得出来在王相眼中这是写景诗。
今人的解读相当深入。《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以下简称“词典”)中说:“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得生动流利,浅显明白,人尽能解。但正是这种浅显明白,将不少人瞒过,引起了人们的误解。晦翁作此诗,其意决不在春光骀荡。诗的首句即道所游在泗水之滨,其地春秋属鲁,孔子尝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掌握之中,晦翁未曾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其实,诗中‘泗水’,乃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晦翁谕人,仁是性之体,仁的外观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深入的解读使得原本浅白的诗顿显深奥了。一首写景诗成了宣讲理学的文字。
再看《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以下简称“大典”):“这首《春日》是妇孺皆知的名诗。从诗的字面意义来看,认为是咏春游之作,也是对的。诗人‘胜日寻芳’,欣赏了大自然的‘无边光景’,于是惊叹于那春色如海的‘万紫千红’。不过进一步考究起来,这首诗还应当有作者深一层的用意。诗中提到了春日寻芳‘泗水滨’。南宋时是金朝的辖区,朱熹根本不可能亲历其地。这样说来,这场春游竟是‘梦游’了。既是梦游必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原来泗水之滨是春秋时代孔子授徒的‘弦歌之地’,是教育史上的‘圣迹’。这首诗第一句表示了对孔孟的仰慕和向往,后三句或有以‘无边光景’、 ‘识得东风’、 ‘万紫千红’喻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最后臻于大成之意”。也是深入的解读,但与上面的“词典”又有所不同:一是对写景诗之说,“词典”认为是误解,而“大典”则认为是浅解(未能体会作者深意);二是“词典”把春光解作圣人之道,是仁,“大典”则认为春光所喻可能是指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臻于大成。“大典”之说以“或”字留有一些余地。
这两典的影响比较大。两典问世后出的《千家诗》注本,关于《春日》的解读大多来自此两典。而此前出的《千家诗》注本,早的如上面提到的王相注《千家诗》,*后的如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张哲永著《千家诗评注》,都是只作写景诗解读。
还读到一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千年霜月千家诗》,作者署名江湖夜雨。其中说:“程颢、朱熹二人写诗,经常把读诗心得写入诗中,说理讲道。这首也不例外,表面上看朱熹是在‘意淫’泗水边的春光,其实他是在讲儒家经典给他带来的欢欣喜悦。此诗其实暗含着这样的意思:泗水河畔的春风啊,吹到我们的心头,吹开了万紫千红的思想之光——孔圣人的教诲啊,如春光一样暖遍了大地,改换了人间——”显然,作者是依据了“词典”而将此诗看作说理诗的。最后作者表示:“朱熹这首诗,只从表面理解还好,深入了解后,‘头巾气’太冲,更让我掩起鼻子来。”这是明明白白地说不喜欢这首诗。
诗无达诂,这是就诗歌而言。若从读者的角度去说,便是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这自是读者的权利。读了众多的解读文字,不免生出一个问题,那些深入的解读是怎么得出来的。可以说这与古人“知人论世”说不无关系。凡作深解者,都是联系朱熹理学大家的身份来说的,有的还着重指出朱熹喜欢借诗说理,并以朱熹著名的《观书有感》诗为证(上面提到的“词典”就是这样)。其二便是借“泗水”的地名做文章。朱熹生活在南宋,其时泗水已在金人掌控之下,朱熹并未到那里游过春,只是想象而已。既然是想象,那为什么不想象其它地方而专选泗水呢?答案自然就是寻找孔学之真理了。
知人论世,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文的圭臬。尽管受到现代诠释学的冲击,但打开今人所编各种解读诗文的本子,可以发现其圭臬地位并未动摇。知人论世者总是企图解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而现代诠释学则认为“作者‘前文本的意图’ ——即可能导致某一文本产生的意图——不能成为诠释有效性的标准,甚至可能与文本的意义毫不相干,或是可能对文本意义的诠释产生误导。”(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4月版第11页)。将现代诠释学的观点说得明白些,那就是解读文本是不需要考虑作者意图的。对这两种观点的取舍(或取其一,或兼取之),自然也是读者的权利。然而,对《春日》而言,问题是,有了“知人论世”这四个字,其深解就确实是朱熹的原意了么?
问题之一,写过说理诗的理学家朱熹,其每一首诗都必须是说理诗吗?这个问题如果要引用朱熹的作品来说明,一是费笔墨,二是仍可能有歧见。所以此处只借钱锺书之语来表示存疑。锺书先生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170页)按锺书先生此说,朱熹的诗并非都是说理诗。
问题之二,泗水当时是被外族占去的地方,朱熹会说那个地方万紫千红,春光无限吗?尽管历史上孔子在那里讲过学,但外族占去了还春光无限,似乎总有些别扭。若是搞个*,说有人歌颂敌占区,那就摊上大事了。这个疑问,直到*来读了《对几个与〈春日〉相关问题的辨析》(《现代语文》2009年2期作者张景顺)才得以解决。原来中国之大,泗水不少。山东之外还有6条泗水。其中有一条在朱熹老家江西省婺源县内。朱熹虽然生于福建、葬于福建,但其祖籍却是婺源县。成年后他曾两度返乡祭祖。据考,朱熹两去婺源,都值草木葳蕤、花团锦簇的季节。由此推断《春日》中的泗水是朱熹家乡之河当更为合理。
思考这两个问题,便觉得所谓深解,似难免穿凿之嫌。而所谓“知人论世”在这里真的可称之为“误导”了。至于那种穿凿之后更声称不喜欢《春日》的解读,实在让人无语。
其实诗歌是一种讲究含蓄的文体。它用极少的文字,写景抒情,讲究的是给读者留下空间。《春日》,就是这样一首普通的写景诗,但它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大好春光的空间。诗人对大好春光作了经典的概括,没有、也不可能、也不需要细细地说出其美妙之所在,这种美妙自然也可能包括自然之外的春光。笔者的观点是,既然作者未明说,读者又何必一定要读死呢?把个人的猜测——作者意图若非作者自己说出,便都是猜测——说成事实,恐怕不是可取的读诗方法。
《元日》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日》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新年来啦!放鞭炮啦!噼里啪啦!真快乐啊!”小孩子们一边笑着说,一边争先恐后地从门里挤了出来,手里还拿着几个鞭炮。他们来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几个小男孩胆小地说:“我们不敢点鞭炮,怕鞭炮把我们给炸着了。”这时,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看起来比那几个小男孩岁数大一些的男孩快步跑上前去,一把接过鞭炮,骄傲地说:“你们都不敢放,我来!让你们看看我的厉害。”说完,就把鞭炮竖着放在了*整的地上,接着划上一根火柴,最后点燃鞭炮的引线。只见他的腿一前一后蹲成了马步,把手伸得长长的。“哧”的一声,鞭炮被点燃了。那个大男孩立刻捂住了耳朵,后退着跑到了墙边。其它小孩子也跟随着大男孩来到了墙边,捂住耳朵,生怕鞭炮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到自己。有一个小男孩竟然吓得躲进了家里,在狭窄的门缝里观察鞭炮的动静。“啪——”,鞭炮炸响了。就这样,人们在 “噼噼*”的鞭炮声中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此时,大人们正一边畅饮着屠苏酒,一边聊着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一位老公公抹抹了嘴,说:“今年我的收成可好了。*日里既养家禽,又种庄稼,虽然十分辛苦,不过并没有白干!不管怎样,一家人在一起,丰衣足食,就很幸福了。”说完,又拿起一杯酒,“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她嚷嚷着让爷爷给她喝一口屠苏酒。老公公面含微笑,爽快地答应了。谁知她刚喝了一小口就皱着眉头说:“爷爷真讨厌,你说过酒不苦的,怎么会这么苦呀?你撒谎!”旁边的叔叔和爷爷都大笑了起来,他们的欢笑声回荡在空中。
旭日的光辉普照大地。吃过饭后,家家户户都参加到了贴春联的大队伍中。全家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任务,妈妈在厨房里做浆糊。浆糊做好了,家里的“顶梁柱”——爸爸出马了,只见他拿着凳子,来到大门前,轻轻地撕下旧春联,又在大门上刷上浆糊。小孩子一见,赶紧递上新春联。爸爸就小心翼翼地贴上新春联。看着工整、喜气的春联,人们的脸上漾起甜美的笑容。
新年是美好的,新年是快乐的,新年是喜气洋洋的……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过新年的快乐吧!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明日歌古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明日歌古诗
《明日歌》
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
注释:
1、复:又。
译文:
1、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取我的《明日歌》。
2、明日又是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虚度年华,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不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也会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简析:
这首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歌的伤感句子。
春日是美好的,关于它的诗也有不少,以下是较为有名的两首
春日
宋代: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像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惹人怜爱。
注释
1.选自《淮海集》。 秦观(1049~1100),宋代家,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2.丝:喻雨。
3.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4..霁(jì)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5.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6.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
7.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创作背景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背古诗日记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古诗日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下午,我把《人文经典》上的25首古诗都背了。的记忆力极差,要背这么多古诗可难了。
有些古诗虽然都背过,但有好多都记不得了。背古诗肯定是从第一首开始背,我从《敕勒歌》一直背到了《独坐敬亭山》。第一首和第二首是最简单的,这两首诗最多两分钟就可以背掉;背着背着越背越难,当我背到的14首《池上竹下作》的时候,头越背越大,这首诗刚开始背第一句的时候挺好背的,到第二句就忘了,想看一眼就等于没背,唉,只好卷土重来,不知读了多少遍才背掉了,都怪这记性;我背,我背,终于就剩两首了,倒数第二首我记得以前还背过的可现在背不起来了,我死命的读,就在我即将放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我终于会背了;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首《独坐敬亭山》了,其实这首诗蛮简单的',可是我总把“孤云独去闲”背成“孤舟蓑笠翁”。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老久我才将这25首诗背完。
做什么事都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精神,不然将会一事无成。
儿子在背《中华诵》上的诗篇,说实话,好些诗歌我都不会背,但是我会让儿子给我背一下,我会明确的告诉他我不会背,他就会说:“哈哈,我就会背。”他在那一会就背完了,小孩子的记忆力真的太好了,他所学的东西,基本在学校就背会了,很少在家里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这样吧!所以加强背诵,这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他说:“妈妈,老师明天要考《望庐山瀑布》、《绝句》、《曾光贤文》,我今天得好好背一下。”对《绝句》的后两句他不太熟悉,他爸说这首诗写的有矛盾,一会是翠柳,怎么一会又是雪,怎么又是东吴。儿子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我想是因为他压根就没理解诗的意思只是背,我说:“不矛盾,这是初春和冬末的时节,*原上天气暖,春天来的早些,高山上冷,春天来的晚些,江面上停着要到东吴去的船只,这并不矛盾。”儿子听完了,哈哈大笑。他高兴的去背他的古诗去了。
当他告诉我某某同学已经把后面的古诗也被会的时候,我告诉他,那不是因为别人聪明,而是因为别人比你花的功夫多,你要是花了功夫也可以的。谁优秀,不是因为谁聪明,而是因为努力。
元日古诗的诗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元日古诗的诗意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大家都在搜索关于节日的古诗,那您没走错地方了。51句子网这里有最全面的关于节日的古诗。上到元旦,下到腊日。都有关于节日的古诗,请慢慢欣赏。
1.寒食节
寒 食
[唐]杜 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简析】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时年诗人在成都浣花溪。寒食节,诗人外出赏景。前四句写景,一派宁静田园风光;后四句写人, 农家待客一片热诚。全诗表现了诗人和村邻田父间亲切、随和的关系。
2.中秋节
中 秋 觅 酒
[金]宇文虚中
今夜家家月,临筵照绮楼。
那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
感激时难遇,讴吟意未休。
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
【简析】
从诗中忧思之深广来看,当作于留金之时。前四句作者以家家团圆对照自己的孤愁,后四句更步步深入内心深处。“感激时难遇”,说明作者触景伤情之余内心激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又感到时机未到,只好将内心的忧闷吟而为诗,吟诗犹感不足,于是 “觅酒”绕愁。“千斛” “百年”极言内心忧愤之深、之久,这就绝非一般乡愁,而是寄托了作者对时局、对故国的深深忧虑。
3.重阳节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儿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简析】
据《唐诗纪事》卷八记载,此诗系作者任新都尉时登览玄武山和友人之作。古俗,重阳举家登高,寓天伦之乐于郊游赏景之中。 而作者蜀中登高,与家乡相隔万里,故而乡思无限。“归心归望积风烟”一句,极写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失落感。此行,作者又系和友人一起,同系他乡客居,因而“万里同悲”。“他乡共酌金花酒”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无可奈何之余强自互相安慰的心情,更从反面增强了思乡的感情色彩,因而很能激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蜀中九日
[唐]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今巳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简析】
作者二十岁时入蜀游历,前后约两年,此诗即作于蜀中。佳节本易引起乡思,眼前又恰在“望乡台”,自然更触物伤情了。作者从正面起笔后,下面三句都从反面着墨。登高饮酒,本是为赏景助兴,作者因客愁难排,却联想到这仿佛是专为他饯行的送客酒。晚秋的天空常见到大雁南飞,看不到雁是反常的,而诗人却从这反常中联想到“南中”太苦,连北方的大雁也不肯来。这些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从而增强了全诗思乡的色调,在构思上颇有 特色。
端午节诗句
1、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2、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3、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4、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6、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9、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0、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1、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12、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4、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6、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7、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9、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2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25、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6、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28、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春节诗句
1、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2、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3、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4、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5、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6、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7、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8、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11、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12、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3、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14、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1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6、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7、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9、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0、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21、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古诗春日的诗句
《春日》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春日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春日》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春日》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关于“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其实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嫌日短的古诗
形容日短的古诗
白日何短短的古诗
古诗元日的短句
日月的古诗简短
最短的节日古诗
带日字的简短古诗
关于节日的古诗短
春日的古诗的诗意短
有传统节日的古诗短的
著名的日语古诗短语
关于生日的诗句古诗短
写关于夏日的古诗短诗
元日古诗诗意的短文
春日苦短的古诗词
夏日风景的简短古诗
描写夏日的简短古诗
有关日出的古诗和短文
关于节日的古诗短一点
孩子生日的简短古诗
古诗的生日祝词简短
关于传统节日的短古诗
夏日登盖亭古诗短一点的
描写日出的古诗和短句
早上日出的古诗短句
有传统节日的古诗短片
描写节日的古诗短一些的
关于节日的诗句古诗简短
日系短句
男友生日送的古诗短语
带忆字的古诗题目
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手法及作用
古诗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拼音
形容最美好的相遇的古诗词
有关劳动的古诗小学
内心孤独彷徨迷茫的古诗
适合宝宝听的古诗
张载写的登成都白菟楼的古诗
中台地的古诗
播放亭亭姐姐的古诗
给我播给我播放除夕的古诗
形容猫狗和谐相处的古诗
描写塞外边关的古诗体现诗中有画
初中怀才不遇的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的由来
给心上女人道歉的古诗词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整首诗
适合初中生朗诵比赛的古诗文
写秋天思念家乡的古诗
为家庭付出的古诗
古诗中的雨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望庐山瀑布古诗中的景点
纷飞在古诗词里的大雪
古诗仲夏的诗配画
描写春天和鸟的古诗
关于古诗长歌行的故事
张晋除夜的古诗
大班幼儿园古诗清明的教案
描写春天青杏的古诗
含有阡墨的古诗
辞旧迎新感慨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