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书五经的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四书五经的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四书五经的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四书五经的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四书五经名句
名人名句不追求句子很好听,但是它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深深的含义、深刻的哲理,它能教会我们各种做人道理。它让人一生受益,终身难忘,奉为座右铭。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四书五经名句,欢迎大家参考!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五经名句
《诗经》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尚书》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礼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春秋》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书五经名言名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章*民。*民昭明,协和万邦。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6、若网在纲,有条而紊。
7、为山九仞,半途而废。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9、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
10、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1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14、满招损,谦受益
15、民惟国脉,本固邦宁
1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17、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18、若火之燎于原,不行向迩,其犹可毁灭
19、无侮老*,无弱孤有幼
20、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21、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2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23、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24、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足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行逭
26、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27、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28、若抬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29、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30、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31、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32、惟事事,乃其有备,早为之所
33、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34、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35、貌日恭,言日从,视日明,听日聪,思曰睿
36、立德务滋,除恶务本
37、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38、不矜细行,终累盛德
39、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40、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气无常,惟惠之怀
41、为善差别,同归于治;为恶差别,同归于乱
42、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43、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44、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45、尔身克正,罔敢弗正
1、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
2、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
3、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四书五经名言名句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10、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1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四书五经名言荟萃
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5、不迁怒,不贰过。
6、君子周急不继富。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11、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1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4、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1、所谓*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22、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2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24、君子务本。
2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3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37、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3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0、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4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4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4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6、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4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8、君子**之美,不**之恶。
4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书五经是哪个朝代的
四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的书籍。那么四书五经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详细内容!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我们今天把儒家学派的经书统称为十三经是源于南宋时代,而在之前又分几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经书有不一样的说法, 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士礼>,晋朝时始称<仪礼>,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周礼>和<礼记>。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唐以后都列入经书。
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书,<春秋>本是鲁国史书,我们称春秋一般是指它的注解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
四书在先秦前就存在的`,当时尚无四书之说,其中<论语>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孟子>是记述旧*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而<大学>与<中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时,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并且和<论语>、<孟子>合编为一套丛书,作为学*儒家经典的初级入门教材,叫做<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也叫四子书,此外还有个别称叫“学庸论孟”。
另外,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礼、乐,时称为四术,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代史课,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后人称之为“六艺”,也叫六经。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
而所谓国学中儒学的十三经一说,则是在唐朝的科举发明以后,前面提到的礼分三礼,春秋分三传,分开计算则是九经,唐太学里作为标准的经文由前九经再加<孝经>、<论语>、<尔雅>,最后到宋朝时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经书,共十三种,以后再没增加,但十三经名字的由来更晚,大致在明朝汇刻<十三经注疏>和<十三经古注>才正式有了现在通用的十三经之说。
最后提提尔雅,该书实际上是汉朝人在战国时代学者们积累的训诂资料的基础上编定的一部按意义分类解释的古典字典,因为对读古经(严格意义上讲,*人一直在读古书)很有帮助,所以被尊为经书。
古代有个对子: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其中风指国风,诗经的一种,雅是大雅小雅的统称,颂也诗书中的一种载体。关于此节,将在以后论及对联的艺术一节谈及。
四书五经六艺七略、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四书五经六艺七谋八略、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上古三大奇书大全。
周星驰的名句: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四书五经六艺都是儒家经典的称呼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宋代理学家们自认为是孔孟的真正传人,但实际上却**了孔孟的学说。非但如此,他们还从佛家、道家那里偷来了很多东西,但却不但不承认,还大肆攻击佛家、道家,实在是非君子所为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致使*传统文化从那时起发生了严重的蜕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实在是罪莫大焉!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作为学术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东汉儒者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为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时所授六艺,所以此六艺即儒学最早的教材!相传它们都经过了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因此,六艺就变成了五经!
“四书五经六艺”具体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六艺”的智慧和科学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四书五经”包括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内容,涉及到*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方法与中心体系,其内容构成了儒家这一三千年来*社会主流同志思想的精华与真谛。其语言则千锤百炼,字字如金,是千百年来代代 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无论是在*思想史还是世界思想史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社会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里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那么,我们现在为何也要学*四书五经呢?
国内目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重在文化的教育培养,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文化和智慧是有本质区别的!国学的断层缺失,使我们损失了很多很多无形中的财富和智慧!这就是为何有些高学历的高智商的人去给低学历的人打工,因为低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有智慧,智慧是要靠自己感悟领悟的!西方重逻辑思维,东方重悟性也正是此现象的体现!那么四书五经的人生智慧在哪里呢?
人从本性上说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人亲和是人的幸福之重要来源,人总要归属于某个群体,被群体抛弃是人生之大不幸。儒家先贤们始终关注的就是这种伦理幸福,或者说是关注亲和感和孤独感的辩证关系。诵读体悟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我们客观合理地对待社会和自然,从容愉快地面对人生,使我们在生活和学*中少遇障碍,多得肯定。这对我们追求幸福,追求幸福的成长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幸福了,我们这个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和谐了,我们的教育就更加成功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诵读、积累这些经典之后,如果再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体悟思考,这对我们在知识和德行上的精进是大有帮助的。为此,我们需要对“仁、义、理、智、信”做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内涵就是对他人的亲善与关爱。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爱人即关爱他人,要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同类,设身处地去爱护,并且是不存私欲,不求报答。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仁具体表现为忠、恕。孔子弟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宋代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尽心尽力,恕就是由己而推及人,是如心,将心比心。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忠是由人而诉诸己,恕是由己而推及人。忠是积极意义的恕,恕是消极意义的忠。
儒家推行仁道先从孝入手。《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儒家之仁道观念,是建立在人之自然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孝的基本含义是赡养父母,但只是一般地赡养,还不是真正的孝。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养,而是内心是否保持着敬爱之心,若无敬爱之心,则为不孝,则为不仁。
二、义者宜也
《中庸》提出“义者宜也”的主张,韩愈的理解是“行而宜之之为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之为人,并不在于人有知觉、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不该做的标准就是所谓的义。如果说仁的对象是指向他人,那么义的对象则完全指向自身。汉代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仁是对于他人的关爱,而不是爱自己;义是对于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对于他人的要求。
三、礼者,人伦之规也
社会成员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之和就是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作为人,应当严守自己的人伦操守,不仅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要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到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严格遵循人伦操守,即是严格依礼做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学为好人”,也叫“**”。
四、智者,是非之心也
智是关于是非的观念,而不是我们理解的智慧。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在儒家看来,人天生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儒家将其称作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为人所共有,非圣贤所独具。为学的工夫,主要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将这种本有的良知、良能发扬于外,用于事父,则是孝;用于事君,则是忠;用于与人交往,则是仁与信。
五、信者,践言也
信是不折不扣地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孔子提倡“言忠信,行笃敬”。忠侧重于内,信侧重于外。忠是尽心尽力。但你是否尽心尽力他人并不知晓,只有自己清楚。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日三省其身,第一省是忠,第二省就是信。信是要见之于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讷于言”就是重承诺,所谓“敏于行”即是强调行为上迅速按照自己的承诺去做。
“仁、义、礼、智”被孟子当作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宣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有四体,是人之为人的外在表征,人之有四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无此四心,不仅不是君子,甚至是不是人都值得讨论。所以孟子进一步强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汉代之后,“仁、义、礼、智”以外,又加上了“信”。《说文》解释,“信,诚也。”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可取得他人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汉代以后,“五常”既备。五常之外,还有“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信条,但都是在“五常”基础上的发展和演绎,只要做到五常,其余则不在话下。而所谓五常者,即人性之常也。按照五常的思想和原则立身行事,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欧阳修曾言“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从本质上看,儒学的本质性特点是对于伦理与道德的重视。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合理方式,道德则是做人该有的原则规范。伦理与道德破灭,人生不仅将一团混乱,而且将产生严重的失落与空虚。“仁、义、礼、智、信”则是其伦理和道德规范的的精髓,是我们立身处世的信条,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的大智慧,而我们对待这些智慧的态度则应当是:
博学之,慎思之,善取之,谨行之。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必读)
第1部 《论语》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第2部 《道德经》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3部 《庄子》 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第4部 《孟子》 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第5部 《墨子》 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
第6部 《荀子》 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第7部 《韩非子》 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
第8部 《孙子兵法》 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9部 《左传》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10部 《楚辞》 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
第 11部 《吕氏春秋》 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
第12部 《史记》 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 《汉书》 班固 (东汉32-92)
第14部 《论衡》 王充 (东汉27-约97)
第15部 《嵇康集》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
第16部 《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
第17部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
第18部 《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
第19部 《六祖坛经》 慧能 (唐代638-713)
第20部 《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
光之四书的读书笔记汇总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光之四书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贫穷的村长大的林清玄对人生感觉是,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喝茶饮酒都能品出哲学的他,对阳光更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颜色,语言看似随意,但是独具匠心,将阳光本色的失落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啊,这样一想,阳光却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法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本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熟知*文学的人应该发现,*的诗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阳光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阳光下呀,令人战栗,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辉煌。
在他笔下,阳光拥有香气。你是否留心过,夏天刚在太阳下的衣服总有一股味道。其实,那就是阳光的香味,如此的沁人心脾。作者笔下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使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心痛。闲暇时,不妨在阳光下深呼吸,你闻到的不仅是阳光的香味,也是都市人所没有的嗅觉。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味道。文中所例举的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正是因为有了阳光,才使它们的味道特别美味。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们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但它们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当我们走进草药房的时候,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但在从前,无一不是经过阳光凝结而成的。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具备敏感的舌头,能辨别出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令人齿颊留香。
在他的笔下,阳光可以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从埃及到中欧诸国,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柔,或细腻,变化万千。一个没有触觉的人,他是体会不出阳光的触摸时的真切。也体会不出花鸟虫鱼,草木山河的快乐。
只要真正地面对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一语道破了现代文明的狂妄。林清玄以一贯清澈澄清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他的情感犹如无波之湖中偶投一块小石,而微微泛起的涟琦,静而不死,动而不喧,生机蕴涵,让疲惫不堪而感官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的都市人得到一丝心灵的慰籍。
这几天,雨如断线的珠子般一窜窜地落到率绿叶上,水池里,花瓣中,弹跳着又消失。洁净的雨珠拂去了我们心灵上的尘埃,清凉的雨丝一下子就把人们的心牵引到了大自然中,世俗中的喧嚣,名利都随着雨珠的弹跳而销声匿迹。心中竟是自然地香馨。
在这样宁静,舒雅的环境中,情思完全与自然融到了一起。想起前些天读过的林清玄的.《光之四书》,心中不禁对自然中“光”的遐思也飞扬了起来。
阳光在林清玄的眼中有色彩,有味道,有香气,有触觉。晒了阳光的谷子就格外香,晒了阳光的鱿鱼就格外鲜。在他的眼中,阳光还有狂野,温和,柔腻的区分,多么神奇的阳光!这些似乎是我们*时不曾发现的。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这并不神奇,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中退化了”,“盘中的阳光之味在时代的进程中似乎日渐清淡起来。”“只有手的触觉,而没有心灵的触觉。”
我理解了作者的所言之意。正如我现在所处的气氛——在一片清新自然的雨气中,我敞开了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去感知自然地气息。所以我能不失古人的天性。而如今的人们生活在刚筋水泥中,忙碌与工作,身心都已被城市化,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去感知自然的气息呢?在城市的生活中,冥冥之间,生命的某些天性已被岁月所磨噬……
前几日的早晨,爸爸从水桶中捞出一只倒霉的老鼠,准备训练小猫吃老鼠。可不曾想到把小猫放到那奄奄一息的老鼠身边时,小猫只是不在意的瞥了一眼,就转身逃脱了。它蹲在远处舔着手抓,生怕老鼠脏了它的手。爸爸生气把猫拎到老鼠旁,按着他的头,说:“吃!*时给你吃惯好肉,连你老本行都不干了啦?”小猫痛苦地闭着眼扭动着身躯。倔强的小猫就是不肯吃老鼠。“算了,把它送走。捉只野猫!”爸爸松了手,摇摇头,无奈地说:“这就是娇生惯养的结果!唉——想当年,我小时候那只猫捉老鼠!现在人过上了好日子,连猫也不捉老鼠,吃上高档肉了!天性都变啰!真是白养。”小猫悲叫着逃到角落里了。我咀嚼着爸爸的一番话,突然发觉人类有何尝不是呢?曾经猫捉鼠,人吃老南瓜;曾经猫不嫌鼠,人也不嫌苦。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着,那身上都是一块块饱满的肉,那一颗颗心都是朴实得如黄土般的心。如今呢?此猫非彼猫,此人非彼人。人猫都过上了都市化的生活,那身上的肉都是一丝丝嫩肉,那一颗颗心都复杂得如散乱无头的线团。
这都是长久生活在都市中造成的。但当我们静一静,聆听窗外的自然之声,如我现在这般恬静之时,我们会闻到阳光的芳香,听到虫蚁的话语,触到绿叶的清凉,心头的烦线乱丝也会在这渐渐沥沥的雨声中,慢慢自动消解,沉重的身体也会突然如这雨丝般轻盈,徐徐地像要飘飞入天空,山谷,树林……
光之四书,收于林清玄散文,这四篇文章分别是是借光线来反省人性的沦陷,城市的进步所致人对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对于自然的漠视,第四篇是对阳光的忽略。主体是人与太阳所代表的自然,以人为,和谐社会,台湾的作家大多有这良知,能够对人有所关怀,私以为这才是作家之本。
“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社会在进步各种表层上所显示的迹象的特征都在说明这个社会亦或是民族正在进步,朝着一个他们所认为的理想的目标行进着,可能不得以实现,但现实是行进着就好。光鲜亮丽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兴,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会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虫残骸,是的我说的是人们日渐缺少的作为一种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与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会人们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怜。“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轻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对于蝴蝶的印象无非是这些,活力。这是指人吧我想,苍白没有血色,人怎么可以这样呢,但现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可以申辩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实人,从内而至外。只是想让蝴蝶恢复亮丽与血色而已,他选择了铅墨这条路,执意行走到底,义无反顾。
孔子读《易经》太过勤奋,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都断了,还衍生出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治学,当学孔圣人。
1、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诗》
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诗》
7、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1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3、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清明》
15、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
——陆九渊《读书》
16、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二首》
18、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9、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翁森《四时读书乐春》
20、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陆游《读书》
21、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谢逸《送董元达》
22、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孟郊《劝学》
23、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赵恒《劝学诗》
快。
。
。
。
。
。
悔也。
—说文宜无悔怒。
——《诗·大云汉》此讲之悔也。
——《战国策·秦策》悔不杀汤于 夏台。
——《淮南子·泛论》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
——《史记·屈原列传》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左传·隐公十一年》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悔其随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
――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己为有悔。
可以无悔矣。
2.又如:悔亲(因反悔而废弃婚约);悔谢(悔过请罪);悔心革命(痛改前非);悔悟心行(反省思想、行为);悔尤(悔恨与过错)
名言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道矣。
(第一章)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
(第二章)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
(第二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第三章)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三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三章)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第十一章) 所谓*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第十四章)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第十六章)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第十六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第十七章)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
(第六章)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
(第六章)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十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二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贫而无谄,高贵无骄。
(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挚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乎
《学而》君子务本。
1、苦尽甘来。
2、至死不懈。
3、悬梁刺股。
4、铁杵成针。
5、水滴石穿。
6、鸿鹄之志。
7、鱼跃龙门。
8、积极进取。
9、浩然正气。
10、奋发超越。
11、勤能补拙。
12、心志要坚。
13、成就梦想。
14、直冲云霄。
15、历世磨钝。
16、扶摇直上。
17、青春无悔。
18、鞠躬尽瘁。
19、适者生存。
20、铁杵磨针。
21、志在千里。
22、再创辉煌。
23、学无止境。
24、青云直上。
25、奋发拼搏。
26、笃学不倦。
27、奋发有为。
28、志得意满。
29、一路向前。
30、不进则退。
31、拼命奋斗。
32、抬头挺胸。
33、勤学苦练。
34、力学笃行。
35、永不停息。
36、斗志昂扬。
37、超越自己。
38、生生不息。
39、艰苦奋斗。
40、正视困境。
41、志在四方。
四书五经的名句
四书五经名句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
四书五经中的名句
四书五经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名言
四书五经里的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经典名句欣赏
关于四书五经的古诗词
描写四书五经的古诗词
四书五经中带航的古诗词
四书名句
古诗的五经是谁
古诗中属于四书的是
古诗中的五经
五轮书名句
书法五言名句
龙族五经典语录
古诗中不属于四书之一的书是
下列古诗中不是四书之一的是
书法五字名句
书法四字名句
书法常写的五字名句
朝九晚五经典台词
周五经典祝福短信
诗经五字名句
书法常写的四字名句
了凡四训经典名句
诗经四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