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其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其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其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其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邶风·谷风》:“**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
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赋。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风雅颂各多少篇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诗经中风雅颂各多少篇,欢迎阅读查看。
风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拓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扩展阅读
何谓“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诗三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四家诗:指汉代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和联系: 从广义上讲,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3月14日15:07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从广义上讲,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总之,靠制度制约体制与机制,同时,体制与机制又对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制的划分:
从机制运作的.形式划分,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第二种是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种是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
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一起来看看吧。
风雅颂 一般是按照功能来划分的
风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
风又分十五国风 这是按地域分的
雅分大雅小雅是按音乐布局分的
颂分三颂:周颂、鲁颂、商颂 分别是周、鲁、商的颂歌 歌颂周鲁商的祖先的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诗经“六义”简介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赋、比,较清楚,兴有疑问,后人分歧很多,没有定论。刘勰“风通而赋同”,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比和兴,历代解释很多,有三种学说: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风雅颂就是一种艺术手法,运用不同形式让人理解的有所不同而已,就是现代的对比,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导致艺术风格的差异,后来逐渐形成各种文学流派。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有趣的诗体
叠字诗
层层套套绮罗衫,正正方方披锦肩。
燕燕莺莺音带笑,盈盈款款步生莲。
丝丝语语凤凰柱,缕缕声声鸳鸯弦。
久久长长无限意,和和美美一生缘。
顶针诗
每一句的最后4个字又作第二句诗的`开头4个字或3个字。14个字的2句话,能演变成28个字的4句话,这就是“顶针诗”。
探君归来步缓慢,来步缓慢醉梦微。
醉梦微醒鸡报晓,醒鸡报晓探君归。
四时花影上窗纱,
影上窗纱笼晚霞。
纱笼晚霞烟照暖,
霞烟照暖四时花。
半字诗
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弯半月轮。
一字诗
一瓣心香一瓣荷,一泓秋水一泓波。
一池碧叶一池影,一路风光一路歌。
嵌字诗
【三】语【三】言【三】字经,
【月】圆【月】缺【月】长明。
【桃】红【桃】绿【桃】含笑,
【花】谢【花】开【花】舞风。
复字诗
月缺月圆月高悬,
月暗月明月似盘。
月亏月盈月有信,
月清月淡月中天。
同头同心诗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回文诗
石山染痕苔青青,
绿水春荫柳啼莺。
池荷生叶红莲碧,
溪流泛舟轻拂风。
注:顺着读,倒着读,都可。
风拂轻舟泛流溪,
碧莲红叶生荷池。
莺啼柳荫春水绿,
青青苔痕染山石。
宝塔诗
花,
细蕊,奇葩。
香满室,缀天涯。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古诗中含风的诗句》,愿对您有所启发。
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7、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8、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12、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
1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17、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18、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9、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2、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23、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25、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28、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9、夜深风竹敲秋韵。——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
3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3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3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5、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36、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37、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40、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
41、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4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4、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4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49、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0、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保密工作是指为达保密目的而采取一定手段和防范措施等。大部分的保密工作都在*重要机关中进行,各种资料,文献都有一定的保密级别。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关于我国保密工作的体制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密工作体制
我国保密工作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党对保密工作的统一领导,也称为党管保密原则。
领导体制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各级党委(党组)负有保密工作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以及决策领导职责;
二是中央保密委员会是*统一领导党政军保密工作的领导机构,各级党的保密委员会是党管保密的专门组织,在本级党委(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本级党委(党组)负责;
三是各级党的保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保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与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本级党委保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又是主管本行政区域保密工作的*职能部门。
我国保密工作管理体制主要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组成。
管理体制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
二是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的保密工作;
三是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本系统的保密工作;
四是各级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密工作机构或指定人员,管理本机关、本单位保守国家秘密的日常工作。
保密制度
1、保守国家秘密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每位国家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遵守保密守则,按照《保密法》规定程序依法办事。
2、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该说的秘密,绝对不说;不该问的秘密,绝对不问;不该看的秘密,绝对不看;不该记录的秘密,绝对不记录;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不在私人通讯中涉及秘密;不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亲友面前谈论秘密;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地方存放秘密文件、资料;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局传达秘密事项;不携带秘密材料游览、参观、探亲、访友和出入公共场所。
3,建立健全收发文制度,各科室要有专人负责履行文件登记、管理和清退工作,发现属于国家秘级文件资料丢失、被窃、泄密时,必须立即报告,及时追查,力挽损失。
4,各部门年终清退与本部门无关的并无保存价值的文件和一些刊物,必须进行销毁或碎纸处理,不得擅自出售。
5、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对秘密档案材料应严加管理,严格传递、借阅手续,如需借阅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在档案阅览室内查阅,不准带出档案室,不准摘抄;档案人员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利用范围,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6、计算机房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入机房必须进行审批和登记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计算机的应用管理。凡秘密数据的传输和存贮均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录有文件的软盘信息要妥善保管,严防丢失。
高一历史《夏商西周的政治体制》知识点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夏商西周的政治体制》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古代第一个国家*。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宗法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
(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教师节,这些诗句送老师。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释义:从古至今求学的人都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佚名《教师颂》
释义:在一日日的辛勤工作中,老师的黑发渐渐变得斑白。一只只粉笔无言见证了老师兢兢业业的每一个春秋。
3、“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佚名《板书有感》
释义:小小的黑板就像半亩方塘,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就得确保源头的清澈与不竭,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呕心沥血地为学生们努力和付出,用心培育每一棵新苗。
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清·郑板桥《新竹》
释义: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依靠老竹的催生和滋养。纵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也离不开老一代人的扶持和栽培,莘莘学子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
5、“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六》
释义:当我们享用果实时,应该感谢树的付出;饮用甘泉时,当想到水的源头来自何方。这告诉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
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
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雅是指
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其中
古诗的体制为风雅颂其中颂是指
古诗中的风雅颂
古诗风雅颂中的
风雅颂的古诗
古诗中的风雅颂中的风
古诗中的风雅颂中的风是指
古诗中风雅颂中的风指
古诗风雅颂中的婚礼
古诗风雅颂的风又指
古诗风雅颂中的风指的是什
有关于风雅颂手法的古诗
朱熹的古诗全都是风雅颂吗
古诗的体质称为风雅
古诗中的风雅是指
古诗词中的风雅之乐
表达对体制失望的古诗
风雅的古诗句
风雅的诗句
风雅透骨的古诗
闹中取静独风雅的诗句
风雅生活的古诗
意蕴风雅的古诗
卖弄风雅的古诗
比较风雅的古诗
蜀风雅韵的古诗题
附庸风雅的古诗
关于体制改革的古诗词
端午祝福语四字成语
男生十八生日祝福语
同学婚礼去不了祝福语
2017年冬至祝福语
小孩生日祝福语简短
父母中考加油祝福语
有关鱼祝福经典语句
同学60岁生日祝福语
母亲六十大寿祝福语
中秋祝福大全
送学姐的祝福语
重庆方言祝福语
教师节祝福语古典
宝贝儿子生日祝福语
适合端午节的祝福语
生日祝福歌格格歌词
离婚后祝福对方的话
姐姐结婚祝福语简单
哥哥搬家祝福语大全
中年长辈生日祝福语
男孩十七岁生日祝福语
祝福最后一段赏析
儿童生日祝福词
教师节英语祝福语大全
六一儿童节同学祝福语
姐妹们相聚祝福语
祝福小孩子的四字成语
众星送三八妇女节祝福
老妈生日祝福语图片
祝福别人升职的话语
为中国祝福舞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