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关于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1) 语录(2) 说说(10) 名言(529) 诗词(265) 祝福(2) 心语(298)

  • 描写襄阳的诗词

  • 文学
  • 描写襄阳的诗词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原腹地。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描写襄阳的诗词,欢迎大家浏览。

      游*池

      (清)肖良有

      *家池上酒,岘首山头泪。死后千年思,生前一日醉。

      郢城西楼吟

      (唐)张继

      连山尽处水萦迥,山上戌门临水开。珠帘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

      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闻江清。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

      (宋)欧阳修

      晴发霜后若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

      金壶姿洒毫端墨,玉麈交挥*上风。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

      襄阳歌

      (唐)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煞山翁醉似泥。

      鹭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

      金鞍骏马唤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龙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襄王云雨今何在,江水东流猿夜色。

      送李尚书赴襄阳

      (唐)韩愈

      帝忧南国切,改命付忠良。剑挂星摇动,旗分兽簸扬。

      五营兵转肃,千里地还方。控带荆门远,飘浮汉水长。

      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纵猎雷霆速,观棋玉石忙。

      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宝贵由身致,谁教不自强。

      登襄阳城

      (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襄州春游

      (唐)皮日休

      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等闲遇事成歌咏,取次衡筵隐姓名。

      映竹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岑牢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襄阳乐

      (唐)郑锡

      春生岘首东,先暖*池风。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

      渚边游汉女,桑下问庞公。磨灭怀中刺,曾将示孔融。

      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

      (宋)欧阳修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清汉滨。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嵋。

      罗纤丽药物珍,枇杷相桔荐清樽。磊落金盘烂,槎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锦苞玉荀味争新,风杯花发南山春。

      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瓦碧鳞鳞。岘山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云云。

      夕阳返照白鸟群,*桑柘杂耕耘。文王遗化已寂寞,千载谁复思其仁。

      荆州汉魏以来重,古今相望多名臣。叹尔乐哉襄阳人,道旁白发扶幼孙。

      远迎刘侯朱两轮,刘侯年少气甚淳。诗书学问若寒士,樽俎笑谈多佳宾。

    [阅读全文]...

2021-12-30 07:32:09
  • 有关羊的诗句襄阳歌

  • 有关羊的诗句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

      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麹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

      *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

      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阅读全文]...

2022-01-19 16:11:05
  • 登襄阳城诗词

  • 登襄阳城诗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襄阳城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古诗原文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译文翻译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解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池:汉侍中*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称为*池。

      创作背景

      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在今越南境内)。《登襄阳城》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经过襄阳之时。

      诗文赏析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池风景异”,*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凿齿的故居,*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阅读全文]...

2022-04-16 09:48:08
  • 襄阳四*际学校简介

  • 学校,幼儿
  • 襄阳四*际学校简介

      襄阳四中是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是军校国防生的优质生源基地,是国家田径队、排球队、水上运动队国家高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襄阳四*际学校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简介

      襄阳四中创建于1954年9月,1978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2001年被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学校,2008年在全市率先通过省级示范学校复评,2015年再度被授予*百强中学称号,2016年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以优美的校园、齐全的设施、文明的校风、雄厚的师资、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古城襄阳的璀璨明珠,襄阳教育的闪亮名片,培养精英人才的沃土,省市高考状元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襄阳古城内,占地*300亩,建筑面积20万*方米,分三大校区,下辖高中部、体育部、义务教育部、国际部和襄阳四*际学校。所有教室装配全国一流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高中部全部教室均装有空调,校内有15间设备达教育部一类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藏书达16万余册现代化图书馆,有两个400米标准跑道的全塑胶田径运动场、两个建筑面积达7600*方米的多功能体育馆。学生公寓全部安装有空调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学生食堂是襄阳市教育系统唯一的A级食堂。高中部内的樱花大道、香樟大道、紫藤花园等,不仅是校园内的风景线,而且是襄阳市民的观赏点,每年樱花盛开时节,数十万市民畅游校园。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个师德高尚、专业精良、无私奉献、成就卓越的教育家集群:现有专任教师570余人,在岗正高职称教师1人,特级教师11人,隆中名师17人,高级教师260余人,100多名教师先后获国家、省级表彰和奖励,100余名教师成长为襄阳市各学科教研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和教学标兵。

      襄阳四中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长期为学生配送“德育套餐”,秉承“成就最好的自己,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办学理念,实践“以人为本,普遍激励”的管理理念,坚持“教师至上,学生至上,质量至上,规则至上”的工作标准,注重人文熏陶,激发内生活力,“凡事有章可循,凡事科学民主,凡事有人担当,凡事追求完美”,努力营造“和谐儒雅、大气大志、高尚高贵”的校园文化氛围,奋力创建“全市一流、全省一流、全国一流、世界一流”的名校。率先在全市开办中学生业余党校,10多年来先后发展学生党员300余人,成为北大、清华、中科大等一大批著名高校学生会的重要骨干。每年举行“18岁**宣誓仪式”、“80华里远足”、毕业典礼、周末真话、樱花节、艺术节、体育节、周末电影、绿色网吧、心理咨询等活动,开办慈善阳光班、爱心互助社,设立“熊星奖学金”等,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茁壮成长,在阳光下、关爱中梦想成真。教学质量连年攀升,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省重点中学前列。*年来,先后培养出6名省高考状元和22名市高考状元,先后有300余人获得全国数、理、化、生、信息等领域奥赛金奖和一等奖,在省级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每年为北大、清华输送的生源占这两所著名高校在湖北省录取指标总数的10%左右,2016年高考26人考取北大清华,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文理科600分以上人数达590人,全市第一,全省领先;1903人过一类重点大学录取线,一本比率全市第一,全省领先。

      建校以来涌现出中科院院士熊有伦、经济学家郭道扬、作家梅洁、汉字英雄张诺娅等一大批行业“状元”。我校输送的运动员黄秋爽、黄喆、林洪代表*多次参加世界大赛,同时黄秋爽在2010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成功使用“扭掏单臂转体360度”,被国际体联命名为“黄秋爽转体”,成为第23位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动作的*体操运动员。义务教育部从2008年开始,中考成绩连续八年名列襄城区第一名,2011、2013年、2015年三次名列全市第一。

      学校是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是军校国防生的优质生源基地,是国家田径队、排球队、水上运动队国家高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实践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安和谐校园、连续七届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成就。

    [阅读全文]...

2022-04-10 14:50:55
  • 《送孟六归襄阳》唐诗赏析

  • 唐诗
  • 《送孟六归襄阳》唐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介绍】

      《送孟六归襄阳(一作张子容诗)》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43首。

      【原文】

      送孟六归襄阳(一作张子容诗)

      作者:唐·王维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①,劝君归旧庐②。

      醉歌田舍酒③,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④,无劳献子虚⑤。

      【注释】

      ①良策:好办法。

      ②旧庐:在襄阳岘山,有孟浩然先人传下的旧业涧南园。

      ③田舍:农家。

      ④好:恰,正。

      ⑤无劳:不必烦劳。子虚:指《子虚赋》。献《子虚》指献赋求官。唐有进献文章拜官之例,如杜甫曾献三大礼赋以求官。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4-24 11:50:27
  • 《登襄阳城》杜审言唐诗

  • 唐诗
  •   《登襄阳城》是唐代诗人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的一首诗。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⑴,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⑵,汉水接天回⑶。

      冠盖非新里⑷,章华即旧台⑸。

      *池风景异⑹,归路满尘埃。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池:汉侍中*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称为*池。

      【白话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赏析】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

      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池风景异”,*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凿齿的故居,*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阅读全文]...

2021-11-25 01:06:15
  • 《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注释

  • 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原文:

      故人汉阳使,走马向南荆。不厌楚山路,只怜襄水清。津头*氏宅,江上夫人城。夜入橘花宿,朝穿桐叶行。害群应自慑,持法固须*。暂得青门醉,斜光速去程。

      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注释:

      【夫人城】1.故址在湖北襄阳西北。东晋太元初,前秦苻丕围攻襄阳城,守将朱序之母韩氏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巡行,至西北角,以为不固,遂率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内。及秦兵来攻,西北角果溃。晋兵移守新城,苻丕乃还。襄阳人民为纪念她的功劳,遂称此新城为夫人城。见《晋书·朱序传》。

      2.指范夫人城。《汉书·匈奴传上》:“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本汉将筑此城。将亡,其妻率余众完保之,因以为名也。”王先谦补注引沉钦韩曰:“《一统志》:赵信城、范夫人城并在喀尔喀界内。”北周庾信《昭君辞》:“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5-25 21:23:58
  • 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 李白
  • 全诗前半部分诉说了:诗人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诗人喜欢交朋友,豪气,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一直在帮助别人,但是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还是个需要接济的落魄文人。

      全诗后半部分诉说了:诗人仕途非常不顺,在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年寓居安陆时,曾多次给地方官员写信自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开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败,诗人去了一趟襄阳,拜访时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韩朝宗素以爱惜人才闻名,因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但诗人在呈给他的求职信中,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豪放不羁。信中写道:“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长揖即拱手礼,通常用于*辈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衷心地希望你能够敞开心怀,不会因为别人只作长揖而拒绝。作为求职信,这句显然写得不太得体。李白带着这种傲慢心态去求职,韩朝宗自然不会对他感兴趣。虽是诗仙,但李白的这几封求职信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体现出了李白求职时傲慢的心态,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比喻,或许能博取同情,却无法给人好感。

    整理:zln201707

    [阅读全文]...

2021-12-27 15:10:51
  • 《送李中丞之襄州》原文及译文

  • 《送李中丞之襄州》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李中丞之襄州》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李中丞之襄州》原文:

      刘长卿〔唐代〕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送李中丞之襄州》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送李中丞之襄州》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送李中丞之襄州》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阅读全文]...

2022-07-21 19:19:33
  • 襄邑道中的诗句赏析*题及答案

  • 襄邑道中的诗句赏析*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襄邑道中的诗句赏析*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襄邑道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共4分)(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意对即可)

      2、(共4分)(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2分)(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意对即可)

    [阅读全文]...

2022-06-09 14:26:25
当前热门
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 句子
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 语录
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 说说
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 名言
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 诗词
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 祝福
有关襄樊(襄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