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古诗朗诵的配乐高山流水

关于适合古诗朗诵的配乐高山流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适合古诗朗诵的配乐高山流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适合古诗朗诵的配乐高山流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适合古诗朗诵的配乐高山流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6) 说说(56) 名言(1k+) 诗词(1k+) 祝福(4) 心语(607)

  • 配乐古诗朗诵欣赏经典

  • 经典,欣赏,随笔
  • 配乐古诗朗诵欣赏经典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配乐古诗朗诵欣赏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全文]...

2022-05-20 17:05:13
  • 关于配乐诗朗诵稿

  • 关于配乐诗朗诵稿

      豺狼比尔

      蔡志忠

      豺狼比尔很热爱他的工作,

      他忘寝费食地捕杀鸟兽。

      地球说:“我的孩子啊!

      你一天只需要三斤肉,

      何苦这么认真工作?”

      豺狼比尔说:“我工作不是为了享受,

      而是为了积累成就。”

      地球说:“这些满坑谷吃不完发臭的兽肉,

      就是你的成就?”

      豺狼比尔说:“这是我的财富也是我的

      功名利禄,

      没有人能破我一生杀三万只鸟兽的

      金氏世界纪录。”

      地球说:“我的孩子啊!

      你错了,

      你应该向印第安狼学*。”

      豺狼比尔说:“这只原住狼层次低又是文盲,

      他知道什么?”

      地球说:“他工作只是为了满足起码的生活,

      只要够吃他决不要多余的食物。”

      豺狼比尔说:“难道我热爱我的工作也有错?”

      地球说:“是的!如果每个孩子都为了成就自己

      而吸取他根本不需要的奶水,

      那么不但我供应不起,

      还会使我老的早、死的快,

      永远不能抚育你们。”

      五颗星的美丽天空

      严 阵

      不管走到什么地方

      我面前都有一片

      五颗星的美丽天空

      不能忘记

      那些布满蒺藜的道路

      我们曾经赤着脚从上面走过

      不能忘记

      我们用草鞋走过的那些

      炮火的`漩涡

      你们有什么 那是你们的

      因为我有我的祖国

      我喜欢那些飘动着红旗的风

      喜欢我们那些夏日的荷塘

      我生命的底色来自黄河之水

      来自那些红色的土壤

      我喜欢那些静悄无声的雨

      喜欢我们那些青青的柳浪

      我脉搏跳动的频率来自长江

      来自泰山之巅的烟云浩荡

      尽管你说

    [阅读全文]...

2022-06-18 08:36:38
  •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造句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义词】: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造句:

    1这种高山流水之乐,真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2这位钢琴家演奏的乐曲,有如高山流水,听得人如痴如醉。

    3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4现在流行音乐充斥,这种乐曲恐怕是高山流水,难有人欣赏。

    5小王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首奖,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让他激动得流下眼泪。

    [阅读全文]...

2022-06-19 18:32:42
  •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造句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义词】: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造句:

    1这种高山流水之乐,真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2这位钢琴家演奏的乐曲,有如高山流水,听得人如痴如醉。

    3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4现在流行音乐充斥,这种乐曲恐怕是高山流水,难有人欣赏。

    5小王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首奖,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让他激动得流下眼泪。

    [阅读全文]...

2022-03-11 13:35:00
  • 《高山流水》听后感

  • 高一
  • 《高山流水》听后感(精选6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山流水》听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山流水,自古至今;悠悠扬扬,情深意长;乐声袅袅,韵味十足。闭上双眼静静的倾听,乐声中一点点露出了*古典乐器—古筝的魅力。

      我听说过《高山流水》的典故,也知道这首曲子抒发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但或我还悟不到这般境界,只想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

      “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这是愉悦之情。再是“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后又“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击石,时而旋洑微沤……”旋律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这是先人们想到的画面。

      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时而轻轻如烟,时而又如大雨,时而又如珠帘。渐渐的大雨般过去又小雨淅沥了,进而似乎余震般又大了些,但很快又恢复。水儿们一下激起了水雾,烟雾缭绕,似飘渺仙境。

      突然声音重得不得了,似乎在怒吼,不那么温柔了,激起心中千层水花,可重中似乎有水儿敲石的悦耳。慢慢的,慢慢的,又静了下来,小了,小了……一首乐曲结束了。

      曲落,睁开眼睛,耳畔无声,我又听到了城市的喧哗。多想再一次闭上眼睛,远离城市,穿越时空,再次来到那远古的山水之间,又多想我是那个伯牙的知音……

      一间古老的房子里,一位穿着古装的人演奏着古筝名曲——《高山流水》。

      一开始,乐曲是清脆的,缓慢的,悠扬的,犹如风吹过水面后发出的宛转的声音。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浓郁的树林和一条清澈的溪流。

      乐曲第二部分弹奏出了一幅小溪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小溪快到尽头时急促的跳跃。旋律不同的在变化,速度很快。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拥挤的小溪正向万丈深渊奔腾而去,宛如一支军队向正前方的敌人杀去。

      接着,乐曲描述了瀑布落下悬崖时的情景。演奏者的身体随着音乐起伏。神情也变得紧张起来了,好像怕瀑布落地后的水珠洒在她的身上似的。她的手不停地在变化,时快时慢,旋律也变灵活起来,乐曲沁人心脾。我似乎看到了瀑布飞流而下,不禁想起了李白写的一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的情绪也变得舒畅起来,感觉十分欢快、优美。

      她来回拨动琴弦,弹出一串又一串轻柔曼妙的音符。

      乐曲戛然而止,我听得意犹未尽。

      《高山流水》这首古曲,我闭上眼睛认真的倾听,乐声中流露出了*古典乐器古筝的魅力。

      我知道关于《高山流水》这首乐曲的背景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喜欢听琴。有一天,伯牙弹琴,心里想到了高山。这时,钟子期在一旁听了不禁感慨:“好啊,这琴声像是巍峨的泰山。”伯牙想到了流水,钟子期立即说:“好啊,这琴声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就能听到什么,他们成了知音。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他心爱的古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以表达对知音的真诚情感。在聆听这首古曲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抒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

      听了《高山流水》,我好像看到了水从高山流下来,时而轻轻如烟,时而又如大雨,时而又如珠帘,渐渐的,大雨过后,又是小雨淅淅沥沥了,进而雨势似乎余震般又大了一些,但很快又恢复了*静……

      流淌不息的水激起了水雾,烟雾缭绕,似缥缈仙境。

      突然,乐曲的声音加重了,似乎在怒吼,激起心中千层浪花,慢慢的,慢慢的,又归复于*静,小了,小了……乐曲在这儿结束了。

      我睁开眼睛,回想在音乐声中想象到的画面,我仿佛也成了伯牙的知音。

      我的古筝老师喜欢弹奏乐曲给我们听,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天的《高山流水》……

      老师来到古筝前,让我坐到旁边。当他的手轻轻拂过琴弦时,泛着层层涟漪的乐音,顿时就像有了意识了似的,从古筝上飘出。他正襟危坐,深吸了一口气,从容不迫地弹凑起来,婉转动人的音乐从他指间流泻而出。它们时而如青恋间嬉戏的山泉,悠扬清澈;时而如杨柳梢头飘然而过的微风,清逸无拘;时而如百花丛中翩然飞舞的彩蝶,经盈绮丽;时而如大雪纷飞中的一点红悔,清寒高贵……

      我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一瞬间我产生了一个幻觉:教室变成了高高耸立的亭台,四面临水。而老师,就是端做亭台上抚琴的优雅琴师。我坐在对岸,听着那从水面传过去,时而湍急、时而幽清的琴声,丝丝入耳,如痴如醉……

      拢,捻,挑,划,拨,搓,老师的手指不断变换动作,撩动着听众的情绪,琴音或高耸入云如苍穹飞鹰,或缥缥缈缈如风中丝絮,或沉稳坚定如悬崖青松,或激情飞扬如惊涛拍岸,或空蒙虚无似山间晨雾……

      最后,老师将手指从琴弦上移开,结束了弹奏,缓缓站起。

      乐声已停,如天籁之音的.古筝声依然在我耳边绵绵不绝,我终于体会到什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随着一阵古色古香的古琴声,把我带入了乐曲《高山流水》之中。

      听着听着,我仿佛进入了幻境之中。战线在我眼前的是一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样风景如画的美景:只见连绵起伏的青山挺立出一座座高耸入云、如刀削斧劈的危山。气势磅礴的山中万木葱茏,使人一看就赏心悦目。

      就在这深山幽谷中,流着一溪活水,山中泉水“丁冬”,溪流随着山势时而窄,时而缓,有如涓涓细流;清莹澄澈的一条清水,时而宽,时而急,有如喧腾飞泻的水流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撞击岸边,浪花飞溅,喷珠如玉。

      我仿佛乘一叶扁舟顺流直下,时而快,*群山奔赴;时而慢,*风景尽收眼底。就在这美丽的音乐之中,我不仅想起了伯牙鼓琴、子期评琴的动人传说。是呀,俞伯牙有如大自然,让鸟兽鱼虫尽情欢唱;而钟子期有如录像机,录下了这美丽绝伦的景色。

      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的,在你忧伤时,只要听一段音乐,忧伤便烟消云散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学*,把我国古琴推向令一个高潮。

      高山流水,自古以来就很高,四周飘着深情悠长的音乐声音,韵味十足。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音乐的声音中露出一点我国古典乐器——大提琴的风貌。她告诉我过《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也了解这首歌歌曲表达了“仁者不忧,智者乐水”的诗意。但或我都悟不上如此人生境界,只想起了一幅幸福的绘画。小学六年级“潺潺铮铮,幽间之寒潮;清凉凉冷冷,松根之细流。”它是愉快之情。再是“眼花神移,激动人心。”后又“轻舟已过,势就沉醉于,一会儿余波击石,一会儿旋洑微沤……小学一年级”节奏起起伏伏,令人激动不已。它是先大家想起的界面。水从大山名流出来,一会儿轻轻地似梦,一会儿又如暴雨,一会儿又如水晶帘。逐渐的暴雨般以往又毛毛雨滴答滴答滴了,从而好像余震般又大了些,但迅速又修复。水儿们一下激起了雾水,云雾缭绕,似缥缈梦幻仙境。忽然响声重得了不得,好像在大吼,不那麼溫柔了,激起心里慕斯蛋糕浪花,可多次中好像有水儿敲石的动听。渐渐地的,渐渐地的,又静了出来,变小,变小……一首曲子告一段落。曲落,睁开眼,耳边无音,我又听到了城市的喧闹。多想再一次闭上眼,杜绝城市,穿梭时空,再度赶到那远古传说的山水间,又多想我是哪个伯牙的知己。

    [阅读全文]...

2022-03-24 22:30:16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导语:高山流水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典故出处: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好像看见了奔腾的江河!”伯牙所思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成语故事:

      1.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2.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高山流水》,*古琴曲,属于*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琴曲释义。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阅读全文]...

2022-03-19 06:40:43
  • 我长大了的诗歌朗诵配乐

  • 诗歌,长大了
  • 我长大了的诗歌朗诵配乐(精选8篇)

      诗歌,有着中华人民千百年的历史,在文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我长大了的诗歌朗诵配乐。

      曾经

      在众多人的关爱下

      我们丫丫学语,蹒跚学步。

      曾经

      在众多人的呵护下

      我们开始迈开人生第一步。

      关注我们的眼睛永远有那么多!那么多!

      呵护我们的双手永远有那么多!那么多!

      妈妈,

      请放开你温暖的手,让我独自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

      爸爸,

      请放开你慈爱的手,让我踩在坚实的土地上,与一切困难、一切胜利交朋友。

      老师,

      请放开你关爱的手,请你相信我很勇敢,在任何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会低头。

      我想长大!我要长大!

      可是,什么才叫做长大呢?

      妈妈说:长大是从蹒跚学步到展翅高飞!

      爸爸说:长大是从丫丫学语到出口成章!

      老师说:长大是从一张白纸到色彩斑斓!

      哦!我明白了!

      长大是蜕变的过程!

      长大是成长的经历!

      长大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

      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今天,我们长大了!

      感谢爸爸、妈妈赐予我们生命。

      感谢老师传授我们知识。

      感谢伙伴让我们学会了分享、承担。

      爸爸妈妈,我们郑重的向你们宣告:

      我们长大了,请收起你们劳累的翅膀,

      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抵挡成长的风浪!

      亲爱的的老师,

      我们郑重的向您宣告:

      我们长大了!

      我们会好好学*,

      天天向上,

      每天都有一个新进步!

      亲爱的爸爸、妈妈、老师请你们放心,

      我们是已经启航的小船,将勇敢的驶向大海,迎接风浪!

      太阳发出金光,鸟儿放声歌唱。

      朵朵花儿在胸前开放,张张笑脸喜洋洋。

      我们长大了,可是,什么才叫做长大呢?

      妈妈说过,长大是从蹒跚学步到展翅高飞

      老师说过,长大是从哑哑学语到出口成章

      今天我们毕业了,就要离开幼儿园,离开这美丽的家,

      我舍不得老师和同伴,更忘不了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亲爱的老师,我们要好好谢谢您!

      是您,教我们从小学雷锋,团结互助爱集体;

    [阅读全文]...

2022-06-15 11:31:26
  • 唐诗山行古诗朗诵89句

  • 唐诗,经典
  • 杜牧唐诗《山行》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牧唐诗《山行》,欢迎大家阅读!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1]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3-01 23:22:28
  • 儿童咏鹅古诗朗诵

  • 儿童
  •   《咏鹅》这首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这首诗歌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声音→色彩→动态的思路来理解:

      形象生动

      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鹅在禽类当中,体大身健,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别具特色,所以诗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鹅的“曲项”--鹅的颈项长长的,本来并不弯曲,因为它要唱歌,这才弯曲着颈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了。

      声音嘹亮

      如上所述,鹅儿弯曲起长长的颈项,大概憋足了内劲吧,突然爆发出来--“向天歌”,向着高高的天空鸣叫,唱的什么“歌”只有鹅儿自己知道,但这鸣声激越嘹亮,发散四方,使我们如同直接听到,而且仿佛回荡在耳际,经久不歇……

      色彩分明

      色彩分明,美丽和谐,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白毛”和“绿水”映衬分明,“红掌”和“清波”相映尽致,鹅儿的白毛使绿水更绿,而一潭绿水又使白毛更白;同样,鹅儿的红掌与绿水的清波互相映现,多么美妙。如果诵读诗篇,体味色彩,你就会感到“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分明,而且和谐统一,让人觉得很美很美呢。

      动态逼真

      这首诗歌固然把鹅儿的形态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形态与动态又紧密关联,“曲项”是在绘形,何尝不是写动?鹅儿长长的颈项弯曲起来了,为的是爆发出嘹亮的鸣声。尤其是下面的“浮”和“拨”两个动词,更是写足了鹅儿的动态了--绿水悠悠,鹅儿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悠悠绿水,激荡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躯体不断前行,又多么快乐!“浮”含游,“拨”含行,二者连成一体,再加上“向天歌”,简直逼真如画了。

      诵读这首诗歌,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童趣。在儿童眼里,鹅鸭嬉戏,猫狗相斗,乃至蚂蚁搭桥等等,无不充满情趣,妙在诗人仔细观察,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诗的语言画出“鹅儿戏水图”,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

    [阅读全文]...

2022-05-02 01:49:17
  • 励志古诗朗诵稿

  • 励志
  •   大路走尽还有小路,只要不停地走,就有数不尽的风光。相信自己便有励志的未来。

      勤学

      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嘲

      宋代: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始闻秋风

      唐代: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砺

      宋代: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鹅赠鹤

      唐代: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论诗五首·其二

      清代: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铁杵磨针

      明代:郑之珍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扬子江

      宋代: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阅读全文]...

2021-12-17 0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