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关于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38) 语录(122) 说说(49) 名言(3) 诗词(906) 祝福(88) 心语(6)

  • 古诗村居朗读(村居古诗朗诵跟读)

  • 世纪恒通在线温馨提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诵读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练字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教材在课内及“日积月累”部分选编了113篇古诗词,既有理解运用的要求,也有诵读品析的期望。我们将按年级顺序逐一鉴赏品读,以飨读者。

    【注 释】

    ①高鼎(生卒年不详),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 (今浙江省杭州市 )人,著有《拙吾诗稿》。 ②草长莺飞:江南暮春时节景象,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莺,黄鹂。 ③拂堤杨柳:杨柳垂下的枝条像是在抚摸堤岸。④醉:迷醉,陶醉。 ⑤春烟:指春天水上或地上的雾气。 ⑥散学:放学。 ⑦纸鸢: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译 文】

    在小草发芽、黄鹂飞翔的二月春天,

    轻拂着堤岸的杨柳似乎沉醉在春天的水雾之中。

    儿童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了家里,

    赶忙趁着东风去放风筝。

    【赏 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乡村居住时见到的景象。诗的前半部分交代所处的季节以及郊外的景色,展现出一派令人迷醉的江南风光;后半部分则加入了人物:一群小孩子,他们早早放学回来,赶着去放风筝。 “忙趁 ”二字表达了孩子们着急去玩耍的样子,使得整个画面变得灵动起来。全诗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动静结合,洋溢着一种安宁、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和春景的喜爱。

    [阅读全文]...

2022-05-28 07:58:46
  • 早发白帝城古诗视频(早发白帝城古诗朗读)

  • 视频
  •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阅读全文]...

2022-07-22 09:15:37
  • 早发白帝城古诗朗读(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

  • 视频
  • 百位名家诵读赏析百首经典古诗词,通过他们声情并茂的诵读,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经典诗词结合优美声音,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古诗词的力量与芬芳,在吟诵鉴赏中树立志向、陶冶情操,传承经典、引领未来!

    今天,由演播艺术家李立宏老师为大家带来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唐) 诵读|李立宏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解析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传世佳作众多,如《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等。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行至白帝城时,忽获赦免,诗人惊喜万分,随即乘舟顺流东下江陵。此诗不是一般的山水记游诗,而是一首借江水湍急浩荡、行舟倏忽轻快以抒发诗人遇赦后心情欢畅的写景抒情诗,也是李白最著名的诗作之一。

    诗中第一句“彩云间”三字,点出白帝城地势高耸,为其后描述顺水行舟无比迅捷埋下伏笔。“彩云间”也形容晨曦的霞彩,并喻示诗人从晦暝命运走向光明前景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作别白帝城。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千里”的空间之远,和“一日”的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描写舟行极速。这“还”字,也透露诗人遇赦归来之喜。

    第三和第四句,描绘诗人的轻舟,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飞快无比,一路隐约感到长江三峡山影快速倒退,并清晰听到*猿群的啼声闹个不停。转瞬间,“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轻舟渡过了三峡的水急滩险和重峦叠嶂,也蕴含了诗人历尽艰险、终于逃出生天的畅快喜悦!全诗起承转合,借景抒情,富有哲理,境界神妙。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诵读介绍

    李立宏,配音、演播艺术家、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创作了大量有声语言精品,如专题片解说《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那一只蟋蟀》《辉煌中国》等,译制片配音《阿凡达》《拯救大兵瑞恩》《海底总动员》等,电视剧配音《三国演义》《北*无战事》《琅琊榜》等,小说演播《南渡北归》《1911》《歌剧魅影》等。

    [阅读全文]...

2022-05-20 01:36:25
  • 空间说说:小村庄宁静致远大城市城府攻心

  • 空间
  • ★1☆  “小村庄宁静致远大城市城府攻心”

    ★2☆  别想太多,既然人家敷衍,那又何必继续接*。

    ★3☆  “我想在这个世界里越清晰反正把它看着越毫无意义索性直接当做模糊透明更好”

    ★4☆  “你一边浪一边承诺许我一个家你四处流浪给我说过的话都是满口的奉承话”

    ★5☆  “烟火很美”“但一个人在看着”“一个人在想着”“凭独揽阑珊”“只是有点惆怅”

    ★6☆  “有时候疯疯癫癫地耍了一天不过是想累了的时候能有个心疼的人”

    ★7☆  你好,我是陌流溪,大家喜欢的可以叫我小陌,喜欢这样的文字吗?喜欢的话加我吧,还有空间不定时更新说说呦。我的QQ:/p>

    ★7☆  “花香飘满四处行人欲断难断这思乡情绪”

    ★8☆  “我总是等待尝试期待猜彻着你心里想的最后也许是猜中了但我已经累了不再去猜了

    ★9☆  “原来现在你的每一句我都格外扣在了心弦上真怕你的一句玩笑话能让我彻底的绝望”

    ★10☆  “我曾较真的以为冰封了时间时间就会永远停止不转结果钟是冰封了但却回不到从前了”

    [阅读全文]...

2022-04-11 17:23:11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古诗带拼音朗读)

  •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阅读全文]...

2022-07-12 19:25:44
  • 海子的诗《两座村庄》解读

  • 海子
  • 海子的诗《两座村庄》解读

      摘 要:海子的《两座村庄》不仅是对于故乡村庄的虔诚礼赞,也不仅是对自我与普希金灵魂契合的真切表达,还延续和发展了其诗作中常见的一个主题:海子的诗学理想、创造诗歌王国的抱负,还有他感知到这一梦想似乎遥不可及的孤独与无望——因此,这依旧是以“黑夜”结束的诗。

      “村庄”是海子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海子的作品中,单是直接以“村庄”为题的诗歌就有五首,包括《村庄》(1984)、《村庄》(1986)、《北斗七星 七座村庄——献给萍水相逢的额济纳姑娘》(1986)、《九首诗的村庄》(1987)以及《两座村庄》(1987)。还有一篇名为《村庄》的散文(《取火》《谷仓》《歌手》《初恋》曾以“村庄”为题发表于1981年第6期的《十月》杂志)。当然,在其他许多作品中,海子也屡次用到“村庄”这一意象以及由“村庄”意象延伸和派生出的诸多意象,比如“麦子”“麦地”“大地”“房屋”“粮食”等。在与顾城的谈话中,海子曾经谈道:“我热爱村庄,村庄*静、和谐,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纯朴。”这种对于“村庄”的“热爱”,一方面源自于他的农村生长经历:25岁的他就有十五年是全部在农村度过的;另一方面源自于他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以及内心由此而产生的对于城市的抵触。这成为海子“村庄”意象的基本内涵。

      但海子的这首《两座村庄》是别致的。他在其中不仅表达了“村庄”的宝贵与美好,也触到了“村庄”的“黑夜”。这实际上延续了其诗作中常见的一个重要主题:海子的诗歌梦想、对于创造诗歌王国的抱负,以及他感知到这一梦想似乎遥不可及的孤独与无望。最后,海子悲怆地发现:在中国大地之上,依旧黑夜笼罩,而所谓的太阳,遥不可及。

      一

      和*与情欲的村庄/诗的村庄/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

      第一个诗节中,诗人以两组对立的意象产生张力,铺设背景:“和*”与“情欲”是村庄生命的两个方面,既有虚静*和又有动荡不安;有时候那么幸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活在珍贵的人间》)的村庄,有时候又充满着痛苦,“麦地/旁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答复》)。这是“诗”的村庄,是诗歌萌发和生长的地方,是诗歌的母亲,所以是村庄母亲。“昙花一现”与“美丽绝伦”——这是美的两个极端——绚烂然而短暂。这两组意象独立同时又是浑然的一体:村庄与诗是自然安谧的,然而又是生命力最为蓬勃的;她的美摄人魂魄,然而又是瞬间即逝的。它们从自身内部生长出另一种撕裂的力量,它们是完整的,也是对立的,这才是完整的诗以及完整的村庄。

      这一诗节,既是诗人对于村庄的抒写,也是诗人对于诗的赞美。村庄是海子走出来和最终要回去的地方(即便在北京求学工作多年,海子的诗歌也极少触及城市生活,是不熟悉还是不愿触及?这是很有意味的)。诗则是海子的语言和生活——骆一禾说:“这就是他的一门心思。”

      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第二个诗节中,诗人并置了两个似乎不相关联的意象“麦地”与“天鹅”——“麦地”是海子诗歌中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意象,海子也由此获得了“麦地诗人”的桂冠。“麦子与麦地形象在海子诗歌中不断复现,构成了一个意象系统,寄寓和熔铸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多层面的思考和想象。”“五月的麦地”从词语的表面来看,指代着悸动燥热的丰收,是尘世的、现实的。 而“天鹅”是欧洲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比如叶芝的抒情诗中频繁出现天鹅意象,叶赛宁将少女纤细的手臂比作白天鹅,普希金将幽寂的月亮比作庄严的天鹅。海子也写过一首《天鹅》,将其作为自己渴慕和向往的对象。天鹅在传统意义上通常意味着纯洁、高贵,是理想的、高蹈的。因此,“麦地”与“天鹅”再次形成对立—— 一个是形而下的,关涉生存(粮食与饥饿),这是村庄人们视为生命的东西,“五月”“麦地”,这是燃烧着的词语,麦芒尖锐而汗水灼热;另一个则是形而上的,关涉精神(飞翔与纯洁),这是诗人视为生命的东西。这两者再次构成村庄的两面性,或者是两座村庄。就在似乎相同然而又不同的土地上,普希金和“我”,“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都诞生在这沉默孤独的村庄,诗的村庄。

      这一诗节中,诗人发现了自己站立的土地与普希金脚下的一样,沉默、孤独,既是世俗的,也是高蹈的。这两座村庄,是他们共同的营养和故乡。

      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第三个诗节中,“风”表征历史或者时间,它是摧折一切的强大力量,也是淬炼黄金与尘土的火焰。它吹在村庄,吹在海子的村庄,它抚摸那些喧嚣与静寂的事物,那些生长和死亡的事物。“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是别致的意象的叠加,那些时光尘埃的堆积是对村庄深情的馈赠,也是对村庄无情的剥夺。“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是核心句,再次并置一组对立:新鲜与久远——新与旧,时光的恒久与此在的暂时。所有事物的宿命,诞生是新鲜的绽放,而消逝是久远的命运——其实,村庄也是如此。它们在海子和普希金的身后,也许会生长如同麦子,也许会消逝如同麦子。

      前三个诗节实际是一种递进,从村庄的出现,到“我”和普希金的诞生,然后是“风”——历史与时间对于“我”、普希金以及村庄的吹拂。诗人完成了自我位置的归属——“我”和普希金站在一起,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也像一个村庄的夜晚与白天、和*与情欲,而“风”将如何穿过我们?它将带走什么,又将带来什么?对于自己和普希金作为诗人,作为王,将有怎样的命运,诗人提出了困惑与质疑。

      二

      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村庄母亲怀抱中的普希金和我/闺女和鱼群的诗人 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

      第四个诗节是对前三个诗节的回答。前两句中,海子将自己与海子并置,普希金为北方星光,而自己作为南国星座,前者“照耀”后者,共同汲取大地的力量,作为诗人,这是海子的荣耀和骄傲。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诗人、作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海子在许多诗篇以及理论文章中自称为“王”——诗歌之“王”,据粗略统计,《海子诗全集》中“王”字就出现了五百多次,“帝”字出现*百次。海子还经常在诗作中自比为“太阳”—— 海子宣称,他只是“物质的短暂情人”,像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一样成为诗歌王国的“太阳”,这才是他人生的最大理想:“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 他从古至今——‘日’——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 太阳是我的一生”(《祖国(或以梦为马)》)。可以说,海子将自己与普希金并列,既是他伟大的诗歌抱负,也是他对于自我命运宿命似的悲观体认。普希金在37岁英年早逝,而海子自己也认识到:“正如悲剧中,最优秀最高贵最有才华的王子往往最先身亡。我所敬佩的王子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塞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勒甚至普希金。”而自己,也难以逃脱这样一种命运——“悲剧式的抗争和抒情”。这些高扬的生命却是短暂的,终于瞬间寂灭——“他们来临,诞生,经历悲剧性生命充盈才华焕发的一生,就匆匆退场,都没有等到谢幕”——所以海子说,诗人“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

      那么,“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如何理解?“闺女”可以认为是指代女性意象。普希金的诗篇尤其是很多爱情诗里,出现了很多美好的女性形象,而海子更是不厌其烦地书写那些美丽纯洁的女性。而“鱼”意象更是一个非常传统、意义丰赡的意象。在这里,“闺女”和“鱼群”象征着繁殖和丰收,表征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热烈地“活着,爱着,写着”的诗歌之王终于死亡,更凸显了诗歌之王的生存的悲剧性。

      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村庄* 像黑漆漆的财宝/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

      第五节中,“风”意象再次出现,与第三个诗节相互呼应——时光检视之下,丰盈或枯槁一一裸呈,此时村庄*如同珍贵的财宝,然而因为这样的珍贵蒙昧未名,未曾为众人所觉悟和珍惜,所以是“黑漆漆的”。最后一句“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或许是海子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创作未来的一种期许:在睡梦中,一切寂静,一切尚未开始,然而,某些事物在寂静中悄然死灭而同时某些事物悄然生发,在黑暗的睡眠中孕育着无数的方向和可能性。同时,“黑夜”和“睡的更沉”共同组成的意象,更可以认为是海子内心沉痛和悲哀的表达。海子认为,“黑夜是神的伤口”(《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他省悟到:“在伟大、空虚和黑暗中/谁还需要人类?/在太阳的中心谁拥有人类就拥有无限的空虚”(《太阳·诗剧》)。这样幸福与痛苦的纠缠、希望与绝望的撕裂,才是海子的村庄,海子作为王的村庄。

      三

      首先,在这首短诗中,海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创建诗歌王国的抱负与自信——这是在俗世中的胜利,理想的.胜利,如同太阳升起,朝霞灿烂。

      普希金被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海子则自许为“中国的太阳”,普希金被称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海子则表示:“万人都要从我的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祖国(或以梦为马)》】。将普希金与自己并置,这在海子看来,似乎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必然的未来。

      海子曾经宣称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主体缺乏的时代”,而“当前中国的诗,大都处于实验阶段,基本没有进入语言”,“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对于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他的语言要求。”他认为:“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因此必须清算、扫清一下。对从浪漫主义以来丧失诗歌意志力与诗歌一次性行动的清算,尤其要对现代主义酷爱‘元素与变形’这些一大堆原始材料的清算。”

      在批判的同时,海子也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诗歌构想:“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的结合。”“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我坚信这一点。”“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他以这样的诗句标举自己对于重塑中国现代诗歌审美范式的决心、信心。

      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海子也的确身体力行。他创作了大量抒情短诗,然而他对自己的小诗、短诗并不看重,他认为那仅仅是抒情,而长诗、大诗才是工作。《诗学:一份提纲》开篇即说:“我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出于某种巨大的元素对我的召唤,也是因为我有太多的话要说,这些元素和伟大材料的东西总会胀破我的诗歌外壳。”海子的长诗体现了他重建人类精神的努力。

      其次,这首诗中,海子表达了自己正在逐渐上升和蔓延的孤独、无力和绝望——这是产生于内心的寂灭,理想的寂灭,如同夜色弥漫,露水沉重。

      海子是孤独的。中国社会长期浸淫于无神状态的世俗层面,而海子诗歌王国所依据的宗教神学的支撑,是许多人不熟悉、不认同和无法感知的。在《太阳·弥赛亚》中,海子这样表达内心的孤独、绝望:“我背负一片不可测量的废墟/四周是深渊 看不见底/我多么期望我的内部有人呼应/又有谁在?/我在天空深处/高声询问/ 谁在?”

      海子所说的“王”仅仅只是一种浪漫主义式的称呼,正如雪莱所宣称的“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更像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豪言壮语。而在现实生活中,海子不是“立法者”,更不是“王”,在现实的经济、地位、爱情生活中,他更多时候只是一个失败者——当他要求在一个饭店朗读自己的诗而被拒绝时,这种失败感就愈加强烈。正如海子诗句所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的太阳必将胜利”,这其中的骄傲与绝望互相撕扯和纠结交织为浓烈的悲剧感。

      现实生活的失败与诗歌世界的孤独,使海子痛苦而绝望,他钟爱“黑夜”意象,“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这是野蛮而悲伤的海子,这是野蛮而复仇的海子——“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在生命的最后,海子提出了彻底的质疑,太阳消逝,而黑夜横亘,至于“曙光”——那究竟是什么意思?《两座村庄》中最后依旧是以黑夜结束。

      海子的《两座村庄》延续了海子关于诗歌王国的伟大梦想以及这一伟大构想在现世人生无法实现的失落、孤独与绝望。这一主题在海子诗篇中并不新鲜(在海子诗篇中已经出现了较多重复),普希金也仅仅是海子选择的一座高峰,如同他选择拜伦和叶赛宁。他力图与他们站在一起,作为同样的村庄,却发现自己脚下的土地有着更大的黑洞,而自己身上的石头和光芒,有时候只是尘土:“在这无边的黑暗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空虚还是空虚”(《太阳·诗剧》)。

      周玉冰:《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骆一禾:《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海子〈土地〉代序)·骆一禾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67页。

      余慧琴:《论海子诗歌中麦子/麦地意象》,《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2期。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6页,第1046页,第1046页,第1028页,第1048—1049页,第1047页。

      转引自陈嘉映《海子的诗歌帝国》,该文称:在北大学生纪念海子的*上演出的《太阳》一剧的节目单上印有海子的这段话。查这段话,未见于西川编的《海子诗全编》中,但在不少评论文章中都有引用。陈文见《新青年》网。

    [阅读全文]...

2022-04-12 22:45:21
  • 画鸭古诗原文及翻译(画鸭古诗的视频与解释)

  • 视频,解释
  • 诗情,常与画意并提。诗与画,总是相得益彰,互添光彩的。古人多爱写诗,绘画却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感。

    比起诗词,画作却似乎更为直接,而不少人赏过画以后,又将眼前的绘画作品吟成了诗,又有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艺术鉴赏,也实在是赏心悦目,令人沉醉的。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唐·王维《画》

    远远地望去,山色明朗映人,走*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已过去,却依然见鲜花争奇斗妍,一片绚烂。当人靠*时,鸟儿却没有被惊起。原来,这是一幅画呀,有色,却无声,然而赏画的人,却在无声中听到了春天的声音,在花儿争艳里,看到了无限的生机。回过神来时,不由得感慨,时光是留不住的,而画布上的时光却好像静止了呀。

    说到写画的诗,就不能不提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青青的竹林外,绽放了两三枝娇红的桃花,春天江水已泛暖,在水面嬉戏的鸭儿最先知道。江岸满是蒌蒿和芦苇的幼芽,早春的江南,正是河豚鱼回游的时候啊!苏轼观赏了惠崇的画,已经感受到春天到来的生机和温暖。画上有翠竹,有桃花,有鸭儿和水生植物的浅芽,画面清新而不乏鲜妍,让人看到了无尽的希望。而春水碧碧,诗人还联想到,河豚鱼快出现了。

    美丽的风景,自然是宜诗宜画的。

    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

    野塘烟雨罩鸳鸯,红蓼渡头青嶂远。

    绿苹波上白鸥双,淋浪淡墨水云乡。

    ——宋·苏庠《书虞元翁画》

    水边的楼台,风轻轻地吹着,玉枕清凉。精美的床上,*子沁凉,时不时闻到荷花的清香。烟雨蒙蒙,池塘里鸳鸯嬉戏。渡头开着红色蓼花,远处是如屏障般的青山。绿萍零散的水面上,白色鸥鸟成双成对,淡淡的墨迹里,渲染着水云,这样的图画,让人看了,也觉得无比闲适,恨不得真能到画里去吧。

    好风景,光是自己看还不够,对于朋友遍天下的白居易来说,与朋友唱和,互通有无是常事。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山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大雨刚过,淡淡的云雾飘散,还有稀疏雨滴洒落,一轮明亮的斜阳照着江面。风吹江水,在灿烂的阳光下,一半是灿金色,背光的一面却是深碧色,对照鲜明,涌动不已。天上彩云千变万化,江面水雾翻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残云雨霁像是残破的楼阁。一道彩虹在水汽与夕阳的映照下,忽明忽暗,时断时续,像美丽的桥梁。风吹起浪花,好像许多洁白的花片飞舞,云散后晴空一碧,几只大雁在空中飞翔,就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如此鲜奇的景致,光是自己欣赏怎行?白居易还专门请人画了下来,并且题上诗,再寄给远方的好友。好东西,一定要与好友分享嘛。

    世人多喜富丽繁华的工笔,却不知水墨写意之妙,曲高却往往和寡,并非人人能懂得。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唐·李唐《题画》

    云里烟里若隐若现的村庄,雨里淡淡的水滩,看上去是那样容易啊,要达到那样自然,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可惜现在的人并不欣赏淡墨山水画,都追崇浓墨重彩,寓意富贵的牡丹图。诗人忍不住叹气,早知不合时宜,不如多买些颜料,去画牡丹好了。诗人虽是委屈愤怒,可又怎会舍得放下心中所爱和追求呢?不入时人眼,就画给自己看吧。

    时光总是易逝,历史总是充满了沧桑,而画,既画得了勃勃生机,悠悠闲情,同样也会落满苍凉。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唐·韦庄《金陵图》

    谁说画不成六朝古都的伤心过往?那只是因为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不愿画而已。所画出的,也都是大好春光。你看看,这六幅金陵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布满了整个城市。这才真正画出了历史的荒凉和沧桑啊。

    王冕是元代有名的画家,诗人。他喜欢梅花,以墨笔画梅,不渲染明艳的色彩,并且为墨梅图题诗,表达心中志趣。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花树,每一朵绽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要别人夸赞自己有好的颜色,只希望将清香弥漫天地间。这便是诗人的心声啊,不追名逐利,随波逐流,唯求坚持初心。

    而爱竹的清代诗人郑燮,同样既爱画竹,也爱写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清·郑燮《竹石图》

    诗人舍下乌纱,不再当官了,口袋空空衣裳单薄,只觉寒气袭人。就来画一枝清瘦的竹子吧,让它在秋风萧萧的江面上,当作钓鱼竿,从此就做一个隐逸江湖的钓者,兴许要自在得多呢。竹有气节,人又何尝不是?

    春夏的翠竹令人喜,而瘦竹却更不易画。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阅读全文]...

2022-07-20 07:24:15
  • 《读唐诗》儿童舞蹈视频​

  • 儿童,唐诗,视频
  • 《读唐诗》儿童舞蹈视频

      读唐诗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阅读全文]...

2022-04-02 10:26:12
  • 山村咏怀古诗朗读停顿技巧(山村咏怀朗诵带动作)

  • 动作
  •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明朝的时候,徐州有位大才子叫徐文长。一年冬天,他去爬雪山,走到山上的放鹤亭中,看见一群年轻人正在亭子里边喝酒边欣赏梅花。

    放鹤亭在江苏省徐州市的云龙山上,它是北宋时候在山里隐居的一位叫张天骥的人修建的。张天骥养了两只仙鹤,他每天清晨都会到这个亭子来放仙鹤,于是就给这个亭子取了个名字叫放鹤亭。大文学家苏轼在徐州当官的时候和张天骥结交成了好朋友,俩人常常一起在放鹤亭里喝酒聊天,苏轼还为这个亭子写了一篇文章叫《放鹤亭记》。

    因为大文学家苏轼都曾来过这里,还写下了文章,所以这里很快就出名了。明朝的文人们常常来这里聚会,他们还私下规定说,不会写诗的人就不能来这里喝酒。

    所以当那些年轻人看见徐文长走过来想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时,便对徐文长说:“你要先作一首诗才行。”

    徐文长看着漫天大雪,开口就说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准备写一首咏雪的诗来,他接着说:“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这前三句诗还没有念完,旁边的人全都笑出声来了,纷纷嘲笑他说:“这哪里叫作诗啊!”“你是不是就只认得数字和‘片’这个字啊?”

    徐文长不以为然地接着说道:“飞入梅花都不见。”当这最后一句诗一念出来,大家却都不笑了。白色的雪花飞入孤山的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最后一句精妙的构思把前面简单的数字联系在了一起,化*淡为神奇。

    这只是这首有名的《咏雪》诗流传下来的故事之一,至于他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徐文长写的,有人说是郑板桥写的,还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合写的戏作。因为这首诗巧妙地把*淡无奇的数字与其他文字融合在了一起,趣味十足,于是就被*改编出了好几个版本,人们依据自己的喜好把作诗者拟到各种人物的身上,来说明自己喜欢的文人多么机趣、有才智。

    历史上有一首最有名而且流传最广的数字诗。这首诗是宋朝的邵雍写的,邵雍是什么人啊?他是一个特别有名的数学家,他自己创造了一种算命方法叫作“梅花易数”。相传,有一次他去梅花园里赏花,结果看见两只小鸟为了争一只花枝争吵,后来两只鸟全都摔到了地上。邵雍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就开始算命,他算出第二天肯定会有一个小姑娘来赏花,看见美丽的梅花想上去摘一枝下来,但是被看守梅花园的园丁发现了,小姑娘一害怕就从梅花树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结果,第二天像邵雍预测的一样,这件事情果真发生了。他就给自己的这种算命方法起了个名字叫“梅花易数”。

    他有一次去乡下看朋友,路上就碰见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也去乡下看亲戚。他就跟着母子俩一同走路,小孩子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一走就走了两三里的路程。沿途他们路过了村庄,还看到了很多小亭子,还有路边开着的漂亮的花朵,邵雍就写了一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他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依次嵌入了从“一”到“十”十个数字,巧妙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在诗里填入从一到十十个数字的数字诗叫作“十字令”,很多文人都写过这样风趣的十字令。因为邵雍这首朗朗上口,尤为出名,就被古代人当成了教小孩子学*数数、数字时候的启蒙诗。

    [阅读全文]...

2022-04-14 08:33:15
  • 寒食古诗唐诗朗读80句

  • 唐诗,经典
  • 唐诗《寒食》

      《寒食》

      年代:唐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赏析: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臣”的意思。

    [阅读全文]...

2022-03-21 16:23:12
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 句子
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 语录
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 说说
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 名言
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 诗词
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 祝福
一个小村庄的古诗朗读视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