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关于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55) 语录(41) 说说(509)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2)

  • 苏轼的浣溪沙诗意

  • 诗意,苏轼,阅读
  • 苏轼的浣溪沙诗意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苏轼的浣溪沙诗意,欢迎大家参考!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

      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

      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体裁沿革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片玉集》均注“黄钟宫”,《张子野词》注“中吕宫”。任半塘《唐声诗》谓“浣溪沙”三字费解。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甫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绝句三首》)。”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韵体。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的*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省诸暨市南*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

      就现存《浣溪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作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期的“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的音乐形态。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

      宋代“浣溪沙”的音乐形态相较于唐五代时期,既有继承,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在音乐形式上,词牌“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到了金元明清时期,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浣溪沙”词牌的别名,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淲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格律说明

      浣溪沙词调有五种格式。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以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代表。前段第二句,韦庄词“孤灯照壁背窗纱”,“孤”字*声,“照”字仄声。后段第二句,欧阳炯词“园中缓步折花枝”,“缓”字仄声。第三句,李煜词“登临不惜更沾衣”,“登”字*声,“不”字仄声。谱内可*可仄据此,其馀悉参后词。至《花草粹编》所载李氏一词,前段第三句“流水飘香乳燕啼”,历查唐宋元诸家*韵词,此句从无第二第六字用仄、第四字用*者,李词误填,不可从。

      变体一,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此体格律例见唐末五代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此词首句不起韵。薛词别首“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正与此同。

      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五句,两*韵。此体格律例见五代宋初孙光宪《浣溪沙·风撼芳菲满院香》。此词后结作三字三句,唐宋元词,仅见此作。

      变体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五句,三*韵;下片五句,两*韵。此体格律例见五代顾敻《浣溪沙·红藕香寒翠渚*》。此词前后结皆三字三句。按《花间集》本,前后两结仍作七字一句,今从《花草粹编》,以备一体。

      变体四,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三句,两仄韵。此体格律例见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此调全押仄韵者,止此一词,无别首可校。

    [阅读全文]...

2022-01-09 19:55:53
  • 浣溪沙的诗意晏殊

  • 诗意
  • 浣溪沙的诗意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的诗意晏殊,欢迎大家阅读学*。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字词解释:

      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名句由来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还是不多见的

      赏析:

      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章事 ( 宰相 ) 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上阕: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阕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作者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美酒、一边填新词供伶人演唱的游乐生活。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触发他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在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 ?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蕴: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于此处安巢的旧相识吗 ? 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这首词,作者在回忆旧时的美好生活,可是,夕阳西下,光阴似箭,那昔日的情景何时能再现 ? 落花坠地,更引发词人年华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感;似曾相识的燕子去年飞走今年尚且还会归来,而过去的岁月却一去不返了。

      想到这里,词人不禁独自在园中充满花香的小路上徘徊。思想与动作构成双重叠合,在徘徊沉思中遥应上片的回忆,造成循环往复的态势,使读者更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阅读全文]...

2022-06-15 19:26:13
  • 浣溪沙的诗意

  • 诗意
  •   1、《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

      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

      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

      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3、《浣溪沙》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

      1、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2、沉水:沉香。

      3、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4、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5、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阅读全文]...

2022-04-01 10:05:44
  • 摊破浣溪沙李璟翻译及赏析(摊破浣溪沙李璟古诗意思)

  •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是思妇的伤春之作。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卷起珍珠编织的帘,挂上帘钩,我在高楼上向外眺望,楼外的春天,和我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随风飘荡的落花谁才是它的主人呢?想到此,我忧思不尽。

    传说中的青鸟不曾捎来远方人的音讯,而雨中的丁香花却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主人公身锁重楼之上百无聊赖之际,她将珠帘挂在钩子上,向外眺望,窗外春色迷蒙烟锁重楼。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面对春天的美好,却是春恨锁重楼?为何会有“春女思”甚至是春女恨呢?王昌龄的“忽见莫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最好的答案。春天是恋爱的季节,是成双入对“留连戏蝶时时舞”的时节,但眼前却只有孤身一人,美丽的青春无人欣赏,更显寂寞之深。春花蓬勃,但不需多久,就可能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无人堪摘”了。时光之美,却恨身边无人陪伴,只能在春光渐老中,眼睁睁地随着时间流逝,怎么叫人不伤悲呢?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风中落花飘零,谁在主宰落花的命运呢?推而广之,谁在主宰人的命运,谁又在偷走我的青春呢?再推而广之,国家、人生以及命运,谁是背后的推手呢?为什么人总是不由自主而无可奈何呢?李璟的这首词,已经将眼前的落花上升到对人生命运深层次的思考了。也许还是苏东坡说得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人生是一场偶然,你偶然留下的痕迹,终将在一场风雪之中被抹去,人生就是偶然的快乐必然的悲剧罢了。

    下阙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乃千古名句。神话中有青鸟传信,但现实中却无鸿雁传书,每日里都是云中不见锦书来的寂寞。“丁香空结雨中愁”,化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女子看到丁香含苞欲放的花蕾,感受到的竟然是丁香的愁眉不展,其实丁香何曾愁眉不展,愁的只是孤寂的思妇而已,这就是文学中的“移情艺术”。通俗地说,移情是将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到客观事物上,也就是说,客观景物本没有感情,是作家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景物上面,从而以景衬情,人、物一体情景交融。再通俗一点说,你开心时看到的一切好像都对你含情脉脉,你不开心时,你好像觉得一切事物都对你横眉冷对。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实中,云彩和敬亭山没有什么感情,但那天李白心情很爽,他凝视着美丽的敬亭山,觉得那敬亭山也在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白居易的《长恨歌》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句子,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月亮不会伤心,铃声也不会断肠,伤心断肠的大概就是诗人笔下的痛失爱妃的唐玄宗李隆基了。最典型的移情艺术,大概要算五代词人牛希济的“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了,红豆肯定不会有相思泪,有相思泪的,只能是恋爱中的男女了。

    这首词的前几句写的都是*景,都是细小的幽微的情感,最后两句,词的境界一下子阔大起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此时但见长江浩荡,正从三峡奔流而下,而暮色苍茫,又将这浑天一色的绿波笼罩在无边的暗色之中。这是用浩荡的长江之水来暗喻愁思,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必就是来源于此吧。

    我们再来看李璟的另外一首词,《应天长》: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李璟再次写了一个思妇的春愁。女子一大早就坐在镜子前,但无心整理妆容。“女为悦己者容”,但悦己者不在身边,那妆容就毫无意义,于是女子就无心“对镜贴花黄”了。“蝉鬓凤钗慵不整”,一个“慵”字,道出了这首词的词眼。帘幕低垂,重楼紧锁,一片寂寞清冷的气氛中,窗外落花随风起舞,思妇的心犹如落花一般惆怅不安。上片是*景,下片写远景,绿杨芳草,柳丝缠绵,辘轳金井边,或许是一段美好的爱情开始的地方,也许那里凝结了太多的温馨与思念,那也是无法忘怀的地方。

    南宋词人吴文英怀念一段已逝的恋情时,写下了《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说,我听着凄风苦雨之声,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份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这就是对恋爱之地的念念不忘,看到蜜蜂在秋千旁飞舞,还以为是被恋人身上曾经的香味所吸引。而李璟的“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也是如此,想必在这里,也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恋爱情节。但一切已成过往,思妇只好对酒消愁,但无奈是愁上加愁。喝了一夜的酒,但酒醒时分一切又归之于虚无,这种思之不得而百无聊赖的春愁,实在是比生病还要难受。

    南唐词至李璟,抒情模式上同花间词一样,仍然是“男子作闺音”替女子代言。而晚唐五代词抒情模式的转移,直接我手写我心,表达强烈的自我,则是从冯延巳和后主李煜开始的。纵然是代思妇之言,但作者势必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毕竟“诗言志词言情”。那么,李璟在思妇的背后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呢?也许“惆怅落花风不定”可以给出答案,十国江湖风波恶,南唐命运风不定,这或许就是李璟内心深处的焦虑吧。

    李璟的最后一首词是悲秋词,《望远行》: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这本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时节,但女子心情极差,整日将自己锁在朱楼之上,相思成灾,想做梦但梦不成。夜深了,夜冷了,但长夜漫漫孤枕难眠,只能看着香炉内的香烟弥漫着的房间。下片写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怪罪秣陵的月光太撩人,她怪罪秣陵满城的砧声太不解风情,撩动着自己的怀人之情,但却带不来远方人的一丝消息。沉思中的女子在秋夜中忽然惊醒,待到爱人回来之时,怕已经是“鬓已星星也”,两鬓都是华发了吧。

    在这首词中,李璟想要表达的已经超越了思妇的闺怨,而是人们对时间逝去的焦虑了,已经上升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了。当然,在李璟看来,人生就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就像他的儿子李后主所说的那样,“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因为,人生永远抵不过时间,而人生对时间一去不复返、青春瞬间变苍颜的焦虑,从来都是中国诗歌的主题。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陶渊明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聚散无常,时间一去不返,在时间的驱使之下,一切都将归之于虚无。或许这就是李璟对江河日下的国事,对家庭的变故而生发的一种痛彻心扉的领悟吧。

    [阅读全文]...

2022-01-15 20:13:32
  • 浣溪沙的翻译苏轼(浣溪沙的全诗意思)

  • 苏轼,诗意
  • [ 宋 ]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潇潇:形容雨声。

    (4)子规:布谷鸟。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白发:老年。

    (7)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阅读全文]...

2022-01-19 17:21:32
  • 浣溪沙古诗晏殊

  • 浣溪沙古诗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浣溪沙古诗晏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鉴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阅读全文]...

2022-04-14 09:28:31
  • 苏轼古诗浣溪沙的意思(千古名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 苏轼,千古
  • 前面有读者反馈说:诗词之前的引入有的内容太长了,没必要介绍,在这里,十二作一点解释。孟子曾经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我们吟咏一个人写的诗,读一个人著的书,却不知道这个人,行吗?(显然是不行的)因此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时间下的产物,我们要想理解透彻,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的背景。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不会想当然去解读某一首诗词,也才真正理解了这首诗词。

    而且很多诗词间是有因果关联的,例如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似是两首毫不相关的诗词,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后,就会知道,其实这两首词是有前后因果关联在的。具体什么关联呢?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翻译一下就是: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苏轼想在那里买几亩田,于是去实地考察,(途中遇到下雨,淋完雨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毕竟苏轼是年*五十的人了,淋了雨于是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病好之后,苏轼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笔之处,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于是苏轼触景生情作了一首歌。

    这首歌便是《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和《定风波》一样,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充分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随缘自适、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我们不用再过多介绍,我们都知道经历了宋朝最大的*——“乌台诗案”后,苏轼经过王安石、司马光都能人求情,在入狱130天后被贬谪黄州。黄州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但同时我们也知道,黄州也是苏轼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同时也对苏轼后来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这首词,便可略窥一二。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兰溪静谧幽雅的自然环境: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词的下片,词人开始抒怀,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只会感叹时光流逝。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乐天在《醉歌》中有唱:“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长歌行》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劝谕年轻人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李后主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此处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说的人老了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正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所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好一个苏东坡,一味消沉不是他的风格,即使贬谪黄州,即使年*半百,但始终而且是愈发乐观积极,全词读来毫无半点负面情绪,一派生气盎然。其境界令人叹服。

    这就是苏东坡,即使在人生的最低谷,也能唱出最积极、最乐观的歌。人生若觉不容易,请君细读苏东坡。

    [阅读全文]...

2022-07-12 12:50:17
  • 浣溪沙古诗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表达的主旨及含义)

  • 含义
  •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人。晏殊天资聪颖,十四岁便以“神童”身份被荐赐进士出身年,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政绩斐然。逐渐成为一代名相。同时晏殊也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词人,一生创作了了大量词作,是宋代早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晏殊绘像

    晏殊的词作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很流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词在北宋时以歌曲的形式吟唱的。他的词作上承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冯延巳清新婉丽的余韵,下启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可以说,晏殊是北宋词坛上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词人。

    晏殊著有词集《珠玉词》,词风风流蕴藉,对宋代初期的词风产生重要影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

    北宋士大夫生活场景图

    南宋词学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晏殊的词:“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王灼对晏殊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晏殊的代表作品的《浣溪沙》,是最能够反映出晏殊词作的风格特征的,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之时,官至宰相,日常的工作之外,晏殊的业余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他是怎样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的呢?

    晏殊喜宴宾客,据南渡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虽早年富贵,而奉养极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这段记载就说得非常明确了,晏殊在闲暇之余喜欢与朋友饮宴,宴*中常有歌女助兴,主客赋诗填词,开怀尽饮,酣畅淋漓。

    晏殊工作之余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举办宴会,歌舞助兴,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而这首《浣溪沙》所抒发的也正是伤春的“闲愁”情感,词作主要描写的是词人饮酒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伤春之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意图

    宋代词人惜春、伤春,进而至于怨春、恨春,这种对季节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宋代士人对人生有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婉约之风是词自产生以来的主线,伤春悲秋、男女离情成为词的重要内容。 但宋词中更多出现的是伤春、惜春。宋代士人伤春,其实是对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怅。

    在春天的所有景物中,“花” 这一自然意象常常意味着生命、青春,代表的就是春天,惜花就是惜春。

    而花朵凋零、落红则又代表着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和消逝,而造成花谢花落的就是风,就是雨,这就造成文人对风雨的恐惧,对花的感伤,也是对春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他们的仕途并不像晏殊这样一帆风顺,因为仕途沉浮而贬谪他乡的占有很大一部分,如苏轼、秦观等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感伤情绪,他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诉诸于笔端,借伤春来自我排遣与慰藉,这是极其正常的情感体现,借伤春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如秦观在遭谪贬到岭南时,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其中就有“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的词句,秦观将自身的际遇与伤春的情感结合起来,借伤春表达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晏殊的仕途*顺,没有经历过贬谪,所以晏殊的这首《浣溪沙》,抒发的只是词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花园中的景致是那么的美好,精致的楼台亭榭,一切都布置的相当雅致,由此也能看出词人闲暇之余的生活是很从容悠闲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但是细读词句就会发现,字里行间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同样的场景,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词人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他不禁发出感慨:明天还会再来,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晏殊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内心的伤感,使他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自然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

    这首《浣溪沙》词,上片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阑珊,但是词人突然记起去年也是这样,往日欢愉的情景再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样的阑珊意境。于是词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此时的生活依旧,但还是美中不足,因而不免令人感到叹息。

    词作开篇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安道》中的“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的正是晏殊以诗酒消遣,自娱自乐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其说是一个生活片段,还不如说是词人对伤感的自我排遣。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接下来,词人写道“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还是对所处场景的描写,一切景物依旧,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但过去的一切,都像这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

    词人所要表达的正是: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即使周围的景物依旧,但人却在变,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词作上片就在这样的轻描淡写中将伤春、惜春的氛围营造好了。

    下片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场景即将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百花凋零、遍地落红的场景。词人为什么对百花凋零这样明暗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春天,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远,美好的事物也即将消逝。

    这是很正常的季节交替轮回,是季节的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可是这又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再次飞回到往日庭院中的旧巢中来。

    词人见到它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宴*结束,宾客们都陆续离开,词人独自在园中的小道上徘徊,而心中莫名的闲愁就像涟漪一样,层层泛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的“词眼”,说的通俗一点,这两句其实就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这首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句而著名,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

    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暮春时节,繁花即将落尽,是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自然现象,词人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秋去春归,有飞回到往年的筑巢的人家。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结构,它构思精巧,选景典型,词人敏锐地捕捉到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在抒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景为情设,词为情作”,因此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意图

    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情绪,简单地说一种“伤春”、“惜春”的情绪,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词作精细地描绘出词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微妙变化。

    全词只是写的一种*缓的事物变化,并不是那种风雨袭来的突然变化,词作的成功之处在于:词人敏锐地抓住了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并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上升到人生的微妙变化上来,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微妙变化中,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变化,将他捕捉到的变化诉诸于笔端,以优美的文字和旋律把这种变化精细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词显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时光流逝的伤感,更把词对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词作自始至终蒙上了一种朦胧的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对偶句巧妙工整、浑然天成,词人用“无可”和“似曾”这两组虚字构成的对仗,音韵谐美,将词作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格调和雅,唱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被人们广泛传诵。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词作借伤春表达出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情文并茂,音律谐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珍视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的艺术层次上来,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晏殊的《浣溪沙》以抒发“闲愁”起调,也以“闲愁”二字为主题。但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了一种极其常见的自然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考人生。

    [阅读全文]...

2021-12-16 06:24:30
  • 苏轼浣溪沙的诗词

  • 苏轼
  • 苏轼浣溪沙的诗词

      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浣溪沙的诗词,欢迎来参考!

      浣溪沙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然后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然后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然后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然后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然后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然后发出衰飒的悲吟。然后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然后用意相同。应该说,然后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阅读全文]...

2022-03-28 15:27:46
  • 《浣溪沙》诗词鉴赏

  • 《浣溪沙》诗词鉴赏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古诗原文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译文翻译

      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秃秃树杈上的乌鸦就像是树叶一般。打开窗子,落叶还在不停的飘零。晚霜寒冷中独自上楼依栏远望。

      想作诗吧,苦寻诗句。合上书双泪涕纵,心中没有缘故的烦闷。自己日渐消瘦,这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解释

      ①鸦:有些版本作“雅”字。

      ②跕跕(dié):下堕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③风定:风停止。

      ④觅句心肝:苦寻诗句。

      ⑤无端:无缘无故。

      ⑥可怜衣带为谁宽:引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国维于1905年在固原所作。当时王国维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地任教,借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

      诗文赏析

      从词开端的“月底梄鸦”四个字来看,王国维所写者为眼前实有的一种寻常之景物。可是当王国维一加上“当叶看”三个字的述语以后,却使得这一句原属于“写境”的词句,立即染上了一种*于“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盖因既说是“当叶看”,便可证明其窗前之树必已经是枯凋无叶的树。而所谓“栖鸦”,则是在凄冷之月色下的“老树错鸦”,其所呈现的本应是一幅萧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国维却偏偏要把这原属于茺寒的“栖鸦”的景色作为绿意欣然的景色来“当叶看”。只此一句,实在就已经表现了王国维的绝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种挣扎和努力。王国维所用“跕跕”原出于《后汉书》之《马援传》,本来是写马援出征交趾之时,当地的气候恶劣。这一典实在用得极好,此“跕跕堕”三字,遂亦隐然有了一种隐喻环境之恶劣的暗示。接着诗人写下了第三句“霜高风定独凭阑”。“霜”而曰“高”,自可使人兴起一种天地皆在严霜笼罩之中的寒意弥天之感到至于“风”而曰“定”,则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如说“风劲”之更为有力,但以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与联想实在极好。盖以如用“劲”字,只不过使人感到风力依然强劲,其摧伤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则是在一切摧伤都已经完成之后的丝毫无挽回之余地的绝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隐在其《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中所写的“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阕的三句本是写景象为主,然而王国维却写景之中传达了这么丰富的感受和意蕴,遂使得原属于“写境”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造境”的托喻的效果。

      “觅句心肝终复在”一句,这句从表面看来也是写作词之用心良苦,与“为制新词”一句的意思似颇为相*日但却因其用字与句法的安排,而蕴含了给读者更多感发的潜力。首先“觅”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探索追寻的努力则是“心肝”二字又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感受。再说其下面的“掩书涕泪苦无端”一句。后句所谓“无端”者便有迹可寻,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种原因为与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于“苦”字加强了“无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泪之感。最后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强加于上,略显俗套,但意思更进一层。

      古诗原文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译文翻译

      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思恋之人在何处,只有孤单的如钩明月。

      注释解释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当初曾与她有过美好的风流的往事。杜甫《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屧(xie}痕句:此言长满苍藓的小径上,她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屧痕,即鞋痕。

      两眉:代指所思恋之人。

      创作背景

      从内容看大概是纳兰写给他早年曾爱恋过的一位女子的。在青梅竹马的表妹、生死患难的卢氏之前,何来这样一位惊鸿照影的美人?史籍已无从可考,可那份深切的思念却力透纸背,如岁月一般悠长,纵使青丝变成白发也无法忘怀。

      诗文赏析

      此词上片景起,情景交织,“泪乍收”已是伤情毕现,又接之以“遣怀”二句,点明伤感之由。“摘花销恨”中有人有己,低回惆怅。下片写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以“帘影碧桃”、“屧痕苍藓”表现人去楼空的寂寞,结句又以遥遥生问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为思念旧日情人而作。首句“雨歇梧桐”与“泪乍收”是什么关系呢?是表示雨和泪在同一时间停止,还是以雨停比喻泪止?不能说死。作者只是把二者并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种朦胧的意境。反正“梧桐雨”和“流泪”都与离情有关。如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元杂剧中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遣怀”二句谓为排遣愁怀反而回忆起过去的恋情,也就是摘花销恨这件风流韵事。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帘影”二句写眼前所见。竹帘上映着碧桃树影,花径的苔藓上还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伤感。“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无奈。结句由看到天上弯弯的新月而联想到伊人的双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处?一种刻骨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情深意苦。词句亦缠绵凄婉,令人惆怅。其中“帘影碧桃”和“屧痕苍藓”二句,对仗工整而典雅,亦为此词增色不少。

      古诗原文

    [阅读全文]...

2022-01-27 17:52:46
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 句子
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 语录
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 说说
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 名言
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 诗词
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 祝福
浣溪沙这篇古诗的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