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关于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1) 说说(512) 名言(3)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2)

  • 秦观《浣溪沙》赏析

  • 秦观《浣溪沙》赏析

      大家对秦观的《浣溪沙》应该都非常熟悉吧,那么你有深入的了解过其内涵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观《浣溪沙》赏析,欢迎阅读!

      诗人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研*经史,喜读兵书。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六年,迁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京师,观与同游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094),坐元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三年又因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今属湖南)。明年,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徽宗即位,复宣德郎,允北归,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年五十二。《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存《淮海集》四十卷,另有《淮海词》单刻本。其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词属婉约派,内容多写男女情爱,颇多伤感之作。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续钩。

      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

      “漠漠轻寒上小楼”起调很轻,恍如风送清歌,悠然而来,让人不知不觉中入境。漠漠者,弥漫、轻淡也。李白《菩萨蛮》云:“*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云:“漠漠轻阴晚自开,*映楼台。”皆其意。轻寒者,薄寒也,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无边的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侵入了小楼,这是通过居住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来的,故词虽未正面写人,而人宛然兹。时届暮春,冷从何来呢?“晓阴无赖似穷秋。”原来是一大早起来就阴霾不开,所以天气冷得象秋天一般。穷秋者,九月也。南朝鲍照《白歌》云:“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唐人韩偓《惜春》诗亦云:“节过清明却似秋。”词境似之。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郁,因诅咒之曰“无赖”。无赖者,令人讨厌、无可奈何之憎语也。

      南朝徐陵《乌栖曲》云:“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以无赖喻节序,亦见于杜甫诗,如《绝句漫兴九首》之一云:“无赖春色到江亭。”此词云景色“无赖”,正是人物心情无聊之反映。“小楼”,“晓阴”,时间地点写景和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交代得清清楚楚。接下来“淡烟流水画屏幽”一句,则专写室内之景。词人枯坐小楼,畏寒不出,举目四顾,唯见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楼外天色阴沉,室内光景清幽,于是一股淡淡的春愁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从前片意脉来看,主人公小楼中坐久,不堪寂寞,于是出而眺望外景。过片“自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望中所见所感,境界略*唐人崔橹《过华清宫》诗所写的”湿云如梦雨如尘“。此处作者以纤细的笔触把不可捉摸的情绪描绘为清幽可感的艺术境界。今人沈祖棼《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确如此言,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此词构思精巧,意境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作者善于借助于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展现人物复杂、细腻的心灵世界,从而使读者通过环境和心灵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阅读全文]...

2022-02-19 23:56:19
  • 浣溪沙的诗意

  • 诗意
  •   1、《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

      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

      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

      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3、《浣溪沙》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

      1、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2、沉水:沉香。

      3、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4、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5、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阅读全文]...

2022-04-01 10:05:44
  • 秦观:浣溪沙

  •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轻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翻译: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

      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

      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

      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赏析:

      此词描写了一幅晚春拂晓清寒景象。上片以总摄方式写“晓阴穷秋”的景象。“漠漠”形容清晨时烟雾丝雨、柳絮飞花交织成的淡淡迷蒙的画面。“晓阴无赖”乃楼中人发出的怨恼:真是无奈呀!清晨阴冷竟像深秋,暗示出时节正当寒食清明之际。“淡烟”写楼中人在晓阴轻寒中突然发现眼前景物之美:白蒙蒙的淡淡烟雾,清潺潺流淌的碧水像一幅清幽、淡逸的画境。下片承“画屏幽”而选取“飞花”“丝雨”富有动态性的细节意象精描细绘画境之清幽与楼中人似梦如怨的情怀。“自在”乃形容柳絮与落红顺其自然地飘然而落,倏忽而去,有如缥缈的春梦一样轻柔、空盈。最后以“闲挂”二字透出楼中人的空虚、闲寂的神情与心绪,与前面的景物描写融成一片。这首词以清丽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相思女子的精小的楼阁和她闲淡的精神世界,这两者全容纳在寥寥三十几字的小令之中,却作得仿佛一件精美玲珑的艺术盆景,令人久久欣赏把玩。

    [阅读全文]...

2022-02-13 12:30:50
  • 苏轼的浣溪沙诗意

  • 诗意,苏轼,阅读
  • 苏轼的浣溪沙诗意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苏轼的浣溪沙诗意,欢迎大家参考!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

      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

      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体裁沿革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片玉集》均注“黄钟宫”,《张子野词》注“中吕宫”。任半塘《唐声诗》谓“浣溪沙”三字费解。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甫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绝句三首》)。”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韵体。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的*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省诸暨市南*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

      就现存《浣溪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作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期的“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的音乐形态。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

      宋代“浣溪沙”的音乐形态相较于唐五代时期,既有继承,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在音乐形式上,词牌“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到了金元明清时期,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浣溪沙”词牌的别名,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淲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格律说明

      浣溪沙词调有五种格式。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以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代表。前段第二句,韦庄词“孤灯照壁背窗纱”,“孤”字*声,“照”字仄声。后段第二句,欧阳炯词“园中缓步折花枝”,“缓”字仄声。第三句,李煜词“登临不惜更沾衣”,“登”字*声,“不”字仄声。谱内可*可仄据此,其馀悉参后词。至《花草粹编》所载李氏一词,前段第三句“流水飘香乳燕啼”,历查唐宋元诸家*韵词,此句从无第二第六字用仄、第四字用*者,李词误填,不可从。

      变体一,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此体格律例见唐末五代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此词首句不起韵。薛词别首“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正与此同。

      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五句,两*韵。此体格律例见五代宋初孙光宪《浣溪沙·风撼芳菲满院香》。此词后结作三字三句,唐宋元词,仅见此作。

      变体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五句,三*韵;下片五句,两*韵。此体格律例见五代顾敻《浣溪沙·红藕香寒翠渚*》。此词前后结皆三字三句。按《花间集》本,前后两结仍作七字一句,今从《花草粹编》,以备一体。

      变体四,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三句,两仄韵。此体格律例见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此调全押仄韵者,止此一词,无别首可校。

    [阅读全文]...

2022-01-09 19:55:53
  • 浣溪沙的诗意晏殊

  • 诗意
  • 浣溪沙的诗意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的诗意晏殊,欢迎大家阅读学*。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字词解释:

      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名句由来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还是不多见的

      赏析:

      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章事 ( 宰相 ) 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上阕: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阕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作者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美酒、一边填新词供伶人演唱的游乐生活。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触发他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在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 ?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蕴: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于此处安巢的旧相识吗 ? 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这首词,作者在回忆旧时的美好生活,可是,夕阳西下,光阴似箭,那昔日的情景何时能再现 ? 落花坠地,更引发词人年华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感;似曾相识的燕子去年飞走今年尚且还会归来,而过去的岁月却一去不返了。

      想到这里,词人不禁独自在园中充满花香的小路上徘徊。思想与动作构成双重叠合,在徘徊沉思中遥应上片的回忆,造成循环往复的态势,使读者更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阅读全文]...

2022-06-15 19:26:13
  •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阅读,诗人
  •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1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答案】 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事物,依据它们之间分别具有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另外,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

      (4)词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漠漠轻寒、晓阴、秋点明了写景时间,小楼则点名抒情的时间、地点。(2分)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凄清、哀伤抒情基调。(2分)

      二:

      (1)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3分)

      (2)词学家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无边丝雨细如愁”称为“奇喻”,说说它“奇”在何处?(4分)

      (3)请简要赏析结句中“闲”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评分建议:共3分。闲居慵懒、满怀愁绪及闺中女子各1分。

      (2)①“丝雨”和“愁”本不相似,词人却抓取共同点“多”和“细”构成比喻,突出愁多愁密。

      ②比喻多以具体事物形容抽象事物,但此处却相反,显得新奇。

      评分建议:共4分。每层2分。

      (3)用“闲”字修饰“挂”,写女子随意挂起帘幕,写出女子的慵懒神态,表现她满怀闲愁。

      评分建议:共3分。随意悬挂、慵懒神态、满怀闲愁各1分。

      【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译文】

      漫漫的春寒弥漫小楼,拂晓阴冷好似深秋,画屏上烟霭淡淡流水悠悠景色清幽。

      自由自在的飞絮轻如梦幻,无边无际的细雨似缕缕哀愁,珍珠宝帘悄然挂上小小银钩。

      【赏析】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词作,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这是一首伤春之作。上阕写阴冷的春天早晨,独上小楼,空房内画屏竖立,显得格外清幽。下阕所写眼前景物,待慢慢挂起窗帘,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令人触目伤情,描写隽永传神,创造出全词最佳境界。“飞花”、“细雨”,为实写物态;“梦”、“愁”,虚写心境,合而喻之,虚实相生,已臻灵秀之境。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个年轻女子在初春时节滋生淡淡愁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忧思。

      上片写天气与室内环境的凄清,通过写景渲染萧瑟的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起首一句“漠漠轻寒上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清冷的基调。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初春之寒,昏晓最甚。更何况阴云遮日,寒意自然更深一步,难怪会让人误以为是深秋时节。“无赖”二字暗指女主人公因为天气变化而生出丝丝愁绪。“淡烟”一句视角从室外转到室内,画屏之上,淡烟流水,亦是一片凄清模样,让人不禁生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下片以抽象的梦和愁来比喻飞花与细雨,写出愁的绵长,也极新颖贴切。用“自在”二字,反衬室中人物的不自在或不自由,意在言外。“飞花轻似梦”,意为梦似飞花那样轻,画龙点睛。次句,“丝雨”用“无边”二字形容,更显得春雨使人烦闷,而室中人的“愁”则简直无可摆脱。这都是不寻常的笔墨。绵绵细雨,明明是密密的,却又轻轻地,如同飞花,使一切都陷入迷蒙之中,恍然梦境。这不就是词人心绪的真实写照吗?一样的.惆怅,一样的无边无际,一样的细碎,交织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以雨丝那种连绵、无边、细密、纠缠的意象比喻“愁”,是本词的一大亮点。

      全词虽然没有明显描绘主人公愁苦的句子,我们却分明可以清楚地看见隐藏在她内心的悲伤。“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二句,历来备受赞赏,被誉为“奇语”。全词情溢言外,含蓄不尽。语言清丽优美,语淡情浓韵无穷,把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此外,结构上,词的上、下片对称工整,精巧别致,令人回味。

      词牌简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仄两体。*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作品格律

      仄仄**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

    [阅读全文]...

2022-02-15 14:28:39
  •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 诗意,苏轼,阅读
  •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古诗意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辞海》1989年版)

      【注释】

      蕲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蕲”,音qí。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形容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的别名。

      休将:不要。

      白发:指老年。

      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白居易的诗句,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阅读全文]...

2022-01-13 23:54:22
  • 浣溪沙苏轼的诗意(浣溪沙原文赏析和中心思想)

  • 苏轼,诗意
  • 《浣溪沙》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白话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解说: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韵,下片三句两*韵。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⑶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⑷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漫漫:水势浩大。⑸“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午盏,指午茶。⑹蓼(liǎo)茸:蓼菜嫩芽。一作“蓼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品鉴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创作背景:

    据词序,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当年三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这种量移虽然不是升迁,但却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机。据《宋史·苏轼传》,宋神宗手札移轼汝州,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这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心境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视了胞弟苏辙,到金陵又兴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买田江干、相偕归隐之约。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即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修养。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因作此词纪游。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曾任翰林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北宋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婉约词也多有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5-05 16:12:36
  • 浣溪沙古诗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表达的主旨及含义)

  • 含义
  •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人。晏殊天资聪颖,十四岁便以“神童”身份被荐赐进士出身年,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政绩斐然。逐渐成为一代名相。同时晏殊也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词人,一生创作了了大量词作,是宋代早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晏殊绘像

    晏殊的词作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很流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词在北宋时以歌曲的形式吟唱的。他的词作上承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冯延巳清新婉丽的余韵,下启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可以说,晏殊是北宋词坛上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词人。

    晏殊著有词集《珠玉词》,词风风流蕴藉,对宋代初期的词风产生重要影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

    北宋士大夫生活场景图

    南宋词学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晏殊的词:“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王灼对晏殊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晏殊的代表作品的《浣溪沙》,是最能够反映出晏殊词作的风格特征的,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之时,官至宰相,日常的工作之外,晏殊的业余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他是怎样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的呢?

    晏殊喜宴宾客,据南渡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虽早年富贵,而奉养极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这段记载就说得非常明确了,晏殊在闲暇之余喜欢与朋友饮宴,宴*中常有歌女助兴,主客赋诗填词,开怀尽饮,酣畅淋漓。

    晏殊工作之余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举办宴会,歌舞助兴,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而这首《浣溪沙》所抒发的也正是伤春的“闲愁”情感,词作主要描写的是词人饮酒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伤春之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意图

    宋代词人惜春、伤春,进而至于怨春、恨春,这种对季节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宋代士人对人生有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婉约之风是词自产生以来的主线,伤春悲秋、男女离情成为词的重要内容。 但宋词中更多出现的是伤春、惜春。宋代士人伤春,其实是对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怅。

    在春天的所有景物中,“花” 这一自然意象常常意味着生命、青春,代表的就是春天,惜花就是惜春。

    而花朵凋零、落红则又代表着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和消逝,而造成花谢花落的就是风,就是雨,这就造成文人对风雨的恐惧,对花的感伤,也是对春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他们的仕途并不像晏殊这样一帆风顺,因为仕途沉浮而贬谪他乡的占有很大一部分,如苏轼、秦观等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感伤情绪,他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诉诸于笔端,借伤春来自我排遣与慰藉,这是极其正常的情感体现,借伤春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如秦观在遭谪贬到岭南时,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其中就有“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的词句,秦观将自身的际遇与伤春的情感结合起来,借伤春表达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晏殊的仕途*顺,没有经历过贬谪,所以晏殊的这首《浣溪沙》,抒发的只是词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花园中的景致是那么的美好,精致的楼台亭榭,一切都布置的相当雅致,由此也能看出词人闲暇之余的生活是很从容悠闲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但是细读词句就会发现,字里行间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同样的场景,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词人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他不禁发出感慨:明天还会再来,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晏殊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内心的伤感,使他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自然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

    这首《浣溪沙》词,上片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阑珊,但是词人突然记起去年也是这样,往日欢愉的情景再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样的阑珊意境。于是词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此时的生活依旧,但还是美中不足,因而不免令人感到叹息。

    词作开篇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安道》中的“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的正是晏殊以诗酒消遣,自娱自乐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其说是一个生活片段,还不如说是词人对伤感的自我排遣。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接下来,词人写道“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还是对所处场景的描写,一切景物依旧,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但过去的一切,都像这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

    词人所要表达的正是: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即使周围的景物依旧,但人却在变,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词作上片就在这样的轻描淡写中将伤春、惜春的氛围营造好了。

    下片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场景即将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百花凋零、遍地落红的场景。词人为什么对百花凋零这样明暗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春天,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远,美好的事物也即将消逝。

    这是很正常的季节交替轮回,是季节的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可是这又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再次飞回到往日庭院中的旧巢中来。

    词人见到它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宴*结束,宾客们都陆续离开,词人独自在园中的小道上徘徊,而心中莫名的闲愁就像涟漪一样,层层泛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的“词眼”,说的通俗一点,这两句其实就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这首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句而著名,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

    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暮春时节,繁花即将落尽,是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自然现象,词人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秋去春归,有飞回到往年的筑巢的人家。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结构,它构思精巧,选景典型,词人敏锐地捕捉到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在抒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景为情设,词为情作”,因此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意图

    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情绪,简单地说一种“伤春”、“惜春”的情绪,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词作精细地描绘出词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微妙变化。

    全词只是写的一种*缓的事物变化,并不是那种风雨袭来的突然变化,词作的成功之处在于:词人敏锐地抓住了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并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上升到人生的微妙变化上来,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微妙变化中,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变化,将他捕捉到的变化诉诸于笔端,以优美的文字和旋律把这种变化精细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词显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时光流逝的伤感,更把词对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词作自始至终蒙上了一种朦胧的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对偶句巧妙工整、浑然天成,词人用“无可”和“似曾”这两组虚字构成的对仗,音韵谐美,将词作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格调和雅,唱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被人们广泛传诵。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词作借伤春表达出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情文并茂,音律谐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珍视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的艺术层次上来,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晏殊的《浣溪沙》以抒发“闲愁”起调,也以“闲愁”二字为主题。但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了一种极其常见的自然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考人生。

    [阅读全文]...

2021-12-16 06:24:30
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 句子
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 语录
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 说说
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 名言
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 诗词
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 祝福
秦观的浣溪沙古诗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