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关于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0) 语录(10) 说说(5) 名言(1k+) 诗词(686) 祝福(14k+) 心语(80)

  • 爱国古诗句 作者出处

  • 爱国
  • 爱国古诗句 作者出处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下面是有关爱国古诗句以及作者出处,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4、《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6、《十一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海上》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9、《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阅读全文]...

2022-05-05 19:49:31
  • 爱国古诗句 作者出处

  •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下面是有关爱国古诗句以及作者出处,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4、《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6、《十一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海上》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9、《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全文]...

2022-05-10 09:23:47
  • 关于国家的诗句古诗大全(有关国家的古诗有哪些)

  • 国家
  • 194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纪念日。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绝的十四年抗战,终于以胜利结束。驱除倭寇,复我中华,中国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伟大的胜利来自于伟大的抵抗,来自伟大的牺牲。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的国家,但是,中国有悠久而光荣的反抗侵略者的历史。汉元帝时期名将陈汤。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发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这句话成为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忠诚与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但每场战争的胜利都是用热血与生命铺就。这就是为了国家,舍生而战的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无数的将军诗人义士*都留下用生命写成的战地诗章。“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但我今天只能摘录陆中国现代抗战诗词几首,与沧海取几瓢水,来致敬无数的先烈忠魂,告慰他们,河山依旧,必会江山永固,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是一条巨龙,宇宙长存!

    “中国要自强,齐心到战场。

    杀尽日本兵,铲除狗豺狼!

    自从九一八,寻衅在沈阳。

    得寸又进尺,要把中国亡。

    同胞需奋起,人人都抵抗。”宋哲元《杀敌救*节录》

    这首诗看起来简单明快,是29军的军长宋哲元激励将士所做。1931年,918事变第3天,宋哲元率领29军全体官兵,通电全国表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33年29军组成大刀队,每名士兵身上有一口四斤重的大刀,血战喜峰口,赵登禹亲自上阵督战,负伤不下,守住喜峰口,大刀队一战扬名。赵登禹时年35岁。

    ”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

    双峰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王冷斋《卢沟桥记事诗(其一)

    1937年,45岁的王冷斋,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县*,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他和日军有多方的交涉,在涉及*问题上寸土不让,他是卢沟桥事变的经历者和见证者。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县城搜查,守卫宛*城的29军严词拒绝,219团的三营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奋起反抗。吉星文,挑选了150名精干人员,编成5个组,敢死队每个人带步枪一把,手榴弹两枚,大刀一把。将几十名日军全部消灭。

    “大刀队里出奇男“,就是指的吉文星以及他所带领的29军大刀队,誓死抗战,日本三月*的幻想,证明是空梦。

    王冷斋留下了有强烈写实风格的《卢沟桥纪事五十首》,具有历史价值。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太行春感》1939年

    1939年。*率领指挥的八路军129师已经进入太行山区三年,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收复县城60余座。这首诗写得非常有气势和特色。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宋朝名将岳飞的收复国土的历史,再加上军民同心抗敌的热情和血勇,更激发了他的壮志情怀。这一年他已经53岁。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一种。慷慨浩瀚之气。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这首诗真的值得仔细的品读,我会单独开一章节,来谈这首诗龙一样的英雄气质,以及成就这首诗的,是英雄一样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寄语蜀中父老》1939年

    这一首诗,看起来非常的简单朴实,但却是非常难得的古风诗。单从诗本身,就可以经历时光的检验。这里面有几千年中国人保家卫国,不畏风霜严寒的军旅气质。汉风唐韵,天然朴素,出自将军之手,更有穿越古今的峻峭力量。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就义诗》

    吉鸿昌是一个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将领。他是旧军队里,难得秉持”当兵救国为民造福“初衷的一个军人。在冯玉祥手下时,他的部队被誉为铁军。在接受蒋介石的改编之后,不愿意和蒋介石合作,然后到国外去考察。但是这个一心抗日的将军在1933年却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1934年吉鸿昌被军统特务暗伤,被法国工部局逮捕。最后吉鸿昌被引渡到*的北*军分会,最后英勇就义。

    吉鸿昌所做的一切是为危难中的国家,为抗日不曾屈服。这是他就义前的诗,读来让人潸然落泪。但是他是在抗战过程中牺牲的,历史还原他抗战爱国的慷慨人生。

    “哭罢江山无泪流,亡国惨祸已临头!

    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

    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

    男儿一副好身手,拚将热血洒神州。”李贯慈《哭辽东》

    李贯慈只活了39岁,1931年9月23号,这正是918事变以后,23岁的李贯慈看到河山破碎,男儿血勇,在痛哭之后主动报国。可以看到他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他马上加入了农民起义运动,1937年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可以说他短暂的一生是热血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

    这首诗非常的励志,也唤起了青年热血。在那个时代,正是无数的和李贯慈一样的年轻人,主动请缨,上战场杀敌寇,用鲜血铺就后世太*。

    ”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

    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

    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郁达夫《离乱杂诗》其一

    之所以来选读郁达夫的这首诗,是因为。在许多人的眼中,认为郁达夫是风流才子。但实际郁达夫非常的爱国,他是为抗战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1942年,郁达夫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的抗日联合会*,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这一年的2月新加坡沦陷之后,郁达夫流亡到印尼苏门达拉岛,他靠着自己精通日语,帮助保护了大量的爱国人士。但是1945年,就在。抗战胜利的前夕,郁达夫*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此时距离日军签订投降书只有四天。

    那么这一首诗里表达了郁达夫怎样坚定的态度呢?他是以宋朝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做指引,无惧流离颠沛,爱国浩气在胸,面临千万磨难,爱国不渝。

    我今天仅仅只是摘录,抗战长河中爱国诗词七首,挂一漏万,仅表达对无数先崇高的敬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爱国之忠魂浩气,与世长存。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阅读全文]...

2022-07-03 07:37:19
  • 古诗《归家》原文及作者简介

  • 文学
  • 古诗《归家》原文及作者简介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古诗《归家》原文及作者简介,文章仅供大家借鉴参考!

      《归家》原文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归家》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晚唐派诗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原文译文:

      儿子拉着衣服问我,

      为什么我那么迟回来?

      我和谁在争夺岁月,

      赢得了双鬓边上的银发?

      古诗赏析:

      前两句写出了稚子的天真与可爱,用来衬托后两句诗人的严肃的沉思。后两句其实是诗人的自问,自己在官场沉浮,去争生活,争名利,不知不觉人已渐渐老去,双鬓渐染。诗人抒发了淡淡的对日薄西山的感叹。“赢得”二字更是刻画了诗人一种安详之中略带苦笑的神情。

      创作背景

      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阅读全文]...

2022-04-23 18:40:47
  • 关于国家的古诗有哪些(一些热爱祖国的古诗)

  • 国家,热爱祖国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缘由,不仅仅有浴血沙场的武力精神,也有笔下生情的文人激励着人们向前。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宋·陆游《示儿》

    人死后可以说是无牵无挂了,可诗人却心系未收复的失地。他以激昂热切的笔调,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诗人爱国报国之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这首诗手起笔落,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间。诗人借古讽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对酒》

    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诗人是革命者,不惜“千金买宝刀”,随时准备将一腔热血洒在祖国统一的革命大业上。这是鉴湖女侠的飒爽英姿。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失意闲居却“醉里看剑,梦回连营”,渴望重上前线挥师北伐。梦里他犒劳将士检阅兵马。杀敌报国,收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怀跃然纸上。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使诗人多年漂泊“剑外”,备尝艰苦。“忽传”的捷报令诗人喜极而泣。这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以无比明快的笔调,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作者凭栏眺望,心中的豪情万丈,却眼看失地不能收复。他不禁“仰天长啸”,发出呐喊,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这首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充分体现了作者精忠报国的思想。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流。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作者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经历了数日漂泊,却“磁”心不改,决意指南。全诗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作者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阅读全文]...

2022-04-10 07:28:56
  • 《江上渔者》古诗

  • 文学
  • 《江上渔者》古诗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下面我们来欣赏其《江上渔者》!

      作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 出没⑤风波⑥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1]创作背景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

      拓展: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

2021-12-27 08:46:08
  • 古诗清明的作者

  • 清明,文学
  • 古诗清明的作者

      《清明》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其个人的生*较为曲折,有一定的文学成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清明的作者,希望能帮到大家!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作者杜牧的生*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怀才不遇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风流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清明》作者杜牧的典故

      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进士及第

      回到酒*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然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若干年后,唐代进士便以杜牧为荣了。

      由吴老这样的清流赏识推荐而进士及第,杜牧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皇榜公布后,他曾赋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各种酒会宴*,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三十三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大致相当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这个数目在唐代还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数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诗人很惆怅

      东风节气*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这个春天是属于杜牧的。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十多岁的杜牧毕竟年轻,接连碰到这样的喜事,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曲江水满花千树”,它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时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要想到曲江从容赏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时候才行,不过到那时,花儿被人看了一天,精神业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这位僧人面色*静,木然地追问杜牧从事什么职业。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诗人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及第的,这件事很值得怀疑。小杜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说酒*上有人反对吴老的荐举,理由是杜牧不拘细行。其实杜牧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余年间,这时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李商隐含蓄地说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所指的也是这段幕僚生活。估计《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据杜牧后来的倜傥形象编造出来的。

      幕府生涯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她的专长,充当歌舞姬。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著痕迹地参与*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风云一时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他,一首自谦“高楼风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称颂“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小李”也认为这首诗为“小杜”的代表作。

      在湖州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黄庭坚的古诗清明

      政治主张虽有不同意见,但政治不能超越人性,不能因为政治主张不同,就要变更祖先的来源。

      《清明》黄庭坚赏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

    [阅读全文]...

2022-04-29 20:44:03
  • 爱国古诗句 儒家经典句子

  • 经典,语录
  • 1、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6、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7、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28、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2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1、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32、虽千万人吾往矣!

    33、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3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5、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36、礼之用,和为贵。

    3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8、民可*,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9、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42、道不同,不相为谋。

    4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4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47、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4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49、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5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全文]...

2022-06-28 15:19:47
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 句子
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 语录
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 说说
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 名言
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 诗词
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 祝福
关于家或者国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