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关于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 语录(1) 说说(3) 名言(544) 诗词(234) 祝福(1k+) 心语(65)

  •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下面是关于《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 “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淡。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因为江南的草都绿了,其中不但包括了“到”、“过”和“满”的意思,而且“绿”字又是那么鲜明和充满了生命力的颜色,改得确实是好。但《古诗十九首》不属于这一类,你不能从中挑出它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最好,因为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全诗都好,根本就无法摘字摘句。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互相比较,其水准也不相上下,全都是这么好。这就更加使人想知道它们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能够写出这么奇妙的一组作品来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大家探讨的结果,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我就把其中几种最早的、最重要的说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刘勰说,西汉成帝时曾编选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共有三百多篇,但这些作品里并没有五言诗。可是他又说,现在传下来的这一组非常好的古诗,有人说是枚叔的作品,而其中的《孤竹》那一篇,则是傅毅的作品。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现在我们先来讨论枚乘,等一下再说傅毅。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更何况,徐陵编书的态度是比较不认真的,因此他的说法并不可信。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认为是枚乘所写的那些作品。但陆机只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拟枚乘。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

      所以,钟嵘《诗品》就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说: “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所谓“曹王”,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你们看,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可能的作者了。一个是西汉景帝时的枚乘,一个是东汉明帝、章帝时代的傅毅,一个是东汉献帝建安时代的曹王等人。刘勰说《孤竹》一篇是傅毅所作,傅毅与《汉书》的作者班固同时,但《汉书·艺文志》里并没有记载他写过五言诗之类的作品。而且傅毅与班固齐名,《诗品序》中曾批评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那么傅毅似乎也不大可能写出如此谐美的五言诗作品,因此傅毅之说也是不可信的。既然如此,建安曹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我以为也不可信,因为《古诗十九首》与建安曹王作品的风格大不相同。而且曹丕在一些文章中对王粲等建安七子的诗都有所评论,却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之中有哪一个人写过这么好的十九首诗。

      给《昭明文选》作注解的李善说得比较谨慎。他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诗云, ‘驱车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所谓“辞兼东都”是说,这十九首诗中应该兼有东汉的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上东门”是洛阳的城门,“宛与洛”也是指洛阳一带地方。只有在东汉的时代,洛阳才这样繁华兴旺。李善并没有否定诗中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但又指出诗中可能兼有东汉的作品,所以说这种说法是比较谨慎的。于是后人因此又有了“词兼两汉”的说法,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 《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 时节忽复易。秋蝉呜树间, 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这首诗里写了“促织”,写了“白露”,写了“秋蝉”,完全是秋天的景物,时间应该是在初秋季节。但诗中却说,“玉衡指孟冬”。孟冬是初冬的季节,但为什么诗中所写的景物却都是初秋季节的景物呢?注解《昭明文选》的李善认为,这里边有一个历法问题。大家知道,汉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使用太初历,太初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夏历基本相同。但在汉武帝之前人们使用什么历法呢?李善说:“《汉书》曰:高祖十月至霸上,故以十月为岁首。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矣。”他认为,汉高祖刘邦打败秦军来到长安附*的霸上时,正好是十月,于是就把十月定为一年的开始。也就是说,当时把夏历的十月叫作正月。如果依此推算一下,则夏历的七月就应该叫作十月,十月当然属于孟冬了。李善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既然把初秋的季节称为孟冬,那么他就一定是汉武帝太初时代之前的人,那当然就是西汉初年的作品了。

      但我以为李善的说法有错误。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历史文化的知识,所以我只能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以为,“玉衡指孟冬”并非说此时就是孟冬季节,而是在描写夜深之时天空的景象。古人把天空分为十二个方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名称来命名,而这十二个方位,又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旧时过年贴对联,有一个横联叫作“斗柄回寅”,意思是,北斗七星的斗柄现在已经转回来指到“寅”的方位上了。按夏历来说,这个时候就是正月孟春,是一年的开始。既然斗柄指到寅的方位时是正月孟春,那么以此类推,当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也就是说,商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二月,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两千多年来,我们所一直沿用的,乃是夏历。

      然而不要忘记,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北斗七星不但在不同季节指着不同的方位,就是在一夜之间,也同样流转指向不同方位。只不过,随着季节的不同,它指向这些方位的时间的早晚也在变化。因此,仅仅“玉衡指孟冬”并不能判断是在什么季节,要想判断季节,还必须知道玉衡是在夜晚什么时辰指向孟冬的。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观测时间的问题。

      “玉衡”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 “孟冬”,当然指的是天上十二方位中代表孟冬季节的那个方位——我们推算一下,应该是“亥”的方位。在北斗七星之中,从第一个星到第四个星分别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它们合起来称为“斗魁”;从第五个星到第七个星分别叫玉衡、开阳、招摇,它们合起来称为“斗杓”。“杓”字读作biao(*),就是斗柄的意思。 《史记·天官书》说: “北斗七星,……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旦建者魁。”所谓“建”,就是建历的依据,就是说:如果你在黄昏的时候观测北斗,则以杓——即斗柄的最后一颗星招摇——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夜半观测,则以玉衡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凌晨观测,则以魁——即斗首第一颗星天枢——所指的方向为依据。有了这个观测时间的标准,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孟秋季节的黄昏时分,招摇指在孟秋的方位——我们推算一下,应该是“申”的方位。这也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孟秋之月,招摇指申”。但倘若你在夜半观测呢?那时指在申位的就不是招摇,而是玉衡了。如果你在*明观测,则指在申位的又不是玉衡,而变成了天枢。北斗七星是在转的,玉衡在半夜时指着申的方位,而在后半夜到黎明这一段时间,它就逐渐转向亥的方位,也就是孟冬的方位。在这同一时间里,天枢就逐渐转向申的方位,即孟秋的方位。所以如果你在凌晨时观测,就不能再以玉衡所指的方位为标准,而要以天枢所指的方位为标准了。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在秋天的夜空,这景象是历历可见的。

      既然如此, “玉衡指孟冬”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它指的是时间而不是季节,是在孟秋七月的夜半以后到凌晨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时候玉衡正在慢慢地离开代表孟秋的“申”的方位,慢慢地指向代表孟冬的“亥”的方位。夜深入静,星月皎洁,再加上“促织”、“白露”、“秋蝉”等形象的描写,就烘托出一幅寒冷、静谧的秋夜景象来。所以我以为,李善的错误在于他忽略了在不同的时间观测应该以不同的星作为依据;同时又把指方位的“孟冬”解释为真的孟冬季节,这才造成了诗中所写景象与季节的矛盾。而为了解释这个矛盾,他又搬来了“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所谓“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只是把十月当成一年的开始,并没有改变季节和月份的名称。《史记》、《汉书》在太初之前的诸帝本纪中,每年都以冬十月为开始,虽然是一年的开始,但仍然称“冬”,仍然称 “十月”。这与夏商周之间的改历是不同的。所以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在汉高祖元年叙事到“春正月”的时候,曾加以注解说:“秦二世二年,及此元年,皆先言十月,次十一月,次十二月,次正月,俱谓建寅之月为正月也,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岁首虽异,而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则相同,太初元年正历,但改岁首,未尝改月号也。”这些话足以为证,因此,李善所谓“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的说法是完全不可信的。

      既然主张《古诗十九首》中有西汉之作的一条最有力的证据现在也被推翻,那么就可以下一个结论了。我以为,这十九首诗无论就其风格来判断,还是就其所用的词语地名来判断,都应当是东汉之作,而不可能是西汉之作。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中所表现的一部分有关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之人生观,也很像东汉的衰世之音。因此,它们很可能是班固、傅毅之后到建安曹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文字是非常简单朴实的,然而它的含意却十分幽微,容易引人产生联想。清代学者方东树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 处”。什么叫“天衣无缝”?就是说,这些诗写得自然浑成,看不到一点儿人工剪裁的痕迹。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因此,有些人就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在*文学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刚才举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马背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把“推”字改成“敲” 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冲进京兆尹韩愈出行的队伍,被众人拿下送到韩面前。韩愈也是有名的诗人,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帮他斟酌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更好。为什么“敲”字更好?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当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我当然不是说修辞不重要,可是要知道,更好的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每一个字都有他感发的力量。杜甫《羌村》中有一句“群鸡正乱叫”,如果单看这一句,这算什么诗?然而这是一首感情深厚的好诗。杜甫把他的妻子、家人安置在羌村,自己去投奔唐肃宗。后来他被叛军俘虏到长安,从长安逃出来又几乎死在道路上,而在这段时间,羌村一带也被叛军占领过,听人传说叛军把那个小村庄杀得鸡犬不留。在经历过这么多忧患危险之后,诗人终于得到机会回羌村去看望他的妻子、家人。试想,当他见到“群鸡正乱叫”这种战前常见的*安景象时,心中会产生多么美好和安定的感觉!如果你不读他整个的一首诗,如果你不知道那些背景,你怎能知道“群鸡正乱叫”的好处?不但杜甫如此,陶渊明也是如此。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写诗的。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谈论*来的学术风气。文章说,*千百年来传统的'学术风气是把为人与为学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上那些伟大诗篇的好处都不仅在于诗歌的艺术,更在于作者光明俊伟的人格对读者的感动。那篇文章还说,现在的风气是把学问都商品化了,大家都急功*利,很多做学问的人都想用最讨巧的、最省事的、最方便的办法得到最大的成果。这是一种堕落。古人讲为学、为师,是要把整个一生都投入进去结合在一起的,而现在讲诗的人讲得很好,理论很多,分析得很细腻,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伟大的诗人?就因为没有这个结合。诗人如此,诗也是如此。真正的好诗是浑然一体的诗。对这样的诗,你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除了浑成之外,《古诗十九首》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我实在要说,《古诗十九首》在这一点上与《红楼梦》颇有相似之处。第一,它们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作?同样一直成为一个疑问,因而使人们难以确定它的主题。它果然是写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故事吗? 还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写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种哲理?抑或如大陆批评家们所说的,是要写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阶级的腐败堕落?它到底要说些什么?要写怎样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联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道理来。如果我们讲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用唐朝那一段历史和杜甫的生*来做印证,多半就能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事情。但这个办法对《古诗十九首》不行,我们只能感觉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托的是什么?我们无法通过考证来确定,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确切的作者。然而,这是一件坏事吗?我说也不一定。

      刚才我引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古诗佳丽,或称枚叔”一段,其实那一段接下来还有几句:“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我不久前曾在美国西部转印的香港《大公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他把刘勰这句话中“结体散文”的“散文”两个字解释为文学体裁中的“散文”。我以为这是不对的,古人没有这种用法。事实上, “结体”和“散文”是两个对称的动宾结构。“结体”,是说它构成的体式;“散文”是说它分布的文辞。刘勰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一看《古诗十九首》体裁的结构和对文辞的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也就是说,它写得很朴实,但不浅薄。我们大家都读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读过李杜的诗之后再返回来看《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发现: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古诗十九首》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你会觉得,《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普通、寻常的话,可是如果反复吟诵,就越来越觉得它有深厚的味道。而且,你年轻时读它们有一种感受;等你年岁大了再读它们,又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就是婉转附物。在我们*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法。《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个特点等下一次我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什么叫“怊怅切情”呢?“怊怅”与我们现在所说“惆怅”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种若有所失、若有所求、却又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也是诗人们常常具有的一种感情。因为,凡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灵,常常有一种对于高远和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后天学*所得,而是他天生下来就有的。一首好诗,往往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切”是切合,就是说能够表现得深刻而真切。我们都说杜甫的诗好,为什么好?就是因为他能够把他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假如你把你内心的感情表达得不够,那当然是失败的,可是你把你的感情夸大了,超出了实际情况,那也不是好诗。现在我们就要注意,把你内心的情意直接而且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在*诗歌传统中属于什么方法?我以前讲过,是“赋”的方法。所以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很成功地结合了*最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因而形成了我国早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作。

      与此看法类似的还有明代学者胡应麟。他在《诗薮》中曾评论这些诗,说它们“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兴象”两个字很简单,但却代表了心与物之间的很复杂的关系,既包括由心及物的“比”,也包括由物及心的“兴”。“玲珑”在这里有贯通、穿透的意思,就是说,它的感发与它的意象之间都是能够贯穿、可以打通的。“意致深婉”的意思是说,那种感情的姿态,在诗中表现得不但很深厚,而且很婉转。因此胡应麟说,像《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不但人会被它感动,连天地和鬼神也会被它所感动。另外,刚才我还引过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其中也给了这些诗很高的评价,说它们“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温”,就是我在前边说过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感情;“丽”,是说它们写得也很美;“悲”,是指诗中所写的那些不得意的悲慨; “远”,是说它给读者的回味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每个人看了这些诗内心都会发生震动,认为它们真是“一字千金”的好诗。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个问题:在一般选本中,对《古诗十九首》往往只选其中的几首,但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只读几首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全部读下来。因为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会吟诵的方法,那就更好。吟诵,是*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这十九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对古诗十九首整体的介绍就到此为止。

    [阅读全文]...

2022-05-27 16:40:30
  •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诗句

  • 关系,经典
  •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只知知其二。

    3、一叶障目 4、不慎盘皆输 5、断章取义 6、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8、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 1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 11、火烧眉毛顾眼前

    成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俗语 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警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两者的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两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效  部分: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1. 、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2.、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采纳啊

    整体和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1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

    (2)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区别

    联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一种典型的表式。

    区别:事物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但是,一般情况下,整体中的若干部分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一些部分的丧失,不至于影响整体的存在和发展。

    学校的班数可多可少,但是校长、教务处、总务处等常规管理部门不可或缺。

    但是,当我们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去审视一些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就有了深层次的含义,强调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缺一不可,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其它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个高等动物体,既要有运动等具体的功能系统,也要有神经中枢这个指挥系统。

    正是因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司其职、不可代替,就需要更加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一个协调、高效的有机系统。

    同时,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一般所说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体现的主要是事物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呈现的静态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动态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部分之间分工协作的过程构成一个整体。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关于系统与要素关系的研究对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深入研究。

    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

    万众一心千钧一发

    ●善弈者谋势,不善者谋子  ●不要让刀锋讥笑它柄子的拙笨(印度)  ●离开树的枝子不再盛开鲜花,打碎的镜子不再映出人面(日本)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馒头起酵,一笼馒头也起酵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落叶知秋.  管中窥豹

    [阅读全文]...

2022-04-24 14:12:19
  • 《诗词曲五首》的整体把握

  • 《诗词曲五首》的整体把握

      1、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赤壁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全文]...

2022-06-05 11:22:40
  •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诗句

  •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只知知其二。

    3、一叶障目 4、不慎盘皆输 5、断章取义 6、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8、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 1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 11、火烧眉毛顾眼前

    成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俗语 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警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两者的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两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效  部分: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1. 、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2.、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采纳啊

    整体和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1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

    (2)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区别

    联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一种典型的表式。

    区别:事物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但是,一般情况下,整体中的若干部分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一些部分的丧失,不至于影响整体的存在和发展。

    学校的班数可多可少,但是校长、教务处、总务处等常规管理部门不可或缺。

    但是,当我们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去审视一些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就有了深层次的含义,强调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缺一不可,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其它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个高等动物体,既要有运动等具体的功能系统,也要有神经中枢这个指挥系统。

    正是因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司其职、不可代替,就需要更加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一个协调、高效的有机系统。

    同时,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一般所说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体现的主要是事物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呈现的静态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动态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部分之间分工协作的过程构成一个整体。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关于系统与要素关系的研究对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深入研究。

    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

    万众一心千钧一发

    ●善弈者谋势,不善者谋子  ●不要让刀锋讥笑它柄子的拙笨(印度)  ●离开树的枝子不再盛开鲜花,打碎的镜子不再映出人面(日本)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馒头起酵,一笼馒头也起酵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落叶知秋.  管中窥豹

    [阅读全文]...

2022-04-10 20:40:43
  • 整体认读音节

  • 教育
  • 整体认读音节

      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相拼组成的语音单位,单个韵母也可自成音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整体认读音节,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吧!

      (一)书写字母要规范:

      1.一律用印刷体小写字母,不可掺杂手写体。

      2.要安在四线三格上书写字母的规定写字母。

      3.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我看了不少鲁迅的作品。

      (二)注意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

      声母bpmf能和o拼,不能和uo拼。如:bō(波),不能拼成buō

      (三)注意拼音规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时写成"r"。如:儿童(értóng);花儿(huār)y、w的使用:

      (1)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y开头。

      (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w开头。

      (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也要用y开头。加y后,ü的两点要省去。

      使用y、w,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的分界,y、w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如:把"大衣"二字连写成dai,就会以为是一个音节。用了y,写成dayi,音节的分界就分明了。

      省写:

      (1)韵母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优),ui(威),un(温)。如:牛、归、论

      (2)ü和n、l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注意标音位置:

      1.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2.如果有两个元音,声调符号就按a,o,e,i,u,ü的顺序标记。3.i,u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ú(球)4.调号恰巧标在i的上面,那么i上的小点要省去。5.轻声音节不标调。如:萝卜、桌子。

      标调歌:见了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五)注意使用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爱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í'ǎo(皮袄)

      正确拼读字可使用下列方法:

      1.语境定音法:分析语境,了解语意,从而推断读音;2.词性定音法:有些词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3.记忆积累法:对特殊的,少量的要强行记忆;4.声旁类推法:据声旁推断读音。

      另附: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教学要求

      1.学会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音形结合的学*方法,练*拼读与y、w有关的音节词。

      3.学*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及它们的四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情境图,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练读本课相关音节的实物或图片,音节卡片,节奏舒缓、悠扬动听的乐曲。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生字开花)

      1、出示《三字经》片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小朋友,会读吗?

      2、交流:“人”组词。

      师:昨天老师让我们班小朋友为“人”这个汉字宝宝找一找朋友的,谁愿意把它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那就让我们开火车读吧。生举着自己制作的卡片全班带读。

      一、复*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拼音宝宝了,上节课我们学*的拼音宝宝又来到我们的教室,认识它们嘛?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zh ch sh r)。 师注意纠正声母读音。(读的轻而短)

      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声母 课件出示)

      声母zh ch sh r是翘舌音。

      2、还有一个字母宝宝知道我们今天在这儿聚会,也赶来参加了,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他吗?(出示:i)谁来跟他打声招呼。

      3、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字母宝宝i可厉害了,他就像奥特曼一样会变呢!你们看??(出示:zhichishiri,这时i跟在了zh ch sh后面,就变成了什么?(生:整体认读音节 课件出示)

      是的,i的本领可真大,他呀把声母zh ch sh r变成了加上声调就能给汉字注音的整体认读音节了。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

      过渡:真好,一点也没有忘记你们学过的拼音宝宝!

      二、导入情境,整体感受y、w读音

      1、(出示情境图)师:小朋友,秋天又到啦,秋风吹起来了,天气变凉了。瞧!屋子里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呢?那屋外的树上又有什么呀?他们又在干什么呢?

      2、是啊,不论是乌鸦妈妈还是小朋友的妈妈,都很喜爱、关心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小朋友也要爱自己的呃爸爸妈妈。来,小朋友跟老师念首儿歌,一起夸夸妈妈: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相机出示y、w。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两个新朋友。谁愿意试着叫叫他们的名字?指名读。

      二、借助形象,学*字母音和形

      (一)、教学y、w的读音

      1、教学y的读音(出示y。)

      师: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它的读音和“衣服”的“衣”差不多,只要稍微读轻读短些就可以了。谁会念?

    [阅读全文]...

2021-12-08 03:03:23
  • 《儿童诗两首》的整体阅读感知

  • 阅读
  • 《儿童诗两首》的整体阅读感知

      1、《我想》的主要内容

      《我想》作者描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可见孩子的心是多么简单,纯洁,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孩子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

      2、《我想》阅读感受

      《我想》这篇课文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同时又接*孩子们自身的特点,所以应该很受孩子们喜欢。

      3、《童年的水墨画》内容感知。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几个不同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街头》──喧嚣繁闹的马路丝毫不能影响街头上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入迷,笑容浮在脸上,阳光照在膝上。街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静的溪水映着安然的垂柳,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一直红蜻蜓安静的立在钓竿上,一切都是静止的,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忽然,鱼上钩了,于一刹那间,打破了这种*静,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也动了,寥寥几句,就把场面转为极其欢悦、愉快。

      《江上》──水里的鸭群,戏水的孩子,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活泼,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几句简单的描写就把一个立体的孩子们戏水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阅读全文]...

2022-06-17 16:18:36
  • 整体衣柜挑选3大法则

  • 整体衣柜挑选3大法则

      导语:现代人追求生活的便利性,也讲究生活的品质性。整体衣柜的流行正是如此。以往,整体衣柜大多以步入式衣帽间为主,小户型家庭往往无法实现,如今,整体衣柜可以根据空间情况度身定制,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但是要怎么挑选衣柜呢,还得由小编和你说说。

      一、整体衣柜挑选3大法则

      挑选法则之1:合理设计必不可少

      虽然说是整体衣柜,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整体处于不可改动的状态,相反,整体衣柜具备个性定制的功能,合理的设计会让你的衣柜锦上添花。大多数消费者不是专家,这不仅体现在家居设计上,也体现在整体衣柜的设计上。有专业的设计人员为你服务很有必要。

      相比前几年整体衣柜只属于少部分人群,服务也不够亲民的弊端外,现在的品牌衣柜可谓体贴入微。消费者在选择衣柜时,还可以同时享受到个性而贴心的服务。与房屋设计一样,品牌衣柜的设计成为当前的服务重点,他们会在安排专业人员上门测量后,并根据主人构成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无论是衣柜与家居的整体风格协调,还是柜体的材质选择,甚至小到铰链、滑轨这样的细节,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挑选法则之2:环保也能度身定制

      环保这些年是各行各业的大话题,如今家居装修自然也离不开环保。很多人都知道,家居装修是污染大户,这种污染不仅来自于装修材料本身,也与后期所选择的家具有关。整体衣柜作为房间组成的核心部分,很显然,是否环保有着重要的意义。

      整体衣柜,主要构成是板材,因此板材是否环保很容易被人重视,但是相比之下,辅材是否就不需要注意环保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以铰链来说,不同的材质,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譬如经认证后的环保钢材与合金的材质,这两种材质组合在一起,可以在刚柔之间得到完美结合,在增强铰链使用寿命的同时,又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此外,胶水也是整体衣柜中必用辅料,一些比较好的品牌衣柜会选择达到国际E0级标准的环保胶水。

      挑选法则之3:细节体贴方能胜出

      就衣柜来说,不过是小小的几*方米空间,如果产品做不到与众不同,想要讨消费者的欢心并非易事。也正因为如此,品牌衣柜在细节下足功夫,除了之前说服务方面,一些体贴的人性化设置往往能吸引不少注意力。

      从使用角度看,衣柜必定是功能型的家居产品,也因此,除外观设计之外,强大而细腻的功能设置才是胜出的关键。衣柜,功能的划分尤其重要,衣裤、领带、丝巾等物品如何经过合理而有效的分隔,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并节约空间,设置时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身高结构或生活*惯进行个性调整。一些品牌衣柜甚至还能做到感应式处理,即人体离衣柜大约多少距离时,衣柜门可自动打开,同时衣柜内置的无线灯光自动开启,让消费者翻找衣服更加便捷省时,更体贴的甚至还在抽屉上安装这类装置,着实是将人性化进行到底。

      二、衣柜挑选技巧

      1、注意板材的`贴面

      一般正规厂家是浸漆度厚、经高温、高压处理的环保贴面板。表面强度高、耐磨耐划伤。如果质量差一些的,虽然表面上看似乎很光滑漂亮,给人感觉不错,但用指甲轻轻一划,会出现明显的划痕。

      2、注意衣柜的风格

      尤其是在网上买衣柜的时候,首先当然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款式,同时要兼顾衣柜的风格、大小、样式是否和整个卧室的`装修风格像搭配,空间上是否融合等。

      3、注意材料环保性

      绿色环保不可忽视。衣柜制作少不了使用一些胶粘剂、油漆等,特别是人造板材(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等,这些材料或多或少会含有一定的甲醛成分,因此在选购时要用鼻子闻一闻,看是否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同时要认真查看厂家产品说明书,含量是否符合国标规定。

      4、注意衣柜的材质

      买衣柜时要注意看其材质是实木还是板木,树种有色有榉木、枫木、槭木、橡木、黑胡桃等,材质不同,价格也不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而定。

      5、门板的厚度高度

      门板的厚度及高度值得你注意查看,一般板材的厚度要达到18MM、25MM甚至更厚,小于此厚度的板材易变型;而单块板材高度最好2.8米左右。

      6、注意滑轮的装置

      够买衣柜时要多次推拉柜门或抽屉,看滑轮装置工作起来是否顺滑、是否有明显的摩擦声,稍微用力左右晃动柜门,检测连接处是否足够稳固等。如果是在网上买衣柜的,在接受货物的时候,要注意检查。

      7、衣柜配件要齐全

      不少衣柜厂商相继推出了实用美观的配件,例如推拉镜、格子架、裤架、时尚抽屉、L架、CD架、木质衣架等,或者是一些方便舒适的配套功能等。

    [阅读全文]...

2022-04-22 17:56:23
  • 带有拟人的古诗句

  • 拟人,学*,语文
  • 带有拟人的古诗句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带有拟人的古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

      4、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6、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赠董大》)

      8、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唐,杜甫《绝句》)

      9、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10、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余《*试上张水部》)

      11、山月不知心里事——温庭筠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13、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

      1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1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1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17、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

      18、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1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

      20、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

      21、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

      22、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2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24、云容山意商量雪,杏眼桃腮领略春。——黄公度

      2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

      26、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

      27、云破越来花弄影——张先

      1、*的诗词《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梅的形象更生动活泼。

      2、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拟人的手法烘托了玉门关的场景,更加引人且富有艺术渲染力

      3、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诗人用拟人手法丰富了词的意境,并且更加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4、李贺《箜篌引》之“芙蓉泣露香兰笑”。拟人使得场景更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5、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6、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采用拟从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西风吹起帘子,人思念亲人的落寞情怀。

    [阅读全文]...

2021-12-03 17:13:39
2021-11-30 02:08:15
  • 爱情古诗整首

  • 爱情
  •   相濡以沫,当爱情渐退了光环,渐减了光鲜,温情大于激情,亲情柔和了情爱,*淡也是一种美好。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望夫石》

      唐·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春思》

      唐·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子夜吴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阅读全文]...

2022-02-28 13:51:45
当前热门
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 句子
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 语录
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 说说
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 名言
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 诗词
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 祝福
描写拟人的整体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