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播放古诗赋都的秋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播放古诗赋都的秋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播放古诗赋都的秋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播放古诗赋都的秋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中秋的诗赋
《乙未中秋赋》
岁在乙未兮,时光荏苒。中秋既望兮,玉轮复圆。寰宇澄清兮,共一婵娟。太阴垂象兮,仰首而观。嫦娥曼舞兮,广寒宫殿。霓裳羽衣兮,亦幻亦仙。轻抚瑶琴兮,如诉如叹。月君展袖兮,美轮美奂。仙子伴歌兮,余音不断。吴刚伐桂兮,桂香飘远。玉兔静赏兮,陶醉如憨。蟾蜍捣药兮,心驰神远。冰壶光照兮,天上人间。苍穹一色兮,不二大千。
中秋肇始兮,周礼儒典。唐代为节兮,四海同欢。少长咸集兮,举家团圞。敬老爱幼兮,温情语喧。共赏圆月兮,戏彩堂前。礼尚往来兮,增进情感。三五知己兮,相约亭间。鼔琴赏月兮,品茗谈禅。诗词唱和兮,清雅悠闲。天涯同乐兮,*情牵。中秋晚会兮,盛况空前。载歌载舞兮,丝竹管弦。天下同月兮,玉镜高悬。但愿长久兮,千里婵娟。歌咏盛世兮,蕣地尧天。复兴礼乐兮,鱼跃飞鸢。龙翥凤翔兮,鹤舞云闲。岁岁中秋兮,今宵月圆。
此赋作于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午。田智良撰于菩提精舍。愿以此赋祝提前朋友们中秋节快乐 !
以酒为题的诗赋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之神韵,可窥一斑,昔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蓬莱圣境觅仙踪,浪漫豪放,鲁提辖醉打镇关西,使酒骂座,公义自在,武二郎夜上景阳冈,目酣神醉,打得猛虎美名扬。
灼灼神光,硕硕五华,润之江米,莹之李桃,操余弧兮反沦降,授北吉兮酌桂浆。日月赋灵气,天地授精华,蕴山川神秀,取江河底气,终成酒神之盈态。
天有酒旗星照,地有泉酒流淌,夏时仪狄神酿,商后杜康遗珠,光合华夏五千载,酒虎诗龙各自煌,尧帝有酒千钟意,放歌纵饮李杜狂。黄公酒垆聚七贤,刘伶醉后睡百年,霸陵尉醉将军轻,杯酒解忧释兵权。金龟只是置酒钱,乞浆却得酣呼醉,诗酒朋友尽堪聚,把酒持螯人生萃。群英会场瑜装醉,鸿门宴中刀剑会。琴歌酒赋真雅士,榷酒征茶起纷扰,槌牛酾酒鼓斗志,醇酒美人堪送老。
酒神助兴,金波粼粼映辉煌,香蚁作陪,酒阑人散曲终尽。花间一壶酒,独酌影只孤,邀得佳人会,醉吐绿茵楚。借酒浇愁,郁闷难休,雨霖露润,潇湘忘忧,怒发冲冠,满江悲切,醉卧沙场,壮志唱酬。
噫,酒壮英雄胆,色从酶促生。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酒及易乱象,淳于善谏政。八仙聚盛唐,饮酒如鲸吞,骑马似撑船,千杯铺锦文。
吁,君莫笑,纸醉金迷不得要,以酒解酲害一生。醉不成欢惨离别,眠花醉柳势也颓。莫为朋满座,便学李公醉,张狂不忌讳,形神俱为褪。
嘻,君知否,那夜温情?清香雅淡初出浴,酱香柔润上镜台,浓郁香情女红装,芝麻醍醐放一曲。
酒神之情之色,犹花解语,虽不能面面俱到,情思却直抵上云霄,喏,莲花池畔品佳酿,巫山境遇梦中人,登上高楼摘星辰,桃花潭畔意真诚。天子呼来不上船,与尔同销万古愁。今朝有酒今朝醉,得意人生尽须欢。
赋神至此,酒神之形之色,尽皆入赋,唯酒神之德难作,酒神之德,非有固态,更在人意。贪花恋草,沉湎酒色,德已不在,狂放无端,不拘常态,行为诋坏。壶觞养身,敬老奉宾,可成醉翁,恋山恋水,修身养性,便是欧阳。
《五台山赋》古诗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台山赋》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凉之胜境,华北之屋脊。文殊之道场,华严有授记,大法东来时,光照震旦地。法兰摄摩腾,初建白马寺。又游清凉山,灵鹫峰酷似。汉明帝敕建,大孚灵鹫寺。显通寺前身,久有佛胜迹,释迦之舍利。古时五顶峰,酷暑炎热地。文殊入龙宫,携来清凉石。顿化清凉界,永无热恼袭。菩萨常显化,慈悲度群迷。五台五佛身,分形示玄机。千手托千钵,善巧极神奇。本乃古佛来,过去七佛师。神通广无边,智慧实第一。驻锡五台山,般若接愚迷。凡有朝拜客,迎送俱千里。常作雷震音,青狮为坐骑。法身遍寰宇,不二合本体。龙种上德佛,华严三圣一。显隐自莫测,难揣文殊意。明空如来藏,离四边八戏。言语而道断,动念尽禅机。仰之也弥高,超情离见矣。
五台之胜境,万圣之幽栖。乃文殊之圆宅,李唐植德之地。圣山开运,法事依国而立。高僧云集,修行求法之圣地。佛刹林立,方圆五百余里。僧俗仰之,朝拜佛教之胜迹。梵呗悠扬,皆蕴玄奥之禅机。群山连绵,尽乃峰峦之雄奇。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称清凉之地。顶无林木,犹如垒土之台,乃有五台之誉。实乃祥瑞之区。山中梵宇林立。万圣朝宗,高僧于此驻锡。千贤会聚,妙法既斯兴起。
壮哉!此山也!五峰耸立,紫府让尊,四土天垂。环基五百余里。地跨三省四县,左邻恒岳,右接天池。北陵紫塞,南俯中原。中台翠岫峰,景幽兮境奇。北台叶斗峰,云表而峻极。东台望海峰,钟灵乎秀毓。西台挂月峰,挂月与天齐。南台锦绣峰,方外之福地。元建塔院寺,内藏极珍奇。铃铎四方闻,听之种菩提。南禅寺佛殿,唐代筑造起。保存极完好。建筑何神奇。显通无量殿,无梁无卯榫,巧夺天工矣。五台山者,堪称世间之佛果,修行之宝地。青庙连黄庙,圆通与显密。汉传与藏传,相合为一体。
五台圣境,风光旖旎。人文自然,圆融为一。佛教名山,无与伦比。高僧云集,梵宇林立。文殊道场,华严授记。显隐莫测,幻化神奇。五方化身,智慧第一。诸佛之师,曼殊师利。拜谒参访,迎迓千里。曾经预言,凡圣同居。汉藏显密,和谐统一。琳宫宝塔,筑造神奇。震旦净土,清凉圣地。文化遗产,佛国无疑。何其妙哉!文殊师利。美乎也哉!五台圣地!
此赋作于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晚。田智良撰于菩提精舍。
《端午》古诗赏析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赏析: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白昼越来越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
2、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赏析:唐代人将五色丝线编织成带,佩在身上,称为“长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长丝续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种蒲草),“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包裹粽子,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说的是唐代皇帝会在端午节召请群臣宴饮。
3、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4、竞渡歌(节选)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赏析:这首诗是写“竞渡”的名篇,把竞渡活动写得最为传神,洋洋洒洒几十字,把竞渡的激烈场面、围观的喧嚣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
5、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昚《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必背诗词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简介
这首送别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须写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严格,少有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拿居易的名字打趣,言外之意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词赏析
本诗是以咏古原草的形式写就的送别诗。
首联写草:首句写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用叠词“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次句写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春草茂盛,秋枯春荣,此乃极为*常之景。
颔联承上联中的枯荣进一步生发下去,以“野火烧不尽”写草之“枯”,以“春风吹又生”写草之“荣”。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形神兼备。
颈联在描写古原草的同时,点出“古道”“荒城”,点出送别的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转入送别。其中的“侵”和“接”两个动词富有表现力:形象刻画出远远望去,春草在古道边向前蔓延,碧青而广阔的绿野一直与远方的荒城相接的景象,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尾联直接点出“又送王孙去”, 点明送别的本意。并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本诗几乎通篇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名句赏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后来人们大多以此来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严厉的打击和制止,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能断根,只待条件一成熟,又爆发出来。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 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
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 “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 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 “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原草之荣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 但说 “枯荣”而不说 “荣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荣”字作结, 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 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 正是由 “荣”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四两句诗对原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 “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 “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 “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 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 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 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 “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赋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 ( “远芳”), 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 ( “侵”)。“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 “古道”与“荒城”则在暗传着送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 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 贵族, 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 “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 “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 “愁”, 更不 “令人断肠”, 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 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 “延誉”,使白 “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首先, 前二联咏草, 形神兼备, 神完气足, 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 “离离原上草”, 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送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 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 写 “古道”却不显悲凉, 写 “荒城”却不觉凄清, 写 “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谐调映衬; 而 “远芳”的弥漫与 “晴翠”的无边, 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 情满古原, 绿遍古原, 春漫古原, 盎然生机, 无尽诗意, 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
此诗首状原草之貌,继摄原草之魂,复绘古原春景,结以古原送别,真是一波三折,联联翻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 又无不息息相关,互相映衬, 完整一体。诗而至此, 实不愧为 “赋得”体中上品, 亦不愧为*千年诗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虚在 《滹南集诗话》中写道: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 入人肝脾, 随物赋形, 所在充满, 殆与元气相侔”。可以说,《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正集中体现出了白诗的这一艺术特色。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注释】
①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②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③远芳:草香远播。
④ 侵,侵占,长满。
⑤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大意】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登徒子好色赋》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辞赋作品。此赋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美女,不少辞句如“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等历来被视为展示女性之美的经典之笔。文章还刻画了一个丑女形象说明登徒子的好色,并借章华大夫之口,表明自己的爱情观。全文寓理于事,刻画生动形象,比喻精巧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播放古诗赋都的秋
搜索古诗赋的草
赞美古诗赋的好
描写海的古诗赋
醏暑逢雨的古诗赋
三四百的古诗赋
古诗赋的古元草送别
赞美鹤壁的古诗赋
古诗赋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最让人欣喜的古诗赋
秋菊古诗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古诗赋新月带拼音的
带兮字的四字古诗赋
古诗赋新月的视频
悲惨命运的古诗赋
辞旧迎新的古诗赋
播放古诗赋的主人草
古诗赋得阶前嫩竹的读音
古诗赋予人的志向
古诗赋比兴中比的例子
古诗赋新月作者名字的发音
描写友人诗赋唱和的古诗
用古诗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带菊字的古诗赋予人的品格
志趣相投切磋诗赋的古诗
谷建芬的古诗赋得草送别舞蹈
李白古诗赋予特殊含义的意境
最有诗情画意的古诗赋予爱情
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赋
秋分的古诗词赋
鹊桥仙夜闻杜鹃的古诗注音版
用来取网名的古诗
萤火虫微光的古诗
有没有霸气回荡的古诗
脱离实际的古诗词
通感的修辞手法古诗文例子
写景的中国著名古诗
带重叠字的古诗词
古代清明祭祀的古诗
小池这首古诗的简易画
赞美葱兰的古诗
形容舍身报恩的古诗
王维关于古诗的视频
驱车上东门的古诗
品读古诗词中的节日
有名的托物言志的古诗10首
关于狼的名言和古诗
悬梁刺虎的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的使用方法
石灰吟的古诗意
人人都可以学的古诗词
放朵拉的古诗
公文讲话用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的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主旨
小泉古诗的作者
古文山水的古诗
关于滨江春的古诗
古诗词里的博物志
读古诗二首的村居歌
张飞绣花的古诗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