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关于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49) 语录(117) 说说(45) 名言(14) 诗词(539) 祝福(2) 心语(19k+)

  • 岁暮到家翻译及赏析(岁暮到家的语言特点)

  • 语言
  • 岁暮到家

    作者:蒋士诠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翻译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赏析

    表达了作者念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一二句从母亲的角度落笔,写其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看到儿子在年底前回到家中,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三四句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写母子深情。以下四句叙述到家时的情形,疼儿之语声声在耳,让人心碎,怎忍在母亲面前为旅途劳顿而发怨言。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

    [阅读全文]...

2022-06-19 16:11:08
  • 蒋士诠:岁暮到家

  •   《岁暮到家》

      作者:蒋士诠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翻译: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

      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

      母亲多高兴啊!

      她正在为我缝棉衣,

      针针线线缝得密,

      我寄的家书刚收到,

      墨迹还新。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

      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

      我惭愧地低下头,

      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赏析:

      表达了作者念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一二句从母亲的角度落笔,写其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看到儿子在年底前回到家中,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三四句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写母子深情。以下四句叙述到家时的情形,疼儿之语声声在耳,让人心碎,怎忍在母亲面前为旅途劳顿而发怨言。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阅读全文]...

2022-03-03 10:56:09
  • 关于岁暮的诗句

  •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白居易《庭松》

    白头岁暮苦相思,除却悲吟无可为。——白居易《岁暮寄微之三首》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鲁迅《无题二首》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杜甫《垂老别》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搔首岁暮天,诗成悲有余。——张耒《送吕安礼》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白居易《赠友五首》

    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孟郊《秋怀十五首》

    岁暮物万变,故情何不迁。——白居易《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杜甫《壮游》

    老饯城东陌,悲分岁暮襟。——王安石《送张甥赴青州幕》

    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岁暮穷阴耿未已,人生会面难再得。——杜甫《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卢纶《送万巨》

    岂如凌霜叶,岁暮蔼颜色。——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

    人闲当岁暮,田野尚逢迎。——皇甫冉《与张諲宿刘八城东庄》

    远别新婚后,孤征岁暮时。——汪中《故家》

    骑驴索句当年事,岁暮骚人不自聊。——范成大《北门覆舟山道中》

    岁暮宣参军,辞如鲍昭逸。——梅尧臣《答宣阗司理》

    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罗隐《红叶》

    秋暮如京岁暮还,春来更堕药瓢间。——钱时《登蜀阜二首·秋暮如京岁暮还》

    有客不知其所往,岁暮江头雪三尺。——汪莘《题汪侍郎仲宗北山道院》

    人贫交旧疏,岁暮日月疾。——陈与义《再用迹字韵成一首呈判府》

    山深无事尚堪隐,岁暮不归何所为。——方回《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仲实·天应知我厌驱驰》

    农家岁暮真堪乐,说向公卿未必知。——陆游《岁暮·小筑幽栖与拙宜》

    冰霜岁暮时,泽国更何为。——晁说之《寓高邮禅居寺》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白云深处寄生涯,岁暮生情赖此花。——司空图《歌者十二首》

    五湖复浩荡,岁暮有馀悲。——杜甫《幽人》

    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

    天寒行旅稀,岁暮日月疾。——杜甫《写怀二首》

    吾儿哀乃翁,岁暮忍羁旅。——陆游《寄子虡·老自安故乡》

    溪毛潢污未相弃,岁暮与君甘缊袍。——张耒《苏叔党吕知止许下见访叔党有诗戏赠以此奉答》

    幽山有桂树,岁暮方参差。——谢朓《阻雪连句遥赠和》

    原头鹡鸰如有知,应怜岁暮得同栖。——李东阳《四禽图·碧林红叶惊飞鸟》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杜甫《别赞上人》

    惊鹊月明难自定,穷猿岁暮欲何归。——刘基《次韵和石末公悲红树》

    婚姻须岁暮,酒醴幸年登。——张耒《腊日四首·日暖村村路》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陶渊明《咏荆轲》

    [阅读全文]...

2022-05-18 07:21:48
  •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赏析

      题中的癸卯岁,是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陶渊明三十九岁。先二年,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即丁忧家居时之作。敬远是渊明的同祖弟,其母与渊明的母亲又为姐妹;先渊明卒,渊明有文祭他。文中可见两人饥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渊明这首诗借赠敬远以自抒情怀。作诗当月,桓玄篡晋称楚,把晋安帝迁禁在渊明的故乡寻阳。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大变局,诗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柴门)长闭。“寝迹衡门(指陋室)”,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为:“一意一转,曲折尽致”。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倾耳”二句,千古传诵,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只十字,而雪之轻白虚洁尽在是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辞费。”《采菽堂古诗选》说:“写风雪得神。”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了无”撇扫之词,束上启下。“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遗烈”两字,偶露激情。“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为。“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进的“*津”(坦途)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之;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阅读全文]...

2022-04-28 22:18:16
  • 木兰诗的语言风格

  • 语言
  • 木兰诗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诗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5-31 08:08:53
  • 岁暮归南山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岁暮归南山》,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是不是觉得岁暮归南山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独自一人晚归的唯美句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3-27 12:51:37
  • 《岁暮归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岁暮归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岁暮归南山》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而自己尚是一名白衣,怎不令人伤怀——白发增生,年华易老;一年过去了,春天又*在目前,时间过得真快啊!诗人求仕心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两句诗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也证明孟浩然并非真隐士。

      出自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终南山。

      疏:疏远。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虚:空寂。一作“堂”。[2-3]

      参考译文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赏析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阅读全文]...

2022-04-12 23:24:31
  • 唐诗鉴赏《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 唐诗
  •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的诗作,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⑴岁暮:年终。南山:唐人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⑵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⑶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⑷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⑸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⑹老:一作“去”。

      ⑺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⑻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⑼虚:空寂。一作“堂”。

      【白话译文】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创作背景】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赏析】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阅读全文]...

2022-01-21 20:19:31
  • 《岁暮归南山》诗词鉴赏

  • 《岁暮归南山》诗词鉴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岁暮归南山》

      作者: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注解】

      北阙:指帝宫。《汉书61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

      明主:圣明的国君。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青阳: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年。

      除:去。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虚:空寂。

      《岁暮归南山》【韵译】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岁暮归南山》【本诗故事】

      有一天,孟浩然来到王维家中闲坐,突然门子报说皇上驾到,王维就整肃衣冠外出迎接,孟浩然当时作为无职人员不能受到皇帝接见,慌忙中藏到床下面。

      玄宗皇帝进到屋子里,看到有两个茶杯在桌子上,就问:谁在这里作客?王维老实不会说谎,就如实禀报皇帝,是襄樊才子孟浩然。孟浩然只好从床底下爬出来参拜皇帝。

      玄宗也久闻孟浩然大名,就问他:有什么新作没有?

      孟浩然历来是出口成章,当着皇帝自恃才高更想卖弄自己的文采,于是放着曾经写过的几百首名诗不谈,脱口吟诵一首诗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稀。

      这首诗的意思很含蓄,是说世态炎凉,自己怀才不遇,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虽然不愿意白衣终老但是无可奈何。

      诗句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有一种悠远深厚的风格,孟浩然想把自己的满腹才华献给社会、为朝廷效力,所以心中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但是现实让他只能是“北阙休上书”,只能带着满腹才华去“南山归敝庐”。

      当着皇帝的面,孟浩然不能直抒胸臆,不敢说皇帝有眼无珠,就自怨自艾地说自己“不才”所以被“明主”弃,因此只能“永怀愁不寐”的看着“松月夜窗稀”,但是自己已经年过不惑,岁月不等人——“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而且在后面的诗句中又婉转申明自己不是不才、是因为“故人疏”才被“明主弃”的,40个字就把诗人焦虑愤懑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也很通文墨的唐玄宗听出了孟浩然隐藏在诗句中的愤懑不满情绪,受到这样婉转的批评,唐明皇很是不高兴,听完之后就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奈何巫我?一句话把自己浪费人才的责任推了一个干净,断送了孟浩然的仕途之梦,之后孟浩然在张九龄府中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从事,在不得志的郁闷中于五十二岁因病故去。

      《岁暮归南山》【评析】

      仕途失意,岁暮归来,这人生的不幸,对于孟浩然来说,也仍然是无法解脱的苦闷。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尽管说得含蓄婉转,还是掩藏不住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诗的前四句,概括地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怨愤,语含悲酸。而诗的后四句,凄凉寂寞,无限愁怀。因为在这一年将*的岁暮时光,更感韶华易逝,岁月如流,“白发催年老”,竟然一事无成,哪得不愁肠百结,永夜唏嘘呢?“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松月临窗,长夜难眠,这该是怎样的凄苦啊。语意缠绵,情志深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阅读全文]...

2021-12-19 20:49:46
当前热门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 句子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 语录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 说说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 名言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 诗词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 祝福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