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关于《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七年级上册《梵天寺木塔》教学反思3篇

  • 教学反思
  •   昨天讲《梵天寺木塔》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特色谈一谈,王苗淼站起来发言讲到作者对喻浩的描写简练传神,并且举了“浩笑曰”这个正面描写的例子和“人皆伏其精练”这个侧面描写的例子,我觉得发言已经很精彩了。她刚坐下,宋丹阳突然站起来说,我觉得作者对讲师的描写也精炼传神,而且比喻浩还生动可爱,比如钱氏“患其塔动”,他想都没想就说“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体现了他的鲁莽和盲目自信;塔铺了瓦“而动如初”时,他犯了难又羞于直接求见喻浩,于是“密使其妻见喻浩之妻”,而且“贻以金钗”,体现了他爱慕虚荣,又深通人情世故的特点。作者对他的描写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我边听边在心里替她暗暗叫好。她读书细心而且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实在难得。我备课时只注意到了喻浩这个主要人物而忽略了匠师这个与喻浩对比出现的人物,这位同学独辟蹊径,而且对匠师有了更人性化的评价。仔细想想,也正是由于沈括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进行了精炼传神的描写才让《梦溪笔谈》既散发出科学之光,又散发出文学之光,传越千年成为经典。我们*时备课,总是囿于教材,囿于教参,而在课堂上,一个个聪明的小脑瓜就像一个个活跃的泉眼,汩汩清泉流过总能洗去我们心上的羁绊。他们的发言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质疑常常激烈我们思考,他们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丰富着我们的课堂!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梵天寺木塔》教学反思3篇

  • 教学反思
  •   《梵天寺木塔》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结合学生已接触过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文作为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时而*之,温故知新的学*方法。

      文言文的字词疏通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本就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且不说字词难懂,但就兴趣而言,不少学生就已经皱眉摇头了。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文言文,让文言文的翻译工作更有效地完成则成为不少语文老师思考的难题。

      备课前我也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对于文言文,学生的抵触心理究竟来自哪里?无外乎就是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仔细想一想,文言文真的难懂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真的不可接受吗?其实倒也未必,毕竟我们有一只强有力的拐杖,那就是页下注释。可是学生对于书页下的这块宝地却视而不见,为什么?是不是与我们老师*时文言文教学的*惯有关呢?一味的强调讲解完全剥夺了学生自学的权利,以至于不明页下注释为何物,因为*时上课他们无需观察,只要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就万事皆可。学生没有参与思考,只是死记,当然没有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了。因此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在课前,我布置了这样的预*要求:1、查字典,读准文中生字的字音。2、熟读课文、参考页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并总结疑难之处。学生欣然接受,在课上检查预*的环节,学生的朗读令人眼前一亮,给他们更多自主学*的机会,孩子们也一定会不负众望。

      文言文对于现代文而言,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学生之间的学*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个人独立尝试之后,同学间的合作学*就显得的尤为必要了。

      课堂教学中,在疏通文意环节,我设计了组内质疑讨论,提出个人的疑难,小组合作解决并总结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学生的问题更集中了,在全班交流质疑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质量,如“贻以金钗”中的“以”,“便实钉之”中的“实”,“但逐层布板讫”的“讫”。通过学生尝试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对本文的内容都能大致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结合页下注释,确定了一种学*态度:自主尝试。

      文言文也是教材中一种常态,我们教师首先不能以如临大敌之势对待,正所谓“越有难度,越值得尝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方法和态度的指导。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5篇

  • 阅读答案
  •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阅读题目: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梵天寺木塔》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4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附答案】:(共12分)

      1.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3.(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4.(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方两三级()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阅读全文]...

2022-07-10 19:53:28
  • 外家南寺古诗阅读答案3篇

  • 阅读答案,古诗
  •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高岸移深谷”一句虚景既比喻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暗指国破家亡,又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虚实结合,更增悲壮之情。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E.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5分)A.D(A.应是“沉郁之情”。D.“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理解错误。答对一项3分)

      15.(6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历经人世变迁、参透人生真谛后矢志不移的民族节操。诗歌前两联萧瑟秋景已经寄寓了诗人面对山河巨变的哀叹和感慨,颈联又通过今昔对比,直抒国破家亡的悲伤,“白头来往”一句点明诗人历经了人世的沧桑,而“依旧”一词则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诗人矢志不渝的节操。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列子●天瑞》阅读答案3篇

  • 阅读答案
  •   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3分)

      (1)喻其为盗之言 喻:

      (2)遂逾垣凿室 逾: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

      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2分)

      译文: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

      译文:

      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1)喻:明白。

      (2)逾:越过。

      (3)殖:种植。(3分,每题1分)

      2.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分 )

      3.(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2分,“及”“亡”各1分)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3分,“若”“获罪”、倒装句式各1分)

      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1分)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1分)

      【附文言文翻译】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 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

      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它们)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及答案3篇

  • 阅读
  •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幽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步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欣然起行/性行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7.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3分)

      答案:

      14. D(2分)

      15.(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共3分)

      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2分)(共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写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2分)

      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2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后鲜有闻

      7、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阅读全文]...

2022-06-01 07:16:56
  •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C.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阅读答案:

      14.D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15.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黄庭坚《题落星寺(其三)》的阅读答案 (菁选2篇)

  • 阅读答案
  •   1.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中的“藏”、“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评(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5分)

      参考答案:

      1. (1)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像蒙上了层薄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跳动的雨,俏皮而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藏”字十分精妙,使连绵的雨,不尽的山,全部浑然地融为一体。(2)“接”字写出临窗遥望,渺渺茫茫的大江无边无际,江上星点的风帆,加上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映衬,感觉帆相距遥远,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反衬出落星寺远离尘世的喧嚣。(6分,各3分,答出大意即可给分。)

      2. (1)表达出作者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仰慕之情。(2分)(2)这种感情是通过运用夸张、比喻、衬托等手法,对深山佛寺,墨客题诗,烟雨藏山,天帆到迟,宴寝清香,画图妙绝,蜂房户牖,煮茶燃藤等八幅画面的描摹,表现出来的。(4分,要求结合诗歌内容技巧分析。)

      《题落星寺》共有四首,其中第三首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诗开头两句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的题咏。“开士”就是和尚。“龙阁老翁”是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当时颇有诗名。这里其实是泛指历代曾来此题诗的墨客骚人,也含有作者自况的意思。“深结屋”的“深”字是全诗的关键,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因而幽静寂寥,下文便全从“深”字铺展开去。

      三四两句是此诗的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蒙蒙的细雨,从灰暗的天上飘散下来,密密麻麻的,给天地万象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都包藏在它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诗人这里所捕捉的就是这样的形象。“藏山”二字,语本《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是庄子的`想象。而此句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小雨藏山”,人们司空见惯,然而只有在洞察敏锐的诗人笔下,才能以凝炼的字句再现出这一画面。

      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极目一望,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这一句的诗意是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化出。这一联对仗自然工稳,而且一气流走,不露斧凿之痕,但仔细品味,可见诗人锤炼诗句的功夫。这里虽是写景,然而景中有人、有情,“客”是诗人自指,但好客的主人也已隐然可见。这两句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寺院原本深处山中,而山又包围在雨中,整个寺院于是便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而那天际风帆,离寺那么遥远,遥远得恍若隔世,反衬出落星寺的远离尘嚣。

      宴寝,指休息安寝的便室。韦应物有诗说:“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这第五句全从此化出。佛寺便室,清香一炷,淡淡氤氲,悠然而至,如同与这山水、佛寺、小雨浑然一体,使人生出与世隔绝的感觉。诗人乘着游兴去看寺壁上的佛画,其中以僧隆的《寒山拾得图》最为妙绝。图画虽妙,但不为世人所知。这一句其实是脱胎于韩愈《山石》中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两句。

      黄庭坚论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指作者对古人陈言加以变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自己的诗。所谓“夺胎换骨”,依《冷斋夜话》的解释:“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第五句正是“点铁成金”,第六句则是“夺胎换骨”。这两句着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静,紧扣着起句“深结屋”三字。

      末二句是说:寺中的僧房各各敞开着窗户,像是密集的蜂房一般,而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告诉人们那里正在以一枝枯藤煮着香茗。枯藤在古代的诗画里经常出现,它不仅给人以凄幽的感觉,而且给人以美的联想。杜甫诗有“蓝田丘壑蔓寒藤”,元代小令有“枯藤老树昏鸦”;在*画中,青藤、枯藤也是画家笔下的心爱之物,甚至有的画家将自己的名字取为青藤(徐渭);就连书法家也追求枯藤般的笔致。任华称赞怀素的草书说:“更有何处最可怜,裹裹枯藤万丈悬。”赵孟頫《论书》也说:“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黄庭坚本人能书善画,深明枯藤在艺术中的美学价值。这里的以藤煮茶,是山中雅事,在诗人看来,清冽的山泉,上好的香茗,只有枯藤文火,方可取其真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后的一结,笔致轻淡,然而留给了读者无限低回的余地。曲折地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诗律上看,此诗属于拗律,就是故意将句中的*仄交换,造成音调的拗折,使诗句有一种奇崛瘦硬、不*凡庸的风貌。这种拗体所以为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人所喜用,是与他们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论诗宗旨相关的。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不用典故,不加藻饰,而全凭诗人烹字炼句的娴熟技巧,以*淡的语言写出,这在黄庭坚的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有所谓“白战”的手法,犹如手无寸铁的斗士,全凭勇气和智慧取胜。也如高雅的戏曲,不必假借舞台上喧闹的场面和豪华的布景,只凭它美妙的戏文、动听的唱腔便可打动观众的心弦;而内行的鉴赏家,则可细细地咀嚼品味它的韵味。这首小诗,也像是一曲优雅的清唱。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3篇

  • 阅读答案
  •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C.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阅读答案:

      14.D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15.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答案3篇

  • 阅读答案
  •   ①20xx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至少造成1人死亡。

      ②20xx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惯称之为“天坑”。

      ③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④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 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100m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而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有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造成的。

      ⑤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⑥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个词源于欧洲亚德里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⑦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⑧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备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

      15.判断真正意义上的“天坑”的标准有哪些?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3分)

      16.“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揭开其神秘面纱。请分点概括说明。(4分)

      17.指出下面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20xx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域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归因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②文中认为“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18.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6. ①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②在特定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④ 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4分)

      17. ①错误在于文中说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但不确定,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2分)

      ②错误在于文中说的是“天坑”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若发生在无人居住区,且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时,“天坑”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2分)

      18.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的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要不断完善地下排水系统。(答出三点给3分)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20xx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xx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突然出现3个形状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线展开,目击者称这些塌陷坑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在附*又出现多个大大小小类似的塌陷坑,共计11个。

      20xx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惯称之为“天坑”。

      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欢探秘的朋友一定要在当地导游或向导的指引下前往,千万不要独自行动,毕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前三段文字写到可怕的“怪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指出下面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将“20xx年5月31日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的形成归因为“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②文中认为“天坑”可能成为地质灾害,但合理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

      17.“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来揭开其神秘面纱。(4分)

      18.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5.(3分)生动地引出说明对象——“天坑”和下文的科学解释,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6.(4分)

      ①说明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这只是一种猜测,未经科学家分析和论证,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②发生在无人居住区的“天坑”,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17.(4分)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每点1分,有欠缺酌扣)

      18.(3分)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说出一种得2分,两种及以上则得3分,有欠缺酌扣)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