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关于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24) 说说(156) 名言(35) 诗词(9k+) 祝福(72) 心语(2)

  •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小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首先阐述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然后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已成为“地球村”的世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常生活;文化;差异

      一、引言

      “Phil是我的外教。他人很好,对我们也很友好并且经常邀请我们去他的公寓聊天。一天,我决定去买份礼物给他,来表达我对他提高我口语的感谢。我事先打电话给他,但他的电话占线。所以我直接去他公寓了。他开门看到我觉得很惊奇并且没让我进去。我在走廊里把礼物给他,说了些感谢的话,然后带着失望和疑问离开。他怎么可以对我这么冷漠?我对Phil的感激与喜爱之情在顷刻间灰飞烟灭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之前的一次口语考试,那是外教Mary的课程。考试形式是当场选一段文章朗读,外教还会问一些关于文章的问题。我考完以后问Mary我考得怎么样,她说我做得很好,并且我的口语也很棒。我听了之后非常开心。但是,成绩出来后我觉得很诧异,我并没有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我感觉自己被骗了,同时觉得Mary很虚伪。”

      这两个例子是两名*学生在与他们的外教接触时碰到的问题,为什么Phil会对一个送他礼物的学生如此“无礼”呢,更何况他*时对学生们都很好?他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吗?既然Mary已经夸了她的学生,为什么还不给他高分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她虚伪吗?这在*人看来,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有时甚至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上文中Phil教的那名*学生就觉得自己不再喜欢这位老师了。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M.Mcluhan)首次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来描绘世界越来越小的状况,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话,那么,今天,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产、经济、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各大洲、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与其他洲、其他民族展开交流、对话、沟通和往来,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超越国界而面向世界,不断从孤立静止状态迈入依存互动的境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细节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了。本文旨在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使大家了解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问题,在了解了这些差异以后大家可以减少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几率,使交流顺畅。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和交际,本篇论文首先将简要阐述一下这两个定义。

      (一)文化

      《辞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由于此论文是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所以会更关注那些包含文化和交流如何互相作用的定义。此论文将借鉴贾玉新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根据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二)交际

      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史密斯曾说:“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际,交际是人们生存于社会以及保存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交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而贾玉新教授对交际所下的定义是:“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

      交际有四个特征:

      1、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及言语都不是固定的;

      2、交际除了可通过言语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非言语实现,比如肢体语言等;

      3、交际依赖于符号。符号是交际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不可能直接交流内心世界,人类发明了符号,使得人类能够交流信息,文化得以传承。所有民族都使用符号,但是不同民族有时对于同一符号也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符号的产生具有任意性,又是约定俗成的。例如龙的象征意义,*人把它解读为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眼中这个字是贬义的;

      4、交际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的语境中的。这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们交际的内容和形式。

    [阅读全文]...

2022-03-05 06:25:11
  • 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

  • 语言
  • 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引言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语言交际就是交际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忽略了交际中的另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语言交际。顾名思义,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纯语言交际的一切的交际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交际甚至更具真实地传递信息、准确地表达感情的功能。所以说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共同完成交际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中的成分有很多,只要不是语言,凡是能够传达信息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算非语言交际的成分,甚至环境因素也是非语言交际的成分范畴。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相应的价值观,传统*俗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差异。其中体态语言和空间语言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非语言交际中表现最为突出,所以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示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

      2、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就是在交际中使用身体姿势或者动作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下面将从手势,眼睛接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手势语

      手势语就是人们利用手掌,手指,手臂的动作来传递信息。“握手”这个基本上是全球通用的手势,有时候往往比一句话“欢迎”更能表现出你的友好。有些手势语在不同文化内会有相似的含义,例如交警指挥交通的动作,基本上我们身处哪个国家都能很好的理解。但是我们更关注其中因为民族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动作—“翘大拇指”。在*表示赞扬对方或者表示很满意,而在澳大利亚这个手势是非常粗鲁的,极其不礼貌的,尤其在与人交谈中更是忌讳这个手势。又如,手心向下冲人打招手,在*表示“请人过来”,在英国则表示“再见”,然而手心向上才是招呼人过来。食指和拇指组成一个圈,在*和日本认为这个手势指的是“钱”,而在希腊和意大利则是一种“猥亵”的手势。把手放喉咙上,俄国人表示“吃饱了”,在日本表示“被炒鱿鱼了”,在西方则表示“杀”这个动作。

      2.2 眼睛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神的交流在表情达意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成语“含情脉脉”就是通过眼神这种非语言交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情愫。我们在交际中读懂“眼语”很重要,不过也不要乱用“眼语”。如果你身处澳大利亚,最忌讳的就是盯着女士看,因为澳大利亚的女性是比较保守的,她们讨厌陌生的眼光,也许你并没有恶意,只是表示友好,不过也可能造成误解。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各国人用眼睛表达意思的*惯也各不相同。同美国人交谈时,要直视对方,会认为是对对方的尊重,但是英国人却很少这样。日本人同人交谈时,不直视对方的脸,而是*惯把目光落在对方的颈部。

      3、空间语言

      空间关系学是非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交际过程中对空间的需要以及对周围空间的感觉。空间语言就是利用空间距离来表达思想信息的。我们从身体距离和Privacy两方面来阐述。

      3.1 身体距离

      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距离的远*来反映民族间性格属性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远*亲疏的关系,因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行为举止。*人口多并且密度大,所以在一些电影院,超市等公共场所,人挤人的现象经常见,我们也不会有侵犯他人或者是被侵犯的感觉。美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侵犯,即使是公共场合他们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在排队的时候,他们也避免与人过度接触,也要划定属于自己的领域范围。同样是排队,在*国家却又是另一番场景。他们理直气壮地挤进队伍,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愿意挤在一起,*惯感受对方身上的气味。在*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朋友之间有时候会手拉手或是互相挎着胳膊走路,而男性之间也会搭臂而行,这都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是在西方国家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则会认为是同性恋的表现,会遭到人们的鄙视。

      3.2 Privacy

      对于Privacy,这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汉语中,我们甚至找不到与 Privacy很准确的对应词,从这方面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差异有多大。例如,在*家庭中,家人之间很随便,进出孩子房间很少先敲门征得孩子同意才能进入的,所以*人在对待个人空间上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而在外国人眼中,人人都有各个完整,自由,独立的领地,这也是上面提到过的,为什么外国人同人接触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原因。同样这点也能在外国人在对待Privacy的心理态度上得到体现。在外国家庭中,父母不经孩子同意是不能进入房间的,更是不能私自动孩子的物品。英语国家的人要比*人更注重个人物品的处置权。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的衣着为别人无权碰触的私物,他们也许会欣赏或者评论别人的衣服,但是极少去触碰,就如不轻易去碰触他人身体一样,除非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但是碰触时态度也必须严谨。反观*,确是另一番场景,我们会去摸一摸看看质地。甚至会询问价钱等等。由于交际双方处于两种不同的空间行为体系中,所以在交往中最易引起文化冲突,归根溯源还是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

      4、克服文化交际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由于非语言手段的复杂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文化冲突,而恰恰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占据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克服文化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

      (1)对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应该有充分的了解,这是交际进行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规则下,才能去学*了解其他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难有所提高。

      (2)有意识地培养正确解释别种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评价,和恰当有效地实施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养成有意识地观察并正确解释制约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的*惯,在交际中才能适应具体文化,场合下的各种非语言交际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见识,保持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敏感度。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一,大量阅读国外的书刊,杂志尤其是外国电影。电影是非常实用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都可以从电影中发现蛛丝马迹。二,多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积极参加涉外活动,这是最有效直接的手段了。

      5、结语

      总之,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交际也是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们对语言交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文化不同,非言语交际的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分了解它们的差异和冲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排除干扰,相互尊重,*等交往,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一、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鲜明性

      某些环境不适合使用语言交际,反而非语言交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结婚时新娘穿婚纱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点十分鲜明。

      2.隐含性

      非语言行为的隐含性在许多场合得以体现。特别是军事行动或警察办案为了隐蔽用手势表达信息,有利于战场行动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语言交际行为普遍性的特点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交际手段:比如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裁判的手势各国球员都能明白,交通讯号,红灯停绿灯行各国也都公认。

      4.辅助性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处在辅助的从属地位。

      5.原始性 非语言交际的产生早于有声语言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上,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可知道这个人的心情。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 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 2.补充(Complementing) 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有时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见面说话听不见大家需要打招呼问候,大家会用招手等肢体语言来代替。 4.调节(Regulating) 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5.强调(Accenting) 这个功能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看足球比赛时你支持的球队进球了,你呐喊的同时可能伴随着跳跃、握紧双拳等姿势庆祝进球这些体态间的差别,显示了语义程度轻重差别,其作用是强调。 非语言沟通可以大致分为:身体的行为,空间距离,时间。

      1.身体的行为 身体行为的人的身体动作传递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及衣着。我们常说不要以封面判断一本书,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注意他们的外表或服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外表和服装来确定是否与其交谈。

      (2)身势。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日本属于动作较少的国家,而中东、拉美地区属于动作比较多的国家,有人戏称意大利人若是没有上肢就不会说话了,可见臂膀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3)手势。手臂姿势,通常称为手势。各个名族国家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同一种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却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义。比如:将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是警告、咸胁、恐吓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国表示否定,我这儿没有(你要的东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亚洲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确实存在民族种族区别。

      2.空间距离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拥挤的态度、位置的定义等。欧洲国家的人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会尽力回避,*人可以接受,不会特别在意。

      3.时间观念 人们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对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德国人特别准时,迟到在德国被认为是一件很没素质的事,人人都要准时。人们说“节省时间或是消磨时间”,似乎把时间看成是可触摸的实物。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做事情要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也不能影响下一步的进行,因此,事先的约定和日程安排对这种模式下的人们至关重要。多样性时间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约定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因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计划。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语言交际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非语言行为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而脱离语言行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学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交际的辅助方式,其功能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存在使得非语言交际形式有很多表达局限性,这也影响了信息传递的质量。本文试对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予以分析,以利在实际交际中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表达局限性;原因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时时伴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交际始终伴随着身势、面部表情、手势等各种非语言交际形式。“非语言交际可从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重复、否定、代替、补充、强调、调节。”

      ①随着对非语言交际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Birdwhistell通过实验结果指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由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5%,而其余的65%是靠手势、动作及讲话人与对方的距离等语言以外的手段来实现的。”

      ②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如此重要,然而其交际过程却是相当复杂,很难把握。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一样也是一个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大的冒险性,以上的几个环节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阻碍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形式有很多表达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始终影响着交际过程中的五个环节。现实情况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同一国家的人非语言交际形式的表达也不完全一致。单纯使用某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很难确切地传达信息。即使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交际形式相配合,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依然会使人发生误解。这影响了表达的质量和信息传递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造成非语言交际形式表达局限性的原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阅读全文]...

2021-12-20 12:54:41
  •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

  • 语言,文化
  •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

      在*时的学*、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现今高校的日语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灌溉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满足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日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的日语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并结合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中日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应用语言学家,语言教学交际法的创始人之一HG。威多森就指出,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既掌握其词汇、句法,又会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恰当的应用。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的各个领域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外语凸显的重要性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加强。由于高科技和国际互联网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意识到,掌握外语不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进行工作、交流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尤其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外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实际运用外语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

      长年以来,学日语的学生学*日语的单纯目的就是为了考级,语言的教和用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高校所开设的日语课程以传统的基础课和听说课为主,由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和所用教材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很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表现为教师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最终的评判标准则是由考试一锤定音,而不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尽管具有极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不能清楚得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日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仍然是让学生难以应对的问题,写学术文章、论文摘要和专业论文就更难上加难了。归纳起来,我认为目前日语教学的问题在于:

      (1)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

      (2)所选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3)常规课程设置不合理;

      (4)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形式的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仅具有好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听、说、写、译能力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高校的日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日语教学应该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新时代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的日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上述所述,教学具有很浓的应试性和短视性,没有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去实施。结果,学生缺乏学*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动盲从;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缺乏创造性,很少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学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日语交际“聋哑”学生,学生很难适应新时代国内外交流与交际的需要。

      我们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谈教育,就教学论教学的思维模式,把日语教学改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视以往教学中的得与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径,应时而动,才能对改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改革也将具有持久的动力,日语教学也才能够真正实现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通过中日文化教育的渗透,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的构想

      1、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建构新型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日语教学一直遵循“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的讲解几乎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填鸭式”、“注入式”的语言知识教学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学生接触中日文化知识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缺乏学*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是指将中日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实际的文化需求,营造和谐的文化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文化交际活动,使其课堂语言训练和文化交流最大化,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日语学*自信心和日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同于旧有模式中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活动中中日文化知识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中日文化知识学*活动的观察者、激发者和引导者。教师担负着组织课堂中日文化知识教学活动及其正常运行的全方位职能;而学生不但是中日文化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活动具有交际性,而交际的主要特征是:实际交流、信息空白、选择和反馈,就是说交流双方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交流是在双方间交换某种彼此需要的信息,交流者有根据实际进行选择的余地,说话人可以通过对方的反馈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而语言教学中的句型操练和“明知故问”式的问答都不具有真实交际功能。实现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合理选用有关中日文化对比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并且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富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

      2、处理好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的.关系,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日语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授,轻中日文化知识传播的倾向。这种倾向不符合日语语言学*规律,不利于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传授语言和培养中日文化素养并不矛盾,语言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具体运用于实践,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掌握语言知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知识的更好吸收和内化。因此,要学好日语,首先应掌握日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在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种坚实的基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不能只停留在灌输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中日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培养。日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知识和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学生指出自学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路子和方法。真正将学到的语言和中日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外语学*的各种有利条件,把中日文化知识的学*渗透到学生的学*、生活、工作等各种场合中去,努力营造一种*乎于母语学*的外语学*环境,使学生经常耳濡目染日本文化,并能与*文化进行对比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和时代性

      更新教学内容应以下列几点为取向:

      (1)中日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要求;

      (2)不仅要注意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且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3)教学内容要多元化,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4)能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相适应,便于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教学内容必须具备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日文化知识学*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日语教学,应配合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消极学*语言知识的局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学*动机,在日语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体验与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使用日语,切实掌握语言技能。这便是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岩.文化与翻译[J].日语学*与研究,1994(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4.罗传伟.跨文化交际及语言表达表态方式的差异[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5.何冬梅.浅议中日文化比较法在大学日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6.刘慧.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北方经贸,2010(5).

      7.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阅读全文]...

2022-03-07 01:54:48
  •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论文

  • 英语,语言
  •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学把伴随语言交际过程的辅助表达行为称为副语言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副语言在非语言声音、语空和功能性发声上有显著的差异性,解析这些差异性,恰当地运用重读、音调、停顿、延长语音、话轮转接、功能性发声等规律和技巧,以提高跨交际的能力和效果。

      论文关键词:

      副语言;跨文化;文化差异;技巧

      副语言(Paralanguage)又称为类语言或伴随语言、辅助语言。副语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协助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言语技巧的总称。作为语言符号的子系统,副语言行为始终贯穿于言语交际过程,并且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副语言作为语言交流的辅助手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解析副语言的文化差异性,阐述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的话语意义和交际功能、副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技巧,以提高学*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副语言分类

      语言学文献中把副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副语言是伴随语言的某些声音现象。曹合建将副语言分成个人音质符号(voice identifiers)主要指由生理条件决定的个人声音特征,由语音的非切分成分构成,如一个人的音色、音速、音域、音延、节奏等,能反映个人的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语音修饰符号(vocal modifiers)主要对语义起修饰作用,如笑声、哭声、打嗝、打哈欠等;语音区别符号(vocal charactefi-zers)主要具有决定话语语义的作用,如声音的响度、音高、音量、音速的变化以及对发音器官加以控制而产生的表示不悦、愤怒等情感因素;语音分隔符号(vocal segregates)主要是更深入、细致地反映说话人的意图、状态等,通常用“um”、“ah”、“tlh”和“嗯啊”、“嗯哼”一类的有声符号;语音替代符号(vocal alternates)主要指那些较为准确地把特殊的言语意义表达出来的副语言行为,其作用是取代某些词或话语。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狭义的副语言的特征,而且包括非声音特征,如体态语、客体语、语等。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属于狭义的范畴,即没有固定语义的有声行为,包括停顿和沉默。

      二、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性比较

      副语言作为非语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际中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特性及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社会成员的*俗、*惯、思维方式和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是信息的内在表达,比较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副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对于更好解和开展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

      1.非语言声音的差异

      非语言声音是一种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声音,这类声音不是分音节的语言,而是发出声音的“副语言”。如谈话的音量的控制,英语国家的人公开时可以开怀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欢庆会上也会放声大笑,但是在讲课、私下交谈或打电话时声音却比*人低得多。另外,英语国家的人讲话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又不想终止发言时常常发出一种声音分隔信号llll或unh,意思是“请稍候”。*人常常用“这个、那个”来填补空白。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会紧抱双臂并发出brr声音,*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表示为疼痛,尤其是烧伤疼痛。又如*人在听别人讲话时常常发出mm lllm声,表示在专心静听,英美国家的人却会将这一声音误解为Okay!Okay!I understand,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

      2.语空的差异

      语空就是指在运用常规语言进行交流时所出现的话语停顿和沉默。把沉默纳人副语言的范畴,实际上也是广义的语言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音量值为零的语言。*人的“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起文化冲突。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惯的是*人经常采取沉默的态度,如报告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地听,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作出反应;在餐桌上只劝吃劝喝,交谈却不足。*人将“沉默是金”作为信条,认为停顿和沉默既可以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以表达无声的*;既可以是附和*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

      3.功能性发声的差异

      有些副研究者把功能性发声又称为“特征音”,属于语音修饰符号范畴。在情绪和生理音的控制方面,国家的人非常注意合理地控制,如打哈欠声、打喷嚏声、打嗝等,如无法控制,通常会表示抱歉。对于生理音的控制会更加严格,在他们认为,在他人面前发出生理声音,是缺乏修养、失礼的表现。而*人往往在这方面不是很在意,在他们看来,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法控制,也不必控制。又如对待吹口哨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在熟悉的人面前吹口哨,尤其是男子对女子,往往被认为是对对方容貌的赞美。而在*人看来,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三、副语言在跨交际中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学*者要熟练掌握副语言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把握副语言的表达规律,了解副语言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把握发声韵律特征,避免文化冲突

      副语言是有声但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人讲汉字有四个声调,不同的声调,即使同一个字,意思表达也千差万别。英语中却是通过语句的重读、语调、停顿和延长语音等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表达不同的意思。

      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读不同,话语的意义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car,在这个句子中,重读“You”,特指你,而不是别人;重读“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动作行为;重读“the car”,说明得到的是汽车,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随着重音的改变,句子的语用和话语意义也不同,重音运用不当,将会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语调指说话人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升调、降调、升降调、降升调。不同的语调带有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kind,用不同的语调,会表达不同的语义。用正常陈述句的语调,句末用降调,表示“她是位善良的女孩”;句末用升调,表示不确定性,一种猜测和怀疑,“她真的很善良吗”;在“is”处降调,表示肯定,指“她确实善良”;在“is”和“kind”处用降升调,暗示“她很善良,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顿是语音分隔的一种表现形式,停顿在交际中传递着重要信息、聚焦重点、引起听众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时,说到:“The games 0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这句话中使用了停顿,充分地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引起了听者的高度注意,也达到了表达的效果。

      延长语音是一个音素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中读音时间的长短叫音的长度。说话者可以通过延长单词或单词中的语音来表达说话人的不同语用意图或话语意义。例如“I’m coming,”这旬日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延长语音使用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Tony是个调皮的男孩,妈妈让他去拖地,他正在打游戏,这时他拖长了语音“coming”,表示了厌烦和漫不经心的态度。随后,他很费力地在拖地,这时妈妈叫他去吃晚饭,他同样回答了“I’m coming,”但语音显得干净利落、嗓音宏亮,这时却表达了他如释重负、逃避责任的情绪。

      2.恰当地运用“话轮转接”,避免沉默不语

      “话轮”的含义是指给予说话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实际所说的话语。20世纪70年代,学家萨克斯(H,Sacks)、谢格罗夫(E.A.Sehegfoff)、杰弗逊(G.Jcfferson)提出了“话轮转接”理论,来说明话语中发言者的变换问题。邓肯将话轮转接分为三类:话轮放弃提示(turn—yielding Cues),讲话人示意自己已讲完,听话人可以说话了,常见的技巧是讲话人语速放慢,然后用缓冲语,如well,you know,听话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讲话了;话轮回归提示(back—ehannehng CUeS)话轮放弃信号以后示意自己不想说话,希望继续听下去,常见的形式是Mm或Ull huh,或用升调0h,鼓励讲话人继续讲下去;话轮维持提示(turn—maintinng cues)是采用加强音量变化和加快讲话速度的方法来抑制听话人的发言要求。如用Ah之类声音填补讲话过程中的停顿,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作出有声的反应,不可沉默不语,更不可毫无反应,交谈时要注意话轮的自然转接。

      3.正确使用功能性发声,避免语意模糊

      功能性发声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取决于讲话人在一定语境中的态度,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低语声等的副语言,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丰富,语意更加明确,有利于信息的准确表达。例如:Jack:MayI have alook at your new pen?Alice:(Sroiling)as you like,Alice的微笑赋予了“as you like”更为直接的态度——允许。如果Alice采用了"yelling"的态度,则表明了Alice的愤怒、不耐烦,那么Jack可能就会打消看这支笔的念头。可见,功能性发声的正确表达,强化了话语意义,避免了语意模糊。

      一、副语言声音修饰的体现

      副语言是通过声音的`修饰来表达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声音的韵律、语调、音质以及音量等等。以音量的修饰为例,讲话时如果声音洪亮,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就会对此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国家认为这是坦诚和力量的象征,一些国家认为这是充满信息和信念坚定的象征。美国人喜欢大声交谈,如果将这一行为展示在日本人面前,则会被认为是粗鲁的语言表达。按照日本人的文化交际*惯,美国人如果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来交流,则是生气或者心情烦乱的表现。副语言修饰还体现在语调上。同样的一句英语话语,语调不同,所表达的涵义会有差异。在英语的基本语调中,受到较为频繁使用的为声调、降调和降升调,升降调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按照英语的语言表达*惯,如果表示疑惑或者是有些犹豫,则以声调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是*铺直叙或者表达坦诚和直率的真实陈述,则使用降调;如果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降升调的语言表达手法,则表明在语言的表面下隐含着其他的信息表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实质涵义。当采用升调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暗含着更多的信息,或者是对于午休时间表示质疑,或者是期望时间能够有所调整。

      副语言声音间隔的体现声音间隔是以语言的停顿或者是沉默的方式表达的。包括“uh…”、“humn…”、“un-huh…”、“oooh…”等等,如果这些词汇单独表达,并不会代表什么意义,但是将其放置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或者在某种文化背景下来表达,就会涵义丰富。比如英语国家的人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停顿,而又不打算结束话语,往往会用“uh…”作为声音分隔信号。声音间隔还具有一句话表达的内涵,英语国家的人在表达“寒冷”的时候,会双臂紧抱,以“brrr…”来传达信息,言外之意就是“我觉得很冷”。另外,声音间隔还有可能是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正在认真听或者这时没有听懂,这些涵义都需要综合多角度来判断。

      二、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发展

      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使用副语言不仅仅是对于语言表达的补充,而且能够丰富语言环境,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副语言也存在着表达规律,其与语言表达者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副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特点,对于副语言的解读,要从多角度审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以理解语言信息的真实意图。

      (1)在跨文化交际中适当地运用副语言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英语的语言表达中,运用不同的语调表达语言的内涵,可以避免对方单纯地理解语句表面意思而产生误解。特别是在重音的运用上,一句话当中的重音位置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涵义。比如,“The Canadian sky line is getting interesting.”译为“加拿大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引人注目。”如果重读“The Canadian”,是特指加拿大,而不是其他国家;如果重读“interesting”则强调变化趋势。一句话的表达,随着重音的改变,语境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正确地运用语言重音,可以确保跨文化交际出现冲突。

      (2)用话语轮换替代沉默,避免出现交际冷场在语言交际中,停顿是语音分隔的表达方式,但是处于跨文化交际环境当中,就会由于文化理解不同而出现交际冷场现象。此时,采用话语轮换的方式以起到提示作用,就会让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到位,诸如“you know…”“、well…”等等,都会给听者以提示。如果使用了“Ah…”,就意味着话语还没有讲完,不希望对方插话。值得强调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使用有声语言表达,以副语言来补充语言的内在涵义,并以有声的方式做出反应。在进行语言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使用适当地转接语句或者转接词,使交谈自然转接。副语言的功能性表达是为了使话语的内涵更为清楚,那么在表达的过程中,就要让语言表达更为具有生动的修饰作用,以做到信息准确,避免语义模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了世界各国交往中较为普遍的行为。由于文化不同,交际的行为规范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对于英语副语言文化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促进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未来发展。

    [阅读全文]...

2022-02-22 21:33:37
  •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教学 跨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 要: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实行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总称(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生在学*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因此,在*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人看来非常亲切,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而外国人则认为*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俗,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人深受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体态差异

      肢体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而*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的学*者,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宣传本族优秀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比如*的太极拳(Taiji)、武术(Wushu)、功夫(Kongfu)、气功(Qigong)、衙门(Yamen)、曲艺(Quyi)、二胡(Erhu)、麻将(Mahjang)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时机地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文化,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

      4.在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阅读法

      阅读作品是文化学*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又传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减少文化休克现象,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3]谭玲.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大学英语教学.***,2009.

    [阅读全文]...

2022-01-29 16:19:38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议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论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社交语用失误文化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推理模式不同,因而容易造成社交语用失误。本文通过分析社交语用失误的形成原因,对外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 ,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 failure)。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社交语用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由于社会文化规则、社会距离、价值观的不同而引起的`。

      二、语用失误的主要成因。

      (一)语言知识缺乏导致语用失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两种文化间所存在的极大差异必然表现在语言及语言的使用上。如果外语使用者对所操外语掌握得不够全面,就很容易将对应的词语或结构简单地从母语向外语迁移造成对应错误,或者对外语词语的言外之意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却使用了这一词语。

      “of course“是英语中常用的短语,在不同语境中会引起听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正是*学生常出错之处。例如,当外宾向你打听“Is that the Great Wall Hotel?”如果你毫无思索地回答“Of course”那将会显得语气非常生硬,好像问话者无知,你不屑回答。

      (二)文化知识缺乏导致语用失误。

      *和英语国家各有不同的文化渊源、风俗*惯。因此,汉民族与英语民族在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语用原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在言语交际中,都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

      英美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以及婚姻状况等话题是一种人身侵犯。在汉语文化中,这些信息一般都可以直接打听,因而无须迂回或避讳。尽管操汉语的本族人之间也不随便谈论个人的积蓄,但西方人对此却多避讳,这是一个非自由话题。

      (三)价值观不同导致语用失误。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的。对同一事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有不同的观念。西方人追求个人进取、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因而对“change”持有很高的价值观念。在汉语文化中,“变化”的观念价值并不高。例如:人们重逢熟悉的人或一位年纪较长身体尚健壮的老年人时,总爱说:“你一点儿也没变,还是老样子。”这是句“恭维”话。意指对方青春永驻或指老年人健康如前,听者会感到愉快。而对英语国家的人说“You have not changed much。”就是语用失误。因为在他们听来,这句话丝毫没有“恭维”的含义。“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被理解为对方没有长进,是对他的贬损。

      (四)语境意识不强导致语用失误。

      如果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从英语环境中*得这门语言,那么他们学到一些英语表达方法之后,就很可能会学着套用甚至滥用所学语言模式,而不考虑这样做是否得体、恰当。如果我们想去火车站,只要对出租司机说,“Railway station,please!”就非常恰当,既不失身份,又礼貌得体。可实际情况是为数不少的学生却说:“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原因是老师说过,这样的句型是表示礼貌地请别人帮忙。于是,他们认为请求他人帮忙或者向某人询问情况,就可以使用这种安全模式。

      三、加强文化教学,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随着语言学界对交际法全面深入的探讨,在跨交化交际研究中,己形成一个共识:语言教学不能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于使用语言的语法的正确性,而且,还表现于语言行为的得体性。在学*一种语言时,如果不学*这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在交际中就不可能正确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

      (二)利用多种渠道,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

      对于外语学*者来说,要想获取外语文化知识,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图片、投影仪、英语录相、英语电影、影碟等现代化媒体。外语学*者通过这些客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再辅之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即可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增强社会文化能力。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许多社交语用失误。因此,对社交语用失误的研究有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有许多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念等深层次原因。大量了解并吸收异域文化,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比是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产生的有效途径。

      拓展阅读:托福考试中八种常见语言失误

      NO.1拼写、构词拼写、构词法错误。

      NO.2词汇词序、词类错误、词汇使用不当、词汇缺盛冗余、重复、歧义现象。

      NO.3句法串句、断句、悬浮分词、错误并列、从属关系错误、结构缺陷、标点错误。

      NO.4动词时态、语态、情态及语气误用、主谓不一致、及物不及物误用、限定非限定动词误用等。

      NO.5名词可数不可数误用、主谓不一致、固定搭配错误、冠词和数量词误用。

      NO.6搭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副词﹢形容词搭配错误。

      NO.7代词指称错误、主谓不一致、先行词it错误、不定代词错误。

      NO.8介词介词固定搭配错误。

      上表可见,位列TOP3的最显著的问题表现为单词拼写、词汇及句法错误。建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表审视自己的样文,给自己作文中的语言失误对号入座,制作自己的语言失误排行榜,分析自己作文中最常犯错误,在备考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iBT写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考生作文的质量,即评估考生如何展开论点,组织文章结构,以及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想得高分,作文必须体现“语言运用的和谐流畅”,作文的句子应错落有致,措辞应贴切得体。值得注意的是,作文中出现一些小的词汇和语法错误仍然能得高分。但是,频繁的拼写错误、大量用词不当、语法错误及过多简单句式会导致作文意思令人费解,最终影响写作得分。

      下面以同学写作中的言语失误实例加以说明:

      1.词汇失误

      Example1:Reading can increase my words, rich my knowledge and enlarge my eyesight.

      这是考生在叙述读书的好处,其优点在于在句子结构方面尽力打造排比结构。然而,词汇失误严重影响句子理解和整体效果。“读书可增大词汇量,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本句中词汇失误频繁出现,如:increase,words,rich;enlarge my eyesight令人费解。建议可做如下修改:

      Revised: Reading can enlarge my vocabulary, enrich my knowledge and broaden my horizons.

      2.句子层面的常见失误

      考生在语法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为“主谓不一致、可数名词单复数错误、时态错误、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错误”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阅读全文]...

2022-05-04 19:12:58
  • 交友的古诗词

  • 交友,文学
  • 交友的古诗词(精选65句)

      友谊之花是开在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土地上的。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交友的古诗词(精选65句),欢迎大家参考。

      1、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苏轼《送顿起》

      2、玉楼深锁薄情种。——秦观《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岑参《逢入京使》

      8、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诗》

      9、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10、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2、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3、相知无远*,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4、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韩愈《答张彻》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1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7、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18、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19、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20、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22、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3、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24、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2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柳恽《江南曲》

      27、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8、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9、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0、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1、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32、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33、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34、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3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6、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37、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张籍《没蕃故人》

      38、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39、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40、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41、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42、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43、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4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箜篌谣》

      4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46、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王月山《齐天乐·夜来疏雨鸣金井》

      47、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48、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4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阅读全文]...

2022-03-07 00:32:06
  • 交友的古诗词

  • 交友,古诗文
  • 交友的古诗词

      导语:古往今来,有人因友得福,有人因友得祸。交友要有所选择:结交益友,可帮助自己进步;远离损友,可少走弯路,不走邪路。结实朋友、获得友谊,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交友的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 ——孟郊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鲍溶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

      相知在急难,独处亦何益。 ——李白

      交友投分,切磨箴视。 ——周兴嗣

      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刘义庆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孔子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冯梦龙

      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翟

      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 ——普卡利西尔

      朋友越老越好,美酒越老越香。 ——约翰·雷

      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 ——张汪玉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以酒交友,与酒一样,仅一晚而已。 ——罗高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卢梭

      在欢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科林斯

      一个正直的人要经过长久的时间才能看得出来,一个坏人只要一天就认得出来。——索福克勒斯

      亲戚是不可选择的,而朋友却可以。 ——德·利勒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的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 ——克雷洛夫

      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 ——袁牧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弘一法师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亚里士多德

      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使你的仇人却成为朋友。——毕达哥拉斯

      最善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

      没能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能掏出你的心来。 ——巴尔扎克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

      亲戚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自己挑选的。 ——马姆福尔德

      李白:《赠友人三首》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李白:《陈情赠友人》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李白:《赠从弟冽》

      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傅说降霖雨,公输造云梯。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报国有长策,成功羞执珪。无由谒明主,杖策还蓬藜。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

      李白:《赠闾丘处士》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李白:《赠钱征君少阳(一作送赵云卿)》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馀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此中积龙象,独许浚公殊。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

      李白:《赠僧朝美》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李白:《赠僧行融》

      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赋诗旃檀阁,纵酒鹦鹉洲。待我适东越,相携上白楼。

      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阅读全文]...

2022-03-08 09:16:36
  • 从跨文化角度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 文化
  • 从跨文化角度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吗,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由于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笔者就把美国文化与*文化进行对比,谈谈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各国的往来。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伦理思想

      1、引言

      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我们还不太熟悉西方社会文化,因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许多不同的文化特征。*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2、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婚姻观的差异。

      以美国为例,众所周知,美国的离婚率较*高得多。在美国,如果某一对夫妇的婚姻历程能够超过五年,人们就会为此感到吃惊。他们会想,和同一个人相处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吗?而如果有人说自己要结婚,他将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时,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吃惊。对多数美国人来说,当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已经没有爱情时,他们就会考虑并最终选择离婚。而*人受传统伦理观、道德观的束缚,以及考虑到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时,也许会维持所谓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且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人。

      2.2 对赞扬的反应的差异。

      听到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和*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如果有人说:“you are so clever!”和“your English is so good!” 时,美国人会高兴地说“Thank you! ”。而*人深信谦虚是人类的美德,往往以“No! No! 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之类的话回答。在美国人看来,*人断然否定别人的赞扬并言不由衷,有失礼貌甚至使人反感。而*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自信,不够虚心。在称赞别人的问题上,也会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人们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赞自己家里的人。

      2.3称呼的差异

      *年来,许多讲英语的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Lucy等),而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不仅年龄相*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Peter,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学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而*人自古以来认为应尊老爱幼。称呼应涉及礼貌。按上下、长幼有别的传统体现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人常尊称比自己年长的人“您”,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 小”,如“小王”以表示亲切。*长期以来尊师重教,对于老师,一般情况下,*学生是绝对不能当面直呼其名的,那样会被认为是没礼貌没教养的表现。

      2.4 时间观的差异。

      在时间观念上,*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人们尊重过去,人们敬老尊师,重经验,重资历,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人注重面对过去看问题,因而有 “前所未有”、“前车之鉴”之说。美国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在他们看来,将来是最重要的。另外,*人和美国人在赴约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差别。对于美国人来说,一般的社交时间差是5分钟。如超过5分钟,迟到者就必须向对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约方面*人的时间观念相对较淡薄。比如,一个*人迟到10分钟可能不会被认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对于正式的社交约会大都准时赴约。

      2.5 伦理观的差异。

      传统的*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礼节与孝道,人们行事应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根据儒家伦理,人人都应遵守礼教,以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传统*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与*传统文化不同,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他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属感情关系,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在美国,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这种宗教伦理思想导致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利和公务性的关系。

      2.6 等级观的差异。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确定等级和地位的标准不同,并且地位的重要性也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此外,传统的*文化有“贬己而尊人”的交际规范,说话时抬高对方的地位,尽量使对方受益。如说话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后,即使这种见解确实很好,很正确,但往往说话人还会补充一句,声称那是自己的“拙见”,请求对方“指正”、“帮助”,将对方置于高一等的地位上。与*文化不同,美国文化强调*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等的。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明显尊卑之别。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体现*等观念。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 “Hello”表示问候。甚至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直呼其名。美国人在谈话中毫无年龄、辈分之顾虑,彼此意见不同时,常是各持己见,不会仅仅因为对方年长或地位高而改变自己的看法。

      2.7 其它方面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家庭内部的道谢方式上*人和西方人也存在着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很少说谢谢。 这并不是说*人在家庭内部不注意讲礼貌,而是*人表达谢意的方式较含蓄,不常说出口。而西方国家家庭成员之间无论长幼,谁接受了对方的帮助都要说声谢谢。

      *人常把提供某种服务或物品等看作是热情周到,比如*人在宴请别人时爱劝食且不停地为客人添加饭菜以表示热情周到,这可能使西方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他们会认为这是强差人意、侵犯个人自由。

      “你吃了吗?”,在汉文化中是一种寒暄语,类似于英语的“Hello”。但对不了解汉文化的美国人来说,此话并非是寒暄语,而会认为对方想邀请自己吃饭,这样就很有可能造成误解。诸如此类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了。

      3、中西文化差异产生主要的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人崇尚和谐统一,注重群体的力量,不主张突出个人。此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文化倾向于重视过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4、结束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怎样进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宽容对待文化差异,不断深入学*西方文化。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这有助于消除误会,加深感情。促进*和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有利于*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方式和产物,具备一定超地域、超时代等共通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交通、通讯和媒体技术等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上变得更加频繁,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速度日益加快,影响也更加深刻。要想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防止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冲突,这要求语言工作者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出现的差异,为有效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一)称呼用语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要保证称呼的得体,特别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只有确保称呼的正确,才能为对方留下良好印象,拉*双方心理上的距离,让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造成称呼用语*惯与语言表达方式有巨大差异,具体来说反映在如下几点:第一,姓名排序上的差异。*人打招呼一般会称呼对方姓名,如赵先生、钱女士等,但西方人则不同,前面为名,后面为姓,以Michael Faraday为例,姓为Faraday,名为Michael,和*人姓名顺序刚好相反,若是以汉语*惯称呼对方Mr,Michael,这样既不礼貌,也让对方觉得莫名其妙。第二,称呼表达内容的差异。在汉语中每个关系的人都有相应的称呼,如舅妈、舅父、姑妈、姑父等,但是英语中分别用uncle和aunt表示父母的兄弟与姐妹。第三,称呼上情感色彩的差异。汉语称呼上往往带有丰富情感色彩,特别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上,一般会使用特定称谓,如师生交际中,学生要称呼李老师、王老师等,以表示尊敬。但是西方国家中则不一样,不会用teacher这个词,一般称之为Mr,Li和Mr,Wang。

      (二)思维方式差异

      在英语中经常通过各种具体连接词让语法形式显得更加完整,句子不仅有着严密的组织,同时还具备井然有序的层次,句*能一目了然。以下面一句话为例: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far behind?这句话的意思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我们看到if的时候,便能够很快理解两个句子存在的逻辑关系。不过在汉语中一般不用连接词,句子显得较为散乱,没有严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一眼看的时候无法得出两个句子有什么逻辑关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根据这些差异也表明了中西方在思想方式上的不同,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对理性比较注重,以逻辑思维为主,而汉民族则注重悟性,以辩证思维为主。

      (三)个人隐私差异

      西方国家的人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或者是陌生人的时候,一般不会向对方提出如下问题,即:“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0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即不会询问他人的隐私,包括年龄、收入、婚姻情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否则将显得不尊敬对方。西方人在彼此之间进行寒暄的时候,通常聊的话题是天气情况,而汉语中寒暄还经常关心对方的情况,如:“你吃饭了吗?”“好久不见,你长漂亮了!”“你看起来有点憔悴,要保重身体啊!”“你又长胖了!”对西方人来说,若是听到别人对自己说:“You are fat”等话语,就算与对方非常熟悉,也难免觉得尴尬,也无法回答,这种寒暄的方式是不礼貌的。但*人向来见面三分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对方家庭或个人等情况,这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西方人不喜欢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道,也不希望受到他人的干预,但是*人则不一样,由于千百年来都倡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认为个人的事情就是集体的事,相互之间愿意分享酸甜苦辣,坦诚相告。

      (四)风俗*惯差异?

      中西方在风俗*惯上不同,导致文化意义上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域人们生活方式不一样,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惯,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學艺术等方面。如在颜色*俗上面,“红”是如同鲜血一样的含义,汉语里面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但是英语里面刚好相反,通常代表着危险、极端和愤怒等,如red alert(红色警报)、red flag(危险的信号灯)等。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古代皇帝都喜欢将自己比作是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却不一样,龙(dragon)是恶魔的化身,西方专门有个“打龙节”,在这天保护神杀死了龙,以解除灾难。

      (五)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同一个概念来说,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以“牛”与“cow”为例,在西方人眼中,牛代表着苦力,会受到主人的吆喝,有笨拙的意思,cow的意思是肥胖者、难看,而calf则代表呆头呆脑的年轻人。*由于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很早的时候就大量使用牛犁,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农耕思想的影响下,牛代表着勤劳,相关词汇有牛劲、牛性、牛气等。如老黄牛代表着勤恳工作,不计回报,踏实认真,老黄牛精神主要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表示具备默默无闻,甘愿牺牲的精神。

      (六)礼仪差异

      礼仪是人们在交流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可以看成是一种语言和工具,但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不一样,所以礼仪上也有差距,各地人们也遵守着相应的礼仪。*年来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在跨文化交际上也变得日益频繁,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且这样的差异造成的影响也很大。*人讲究谦虚,交际过程中一般是“卑己尊人”,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得到他人的赞赏以后,通常会进行自贬,这样显得谦虚有礼,并使用一些谦虚词,如“惭愧”、“哪里”、“寒舍”等。观之西方国家,则不存在上述文化*惯,他们对于别人的恭维,通常将表现得感谢和高兴,尤其是获得他人赞赏以后,会欣然接受,同时会说:“Thank you”。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我们会感觉到西方人比较自信,一点也不谦虚,但西方人见我们否定别人的夸奖,否定自己的成绩,还不断的贬低自己,将觉得很惊讶,觉得*人不诚实。可见*人的谦虚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这点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引起注意。

      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可以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全面反映出来,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理解与运用一门语言的时候,就应该全面掌握其文化。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若是把语言和文化相分离,就将造成中西交际时出现误解,并让各种文化交流变得不够流畅。就是考虑到这点,学*英语语法、词法、句法和篇章结构等语言规则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增强科学用语意识,逐步提升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二)注重积累西方国家背景文化知识

      *人一般通过英语书籍、电视广播等获取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然而这些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加深入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还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英语现代文学作品、英语原版小说等,日常生活中看一些英语报纸与杂志等。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与民族*性、社会*俗、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相关资料,逐步积累更多的西方国家背景文化知识,为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基础。

      (三)了解文化差异,加强对比学*

      在积累了一定西方国家文化*俗、价值观念等知识以外,对本族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注意,减少错误。例如:在掌握西方圣诞节时用晚餐、家庭宴会等风俗*惯以后,要和*人过春节进行比较,看看其与拜年、吃团圆饭等有哪些差异,这样才能透过节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清楚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之后在与西方人交流时才会减少矛盾与误解,让对话交流始终维持在愉快的状态。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外合作力度,跨文化交际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只有充分掌握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深入认识多文化上出现的冲突,才能有效、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尴尬的情况。我们还要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在整体上比较并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将有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防止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冲突,也便于把握中西方文化主流倾向,为世界文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阅读全文]...

2022-01-11 05:05:38
  • 含有际字的古诗词 带际字的诗词名句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前出师表》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韩偓《晓日》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李处全《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

    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吴文英《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分韵得阖字》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心雕龙·通变》

    草际鸣蛩。——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颜氏家训·兄弟篇》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贺铸《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孟浩然《南归阻雪》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蔡襄《梦中作》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彭孙贻《西河·金陵怀古次美成韵》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独倚危栏,神游无际,天地犹嫌隘。——朱栴《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贺兰山作》

    慎言动于妻子仆隶之间,检身人于食息起居之际。——《格言联璧·持躬类》

    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李白《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王士祯《蝶恋花·和漱玉词》

    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阅读全文]...

2022-02-14 21:57:05
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 句子
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 语录
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 说说
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 名言
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 诗词
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 祝福
古诗词中的跨文化交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