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江汉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江汉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江汉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江汉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洞庭扬波江汉回, 虎牙铜柱皆倾侧。——杜甫《虎牙行》
江汉至鄂始合流,黄鹤楼前鹦鹉洲。——楼钥《题董亨道八景图》
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葛长庚《念奴娇·汉江北泻》
三峡波涛下江汉,九疑云雾接巫衡。——钱惟善《送曹克明员外之湖广省》
离别人谁在,经过老自休。眼前今古意,江汉一归舟。——杜甫《怀灞上游》
秋风袅袅吹江汉,只在他乡何处人。——杜甫《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李白《永王东巡歌》
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
尊前江汉阔,后会且深期。——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湘江汉江,山川第一,景物无双。——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始是乾坤王室正,却交江汉客魂销。——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回首望江汉,中原气冥冥。——张嵲《春夜山居望月思故园有作》
天回江汉留孤柱,地缺东南著此亭。——王守仁《泊金山寺二首十月将趋行在·其二》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杜甫《忆昔二首》
西山漠漠崦嵫色,北渚沉沉江汉流。——储光羲《同张侍御宴北楼》
局步臞颜曳藜杖,薄暮微吟江汉上。——贺铸《玉钩环歌》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向之经行辄梦寐,江汉沱潜犹彷佛。——苏泂《书怀》
江汉炳灵载英,摭之前牒如丹青。——程公许《岷峨叹》
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常建《古意三首》
江汉称才子,潇湘托好逑。——汤显祖《送艾太仆六十韵》
巫山高哉郁崔嵬,下有江汉浮天回。——刘基《巫山高》
细雨濛濛江汉宽,楚天无际倚阑干。——魏源《花前劝酒吟》
岘山枕襄阳,滔滔江汉长。——李颀《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
江汉山重阻,风云地一隅。——杜甫《地隅》
好去玉霄云海上,寄声江汉永相望。——项安世《送孙司户秩满东归考试鄂渚二首》
江汉挥犀尾,风云下笔尖。——秦观《鲜于子骏使君生日》
关河天漠漠,江汉水汤汤。——陈高《丁酉岁述怀一百韵》
风尘逢我地,江汉哭君时。——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
风尘淹别日,江汉失清秋。——杜甫《第五弟丰独在江左,*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江汉阻携手,天涯万里情。——李华《云母泉诗》
自公多暇延参佐,江汉风流万古情。——杜甫《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楚山俯江汉,汴水连谯沛。——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
*生专车祗文藁,江汉万古词源流。——张镃《陆编修送月石砚屏》
飞旐出江汉,孤舟轻荆衡。——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杜甫《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十年转战江汉上,万里直挽安南弓。——揭傒斯《寄题张齐公庙》
知恋文明在,来寻江汉来。——齐己《答知己自阙下寄书》
却从江汉望匡庐,湓口风波日愈疏。——孔武仲《晚登庾楼》
寻流溯江汉,矫首望河汾。——陈第《咏怀十首·寻流溯江汉》
我亦尝遨江汉边,梅花腊月犹年年。——方回《孟浩然雪驴图》
*淮既敌江汉盛,救邢況尽春秋难。——李曾伯《寿襄阃》
上有江汉亭,凭高欲骞举。——郑清之《江汉亭百韵》
江汉简介
《诗经: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释:
1、首句当作“滔滔”,下句当作“浮浮”。浮浮:众强的样子。
2、匪:同“非”。
3、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求:通“纠”,诛求,讨伐。
4、旟:画有鸟隼的旗。
5、铺:止,驻扎。
6、汤汤:水势大的样子。
7、洸洸:威武的样子。
8、庶:庶几。
9、载:则。
10、浒:水边。
11、式:发语词。辟:开辟。
12、彻:治。
13、疚:病,害。棘:“急”的假借。
14、极:准则。
15、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16、旬:“巡”的假借。
17、召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维:是。翰:桢斡。
18、予小子:宣王自称。
19、似:“嗣”的假借。
20、肇敏:图谋。戎:大。公:通“功”,事。
21、用:以。锡:赐。祉:福禄。
22、厘:“赉”的假借,赏赐。圭瓒:用玉作柄的酒勺。
23、秬:黑黍。鬯: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带柄的酒壶。
24、文人:有文德的人。
25、周:岐周,周人发祥地。
江汉全诗鉴赏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第一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第二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第三联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杜甫《江汉》全诗及赏析
《江汉》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描写了诗人漂泊在江汉一带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集中地表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江汉》全诗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解】
这是一首从积极方面抒情述志的诗,但杜甫既不象李白那样,乐观而富有信心地宣称“天生我才必有用”,更不象他自己早年那样天真地以为可以 “致君尧舜上”了。这是因为个人和时代都经历了巨大丧乱, 尽管杜甫是痛苦越深,毅力越强,所谓“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但激昂的歌声毕竟是从“留滞”和“艰危”中唱出来的,所以在表达上不是激情奔放、慷慨陈词,而是苍凉悲壮,沉着收敛。如诗的中间两联着重表现积极奋发的精神,仿佛有一股热流,有一种遏制不住的生命力在激荡,但这种热流和生命力,是在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的环境中涌现的,总的基调苍是凉中见悲壮,惨淡中见热忱。末联,杜甫把他的深情苦志用一匹老马的形象来表现,这匹马和以前用以自喻的“哀鸣思战斗”的战马,更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表现诗人的壮心,似乎没有把力量用足,但实际效果却是在沉着中表现得深厚,在收敛中表现得饱满,更能见出诗人晚年的心境,使人觉得诗人的用世精神,到晚年锻炼得更执着也更切实了。由于寓高昂于沉郁,寓阔大于深沉,把燃烧不息的用世热忱和冷静切实的考虑,把积极追求的精神和朴实的、绝无浮夸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因而让人越是细加吟味,便越感到其中激荡着无限浑厚深广的感情。
【全诗】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译文】
我是一个飘泊在江湖之上思念家乡的旅客,堪称天地之间一个迂腐无用的读书人。我像天上的孤云一样远在天涯,又像慢慢长夜的月亮一样顾影自怜。我虽年届暮齿,心怀却仍然豪迈壮烈; 我病体在秋天沉沉,却对康复充满着信心。自古以来人们就存养着识途的老马,它被人看重的是它的智慧而不在于它能长途驰奔。
【词句注释】
①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②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③“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④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⑤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康复。
⑥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赏析】1
“江”指长江;“汉”指汉水。“江汉”泛指现在湖北省南部地区。“客”,杜甫自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一家人乘着一叶孤舟,漂泊到了湖北境内。“江汉思归客”,说自己是一个漂泊江汉而渴望被朝廷诏用的人。但思归之客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乾坤一腐儒”。话说得有点怪。“腐儒”二字,照说是一种自谦自贬之词,承认自己学而不化,不通世务。然而, 在贤愚不分, 离开钻营就难以找到出路的封建社会, 被称为“腐儒”的, 又往往是一些正直的、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所以自称 “腐儒”在自嘲中不免带着自负。乾坤之大,“一腐儒”何其渺小。不过“一腐儒”在乾坤之内还值得一提, 又未免有些非同一般。茫茫乾坤,象杜甫这样的腐儒,又能有几人?! 自然的无限巨大同人的渺小进行了对比,但在自然的崇高性面前,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压抑和被贱视,而是有一种与自然相对应的崇高性的情绪激荡着人的心灵。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诗人说自己流落异乡,就好象跟一片浮云一起在遥远的天边飘荡;寂寞中只有孤月为伴,共度漫漫长夜。片云和孤月, 既起衬托作用, 又带有自况意味。渴望 “再光中兴业, 一洗苍生忧”的老诗人, 志向不得实现,看来只能在异乡、在寂寞和被遗忘中了此一生了。也许, 他就象那片云和孤月一样, 会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天边吧? 但是, 尽管读者不免同怀此想, 而杜甫的感情趋向到此却有如“逆折之回川”,积极用世的素志,使他不甘心默默地在天涯羁旅中耗尽余年。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的精神力量在与自然的对比中,获得了凌驾自然的压倒优势,一股遏制不住的生命力在激荡着,负载着诗人更执着地返身于社会, 返身于人世功业。本来, 就景物而言, 落日、秋风一般总不免让人觉得萧瑟。落日使人想到时光的流逝,想到晚景暮年,容易引起沦落之感、衰老之叹。但杜甫的感情却不是往低沉一面发展,而是仍然觉得桑榆未晚,雄心尚存,还想在垂暮之年有所作为。至于秋风, 对于衰老多病的人更常常是一种威胁,杜甫此时肺病严重,一只胳膊麻痹,一只耳朵已聋,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了,但在秋风面前, 却没有浮起生命无多的慨叹与悲哀,相反觉得病体好象就要痊愈了。这两句情与景之间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而这两句对于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那种环境气氛, 又是一种转折。通过两重反衬, 诗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格外显得突出。
诗是写诗人的 “思归”。在他乡流落中放眼远眺,觉得仍可有所作为,自然使诗人思归的心更加殷切起来。但细细体会“落日”一联, 所谓 “心犹壮”, “犹”字里面是包含许多话没有明说的。不在其位,而又残废衰老,虽有壮心,究竟何所施展呢?作为杜甫这样处在穷途末路的文人,早年兼济的壮心,到晚年作为一种回光返照, 一闪念就化为云烟,照说也很自然。即使发出 “落日心犹壮”的呼喊,等到冷静地作现实考虑时,还是有可能把消极退隐作为归宿。但杜甫一生和 “独善”是无缘的, 他仍然从积极方面, 对自己尚可能做的贡献,作了激动人心的表白——“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传说老马曾经作为向导,带领齐桓公和他的军队走出了迷途。诗人以老马自喻,说古代留养老马,并不强求它有长途跋涉的筋力,而是另有所取。这是承认奔走驰骋、担负朝廷的繁重任务,已经不能胜任了。只不过扪心自问,老马尚有识途的本领, 自己为朝廷责献一点经验智慧仍然是可以的吧?
【赏析】2
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颔联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而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诗人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另外,诗句中也自然流露了言外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怨愤之情。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诗人虽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尽管如此,却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集中地表现了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的诗词《江汉》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诗词《江汉》赏析,欢迎阅览。
江汉
唐代: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病欲疏 一作: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注释
①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②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③“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④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⑤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康复。
⑥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赏析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古诗绝句《渡汉江》译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绝句《渡汉江》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 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岭外:岭南,从中原看岭南在五岭之外。音书:音讯、书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听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发现自己是逃回。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的一段汉水)时所作。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两句**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后二句写此刻心情。诗人家乡距离“汉江”较远,所谓“*乡”是相对岭南的遥远而言。好不容易从流放之地回来了,离家乡和亲人越来越*了,应当“情更切”或大喜过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从首二句中去找。诗人离家太久了,同家中断绝音信也是太久了,这期间他们会不会遭遇到什么不幸呢?会不会因自己被贬而受到牵连呢?因此离家越*,内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全诗鉴赏】
神龙二年 (706),宋之问从泷州贬所 逃归,途经湖北襄阳,渡汉 水,写下了这首诗。
“岭外音书断”,泷州在 今广东省罗定市,在五岭之 南,故称“岭外”。宋之问以 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贬所后从冬到春,与家里都失 去了音信。此次宋之问狼狈北逃,家乡是第一个目的地,本应是极为急切 地希望回去。但渡过汉水之时,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却胆怯了。他感 到:越接*家乡,越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一年中家人怎么样了?他们 安全吗?有没有挨冻受饿?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还会欢迎自己吗?种 种思绪纷至沓来,不禁使宋之问在汉江的小船里感慨万千。他都不敢询 问从家乡过来的人了!
此诗诗眼,在“断”和“怯”两字。“断”字举重若轻,将音讯的隔绝用一 个斩钉截铁的动词限定住,有一种人在命运的控制下的无力之感。下两 句中,一个“怯”字,写尽了游子离家的心理:想见到家人,但却又有种种顾 虑和疑忌,担心自己在家人眼中的角色和身份,担心家人有没有变故,这 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造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该哭还是 该笑,该走快点还是该走慢点。这种心理状态,不但宋之问有,其他很多 处在类似境地的人都有。正因为这首诗描写出了这种人类心理上的普遍 性,耐人咀嚼,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特定条件下人类精神的复杂性。
值得指出的是,宋之问此次潜逃而回,并没有逃回自己的家乡,而是 到了洛阳。不久之后,因其弟告变之功,他又重新恢复并擢升了官职,直 到唐玄宗即位后将他再次流放赐死。作为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利的诗人, 宋之问的品行最终玷污了他的诗。
《江南》
汉乐府歌辞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儒家六经中原有《乐经》,后惜不传;《诗经》音谐律调,原本亦是歌咏之词。音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礼”的承载,是“德”的体现。
在周王朝所设采诗官制之后,秦亦设有“乐府”,在“少府”辖下,专管教*乐舞演唱之事。汉初社会甫定,未暇顾及乐事,直至汉武帝定郊祀礼乐时重建乐府,采制民间或文人诗歌,以备祭祀或宴会时配乐演奏。两汉乐府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合称“乐府诗”,是《诗经》之后对诗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等,内容广泛,现实性强,如《汉书·艺文志》所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陌上桑》《战城南》《白头吟》《上邪》等等,东汉末年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被称为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而我们看到的这首《江南》却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歌谣,出自汉乐府的《相和歌辞》,不少学者认为该诗是西汉时期的作品,也是五言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江南水乡,处处生长着茂盛的莲花。莲花一身尽可为人所用,花朵美丽可赏,荷叶包裹物品,莲子药食两用,莲藕清甜可口……而采摘成熟的莲蓬往往是女性的工作。
季夏初秋,正是采莲的好时节,“田田”二字,正写出那荷叶茂盛圆润、层层叠叠的状貌。有人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莲子成熟的季节,荷花大都*于凋残,而荷叶依然繁茂,加之青春女子的面容掩映期间,所以丝毫不减荷塘的风景之美。可作者并未直接描述采莲人,而是透过她们的眼睛,从水面的莲叶写到水下的游鱼。
湖水清澈,花叶摇曳,水下的鱼儿在莲叶间游动嬉戏,可以想见,水面的人儿同样乘着小舟在莲叶间自在穿行,二者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活泼欢快的画面。
而“鱼戏莲叶间”之后,却又反复铺陈,叙述鱼儿在莲叶的东、西、南、北嬉戏,乍一看来,似乎累赘可笑,可结合场景细想,正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一唱数和,仿佛四面八方都传来采莲女子的歌声,也将莲塘的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首《江南》,正是后世流行的采莲曲的滥觞。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该诗为“奇格”,并指出“梁武帝作《江南弄》本此”。萧衍《江南弄》有《采莲曲》,歌曰:“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的句子。“莲”谐“怜”音,一语双关,往往象征男女情爱。
但后世的这些歌咏,在情感表达上或失于直白,或失于柔靡,皆不如这首《江南》来得质朴清新。正如明代诗歌理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评:“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这正是诗歌来自民间、来自现实的魅力。
《江南》里的采莲女子,有的不仅是文人笔下的似水柔情,更是邻家女孩们的活泼开朗。即使我们无法亲耳听见这首歌辞配上乐曲的演唱,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欢乐的曲调和跳跃的旋律。
“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乐府古题要解》),万物和人类都在大自然中绽放蓬勃的生命力,一切欣欣向荣,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物呢?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
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称为乐府诗。
注释:
何:多么
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译文:
正是采摘莲蓬的时节,江南男女在湖上欢快地采莲,莲叶浮出水面紧密相连。
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儿一会儿在莲叶东边嬉戏,一会儿在莲叶西边嬉戏, 一会儿又在莲叶南边游玩,转眼间又到了莲叶的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人采莲的诗。全诗语言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开头的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不仅描绘出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轻灵的样子,还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含江汉的古诗
江汉的图片古诗
古诗江汉的主旨
有关江汉的古诗
江汉古诗的氛围
杜甫的古诗江汉
关于江汉的古诗词
我想看江汉这首古诗的视频
杜甫江汉的古诗文题目
思念家乡的古诗渡江汉
古诗里的江汉是指哪一块区域
古诗的渡汉江
度汉江的古诗
汉江古诗的意
渡汉江古诗的
渡汉江古诗写的是哪个汉江
汉江的古诗大全
三渡汉江的古诗
与汉江有关的古诗
歌颂汉江的古诗
汉江临朝的古诗
渡汉江古诗写的啥
汉江的古诗词
宋之问的古诗渡汉江
汉江石泉的古诗
古诗渡汉江谁写的
古诗汉江的中心
汉江临目兆的古诗
渡汉江古诗写的是谁
古诗度汉江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