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关于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61) 语录(19) 说说(22) 名言(7) 诗词(2k+) 祝福(2k+) 心语(978)

  • 李白《望天门山》古诗

  • 李白
  • 李白《望天门山》古诗

      古诗《望天门山》是“诗仙”李白的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望天门山》古诗,欢迎参考阅读!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李白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李白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李白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李白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李白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李白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李白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阅读全文]...

2022-01-28 08:26:51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李白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一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阅读全文]...

2022-05-23 05:06:32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的诗

  • 李白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的诗

      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阅读全文]...

2022-05-24 08:07:47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

  • 李白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题】

      此诗最大特点之一,是以美景托愁。诗开首就展现出一片桃源景象,把人引到一个世外桃园之中,何来谈“愁”。随着诗人进山的行程,人们看到的是:林木深深,溪流潺潺,麋鹿出没,野竹、飞瀑、碧峰,犹如美不胜收的画轴,一幅接一幅地展开。只是到最后,才托出访道士不遇而生愁情。此诗写愁之第二特点,是对愁的描绘自然、优雅,用倚松再倚松表现诗人访道士不遇之惆怅,妙不可言。总之,此诗写愁不落窠臼,独具萧洒、飘逸之风姿,非诗仙莫能为也。

      【全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①戴天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

      【翻译】

      犬吠水色中,淙淙的泉流声夹杂着犬吠,

      桃花带露浓。带晨露的桃花十分的艳浓。

      树深时见鹿,树林幽深不时出没着麋鹿,

      溪午不闻钟。溪边午时听不到山寺鸣钟。

      野竹分青霭,迷蒙青雾里依稀可见野竹,

      飞泉挂碧峰。一道飞瀑悬挂在青碧山峰。

      无人知所去,没有人知道观主去往何处,

      愁倚两三松。我惆怅不已独倚两三青松。

      【鉴赏】

      这首五律约作于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在今四川江油县)大明寺读书之时。诗题“访道士”和“不遇”总绾诗意,但全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读来令人奇趣横生。

      首联写景兼点时令和时间。犬吠之声与汩汩水声传入耳膜,先令人获得悠远清雅的听觉享受;桃花上挂着晶莹欲滴的露珠,又令人生出湿润鲜艳的视觉美感。同时,“桃花”暗点早春,“露浓”暗点清晨,既是清晨的早春,又是早春的清晨,二者合在一起,使得山林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新颖奇妙,不仅有力地烘托了山中道士的超尘脱俗,而且细微地揭示了诗人清晨访友的急切心情。

      颔联更深一层,借“树深”表明路程的延伸,借“溪午”表明时间的'变化。山深树密,幽静已极,何况“时见鹿”!鹿胆小怕人,既然时时可见,则周围无人可想而知。时已至午,道院钟声该响了,却“不闻钟”,则道士不在不言自明。细味诗意,既借环境之静寂见出道士不在,又借人迹杳然极写环境之寂静;一“见”一“闻”,互为因果,正因“不闻钟”,所以“时见鹿”;既然“时见鹿”,就肯定“不闻钟”。两句诗,错综回环,耐人品味。

      颈联承“不闻钟”而来,写道院所见景色。野竹、青霭、一绿一青;飞泉,碧峰,一白一碧;多种色彩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秀美天然的画图。翠绿的野竹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本是静景,一个“分”字,摇曳而生动感;白色的泉水自碧峰飞流而下,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又化动为静。由“分”字来看,曲折地表现了野竹的修长和地势的高拔,否则它就难以冲破云气;由“挂”字来看,更借远景巧妙地表现了道院地形的有利和开阔,否则在深林之中绝难领略到飞泉倒挂的美景。景色如此之美,固然是写道院的幽静雅洁,但又何尝不是写道士恬静高雅的志趣?诗人本是专程来访道士,道士不在,并不马上回转,而是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这又何尝不是写诗人酷爱自然的心性?

      以上两联,既是写景,又是写人,处处关合诗题,步步向前推进,待气势蓄足以后,末联脱颖而出,令人于“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的结句中,领悟出诗人“访道士不遇”的事实和他那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格调清新,境界幽远,文势有起有伏,情感有扬有抑。对仗工丽,却无丝毫斧凿之痕;语词含蓄,而又不失明白晓畅,加上反衬、暗示手法的妙用,确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李白在青年时期就写出这样好的作品,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虽无一句写道士,却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出道士的情趣与品格,所以,尾联的“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于写景中突发抒情,并不给人以突兀之感。诗人从晨至午远道来访高雅超俗的得道高士却不遇,这份失望、惆怅之感用“愁倚两三松”来描述一点也不过份。

      这首诗格调高雅*和,虽有访友不遇的失望,但更多更主要的则是通过对优美山川的赞美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情致,表达对超凡拔俗品格的仰慕和追求。诗中的景物描写很实,也很优美,给人以“天然去雕饰”的感觉。这同诗人后来山水诗寄情山水富于变幻的风格相比迥异其趣。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格律严谨,中规中矩,对仗工稳,用词讲究而不险,且有明显的吸取前人精华的痕迹。如“犬吠水声中”,很象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以上这些都表现了诗人早期诗歌的特点,为诗人后来登上我国诗歌艺术的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

      此诗写访道士不遇,却无一句说不遇,而又似句句说不遇。前六句写了山中之美景,至结处方露出“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遂使全篇美景,均笼罩于诗人访人不遇的惆怅中。

    [阅读全文]...

2022-07-04 18:57:45
  • 李白写的关于读书的古诗四句(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 李白,读书
  •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往往写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但你知道李白不成熟的诗作是怎样的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李白还不成熟的一首诗。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成熟,仅仅是与李白后期的诗相比较,还不够豪迈奔放与清新飘逸。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就写得不好,反而它还赢得了历代诗论家和人们的交口称赞。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再如《唐宋诗醇》:“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

    然而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却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据《李太白年谱》载,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便是那时所作。至于诗的内容,则如题所说,主要描绘了李白上戴天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李白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语言*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即潺潺流水回荡着犬吠声,繁盛的桃花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由此可见,李白眼中的戴天山,也就是道士的修行之地,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同时这两句还表明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的路线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以及点出了李白入山的时间是在“带雨浓”的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其实已经突出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主题。它的意思是说,李白在深林中的小道上行进,时常能够看到出没的麋鹿,到了正午时分,却没有听到道院的打钟声。很显然,李白听不到钟声,便说明道士此刻不在山中,那么此行李白自然就会访戴天山道士而不遇了。至于这里的“时见鹿”,还凸显了环境的清幽。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则是李白对道士修行之地的景色描写。从颔联两句我们已经知道这位道士不在道院中,那么李白自然只好欣赏起附*的自然景色了。即绿竹分开青色的云气直穿蓝天,一道飞瀑挂在碧绿的山峰之上。同样这里也是凸显了环境的清幽,以及暗示了这位道士的淡泊与高洁。那么李白没有见到道士,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即没有人知道道士去了何处,李白只好依着古松,排遣此次不遇的愁思。其实从李白的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得知李白是崇尚求道寻仙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愁倚两三松”,所体现的正是他对求道寻仙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虽然我们不会求道寻仙,但是李白在读书时所拥有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和探索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的。

    综上所述,李白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在这幅图中,存在着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从写作手法来看,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也无一字说“不遇”,但句句却是“访道士不遇”,可谓是一首切题绝妙的佳作。总的来说,即使还不成熟,李白的这首诗,也依然令人交口称赞。

    [阅读全文]...

2022-06-15 15:33:41
  •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

  • 李白
  •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6、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阅读全文]...

2022-05-12 08:07:33
  • 望天门山李白的诗句(望天门山的古诗译文)

  • 李白
  • 李白一生,遍访中国的名山大川,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诗歌的痕迹,《望天门山》,正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初出巴蜀时所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刚刚走出巴蜀竹海的李白年仅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此时的李白,已经通读百家之书,又拜师学了些剑术,写诗更是没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不“仗剑去国”,出去闯荡一番,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修炼”。好在李白家也不缺钱,带了足够的银两,李白就和家乡挥一挥手,乘着一叶扁舟沿长江而下,闯世界了。

    《望天门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正是李白乘船东下,经过安徽当涂附*的天门山时所作。话说这天门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这片长江水道的两边,耸立着两座高山,江北的叫西梁山,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就像两道天然形成的大门,所以叫“天门”。天门你也许没去过,但读一下李白这首诗,你的脑海中立刻便会形成一幅壮丽的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浩荡东流的长江夹带着雷霆万钧之势,一路冲破天门山,滚滚奔腾而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这道“天门”原本是关闭的,硬是让长江巨大的神力给冲开了,这得是多壮观的气势!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这还没完呢,两道石门尽管被冲开了一条水道,但由于两山夹峙,非常狭窄,浩荡的长江流经这条通道时,立刻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试想一下,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中穿行的船只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危险!但是别急啊,“*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说了,沿长江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甚至可以感受到两座山的拥抱的时候,小船也便一路长帆,走出了这条狭窄的水道,进入到一片更加开阔的水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孤”可不是“孤独”的“孤”,而“日边来”也不是指太阳升起之处。要知道,此时的李白刚刚出蜀,正兴奋着呢,正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呢,怎么可能生出孤独之感?事实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烂熟于胸的李白,心中一直有一个崇拜的偶像,这个偶像是谁呢?就是传说商朝的名相伊尹,伊尹辅佐了商朝好几个国君,为商王朝能延续600多年打下了坚定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据说伊尹见商汤之前,曾经梦到自己乘舟过日月之边。“日月”在古代常用来比喻帝王,所以这个梦又可以看作是君臣相遇的征兆。李白在《望天门山》里,正是化用了这个典故,在诗歌的最后一句,用“孤帆一片日边来”,点明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虽有艰难险阻,但我的才华足够我抵挡风浪,我就是要乘一叶扁舟,像伊尹一样走出“日边来”,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往事越千年,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望天门山》的意境,我们仍旧能够感受到当年仗剑出蜀的李白的豪情,是的,怀抱梦想的远行,才是真正的生命远行。

    [阅读全文]...

2022-06-23 10:21:55
  • 关于夏天的古诗 李白

  • 夏天,李白
  •   《夏日山中》的作者是,全诗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作者: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注释】

      ①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②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作品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赏析一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赏析二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因为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 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自然的心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阅读全文]...

2022-07-18 13:55:30
  • 李白写名山大川的古诗句

  • 李白
  • 李白写名山大川的古诗句

      李白的`诗词,洋溢着气势磅礴,描写山水也是如此。那么李白写名山大川的古诗句都有哪些。以下仅供参考!

      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2.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6.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7. 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8. 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9.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0.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1.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油天姥吟留别》

      12.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3.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14.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15.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调词》

      16.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18.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19.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20.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2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22.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书怀》

      23.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24.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下独酌》

      25.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26.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7.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8.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9.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0.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31.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32. 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2、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3、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

      4、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李白《清溪行》

      5、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李白《短歌行》

      6、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折杨柳》

      7、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李白《山人劝酒》

      8、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

      9、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李白《战城南》

      10、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李白《落日忆山中》

      1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2、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李白《赠钱征君少阳》

      13、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李白《清*乐画堂晨起》

      14、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

      15、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1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7、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阅读全文]...

2021-12-07 15:46:15
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 句子
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 语录
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 说说
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 名言
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 诗词
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 祝福
关于描写天山的古诗李白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