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关于古诗乌江亭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乌江亭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乌江亭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乌江亭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14) 语录(43) 说说(512)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2)

  • 杜牧唐诗《题乌江亭》

  • 唐诗,文学
  • 杜牧唐诗《题乌江亭》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唐诗《题乌江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前言】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⑵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翻译】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鉴赏】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阅读全文]...

2022-01-22 02:52:58
  •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

  • 文学
  •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江亭

      作者: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 王安石注音:

      bǎi zhàn pí láo zhuàng shì āi ,

      zhōng yuán yī bài shì nán huí 。

      jiāng dōng zǐ dì jīn suī zài ,

      kěn yǔ jun1 wáng juàn tǔ lái ?

      乌江亭介绍: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乌江亭 王安石翻译:

      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乌江亭 王安石字词解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乌江亭 王安石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阅读全文]...

2022-04-22 10:25:36
  •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题乌江亭古诗带拼音)

  •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先请你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问题:

    1)目的和手段哪个更重要?

    2)如果只能二选一,那么你愿意做一个高贵的失败者,还是做一个不要脸的成功人士?

    在今天这样一个*民时代,我相信有很多人即便嘴上说手段更重要,但心里也会倾向于目的;即便嘴上说不介意高贵地失败,但心里还是羡慕那些凭着卑鄙伎俩赢得成功的人,反正成功之后会有足够的能力把自己的黑历史洗白。

    1. 底线决定成败

    乌江亭在今天的安徽乌江浦,传说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

    楚汉相争的最后关头,项羽被困垓下,在四面楚歌中带着仅余的八百多名骑兵突围,一路斩将夺旗,跑到乌江岸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二十多人。

    乌江亭长早早准备好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毕竟也有幅员千里,人口几十万,您回到江东也足以称王。现在在这里,只有我手上有船,您只要上了船,汉军就算追过来也没办法渡江。”

    但项羽笑一笑,拒绝道:“这是上天要让我死,我又何必渡江呢?况且当初我带领八千名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如今如果我只身回到江东,就算江东父老对我有感情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呢?就算他们什么话都不说,我也抹不去心里的愧疚。”

    这段对话是司马迁写在《史记·项羽本纪》里的,活灵活现。就这样,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几名兄弟下马步行,和汉军短兵相接,重伤之下自刎而死

    这一段惨烈的历史让*反复写诗吟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在杜牧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总会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既然如此,男子汉就不应该计较一时一地的胜败得失。就算败了,正确的做法是“包羞忍耻”,不要让愧疚感和羞耻心压倒理性和勇气,何况在大后方的根据地还有那么多的青年才俊可以为自己所用。

    如果项羽听从了乌江亭长的劝告上船渡江,将来很难说不会卷土重来,洗刷垓下一战的耻辱。创业这种大事,最需要的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换句话说,项羽这一仗虽然败得很惨,但还远没到把老本输光的地步,只要保持赌局不散,永远都还有翻盘的机会。

    话虽然在理,但我们很熟悉的诗里,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绝句》讲出了相反的意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正因为不肯渡江,有这种铮铮铁骨在,才成为了令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如果他渡了江,那就不再值得尊重了。

    两首诗貌似都有道理,那么项羽到底该不该渡过乌江呢?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道德困境。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换做刘邦,会不会渡江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他不但会渡江,还会把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全部抛弃在岸上甚至抛进江里,只求小船可以减重,逃命能逃得快些。

    这种事刘邦真的做过,他在逃命的时候为了给车子减重,三番五次把亲生的一对小儿女推到车下。是驾车的人看不惯,又三番五次停下车把小孩子抱上来,最后几乎要和刘邦翻脸,这才保住了孩子。刘邦虽然气不过,但为了逃命,毕竟不敢得罪驾车的人。

    2. 不同时局下的不同解

    楚汉相争,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从小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刘邦却是*民出身,参加公*,入职做了秦朝的基层管理干部,以流氓无赖的作风闻名乡里。

    当两个人都成了创业家,还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的时候,输赢的关键就是拼人品。

    所谓拼人品,不是拼谁的人品更好;恰恰相反,谁的人品更差、底线更低,谁的赢面就更大。于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刘邦从来不在乎撕毁盟约、背信弃义,也不在乎父母妻儿的死活,更不信任身边出生入死的战友,待人接物也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礼数。

    你也许不能理解这样一位领袖怎么可能赢得支持,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但刘邦的无赖嘴脸自带一种领袖魅力,封官许愿给好处也从来都不含糊,反正等将来局面稳定下来,这些好处都还可以慢慢夺回来。

    刘邦对秦朝也没有任何的深仇大恨,他甚至是这个新兴王朝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的目的比项羽单纯很多,心里只有创业这一个目标。目标既然单一,所有手段自然都是为了这个一个目标服务;对秦朝既然没有仇恨,做决策自然也就不容易被感情蒙蔽。

    项羽却背负着国仇家恨,颠覆秦朝对他来说既是创业,同样也是复仇。两个目标有时候会发生冲突,怎样才是正确的抉择往往说不清楚,也往往会顾此失彼。

    在项羽那里,复仇是最高尚的事业,创业只是复仇的副产品。但在刘邦那里,创业才是唯一的目标,复仇只是跟着大家一起喊出来的一句口号。

    复仇是为了“义”,创业是为了“利”,到底应该重义轻利还是应该重利轻义?

    在项羽那里,既然完成了覆灭秦朝的大业,“义”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接下来的楚汉相争无非是利益之争,不足以在一颗高贵的心灵里激发出百折不挠的耐受力。在乌江岸边保持尊严地战死,也不算什么不能接受的结局。

    所以诗人们对项羽总是寄予更多的同情,还用各种话来挖苦刘邦这位成功人士。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牧这首《题乌江亭》就显得格外标新立异,很让人看不惯。有人批评杜牧为翻案而翻案,只是博人眼球罢了。

    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杜牧的翻案当然也有着当代史视角之下的理由。

    当时的唐朝已经因为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变得不大稳固了,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中央朝廷的任何一次反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对自己的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华非常自负的杜牧,当然更会看重百折不饶的精神。

    同样道理,李清照那首《夏日绝句》也是为时事而发的:那正是北宋和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仓皇南渡,因此宁死也“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形象就显得尤其高大,也反衬出宋朝君臣格外的猥琐。

    杜牧的诗在后世不断引起回应,最著名的例子,有北宋王安石的《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对杜牧的翻案文章再做了一次翻案,认为江东子弟疲于征战,已经不愿意再为项羽卖命了。

    更加令人伤感的是明末清初之际张煌言的一首《过乌江》:

    旌旗垓下亦堪翻,战士其如忆故园。

    纵向江东收烬去,应无子弟到中原

    张煌言是一位反清复明的义士,在接连败北的遭遇里产生出刻骨的绝望。他在追问自己:项羽旗下的战士们真的思念家乡吗?沦陷在清朝统治之下的大明子民真的怀念明朝吗?

    项羽就算渡过乌江,怕也没有江东子弟愿意追随他了,就像自己打起反清复明的义旗,竟然没有几个人真的追随自己一样。

    高贵的操守只存在于遥远的历史和古代圣贤留下的书本里。而那些熟读历史书和圣贤书的当代精英,早已经在心底最深处主动发生了知与行的分裂,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贵的死亡不但得不到呼应,甚至得不到同情。

    总结

    [阅读全文]...

2022-02-10 23:07:28
  •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诗歌鉴赏

  • 诗歌
  •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诗歌鉴赏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作,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小编收集整理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诗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字词解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作品翻译: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作品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1-20 05:00:01
  • 乌江啊乌江

  •   文/迦蘭

      乌江啊乌江

      你隔断了我们的情缘

      任我千娇百媚

      倾国倾城又能怎样

      那一抹绝色的红

      是霸王你心中永远的殇

      乌江啊乌江

      你可曾看到为寛君心

      我强忍生死离别的悲伤

      为君轻点娥眉淡梳妆

      万般柔情牵情肠

      怎奈四面的楚歌天地两茫茫

      乌江啊乌江

      你可听见

      我幽婉歌声为君唱

      劝君饮酒莫惆怅

      舞步凌乱泪成行

      君拥入怀的深情怎舍放

      乌江啊乌江

      你可曾知道

      我的霸王有盖世的气魄

      更有你的正义和善良

      我要颠覆世人对你的评说

      你在我心中万古流芳

    [阅读全文]...

2022-03-25 15:03:53
  • 杜牧《题乌江亭》

  •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阅读全文]...

2022-07-06 19:20:21
  • 江上渔者的诗意_古诗江上的译文

  • 诗意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江上渔者的诗意》,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江上渔者的诗意

    《江上渔者》

    作者:范仲淹

    原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诗意: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作为北宋着名政治家,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在宋仁宗时,他主持了庆历新政,终因旧势力的阻挠,新政失败,遭贬外调,但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轰鸣的巨涛,强烈冲击着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笔诉渔民疾苦。

    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见风浪中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从而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古诗江上的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4-21 05:59:58
  • 古诗江雪诗意及赏析

  • 诗意,学*,知识
  • 古诗江雪诗意及赏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江雪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诗意:

      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

      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从更深一层看,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的在此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有论者以为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不过,精神写照说,还算不得最高层次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诗境真正的高超之处却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同层次上体会这首小诗的美,层次虽有深浅之分,然而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美。言有尽意无穷,这也许是《江雪》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据*文学史重要一*的原因吧。

    [阅读全文]...

2022-01-03 05:07:42
  •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

  • 诗意
  •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阅读全文]...

2021-12-10 18:29:50
  • 《乌江亭》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 《乌江亭》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作品原文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作品注释

      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项羽。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⑸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作品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作品鉴赏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的革新的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阅读全文]...

2022-05-20 19:17:01
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 句子
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 语录
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 说说
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 名言
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 诗词
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 祝福
古诗乌江亭的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