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传统家族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我国传统家族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我国传统家族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我国传统家族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表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在*指汉族以外的其它民族,如蒙古、回、藏、*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风俗和*惯,少数民族也有很多自己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节日也已经被广泛流传,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表,供大家参考!
*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精选50条)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精选50条),欢迎大家阅读。
1、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2、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7、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8、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0、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11、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12、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1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1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15、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1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7、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1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19、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20、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21、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2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2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6、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2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28、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29、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3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31、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3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3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34、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34、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赠广贤文》
35、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刘廙《诫弟纬》
36、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河东裴氏家训》
37、施恩无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
38、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增广贤文》
39、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曾国藩诫子书》
40、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增广贤文》
41、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欧阳修《示子》
4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赠广贤文》
43、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增广贤文》
44、勤俭自持,*劳*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45、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
46、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视无远谋。——*《示儿女》
47、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李毓秀《弟子规》
48、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3、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4、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6、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7、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8、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9、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0、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2、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3、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4、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5、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16、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7、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8、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9、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0、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1、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2、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3、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24、轻帐*,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5、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26、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7、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28、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29、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0、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1、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3、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4、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5、总不解、将春系住。——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36、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37、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8、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9、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40、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1、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43、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44、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5、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6、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朱孟德《西夏寒食遣兴》
47、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48、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4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50、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51、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我国传统春节资料
春节是*人最重视的节日,美食是*人过年的重头戏,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祝福。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我国传统春节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春节的*俗有哪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一幅大红春
对联
对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拜年的来源
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的祝福语
1、我的祝福跨过重重高山,掠过条条小溪,跳过大马路,窜过小胡同,闪过卖冰糖葫芦的老太太,钻进你耳朵里—新年快乐!
2、新年祝福无限,发财跨越201x!恭喜发财,财源广进!
3、变撒哈拉之沙为财、太*洋之水为福、喜马拉雅之颠为寿,送作新年礼物,祝你新的一年财广、福多、身体健康!
4、朋友,你知道我以前失恋时喜欢做什么吗:我是每当失一次恋的时候,我就在山上放一块砖头,于是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横夸万里的长城。朋友,我可怜吧!祝新年快乐!
5、新年快乐!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猴子,浪漫似乐谱,快乐非你莫属!新年到了,我托空气为邮差,把热腾腾的问候装订成包裹,印上真心为邮戳,37度恒温快递,收件人是你,真心祝你:新年好!
6、值此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祝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7、别说我无情无义,好歹我也传了条一角钱的短信,不惜浪费电池的电力,顶着被电磁波辐射的生命危险,这样不考虑后果就是要给你拜个年!新年好!
8、堆积365天的想念,凝聚千丝万缕的柔情,拼却春夏秋冬的痴恋,采撷夜空的璀璨的星宿,淘尽碧千年的珠玑,只为传帝给你最精髓的祝愿,201x春节快乐!
9、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欢乐随你365天。新年快乐!新年吉祥!好运齐来!
10、如果缘分是一片汪洋,朋友便是那乘风的船;如果想念是一座高山,祝福便是那如茵的草本。除夕之夜祝亲爱得朋友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11、新年快乐!祝你财源滚滚,发得像肥猪;身体棒棒,壮得像狗熊;爱情甜甜,美得像蜜蜂;好运连连,多得像牛毛!
12、夜幕有星星显得迷人,大海有涛声显得渊博,冬季有雪花倍感浪漫,朋友中有你我深感幸福!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你,新年快乐!
13、冬雪未飘渝已寒,夏日酷暑夜难眠;春光灿烂洒满园,秋高气爽却没闲;矢志不渝坚如磐,同窗共度又一年;春节快乐勿忘玩,新年好运乐团圆。
14、大年三十,欢声不断;电话打搅,多有不便;短信拜年,了我心愿;祝你全家,身体康健;生活幸福,来年多赚;提早拜年,免得占线!
15、祝福短信阻塞网络,有理想、有远见、且智慧过人的宇宙无敌超级大天才—我,提前恭祝:新年快乐!
传统春节故事
一:驱赶年兽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二:贴春联和门神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惯。
1、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文森《九日》
2、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王建《寒食》
3、晴日暖,淡烟浮。——仲殊《诉衷情·寒食》
4、待付与、温柔醉乡。——刘镇《柳梢青·七夕》
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6、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7、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8、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9、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0、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1、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12、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杜甫《九日寄岑参》
13、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4、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15、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16、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17、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9、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20、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23、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25、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6、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27、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28、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9、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30、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31、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2、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33、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4、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35、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37、影照河阳妓,色丽*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8、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39、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40、落花夜雨辞寒食。——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41、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42、羽书万里飞来处。——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43、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4、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45、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4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8、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9、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50、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51、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描写我国传统的诗句
描写清明节的: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 描写端午节的: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陷落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今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我国传统的诗句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里水,万里送行舟。
细细品味这首诗,面前目今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画,又宛如看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襟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陷落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里。
月夜
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六. 描写中秋节的: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今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七. 描写七夕节的:描写爱国主义的诗句 关于描写爱国的诗句
七夕诗词名句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描写我国传统的诗句
我国传统音乐特征的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音乐特征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经济原因
在*传统社会里,个体农民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它们的生产规模狭小而且分散,并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自然经济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经济显得较为孱弱,甚至不存在商品交换的问题。纵观历代王朝,统治者均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把“重农抑商”奉为基本国策,使我国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受到严重的束缚和遏制。这样的封闭性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之间所形成的社会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之上的“熟人社会”。其衍生的基础和生存环境就是一定规则的规制下,形成有序的.社会,而为其熟人社会纽带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伦理道德关系。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存在和巩固,才造成了*的伦理型社会形成的可能性。*传统音乐就在这种经济基础所营养的伦理社会中产生、完善并发展,
二、社会原因
*传统社会的封闭性、自给自足性,不仅仅塑造了*伦理型传统音乐艺术,而且使得伦理型传统音乐艺术又突出表现为艺术与伦理的密切结合,这是东方音乐艺术伦理的特点,且这种特征在*更显显著。宗法制度在*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由血缘家族拼合而成的、封闭自足的村社构成*社会的细胞群。而这些村社中又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环节。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种社会结构为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迁延、流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也是*传统音乐中作为高*分的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三、家庭原因
在*传统社会,家族是伦理道德秩序维护的出发点和中心。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无论成年与否,均处在依附于家族的地位,他们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服从家族的利益。而在家族中存在一个最高的指挥者,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族”。*历代王朝都面临着以少数管理多数的矛盾。采用宗法家族制度便成为历代王朝的管理政策,明确各级*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族权相结合,形成天子臣民关系,这样的制度也更容易与重视血缘的传统社会相融合。而传统音乐艺术往往作为家族或家庭最高指挥者维护自身权威,巩固家族规制的祭祖等重要家族活动议程的主要内容。
四、统治阶层的原因
在*庞大的文化系统中,本体论和认识论只是诸多分支之一。有关宇宙与智力问题的探讨,往往都从属于或落脚于道德问题的基点上,认为“齐家、治国、*天下”都要以“修身为本”,呈现一种以“修己”为核心的,向“齐家、治国、*天下”扩散的一组同心圆。由于受到伦理中心主义熏染,*历代统治者的“治道”均特别注重道德感化。如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身教”;帝王在发生灾荒或社会动乱时,便下诏“罪己”。*的统治者主要以伦理的训条,而不是以法律精神治理国务家事。*的每一个个人首先考虑的也不是遵从国家的法治,而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伦理义务:臣对君尽忠,子对父尽孝,妇对夫尽顺,弟对兄尽悌,与此同时,君、父、夫、兄等等尊者、长者,对臣、子、妇、弟等卑者幼者也有特定的义务。在五千年的阶级社会历程中,这种文化芥蒂形成得根深蒂固,并成为阶级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它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传统音乐的主要内容和*传统音乐的精神要义。
五、儒家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古代多数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仁”从人从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它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样的“仁学”便成为宗法思想与国家观念的纽带,因而受到国家和统治者特别的推崇。孟子又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仁义礼治”“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道德条目。刚健自强的基本精神——刚健思想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它表现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态度和对人格的追求。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孔子主张“事人”“知生”,而反对“事鬼”“知死”,显示了对道德的热衷和对宗教的冷淡,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诚然,儒家不能认识德与力的相辅相成,但诸子却主张伦理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是“乐”,即“成于乐”。特别是借助“乐”的力量,倚赖*传统音乐的社会功能来移风易俗,教化大众,成为多数统治者治人醒世之道。
结语
“传统是一条河”,在中华文明衍生的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道德伦理伴生于阶级社会的自始自终。传统音乐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特色的历朝历代伦理社会中,理论化也成为其稳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究其原因,不仅有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领域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社会微观层面,如社会阶层、家族家庭、文化流派、个体意识不无关系。
七夕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年代:【宋】 作者:【杨朴】 体裁:【七绝】 类别:【】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年代:【清】 作者:【吴绡】 体裁:【七律】 类别:【】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一水填却双星如约。
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悠悠岁月辞家者,孤眠且。
此夕何夕也。
碧梧小院风细,露槛同凭,昔年曾。
年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 类别:【】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年代:【唐】 作者:【林杰】 体裁:【七绝】 类别:【】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年代:【宋】 作者:【仇远】 体裁:【】 类别:【】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年代:【唐】 作者:【】 体裁:【五古】 类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体裁:【词】 类别:【】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2、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同州端午
作者: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5、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7、除夜太原寒甚
作者: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8、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9、清明
作者: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0、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1、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2、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我国传统家族的古诗
是我国传统的治家名言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与我国传统有关的古诗
我国传统治家格言
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我国传统*俗的古诗还
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
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古诗
我国传统*俗的古诗
还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含有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名
我国7个传统节日的古诗
描写我国传统的古诗词
我国传统节日的所有古诗
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
古诗词我国的传统文化
默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描写我国传统文化的古诗
我国传统节日的完整古诗
表示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古诗
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代表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俗和古诗
写我国六个传统节日的古诗
跟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东开头的古诗词原文
描写雪美如画的古诗大全
描写水甘甜的古诗
读一首元日的古诗故事大全
分析古诗词人物心理的成语
古诗形容男孩帅气的词语
好听的古诗带名字的网名
冬夜杂咏的古诗
双向恋的古诗词
歌颂美好生活的古诗词征文
古诗画的英语版
常鹅古诗的诗意
望天的古诗意思
自创关于运动会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关于夏天的古诗
冬季写景的古诗词
写河水的古诗词
古诗中代表晚年的词语
带雪的古诗文艺的名字
梅花的古诗l
98字的古诗词作品
梅的古诗书法
所有赞美母亲的古诗词
古诗交朋友的称谓
写五首冬天主题的古诗
写怀古诗的古诗
陈情令人物名字的古诗词
古诗是一首歌的歌
画古诗里的景物
古诗垓下歌的读法
写初冬之景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