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61) 说说(117) 名言(536)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论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发展及流变

  • 艺术,发展
  • 论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发展及流变

      布袋木偶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小戏,它属于傀儡戏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布袋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传播和传承。布袋木偶戏在我国分布地域较广,南至香港,北至辽宁,东至台湾,西至新疆,都有布袋木偶戏的传播及传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发展及流变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布袋木偶戏的传承地域较广,其称谓更是五花八门。例如:浙江湖州的“幔帐戏”,江苏扬州的“肩担戏”,江西的“被窝戏”,北京的“耍苟利子”或“喔丢丢”,河北南部的“是不闲”“单帐小戏”“独台戏”“嘟嘟戏”“扁担戏”,四川的“被单戏”,河南的“扁担偶”“扁担戏”“独角戏”或“筒子戏”,广东的“鬼仔戏”“单人帮”,湖南邵阳的鬼仔戏、布袋戏,等等。这些具有相同艺术形态但不同称谓的布袋木偶戏,均属于我国布袋木偶戏艺术重要的分支流派。

      一、布袋木偶戏的历史渊源

      布袋木偶戏是我国傀儡戏艺术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个分支种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有关木偶戏(傀儡戏)方面的史料记载中,直接详解“布袋木偶(掌中傀儡)”的记载很少。

      早在东晋王嘉所著《王子年拾遗记》中,却有类似布袋木偶戏艺术的记载,并且讲述的内容是西周时期周成王七年的故事。“周成王七年,南垂有扶楼之国,其人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里。缀金玉毛羽为衣裳。能吐云喷火,鼓腹则如雷霆之声。或化为巨象狮子龙蛇犬马之状,或变虎,或口中吐人于掌中,备百兽之乐,旋转屈曲于指间。见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H忽,炫于时,《乐府》皆传此位,代代不绝。故俗谓婆侯位,则扶楼之音讹替也。”

      对于《王子年拾遗记》这段史料记载,乍一看,其描述之事神乎怪异,不像世间常事。并且,在该记载的前半段文字中也看不出与布袋傀儡有任何关系,仅能看出是在描述该艺术表演时的怪异情形。但是,当我们留意该段文字中的“于掌中”“备百兽之乐”“旋转屈曲于指间”和“见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等关键字句时,即可发现此描述与布袋傀儡艺术表演形态的高度吻合。“见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之意是说,这些小人有的只有几分高,有的只有几寸高。而当这一句与“于掌中”和“旋转屈曲于指间”联系起来理解以后,即可让人思考该段文字所记载是否就是周成王时期表演布袋傀儡艺术的情景。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乐府》皆传此位,代代不绝”之语句,看出周成王时期宫廷内对该艺术的重视和宫廷对傀儡戏的喜爱。

      至于该段文字的内容是否为西周时期周成王七年时的真实故事,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子年拾遗记》的作者东晋时期的王嘉能够描述出此内容,可以说明他本人一定见过或听说过所描述的这种景象,最起码脑子里有这种表演景象的画面。不然,他是描绘不出此段内容的。当然,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东晋王嘉所记述的此种类似布袋木偶戏表演的景况已经在东晋时期存在。也就是说,即便我们对东晋时期王嘉著《王子年拾遗记》书中内容存有疑问,而否定布袋木偶戏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但也可以断定东晋时期已经有类似于布袋木偶戏表演的艺术种类存在。

      在记录唐代历史的文献中,也无法找到相关的信息,仅能从一幅创作于唐代的壁画中发现类似于布袋偶的身影。在我国敦煌莫高窟31窟中有一幅作于盛唐的壁画《弄雏》,该壁画内容是一个妇女以单手耍布偶来哄逗身边的孩子,从画中可套在手上的布偶之大小,及以指掌玩耍之情况来看,该壁画中耍布偶之形态与今日的布袋木偶戏中的布袋木偶相似。在傀儡戏盛行的唐代,妇女以布偶哄孩子玩耍之情形,应为常见之举,但这也让人思考唐代是否已经有布袋木偶戏存在等问题。毕竟,傀儡戏在隋唐时期也同样很受当朝皇上的喜爱,特别是唐玄宗最为突出。相关史料中也有关于唐玄宗喜欢傀儡戏的记载,《咏木老人》一诗即可说明唐玄宗对傀儡戏喜爱的程度。并且,唐玄宗很喜欢戏曲艺术,他还亲自创建“梨园”。在皇上喜爱傀儡戏的情况下,当时的傀儡戏定会迅速地发展和盛行。而在这样一个傀儡戏盛行的社会大环境中,此壁画的存在就不足为奇。那么,由壁画之内容联想到布袋木偶也是常理之事。

      在宋代,已确有布袋傀儡戏的存在。业内专家认为,宋代已盛行布袋木偶,并认为布袋木偶戏已是宋代傀儡戏艺术的五个种类之一。但在翻阅和查找与傀儡戏相关的史料文献时,并没有发现提及“布袋木偶戏”“布袋戏”“布袋傀儡戏”“掌上傀儡戏”等言辞。但是,叶明生所著《福建傀儡戏史论》书中引用了南宋刘克庄所作的《己未元日》这首诗,诗词内容中却记载有布袋木偶戏。“久向优场脱戏衫,亦无布袋杖头担。化弥勒身千百亿,问绛人年七十三。诸老萧疏留后殿,高僧灭度少同参……”该诗的第一句就提到了布袋木偶戏,从诗词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布袋木偶戏挑着戏担子外出演出的情景,这已表明南宋时期布袋木偶戏已经存在。

      二、布袋木偶戏的艺术形态特点

      艺术形态是艺术自身所呈现出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形态。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会以其艺术自身的某种抽象的或具体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像大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或物质一样,都会以其自身的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布袋木偶戏作为民间戏曲艺术,其艺术形态也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由各种用以塑造该艺术的元素所共同呈现出的抽象的或具体的形态。

      布袋木偶戏是一门集多种民间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小戏,其主要构成部分除木偶雕刻、舞台布置和表演外,更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音乐组织。在布袋木偶戏艺术的表演活动进程中,音乐素材是贯穿布袋戏演出始终的。其中,乐器伴奏、唱腔音乐特点等,均以其自身的形态特点存在于布袋木偶戏的艺术形态之中。也就是说,呈现布袋木偶戏艺术形态的元素除了舞台、木偶、乐器布置及表演之外,贯穿该艺术表演始终的唱腔音乐也是其艺术形态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这些诸如舞台、木偶、乐器布置、表演和唱腔音乐等塑造布袋木偶戏艺术形象的元素,均以其自身的形态共同透射出布袋木偶戏整体的艺术形态。

      关于布袋木偶戏整体的艺术形态,我??先借助史料记载中的相关描述进行了解一二。明崇祯《乌程县志》卷4《风俗》篇记载:“万历丙辰,忽创大会,至满街用幔帐,戏伎杂陈,喧阗竟日。”这是对浙江湖州一带布袋木偶戏(幔帐戏)的记述,此言辞既道出了浙江湖州一带布袋木偶戏大致的艺术形态――围幔帐并在幔帐中演戏的艺术形态特点。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记述:“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此记载语句不多,但已道出布袋戏在清代的燕京城里的艺术形态概貌。“乃一人在布帷之中”,体现出该艺术的表演只有一个艺人,并且也道出舞台的搭成是以布帷围起四周而成。特别是“头顶小台”之言辞,更能形象地表露出当时布袋木偶戏舞台之小,以及艺人身处帐幔之中表演的艺术形态。

      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这是李斗对我国清代布袋木偶戏原始艺术形态进行的描述。虽然此段描述的文字较少,且并未对其进行较深层面的详述,但已经能清晰地描述出我国布袋木偶戏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特征。

      首先,“围布作房,支以一木”形象地描绘出布袋戏艺术舞台搭建及整体外观形态。从“围布作房”可知布袋木偶戏舞台的外部是由布围起来的,并且舞台像一座房子的形状。从“支以一木”可知当时布袋木偶戏的舞台是由一根“木棍”之类的东西支起来的(即把由布围成的房子形状的舞台用木棍支起来,来完成舞台搭建)。

      其次,“以五指运三寸傀儡”描绘出布袋戏艺人的表演和傀儡(布袋木偶)的形态。这不仅道出了当时布袋木偶戏中所表演的“三寸傀儡”(布袋木偶)之形态,而且也说明了艺人操纵傀儡进行表演的方式――将傀儡(布袋木偶)套在手的五指上,通过手指的运作来表演木偶,以达到让木偶演戏的目的。

      最后,“金鼓喧阗,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的描述,表达出当时布袋木偶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有“金”(大锣、小锣、钹)、“鼓”、“叫颡子”等,有唱词和念白,且念白还可由“叫颡子”代替,整个演出只由一个艺人来表演。

      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对布袋木偶戏的描述已经完整地描绘出我国布袋木偶戏艺术形态的全貌,即:由布围起的房子状的舞台,由“木棍”支起的、拆装方便的舞台搭建方式,三寸大小的布袋木偶,“金鼓”为主的打击乐伴奏,将木偶套在五指上的持偶方式,用叫颡子词白的表演方式,由一个艺人进行表演的表演形态。

      三、地域流派的舞台形态发展

      由于布袋木偶戏多传承于民间,其发展和传承也会更多地受到传承地本土文化艺术和民众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传承于不同地域的布袋木偶戏流派,均会在保留布袋木偶戏基本艺术形态的情况下,多多少少地融汇着传承地本土艺术文化特点。就布袋木偶戏外部形态而言,舞台形态的发展最为明显。

      在当前的布袋木偶戏流派中,有多数流派的舞台形态仍然保持一致。但是,在舞台形态的细节方面仍然会有所区别。就湖南邵阳的“鬼仔戏”(布袋戏)而言,其特色之处在于舞台的帷幔和舞台牌匾上的雕刻。湖南邵阳布袋戏舞台的帷幔采用湖南邵阳产的印花蓝色布单,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其舞台的牌匾上雕刻着“福、禄、寿”或“今古道全”等,在中央牌匾的两侧,分别有“出相”“入将”的雕刻。舞台顶棚是由浅色印花布搭成,舞台顶棚前沿挂着彩穗。河南太康“扁担偶”(独角戏)的舞台顶棚也是由花布搭起的,顶棚前沿下垂着彩穗,舞台两侧无雕刻,而是写着“乐乐能长寿,笑笑亦畅心”,舞台的帷幔同样采用蓝色布单。而浙江苍南单档布袋戏的舞台则比较讲究,其牌楼式舞台顶部,台口两侧的雕刻着对联式的红色柱子,台口两种的雕花隔断,以及深红色的绒布帷幔,使其舞台形态独具该流派的特色。虽然这些布袋木偶戏流派的舞台在外观上体现出其流派自身不同的特色,但他们却保留着一个共同特点,即:“围布作房”、“支以一木”的搭建特点和仅能容下一个艺人表演的.舞台空间特点。

      当然,也有一些布袋木偶戏流派的舞台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不仅舞台外观形态发生较大的改进,连舞台的空间也得以拓展,不再是原始舞台那种仅能容下一个艺人进行表演的空间,而是可以容下多个艺人同时进行表演。如泉州晋江布袋木偶戏,其舞台早期为牌楼式舞台,这种舞台的外形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堂,其构建是“先用十二根竹竿搭设一个‘四角棚’的台架,台架高约四尺,使舞台面(走马板)适为坐式演员的坐高。然后,对准中心位置,把整座牌楼依序固定搭设在台架上。”“大约在1954年,因改用立式表演,即演员站立,可以走动表演,……舞台形制也得改为立式的(演员没顶,举手表演)。……舞台的前区为表演区,后区可以置布景、道具,投影灯在天幕上映出云彩来。”这种立式的舞台较其他流派的舞台形态而言,发展步伐较快。不仅如此,泉州布袋戏也逐渐发展为戏班演职人员细致分工,一般情况下会有两位演员(一位正手,一位副手)和四位乐器伴奏人员,另有一人挑笼。这些发展变化是直接关系到该布袋木偶戏分支流派艺术形态的变化。

      漳州布袋戏舞台形态发展,几乎与泉州晋江布袋戏舞台形态发展的步调一致。据《福建省志?文化艺术志》记载:“相传布袋戏最初在泉州府属五县繁衍,后传入漳州一带。”因此,漳州布袋戏与泉州晋江布袋戏基本上是相继式地同步发展。况且,这两个流派又同处一省之内,在舞台形态上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

      布袋木偶戏流派舞台形态方面的区别与发展,不仅体现着该流派地域性的艺术特点,同时也体现着我国布袋木偶戏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唱腔音乐的地域性流变

      布袋木偶戏属于民间小戏,其传播和发展离不开民间的乡土文化和本地群众的支持。无论布袋木偶戏传播到哪里,都必须以满足当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迎合当地群众的审美取向为发展宗旨。若该艺术不符合当地群众审美的需要,便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支持,该艺术也就无法在当地生存和发展。因此,布袋木偶戏无论在哪个地区传承和发展,总会吸取和借鉴当地的本土艺术文化,在唱腔音乐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布袋木偶戏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由异地传播至某地,必须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才能在传播地扎根和发展。若想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该艺术必须要迎合当地群众的审美取向。而当地群众的审美取向,又与当地的本土?术文化息息相关。这就需要传承于该地的布袋木偶戏积极地吸收当地的艺术文化,并与之融合而发展成受该地民众喜欢的表演风格特点。这些传承和传播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当地群众娱乐和审美*惯的变迁,必须及时发展艺术自身。不然,则会逐渐衰退和没落。

      就布袋木偶戏唱腔音乐方面而言,不同流派受传承地本土艺术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这种影响不仅使传承于当地的布袋木偶戏艺术自身得以发展,而且还形成了显著的地域性表演风格特征。以传承于湖南邵阳的布袋木偶戏为例,其音乐和唱腔大量吸收和借鉴了地方剧种祁剧的唱腔曲调及当地民间音乐等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该艺术具有地域性艺术风格特点的音乐和唱腔,迎合了当地群众的审美趋向,而使该艺术在邵阳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传承了数百年。再如福建省的布袋木偶戏,在一个省内即存在着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戏两个不同的流派,并被称为“南派”和“北派”。而漳州地处泉州的南面,却被称为“北派”。泉州地处漳州的北边,却被称之为“南派”。为什么会这样划分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两个流派唱腔音乐特征方面存在差异的结果。就泉州布袋戏而言,它“以泉腔(南曲)演唱戏文,并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剧目方面大量吸收提线傀儡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吸收了梨园戏和南音的部分曲牌”。因此,泉州的布袋戏被称为“南派”。而漳州布袋戏的“唱腔音乐,一般均随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清中叶布袋戏以汉剧为主,民国初改唱京剧,芗剧兴起以后多用芗剧演唱,但打击乐一直保持京剧风格”。因此,被称为“北派”。

      当然,其他地区的布袋木偶戏分支流派,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如河南的布袋木偶戏在唱腔和音乐方面会受到河南地方戏剧的影响;四川的布袋木偶戏同样也会受到川剧唱腔及音乐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布袋木偶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域流派均能够融汇传承地本土的艺术文化,根据当地群众的??美取向,吸收并借鉴当地的音乐或戏剧曲调唱腔及民间艺术精华,形成本地域流派的表演风格特点。

      综上所述,布袋木偶戏这种有着久远历史的民间小戏艺术,分布和传承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在保持布袋木偶戏基本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传承地本土艺术文化,发展出能够迎合传承地大众审美取向的舞台及表演艺术形态,并形成各自的流派。由此可见,布袋木偶戏各地域流派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吸收和借鉴传承地本土艺术文化,呈现出具有地域性艺术风格特点这一现象,则为我国布袋木偶戏艺术在传承中发展艺术自身的不变规律。

    [阅读全文]...

2022-05-27 21:05:00
  • 木兰古诗词

  • 木兰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代: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注释

      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文学创作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比拟新颖而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而又生动,从而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人欲弄花影》)。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词坛丛话》)陈廷焯又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斋词话》)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阅读全文]...

2022-04-21 09:48:00
  • 形容扬州木偶戏的诗词

  • 形容扬州木偶戏的诗词

      木偶戏,古称傀儡子、魁儡子。唐代传至扬州。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清代乾隆年间,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均曾盛行于扬州,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 泰兴县素有“苏北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大约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从安徽传入。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形容扬州木偶戏的诗词,希望你喜欢。

      1.咏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解闷十二首杜甫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广陵秋月对月即事陈羽

      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

      相看醉舞倡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

      广陵诗权德舆

      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

      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

      大旆映空色,加箫发连营。

      层台出重霄,金碧摩颢清。

      交驰流水毂,迥按浮云甍。

      青楼旭日映,绿野 春风晴。

      喷玉光照地,颦蛾价倾城。

      灯前互巧笑,陌上相逢迎。

      飘摇翠竹薄,掩映红襦明。

      兰麝远不散,管弦闲自清。

      曲士守文墨,达人随性表。

      茫茫竟同尽,冉冉将何营。

      且申今日欢,莫务身后名。

      肯学诸儒辈,书窗误一生。

      夜看扬州市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宿扬州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扬州春词三首 姚合

      (一)

      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二)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

      竹风轻履舄,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三)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

    [阅读全文]...

2022-06-08 00:26:58
  • 《回乡偶书》古诗词赏析

  • 积累
  • 《回乡偶书》古诗词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回乡偶书》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唐诗三百首之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阅读全文]...

2022-02-12 15:57:31
  • 偶作寄朗之古诗词鉴赏

  • 文学
  • 偶作寄朗之古诗词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古诗词鉴赏非常熟悉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内容进行赏析。那么,大家知道古诗词鉴赏的主要思路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偶作寄朗之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原文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译文翻译

      回想为官时的日子,没有比做刺史时更快意舒畅了。

      欢乐的接待来访的宾客,妻儿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自从来到东都以后,生活清闲更胜从前。

      做分司时清闲的.生活胜过刺史,辞去官职后生活清闲胜过分司。

      更不说是在这偏远的家乡,能收到你的书信非常欣喜。

      仰慕你的大名就像与你相识已久,一起做乐曲就像是新得的知己。

      下雪时就先到朗之家里拜访,不是花开时节不相约。

      边畅饮着自己酿造的美酒,边细细品味所作的诗句。

      作为邻里已来往无数遍,在那京都城门也已分别五次。

      翘首以盼你的来信,书信到时放能舒展眉头。

      槐亭院中已满是落叶,竹阁池中的水也结满冰霜。

      门庭冷落无处询问讯息,只得放弃追问。

      身体病痛增多,容貌与体力也在逐渐衰退。

      虽已年老记忆减退,但你我间那些相处场景仍历历在目从未忘却。

      注释解释

      历:经过了的。

      无如:不如,比不上。

      及:达到。

      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安闲:安静清闲;安逸舒适。

      分司:唐宋制度,中央之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任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有实权外,其他分司多用以优待退闲之官,并无实权。又清制,“盐运使”下设“分司”,属运同、运副或运判管领。

      致仕:辞去官职。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欣然:喜悦貌。

      仰:尊敬仰慕。

      斗:*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醲:味浓烈的酒。

      里巷:街巷。

      都门:京都城门。

      岐:*,在*陕西省。

      雀罗:捕雀的网罗。常用以形容门庭冷落。

      鹤氅:泛指一般外套。

    [阅读全文]...

2022-06-23 15:50:53
  • 含有戏字的古诗词 带戏字的诗词名句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佚名《戏赠张先》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阳被犬欺,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陶庵梦忆·卷一·金山夜戏》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戏答元珍》

    矮人看戏何曾见,皆是随人说短长。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赵翼《论诗五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佚名《江南》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杜甫《戏为六绝句》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佚名《江南》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杜甫《戏为六绝句》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秦观《还自广陵》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王维《戏题盘石》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司马光《破瓮救友》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将苑·卷一·兵权》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皇甫松《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军中无戏言——《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李白《戏赠杜甫》

    雨余溪水掠堤*,闲看村童谢晚晴。——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官定后戏赠》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种柳戏题》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辛弃疾《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阅读全文]...

2022-05-20 20:11:03
  • 《木偶奇遇记》中的好词好句大全

  • 语录
  • 《木偶奇遇记》中的好词好句大全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吧,好词好句的积累对于写作文时可以用到。究竟什么样的好词好句才是好的好词好句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偶奇遇记》中的好词好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词:

      油光发亮、自言自语、接二连三

      乱七八糟、一片惨白、软弱无力

      精神抖擞、暴跳如雷、隐隐约约

      埋头苦干、雷电交加、狼吞虎咽

      叽叽咕咕、兴致勃勃、犹豫不决

      深深吸引、噼噼啪啪、恻隐之心

      嚎啕大哭、手舞足蹈、兴高采烈

      挤眉弄眼、朦朦胧胧、悔恨不已

      穷追不舍、晕头转向、气喘吁吁

      气息奄奄、一丝气息、无所事事

      悲痛欲绝、一本正经、活蹦乱跳

      万般无奈、嚎啕大哭、紧锁眉头

      歇斯底里、忐忑不安、匆匆忙忙

      永生难忘、自作自受、万事大吉

      环顾四周、指点迷津、竭尽全力

      老弱病残、慈眉善目、紧紧相拥

      改邪归正、火冒三丈、决不轻饶

      四处逃窜、吞吞吐吐、无影无踪

      疲惫不堪、竭尽全力、愈来愈*

      救命之恩、小心提防、十分善良

      蹦蹦跳跳、怒气冲冲、一落千丈

      突如其来、花色各异、争先恐后

      恍恍惚惚、大吃一惊、无忧无虑

      捧腹大笑、漫无目的、磕磕绊绊

      应有尽有、精神抖擞、一臂之力

      好句:

      1、木偶们高兴地忘记了演出,台下的观众气愤地开始大吵大闹,要求木偶演员继续演戏。木偶剧场乱成一锅粥。

      2、他们只管把匹诺曹扛在肩上,在舞台上尽情地欢呼着。

      3、他长的挺吓人,个子高高的,留着长长的胡须,黑黑的',一直拖到地上。他的嘴巴大大的,眼睛亮亮的,手里拿着一根鞭子。鞭子是用蛇和狐尾编成的。

      4、台上立刻安静下来,大家谁都不敢吱声了,无论是男的或是女的,都在发抖。

      5、经理说话的声音有点像从魔鬼的喉咙里发出来的,不管谁听了都得害怕。

      6、一会儿一辆天蓝色的漂亮小车驶出了厩房,外面装饰着金丝雀羽毛,里面裱糊得像奶油蛋糕那样华丽。车子用一百对白老鼠拉着,鬈毛狗坐在驾车台上,抽着鞭子,车子飞快地驶进了树林。

      7、匹诺曹种下了金币,满怀喜悦之情回到城里,喜滋滋地等待奇迹出现,幻想着收获无数金币后的幸福情景。

      8、在这许许多多的垂头丧气的动物中间,不时走过一些高贵马车。车上坐着不是狐狸,就是偷东西的喜鹊,或者是捕食小动物的猛禽。

      9、匹诺曹已经听到这条恶犬在他身后很急促的喘气声,他不敢回头看,他感觉到了他呼出的热气。

      10、大海*静得像一面水晶的镜子。

      11、匹诺曹一到海边,就像小蛙似的,很利落地“扑通”一声跳到了水里。

      12、在这个世界上善有善报,只要有机会,我会报答您的。天上下着飘泼一般的大雨,夹杂着冰雹巨雷滚滚,时而划过的闪电照的如同白昼,令人毛骨悚然。

      13、匹诺曹眼看必死无疑,不由得浑身发抖,害怕得透不过气来,根本没法子哀求饶命。

      14、这一回樱桃师傅当真愣住了,眼睛吓得鼓了出来,嘴巴张得老大,舌头拖到下巴,活像喷水池里一个妖怪的石头像。

      15、可怜的杰佩托在他后面追,可是追不上,因为皮诺乔这小坏蛋蹦蹦跳跳,像只野兔。他那双木脚却在路面上劈劈啪啪,活像二十双农民的木头鞋在响。

      16、这真是个可怕的冬夜,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整个天空好像着了火,寒冷彻骨的狂风卷起滚滚的灰尘,吹得田野上所有的树木刷拉刷拉直响。

      17、这时窗口探出个头来,这是个美丽的小女孩,天蓝色的头发,脸白得跟蜡像似的,眼睛闭着,双手交叉在胸前。她说话时嘴唇也不动,声音很轻很轻,像是从另一个改界来的。

      18、这时候猛乱起一阵北风,呼呼地怒号,把吊在那里的可怜木偶吹过来吹过去,狠狠地摇得他像过节时丁当丁当摇着的大钟,这样摇啊摇啊,摇得他痛苦万分。

      19、这一夜真是恐怖极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下着冰雹,打着可怕的响雷,电光闪闪如同白昼。

      20、皮诺乔正拼命地游,看见大海当中有一块礁石,很像一块雪白的大理石。礁石顶上站着一只漂亮的小山羊,亲热地叫着,招呼他过去。

      21、等到他从这种昏迷状态中醒来,连自己也弄不清是在哪一个世界。他周围漆黑一片,黑得像把头钻到一瓶墨水里。他侧着耳朵听,什么声音也没听到。他只是不时觉得有一阵大风吹在脸上。起先他闹不清风是哪儿来的,可后来明白了,风是从怪物的肺里来的。原来,鲨鱼的气喘病很厉害,它一呼吸就像刮北风似的。

      22、“我这就原原本本告诉你。你要知道,打翻我那小船的同一个风暴,把一艘商船也打沉了。海员全都得救,可是船沉到海底。这条鲨鱼这一天胃口太好,吞下我以后,把船也吞进来了……”

    [阅读全文]...

2022-05-12 05:01:01
  • 关于木槿花的古诗词集锦

  • 励志,诗歌
  • 关于木槿花的古诗词集锦

      木槿花生命力强,花象征着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性格,也象征着红火,象征着念旧、重情义。下面是关于木槿花的古诗词,欢迎鉴赏:

      瑾花

      唐-李商隐

      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

      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

      注: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唐-白居易

      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

      并起新秋思,为得故人诗。

      避地鸟择木,升朝鱼在池。

      城中与山下,喧静暗相思。

      白槿花

      秋蕣晚英无艳色,何因栽种在人家。

      使君自别罗敷面,争解回头爱白花。

      注: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

      唐-刘言史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

      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

      注:崔涯,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字若济,号笔山,明代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擢任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纠劾不避权贵。世宗夸称为“真御史”。任上严惩贪官。齐办各类狱案,深得民心。去职后,建书院,讲学术,尊祟程朱理学,著有《笔山文集》10卷行世。其诗风清丽雅秀,语言超逸。诗八首,其中《别妻》、《咏春风》、《杂嘲二首》(其一)等皆是佳作,又尤以《别妻》为最善。

      咏木槿树题武进文明府厅

      唐-刘庭琦

      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

      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注:刘庭琦,唐,明皇时人。官万年尉。开元八年(七二o)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庭琦数与岐王范饮酒赋诗,拙为雅州司户。能精书学。《旧唐书·岐王范传、书史会要》

      刘庭琦这一首有名的五绝,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木槿树题武进文明府厅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避暑纳凉

      唐-钱起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

      十旬河朔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注: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寄题巨源禅师

      唐-薛能

      风雨禅思外,应残木槿花。

      何年别乡土,一衲代袈裟。

      日气侵瓶暖,雷声动枕斜。

      还当扫楼影,天晚自煎茶。

      注: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诗人。《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唐才子传》均载:“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一带)。”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唐人交游之风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晚唐一些著名诗人多与有诗与其唱和。

      朱槿花

      唐-薛涛

      红开露脸误文君,司蒡芙蓉草绿云。

      造化大都排比巧,衣裳色泽总薰薰。

    [阅读全文]...

2022-03-30 09:46:09
  • 对偶的诗句有哪些(含有对偶的古诗词分享)

  • 分享
  •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是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在《唐诗三百首》中,留下许多对偶的名句,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汉语之美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寄厅省杜拾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刘使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商隐《落花》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怨》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风鸣*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楚江怀古》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许浑《早秋》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送李端》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崔颢《行经华阴》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温庭筠《利州南渡》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卢纶《晚次鄂州》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韩翃《同题仙游观》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维《渭川田家》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阅读全文]...

2022-02-21 10:30:31
  •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古诗词

  •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古诗词

      古诗原文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译文翻译

      五月二十四日,在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浸泡白荷花,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

      清风回旋。东墙之上落着斑驳竹影。在座的客人都感到清爽舒适。

      醉梦方醒。从苔藓遍布的井中汲水。清凉的泉水洒在白荷花上。

      注释解释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无咎:晁补之的字。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时任扬州通判,东坡为吏。

      渍:浸泡

      翛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脱自如。

      无复有病暑意:不再有苦于酷暑的感觉了。

      景:通假字,同”影“

      百尺飞澜鸣碧井:从布满青苔的井中汲水。

      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指清凉的井水洒在白荷花上。白玉肌:白荷花。

    [阅读全文]...

2022-07-03 21:03:11
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 句子
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 语录
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 说说
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 名言
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 诗词
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 祝福
描写木偶戏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