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离思的朗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离思的朗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离思的朗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离思的朗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从军北征
李益 (唐)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l 第一句:天山雪后海风寒。
把山放在上面,代表天山,放在雪花的后面,代表雪后,
图上端放了一片海,代表海风,有雪,海风肯定是寒的。
l 第二句:横笛偏吹行路难。
右下角的图片,横着的笛子,偏着头在吹,是位姓陆的男子。
l 第三句:碛里征人三十万。
碛读音:qì,沙漠的意思,与“气”同音,
出征的人听说为敌来扰,很生气。记住这个字,其他的应该很容易联想起来了。
l 第四句:一时回向月明看。
刀头比较像“1”,将军的头转了180度,表示回首,看的是月亮的中间,用紫色的线表示目光。
l 最后整理一下顺序
朗读端午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朗读端午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清明》是唐代杜牧在清明佳节所作的一首小诗,诗中把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家,*称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
朗朗读书声古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朗朗读书声古诗,欢迎来参考!
朗朗读书声古诗1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4、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杨循吉《题书橱》
5、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6、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读山海经》
7、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8、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裴说《句》
9、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10、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11、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12、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1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14、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15、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16、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7、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18、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19、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20、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2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22、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23、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24、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宋应星《怜思诗》
25、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6、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符读书城南》
27、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28、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29、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法式善《读书》
30、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31、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袁枚《寒夜》
32、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刘岩《杂诗》
33、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谢逸《送董元达》
3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5、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3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37、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彭兆荪《读书》
3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39、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40、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41、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杜荀鹤《书斋即事》
42、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43、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4、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4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46、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杨继盛《言志诗》
4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48、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冬景苏轼古诗朗读
《冬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冬景苏轼古诗朗读,欢迎借鉴!
《冬景》【宋】苏轼
赠刘景文⑴
荷尽已无擎雨盖⑵,
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
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之时!虽然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但你必须记住最美的青春年华。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派别被称为“苏辛”词派,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江南春朗读
诗人: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枫桥夜泊》
张继 〔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事迹不详,一生之中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当年,张继科考落榜了,但是我们记住了他,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当然不是因为他落榜,而是因为一首由落榜催生出来的诗歌《枫桥夜泊》。
万千举子科考金榜题名,扬名天下,但是,岁月荏苒,时光流转,我们却记不住他们,连一个名字都记不来,因为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一首痛人骨髓、揪人肺腑的诗篇。
《枫桥夜泊》28个字,像一串珍珠,字字珠玑,熠熠生辉,闪烁在凄冷的黑夜,抚慰万千失意的心灵,像一阵凄厉的号角,声声刺耳,痛断肝肠,回荡在古老的夜空,回响在读者的耳畔。诗歌的魅力在于点化几个意象,烘染某种氛围,将读者带入其中,沉思玩味,感同身受。这首《枫桥夜泊》不以情节取胜,不以思考见长,更多描绘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意象,让你流连其中,久久回味,情不自己,百感丛生。
读诗的人喜欢诗意的标题,这首诗歌有一个凄美而诗意的题目,一看就喜欢,一念就动心。枫桥应该是一座古老斑驳的桥,历经了风霜雨雪,沉淀了岁月流转,见证了人世沧桑,时代变迁。桥边应该有枫树,秋风瑟瑟,凉意阵阵,经霜的枫叶一片火红,随风飘落,片片惊艳,形成一道风景。
不同于杜牧笔下的红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是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壮丽辉煌,灿烂天地。张继的“枫桥”不同,潺潺秋水流过,瑟瑟秋风刮过,片片红叶飘落,阵阵寒意袭来,一天秋色,一天寒凉,红叶经霜,不见生机与活力,不见灿烂与辉煌,更多黯淡与愁苦,更多忧郁与悲凉。
“夜泊”不仅交代了时间和状态,更传达丰富意味。你想想啊,深更半夜了,异地他乡,江湖之上,浓霜时节,诗人还随一叶孤舟漂泊流荡,辗转无眠,何等寂寥,何等冷清,又是何等痛楚,何等可怜。我读出了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与世沉浮、漂泊无依的况味。一般而言,深夜静悄悄,万户人酣眠,可是诗人还在奔波,还在流浪。
一个“泊”字,当然不是永久的安顿,欢悦的休息,而是暂时停靠,不得不歇息,天已经黑,夜已经深,身心疲惫,小憩一晚,泊舟江面。等待天明,又要出发,又要奔波,去向何方,停靠何时,不知道。人生就是一个远离家乡、久别亲人、永久漂泊的过程,其间的苦楚悲辛只有亲身经历者才可以体会得到。短短四个字,蕴含无限诗意,品味之余,心生悲凉,怅然若失。
那一年秋天,草木萧索,秋风瑟瑟,应考落第的张继,驾着一叶孤舟,漫无目的地漂泊。来到姑苏城外的时候,正逢深夜,繁霜暗结,寒意袭人。张继没有靠岸,没有投宿人家,偌大的姑苏城没有一个人欢迎这位落第的举子。张继只能泊舟岸边,稍作停歇,安顿身心,休养生息,等待又一个明天到来,再作考虑。月亮已经偏西,慢慢落下去,昏暗的月光投射在水面上,泛起一层朦胧的光,迷离天地。
江边枫树上,一阵乌鸦惊飞鸣叫,牺牺不安,是害怕月光的悄然隐去,还是恐惧秋夜的寒气袭来。飞旋一圈,又停落树枝,慢慢安静下来。张继感到紧张、恐惧,心神寒凉,不知道为什么。其情其景,好比王维诗歌所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又如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深更半夜的几声鸟鸣反衬出夜的幽深寂静,神秘莫测,甚至让人产生几分恐惧。
你想想,当我们置身无边黑夜或是深邃山林,四周静悄悄,死一般沉寂,突然听到一两声鸟鸣,你不感到毛骨悚然才怪呢。张继也是这样,惊闻乌啼,触目黑夜,感受凄寒,漂泊江面,身心悚然,坐卧不安。黑暗无边,越发浓烈,越发凄冷,铺天盖地,严严实实裹紧诗人,压迫诗人。诗人对未来、对前途,感到迷茫、困惑。
江岸生长着许多枫树,正是时节,秋霜弥漫,枫叶泛红,秋风猎猎片片飘零,恋恋察察,落地有声。晚上,诗人泊舟岸边,置身漆漆黑夜,谛听冷风嗖嗖,谛听细叶悠悠,谛听流水脉脉。身也寒冷,心也凄凉。不远处的江面,还有一叶轻舟漂荡,一灯如豆,光影摇曳,是勤劳的渔民撒网捕鱼,还是不眠的游子移舟靠岸?是无边黑暗仅有的一点灯火照亮夜空,激动眼眸,还是广漠的漆黑包裹灯火,压抑心灵?
张继不知道,只感觉,这个晚上,就这样,泊舟岸边,对着渔火,对着江枫,怀抱愁苦,和衣而卧。虽然躺下,可是无眠。是的,怎么能够酣然入眠呢?按理说,一天奔波,一心枯寂,疲惫不堪,是要休息一下的。
可是,诗人不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载誉归来,而是科考落第,人生蒙尘,失意漂流,脸面无光啊。多少年月寒窗苦读,多少夜晚梦寐以求,多少心血倾注诗书,孤注一掷,全力以赴,为了圆梦,为了实现自己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远大理想。可是,命途多舛,人生不遂,面如刀割,心如箭穿,有家不敢归,有亲不敢见,灰头土脸,无精打采,一副落魄潦倒样子,流落江湖,流离天涯。找不到方向,寻不着归宿,茫茫天地,漆漆黑夜,一个人,孤魂野鬼一般,游荡在异乡。
那一星渔火,暗影幢幢,闪闪烁烁,鬼影一般,在秋风之中晃动,莫非也在恐吓诗人?那一叶渔舟,也在漂泊,夜深人静,忙忙碌碌。是满载而归,大喜过望,还是一无所获,满腹失望?是开网捕鱼,跃跃欲试,还是静观情势,等待时机?也让诗人产生敏感的联想,物伤其类,恨屋及乌,诗人心灰意冷,目光浑浊,所以,我们宁愿相信,他看到了满船空落,无边黑暗,他看到了江流动荡,小舟沉浮,他的心也和江流一道沉浮。萍聚萍散,流离不定的人生就是这样,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何时才可以功德圆满,安享荣华呢?黑夜留给诗人黑色的答案
这是姑苏城外,这是寒山古寺,这是江流天地,一叶孤舟,一位举子,一夜黑暗,交会在一起,交会在千年古寺旁边,交会在深更半夜之时。江天肃静,秋霜暗结,寒气袭来,冷风凄凄,不眠的张继躺在船舱内,想自己的心事,就连翻身也不愿意。他想到了什么,流落他乡,潦倒人生,有一座千年古寺在等待一位失意的举子,诗人会在此安顿心灵吗?
寒江流逝,孤舟漂泊,诗人会像一片浮萍一样随水沉浮,流浪天涯吗?夜色茫茫,长天空旷,诗人会像一只孤独的大雁惊飞哀鸣,失魂落魄吗?思绪万千,辗转反侧。突然一阵钟声隐隐传来,来自寒山古寺,来自遥远天际,来自漆漆黑夜,像一阵寒风,呼啸而过,扫落枫叶,也扫落诗人满身风尘,满脸沧桑。又像一阵冷雨,噼里啪啦,挟风而来,震响江天,回荡在诗人的耳畔,敲碎诗人的多愁善感的心。
千年前那个夜晚,姑苏城外,寒山古寺,一阵钟声敲响,回荡江天之间,整个大唐都沉睡了,整个姑苏城的人都在做梦,只有张继一个人,躺在船舱内,睁开眼睛,毫无睡意,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一场人生出道以来最大的打击,他在想他的明天在哪里?他是不是也要一生一世,就像今晚一样漂泊流离,居无定所?这个问题折磨着他,直到天亮。天亮以后,张继没有告诉我们他和他的小船流向何方。
张继的一生就只留给我们一首诗歌《枫桥夜泊》,就只留给我们一个夜晚。但是,我们陪着诗人一夜无眠,一生不宁。
有人怀疑张继搞错了,怎么会深更半夜听到寺庙传出钟声呢?有人很在乎这个声音的真假,专门引经据典分析考证,证明张继没有听错,那个晚上是有钟声的。有人甚至怀疑,一场科考让张继人生癫狂,意态恍惚,以致神经兮兮,产生幻觉,半夜时分竟然听到了钟声。感谢这些好心人、热心人,可是,如此求真务实,真是冤枉了张继。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以诗歌的名义看,张继一生失意,一夜无眠,那个夜晚,听到什么声音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听到什么声音,不管声音来自哪里,都会深深刺痛他的耳膜,触动他的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我宁愿相信,钟声来自深夜,来自水天茫茫之际,深深触动诗人的心灵,也曾温暖过诗人的孤独和落寞。是的,这些钟声一直响起,千年不衰,永久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恍如南柯一梦醒,
转来不见母身影,
昨天音容宛犹在,
今时相隔两阳阴。一生勤劳操碎心,
几多甘甜几多辛,
生*不说人长短,
宽宏大量把船行。一摞冥钱化灰尘,
唯向青天寄泪痕,
最是伤怀亲不待,
来生再报母亲恩。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偶成
【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这首诗旨在奉劝青年珍惜光阴,把握大好青春年华,刻苦治学,有所作为。其主旨是在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此诗大约写于朱熹的晚年。相传朱嘉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堂,看到一群学子在室外池塘边打闹戏耍。当时正值深秋,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想到自己白头,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吟下这首诗,*也把这首诗题名为《劝学》诗。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其诗往往蕴含一些哲理,但他却能将这些哲理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不觉枯燥乏味,这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此诗勉励年轻人要爱惜时间,刻苦学*,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刻苦治学,有所作为。
古诗离思的朗读
离思的古诗朗读
朗读睹月思人的古诗
古诗静夜思的朗读
找古诗相思的朗读
朗读屈原的离骚古诗
古诗月夜思乡的朗读
月夜思乡的古诗朗读
相思的古诗朗读视频
方岳的春思朗读古诗视频
王维的相思古诗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相思
古诗静夜思的朗读停顿
古诗田园乐的朗读朗读
帆的朗读古诗
朗读月的古诗
朗读古诗水调歌头的思路
古诗鹤的朗读
假的古诗朗读
雪的古诗朗读
古诗蜂的朗读
风的古诗的朗读
好朗读的古诗
能朗读的古诗
瑶的古诗朗读
好的古诗朗读
古诗氓的朗读
古诗《婵》的朗读
蜂的古诗朗读
古诗《草》的朗读
形容筱寂的古诗
赞美藏族人的古诗
暗抛红豆的古诗
赞美科学家献身事业的古诗
松柏在古诗中的象征
犹中题辟的古诗题目
杜牧写的描写黄河的古诗
青松同一课文的古诗
带鳏字的古诗大全
描写朝颜的古诗
稚子弄冰古诗的段意
古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代文学家的古诗
来自鱼的古诗词
看似写人实则写情的古诗大全
理解古诗的方法微课视频
关于思乡乡愁的古诗
冰心的繁星160首古诗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诗人是谁
春夜喜雨古诗诵读的配乐
春天古诗的漫画
祝别人康复的古诗
孟郊的劝学古诗带拼音
秀竹的古诗
描写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古诗
带孥的古诗不及孥
有关于24节气中清明的古诗
搜集有关节气的所有古诗
带柳眉二字的古诗
作者刘湛秋的古诗
有趣的文人对联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