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的古诗讲解

关于无题的古诗讲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无题的古诗讲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无题的古诗讲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无题的古诗讲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20) 语录(1) 说说(1) 名言(693) 诗词(432) 祝福(1k+) 心语(91)

  • 山行古诗的意思全解(山行古诗全文讲解)

  •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的好节目,一经上线,立刻吸引了无数各年龄段的观众朋友。

    在曾经的一期节目中,著名画家康震用画笔现场描绘“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画面,画中远处有高山,*处有树木,还有一人坐在石块上,周围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在随风飘舞。

    知名教授孙绍振直接康震对诗句的理解有误,认为“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并非是坐着休息的意思,不能把如此美好的诗句理解成大白话,并指着康震的鼻子骂他“水*不行,误人子弟”。

    这期节目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些观众虽然不知道康震到底哪里画错了,但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既然已经被指着鼻子骂了,肯定是错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好多都是小朋友,将理解错的东西展示给小朋友,影响极坏,希望电视台规范节目内容,避免给小孩子一些错误的信息。

    也有些观众认为孙绍振教授无理取闹,为了炒作自己,表现自己的高深学问,踩着康震老师上位,完全不给对方一点点台阶下,要知道他的一言一行给康老师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估计康老师今后的人生都会因为这个污点羞耻地活着,康老师的所有威信也将被彻底埋葬,你让他的学生以后如何看他?

    这句诗来自杜牧的一首诗,名叫《山行》,全诗内容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意思就是说诗人在一个秋日,驾车去山中游玩,马车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上一直通往山顶,山中云雾缭绕的深处,仿佛有几户人家。作者停下马车来好好欣赏一下这里的美景吧,因为实在是太美了,特别是那被霜染过的枫叶,鲜红地胜过二月春花。

    好多成年人每当读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都会羞耻地笑出声来。“坐爱”这两个字,放在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下确实不够雅致,甚至有点污秽。那这句诗到底什么意思呢?

    记得我的小学老师这样教过我们,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字或词的词性往往会发生变化,如“坐”之一字,通常是作名词、动词、副词使用,这都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含义,但在“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它就变成了介词,解释为“因为”。因为喜欢这个枫林晚的环境,所以停车下来欣赏美景,这样解释这句诗也就通顺、符合逻辑了,所以主流观点都认为“坐”就是“因为”的意思。

    网友们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吗?你认为以上的解释对吗?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我们一同讨论。

    [阅读全文]...

2022-01-20 08:20:05
  • 无题古诗有哪些(8篇无题古诗词)

  • 在我国诗歌中,

    诗人常常以“无题”为题作诗篇。

    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

    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

    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无题诗有五言无题诗、七言无题诗等。

    古代无题诗代表人物是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读读李商隐

    最著名的八首《无题》诗,

    每一首都情意绵绵。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以“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

    《无题》

    唐·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是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这首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

    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无题》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

    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阅读全文]...

2022-06-04 19:31:12
  • 山行古诗讲解子衿103句

  • 经典
  • 山行古诗赏析

      山行

      〔清〕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①扑扑②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注释〕①舂(chōnɡ)锄:白鹭。②扑扑:鸟扑打翅膀之声。

      1.请对一、二句中的“劝”与“趁”进行赏析。(4分)

      2.有人说,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你是否同意并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分)“劝”字将布谷鸟人格(拟人)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趁”字将舂锄人格(拟人)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2分)。这两个词语紧扣春耕期间鸟类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描写春耕营造氛围(2分)。

      2.(4分)同意(1分)。开头两句用整饬而形象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第三句扣一“行”字,写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为结尾句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作铺垫。最后一句展现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有了呼应,诗人山行欣喜之情得以抒写(2分)。总之,末句卒章显志,是全诗主旨之所在(1分)。(如若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赏析: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是清朝散文家姚鼐所创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作者山行所见所闻,赞美和歌唱大自然与山乡农民和谐的景象。

      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现出来了。这时,诗人已经来到了山上。低头俯瞰,只见山下斜坡上面层层如梯的水田*整如镜,在阳光的反射下,带子似的一道道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放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巳开始播种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凸显,诗人山行之始就带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来就热爱自然,本来就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极为欣赏,当自然景物已经和人们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诗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和歌唱呢?

      该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构思巧妙,剪裁得体,卒章显“志”,语言清新雅丽,没有冗辞赘语。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阅读全文]...

2022-05-06 01:41:28
  • 咏风古诗意思讲解(王勃的古诗咏风赏析)

  • 公元650年,在绛州龙门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隋朝末年的大学问家、大教育家王通的家族里又诞生了一个男丁,取名为王勃,字子安。这个孩子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天赋。

    比如:王勃六岁时就会写文章,写的还不是流水账,而是论据充分,文辞优美的干货。

    到了九岁,王勃读隋唐儒家大师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居然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写了整整十卷长的《汉书指瑕》。

    等王勃长到十三岁,他已经制定好了职业规划,拿着自己文章和简历到处毛遂自荐。

    多少人在十四岁时还不敢拉女孩子的小手,而十四岁的王勃已经给当朝宰相刘祥道写信,谈论政治,针砭时弊。宰相看完信后都忍不住拍手赞叹,直呼” 神童”。

    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意思就是他轻松通过公*,被任命为从七品的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干部。

    要说明一下,这个“幽素科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一种,难度比不上考进士。

    古人20岁束发加冠,表示成年了,可以去求取功名了,而还是未成年人的王勃就已经遥遥领先,未冠而仕,成为了朝廷里年龄最小的官员。王勃在当时那可是相当的引人注目啊。

    在前面的文章中,华姐姐提到过唐朝的科举考试一要有才,二要人长的帅,三要有*举荐。如果朝中没人,即便考中进士,也会迟迟轮不到空缺。

    王勃能16岁就当官,这跟他出生名门世家是分不开的。比如他的爷爷王通是唐初多位开国功臣的老师;他父亲也在朝中做官;他的叔爷爷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勃,固然家庭环境很重要,但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勤奋努力。否则,世界上只是多一个纨绔子弟,璀璨的唐诗史上也不会有这么一颗耀眼的明星。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少年天才写的一首诗:

    (1)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

    (2)加:给予的意思。

    (3)林壑(hè):指有树林的山谷。

    (4)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5)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房屋。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吹响起一片松涛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关于五言律诗,详见第二篇:

    风本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在这首诗里,王勃把风拟人化,把它塑造成一个做好事不留名,急人所需的“有情人”。

    首句的“加”字,写出凉风吹走炎热,带来清爽,是风有意为之的举动,仿佛它通晓诗人的心思。

    第二、三句的“驱烟”、“卷雾”,把风的动态之美展现在读者眼前。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副动图:云雾缭绕的山谷,房舍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这时一阵凉风袭来,烟雾慢慢消散,山谷房舍逐渐明朗清晰。

    第四、五句则点睛抒情,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即风来去无踪影,举止有情义,不因人的高低贵贱而区别对待。

    第七八句继续深化赞美,写风的勤奋。日间带来清爽,夜里奏响大自然的乐曲。古诗*惯用响来反衬静,这一句也不例外,松涛声更是烘托出夜间山林的寂静。

    整首诗以风喻人,似乎是表明作者的志向:他希望像这秋日里的凉风一样,努力为世间苍生涤荡污秽,留下一片清明。

    可是,王勃虽少年成名,胸有大志,但做公务员之后,却是命运多劫难。

    当官不久,他就因写了一篇斗鸡的文章被开除出公务员队伍。无奈之下,他跑到四川去玩了三年。

    后来王勃又回到长安,在朋友的举荐下再次做了个小官,结果却成了*犯,被关进大牢。

    再后来呢,本该被砍头的他遇到唐高宗大赦天下,被放了出来。经历这种种磨难,王勃觉得做官与自己八字不合,再也无心于仕途,跑到越南去看望他的父亲。但天妒英才,在返途中王勃因溺水而亡,年仅26岁。

    后面华姐姐还会解析大才子王勃的几首诗,会比较详细的聊一聊王勃后半生的这些坎坷离奇的经历。

    [阅读全文]...

2022-03-15 05:59:49
  • 无题其二李商隐赏析及译文(李商隐的无题三首古诗)

  • 作者:张老师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

    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

    偷看吴王苑内花。

    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尤其是唐诗宋词,更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和结晶,甚至还有很多的抽象。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解唐诗宋词的时候,就要用到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才能正确读解这些古诗词,而不可以只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一味的把诗词中的词句往具体事物上去套,那就很难理解诗人真正的本意了。所以,在读解古诗词的时候,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和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缺一不可。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写的是在昨天晚上,星辰和夜风充满了画楼和桂堂的内外。

    如果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来看这两句诗,画楼和桂堂都是很高档的房子,星辰和夜风也是挺高雅的,这样的好东西组合在一起,表示昨天晚上的时候,诗人是过得很不错、很雅致的。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字面上看,表示诗人没有凤凰的翅膀,却能通过心灵有所领会。

    如果用归纳综合的思维模式,再结合前面两句,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诗人具有彩凤双飞翼的话,那就马上可以称心如意了。虽然诗人没有这个能力来达到称心如意,但却有了与别人心心相通的感觉,说明诗人在昨天晚上还是有所收获的。

    在这里,又引出了另外的人,就是能够与诗人心心相通的人。那么,这又是谁呢?跟诗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送钩和射覆,是古人聚会时的高雅游戏。再从春酒暖和蜡灯红来看,表示他们点着红蜡烛,边喝着美酒边做着很开心的游戏。

    我们再用归纳抽象的思维模式,把星辰、夜风、画楼、桂堂、送钩、射覆、红蜡、春酒综合起来看,表示诗人在昨天晚上参加的,是皇宫或者王府贵族组织的一次高雅活动,诗人对于这个活动,以及活动中诸多丰富多彩的节目,虽然还有一点小遗憾,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大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称心如意,但整体感觉还是很满意很开心的,而且还与别人心心相通了。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虽然昨天晚上的活动很雅致很热闹也很开心,但今天还得要按时去上班,还得继续在办公的地方走马灯式的处理公务。就好像现代人,昨天晚上刚参加过一个高档的酒会晚㝠,兴奋劲和满足感都还没有消去,第二天却仍旧乖乖的该干嘛还干嘛,该打卡上班的还打卡上班,该开门守店的还开门守店,这样的生活际遇,给心灵所造成的落差,多少还是有一点的。诗人似乎还在回味昨天晚上的活动,似乎还沉浸在高档雅致的情景中不愿意出来,第二天再去老单位上班的时候,觉得心里有点淡淡的失落。

    但诗人李商隐肯定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不可能会对这样一场活动而留恋,而且还要特意为参加活动而写诗。

    我们运用归纳抽象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能够让诗人觉得有必要写下这首诗的,只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和事。

    至于能与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是一个还是多个?是男是女?究竟是谁?在诗人的这首诗中,找不到更多信息,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似乎是个女子。好在诗人为了补充第一首诗的内容,又写了《无题•其二》,那我们就可以从第二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诗人曾经听说过,在仙境有个阊门,在阊门有一个名叫萼绿华的漂亮仙女,诗人也曾经想像过,在遥远的仙境中这位仙女的样子。

    诗人在这里说到了一位漂亮的仙女,我们结合第一首诗就可以知道,能与诗人心心相通的人,也许就是昨晚活动中的一位漂亮女子。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一夜,无疑是指昨天晚上。

    秦楼,根据百度百科介绍,是传说中秦穆公为女儿弄玉所建之楼,也就是萧史乘龙这个典故中的秦楼。一夜秦楼客,表示诗人只有一个夜晚的时间,来到了有美女的地方作客,而且还跟美女相处得不错。

    吴王苑内花六个字,很自然的会让人想起吴王夫差宫内的最漂亮的美女西施。

    偷看吴王苑内花,表示诗人看到了这场活动中最漂亮的女子,还偷偷的跟这名女子互有好感。

    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终于点出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原来诗人在昨天晚上的活动中,遇到了一名漂亮女子,而且还是最漂亮的美女,而且还跟这名美女互相很有好感,两个人都有了心灵相通的感觉,这让诗人非常的高兴。

    当然,事情的发展也仅限于互有好感而已,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活动结束之后,也许两个人就很难再见面了。但诗人的内心里,不免稍微有点想入非非,从“彩凤双飞翼”五个字来看,多少也包含一点比翼双飞的味道。但诗人也是理智的,不可能真去做出什么事情来,因为对于诗人来说,在等级森严的官场之外,还能够在这样豪华高雅的活动中,见到最漂亮的美女,还能够跟美女心心相通一下,毕竟是很兴慰很满足的事情,这也是点缀在生活中的一朵浪漫小浪花。

    于是,诗人写下了《无题•二首》的诗,其意义就跟现在有的人一样,在参加旅游活动时,总喜欢跟漂亮的女导游拍个合影,然后在朋友圈发一发,应该是差不多的。

    诗人在写作上,用了大量优美的词句,星辰、夜风、画楼、桂堂、彩凤、灵犀、送钩春酒暖、射覆蜡灯红、阊门萼绿华、秦楼苑内花,反复衬托了这次活动的豪华高雅,更衬托了这名美女的漂亮,而诗人能与这样漂亮的美女心有灵犀,这也够诗人兴慰满足了。

    由此看来,诗人李商隐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也难怪在另外几首诗中,当他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会如此的深切。

    [阅读全文]...

2022-06-27 16:11:03
  • 易经讲解:古代的祭祀

  • 古代
  • 易经讲解:古代的祭祀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经讲解:古代的祭祀,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我们刚才讲过,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天道左旋,这是顺的;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逆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宗教的仪式,也都是《易经》的道理。

      譬如佛教里头,和尚在念经,假设神位设在北面,和尚的位置应在西面。我们*过去礼貌也是一样,就像祭祖,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个人很小就代表出来祭祖,那个场面真把人吓死了!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穿着长袍马褂,好多人,好痛苦呀!一个台子又一个台子,再走两三步,中间又一个台子,再两三步路边又一个台子。上边都摆着祭品,人山人海站的很多。

      详细的情形时间久了,有些细节也记不清了。不过,就是现在祭孔,也没有真正懂得的。那个主祭者很难当,一边四个人,现在叫司仪,过去叫赞礼,共八个。

      开始时不是喊典礼开始、*就位,而是喊主事者各执其事,主祭者就位,像唱歌一样,拉着嗓子。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台,听赞礼的一叫,我头都晕了!像上了法场一样,步子都不敢走错

      。穿着长袍,一步一步走,然后跪在地上,而且还要用手把长袍拦一下,接着赞礼叫上——香。人家把香交给我,我就拜揖;再喊跪——我就跪下:拜——就要叩头,三跪九叩,这是初祭。然后再献这样、献那样,就位以前还要盥洗。旁边一个盆子盛了水,要擦手擦脸。

      每一个宗教都保持上古人类的'礼貌,但是我感到中华民族保持了全部,因为我参与过这种事。然后一阵子搞下来,汗流浃背,又紧张、又惶恐,生怕做错了被人家笑。

      礼献的时候先是初献,然后是正献,第一步一定要从右边出来,先站到右前方,再走到中间。像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祭孔的那些人,连长袍马褂都没穿好,不但礼服不晓得穿,那些衣服也做得不对,只好闭上眼睛装着看不见了。

      这种礼节,我认为很值得保留,至少要有这么个形象。

      每一个宗教我都研究过,大都如此。各类宗教的教宗、教主就位,他还是要右旋走,地道右旋。学了《易经》,你便知道它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了。

    [阅读全文]...

2022-03-16 10:04:18
  • 曹雪芹 红楼梦引子古诗词讲解

  • 红楼梦
  • 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注释:

      1、开辟鸿蒙,开天辟地以来。鸿蒙,传说*开天辟地前的浑沌状态。

      2、奈何天,无可奈何的日子。

      3、遣,排遣;愚,我;衷,内心深处的情怀。

      4、金,金钗雪里埋,指薛宝钗;玉带林中挂,玉,指林黛玉。和其他红楼梦中女性。

      赏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一开始便是情字何其重要,那鸿蒙便是情。

      演红楼梦也从这个,情字入手,更加证明“宿孽总因情”了。谁为情种?试问世间谁是痴情的。

      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

      人人都围这情字转,天、日、时中,去奈何,去伤怀,去寂寞,这都是傻人在试遣愚衷而已。这情本是虚幻的,是无常的,是空的。当成真去看去做,岂不是傻?岂不是愚?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金和玉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包括正、副、又副十二钗,甚至是整个贾府及与之相关的青春女性,但是从其特指意义上来说,却是指两对金玉,即宝钗、黛玉和湘云、妙玉,怀和悼的些微差别正说明了小说中,四人结局的差异,也就是宝钗、湘云健在,而黛玉、妙玉早亡。

    整理:zhl201608

    [阅读全文]...

2022-03-10 10:53:52
  • 课文木兰诗讲解

  • 课文
  • 课文木兰诗讲解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二是出色地运且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阅读全文]...

2022-07-06 19:23:50
  • 无题组诗

  • 无题组诗

      无从预知,

      蜻蜓振翅的次数与停留的时间。

      只在一片阴冷的背后,

      瞧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玩耍,

      和刺眼的阳光笼罩村子,

      苍茫又漂白的颜色。

      纵然有千般思绪,

      也连接不上一篇完整的故事;

      沉默的注视,

      一只幼小的洁白的蝴蝶,

      从远处荡来……

      *静的望着月下,

      夜空中的那阵星语。

      北风刮来,

      清醒的打了一个寒颤,

      听得几声犬吠,

      脑袋迷糊了:

      疑心这是一个寒意料峭的春光。

      但看不到柔嫩的幼草,

      却对稻茬起了疑问:

      这是些什么东西?

      如此的细密和整齐!

      洼田的青蛙跑到哪里?

      树上的叶子叫什么给悬了去?

      从遥远的.地方走来,

      在这个夜晚,

      吹着寒冷的夜风,

      在黑暗中冰冻着手脚,

      与寂寞向远处的灯火探询。

      多希望不要放弃,

      心中的那个梦想,

      那个坚强的希望的甜梦;

      在微弱的火光中,

      寻到它,拥抱它,

      当岁月留下了痕迹,

      就算是命运眷顾了我!

      很多时候,

      追寻着阳光,

      想在光明里找到温暖;

      但当阳光走过,

      北风又吹,

      阴暗中无处取暖,

      多留恋刚走去的阳光。

      就这样追寻着阳光,

      很多时候。

      我摸索着前行,

      越过你布下的荆棘,

      又淌过岁月的风霜,

      直到心中曾幻象的迷梦。

      太阳在那里,

    [阅读全文]...

2021-12-20 0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