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关于忆民俗端午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忆民俗端午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忆民俗端午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忆民俗端午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04) 语录(12) 说说(109) 名言(8) 诗词(1k+) 祝福(91) 心语(7)

  • 上巳节的民俗

  • 节日
  • 上巳节的民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上巳节的民俗,希望有所帮助!

      祓禊

      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以前是在水边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祭祀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畔浴

      畔浴(沐浴,上古人们去河边水边,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尤其露天温泉池)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羽觞

      羽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双耳酒杯,因其形状似鸟得名;还有一说称因觞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为“羽觞”。它的材质多种多样,有木质、玉质、陶质等。木质羽觞较为轻盈,其他材质的则需置于荷叶上,方能*稳地在水面“行走”。

      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郊外游春

      郊外游春(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泡温泉

      泡温泉(唐宋时期于郊外游春,然后于野外温泉祓禊)。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也叫临水浮卵(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曲水流觞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水一般则要弯曲才行)《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觞的风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边外,混合着自然的美景,魏晋以来由于文人文化的兴起,贵族多在优雅的庭院,庄严的宅院里,假亭山石,人工弯弯的'曲水。人们整齐的正座于草上*塌,好一点的摆上屏风,还有持扇的侍从,设有香炉等。喝水后还有写诗,应人相对。

      临水饮宴

      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它和曲水流觞都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则渐无闻。

      射雁司蚕

      上巳节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阅读全文]...

2022-04-14 19:51:21
  • 节日民俗诗句

  • 节日
  • 1、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2、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7、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1、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5、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6、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7、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9、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寒食》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43、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4、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5、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51、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阅读全文]...

2021-12-09 01:16:49
  • 节日民俗诗句

  • 节日
  • 节日民俗诗句

      1、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的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E《小重山·端午》

      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2、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7、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1、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5、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6、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7、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9、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寒食》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43、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4、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5、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阅读全文]...

2022-05-01 15:56:28
  • 民风民俗资料

  • 放假,节日
  • 民风民俗资料

      在民间存在着很多的民风民俗资,仍在沿袭。下面为各位整理了民风民俗资料,欢迎阅览!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俗。

      结婚*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阅读全文]...

2022-02-07 18:16:57
  • 端午节古诗

  • 端午节,文学
  • 端午节古诗

      导语: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的传统文化活动。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端午节古诗,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朝代:宋代

      作者: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译文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注释

      ①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②节序:节令。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岁月之意。

      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端午日赐衣》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的恩情。

    [阅读全文]...

2022-03-21 16:40:24
  • 民俗风俗接春

  • 民俗风俗接春

      立春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立春这天,普天同庆,接春的各种仪式比欢度新春佳节还要隆重。 民间流传着接春或接春牛的风俗。 在那经济不发达的远古时代,牛是人类最好的劳动力。接春的人家如果家境好一点,会挂上一挂花炮,隆重地把春牛接回家,然后给送春的人一个红包。如果家境差一点的,接春的人家简单地付给送春人五分钱或者一角钱,那送春人也不介意,仍会道一声:春来了!

      各地*俗

      闽西三明市客家的拜春神*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三明境内各地均有历史悠久的“接春”*俗,如永安的“插春柴”、“竖春树”,沙县的“插春幡”,泰宁的“砍春柴”等形式,其用意都是祈丰年。共同的接春*俗是“打春牛”、“鞭春牛”、“送春牛”,由县官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郊外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田,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该县百姓早做春耕准备。民间艺人则三五一伙、八九一群地吹着唢呐,拉着丝弦,走家串巷,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对泥塑牛,或送上一张写着“捷报春魁”的红纸,预告春耕开始,并向主人表示节日祝福。也有人沿袭古规,在这个时候进香后,于每根屋柱上用斧头或镰刀鼓几下,边鼓边说道:“立春之日鼓几下,一年到头不用怕;合家老少皆*安,财源广进滚滚来!”

      永安客家年年交春之际,都要在家门前遍插“春柴”、竖立“春树”以迎接春神到来。永安克家妹则准备好红萝卜、白萝卜、芹菜和油炸豆腐条炒食或凉拌,名之曰“嗑春菜”。而交春时刻,家家设香案、陈果品,用红纸书写“万象回春”、“春随福至”之类的条幅压在香炉下,焚香点烛,鸣炮礼拜。

      所谓“春幡”,就是长长的竹竿上高挂着的长条形旗帜。上古之时,春幡单纯用青色。后来虽然五颜六色,但绝不用黑色和白色。春幡猎猎,和风徐徐,拜祭春神句芒的人群络绎不绝、喜形于色,这就是沙县客家传统接春*俗的特色。

      “竖春幡”风俗已实在罕见,但在宋代却连边鄙的海南也随处可见。苏轼《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写的是儋州(今海南省)“鞭牛掷豆”的'迎春传统风俗。这种古老的劝农的风俗《儋县志》有详细的记载:“立春之日,长官迎春,坊里各铺,行装办杂剧,城厢内外,男妇各携负**女竞看,以豆谷洒土牛。”“立春日,有司迎勾芒、土牛。勾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及鞭春,厢民分左右推仆以占凶吉。”其实这种风俗在《隋书·礼仪志》早有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于门外,以示兆民。”

      春花接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在将乐人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城乡各地的接春风俗,寓意深刻,颇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对联,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阅读全文]...

2022-04-05 18:45:59
  • 山西民俗特色

  • 修养
  • 山西民俗特色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山西民俗特色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独特的岁时节令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节令民俗。在山西的岁时节令民俗中,有些节庆活动是山西特有,在国内独一无二。

      添仓节,每年农历正月廿五,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这个节日放在正月廿五,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添添东西,是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寄托了人们希望当年有个好收成的意思。到了添仓节这一天,山西民俗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甚至一些上了年纪的城市居民,还*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回家过寿。女婿决定趁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在山西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

      古朴的民宅民居

      山西窑洞种类很多,有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有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有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后来,有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山区、*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一般的窑洞,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地上盖的窑洞房。

      *陆县农家的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正是这种居住、生活方式,才使整个村子形成“远看见树不见村,临*闻声不见人”的人间奇境。

      热闹的庙会社火

      庙会之于山西人,往往如同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醋。人们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走进新时代,新型庙会脱颖而出,让百姓在老口味的基础上,又享受到了新的内容,那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美妙感觉。

      太原动物园庙会,正月初一开始,既有舞龙、背棍的欢腾,名特小吃的飘香,戏曲锣鼓的喧闹等传统喜庆热闹气氛,又有冰雕、动漫等现代时尚新颖气息,品美味,观美景,浓浓的年味让人们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25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

      在乡宁县,一年一度地把农历的四月初八定为“油糕会”。这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

      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农历的三月十八,庙会会期为5天。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这个时候,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置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农历三月十八的定期庙会。

      芮城县,历史上曾经是战国时期的古魏国所在地。唐代时,这里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

    [阅读全文]...

2021-12-02 03:06:00
  • 独特的山西民俗

  • 修养
  • 独特的山西民俗

      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地带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的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使这片大地上的民俗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特的山西民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独特的岁时节令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节令民俗。在山西的岁时节令民俗中,有些节庆活动是山西特有,在国内独一无二。

      添仓节,每年农历正月廿五,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这个节日放在正月廿五,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添添东西,是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寄托了人们希望当年有个好收成的意思。到了添仓节这一天,山西民俗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甚至一些上了年纪的城市居民,还*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回家过寿。女婿决定趁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在山西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

      古朴的民宅民居

      山西窑洞种类很多,有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有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有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后来,有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山区、*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一般的窑洞,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地上盖的窑洞房。

      *陆县农家的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正是这种居住、生活方式,才使整个村子形成“远看见树不见村,临*闻声不见人”的人间奇境。

      热闹的庙会社火

      庙会之于山西人,往往如同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醋。人们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走进新时代,新型庙会脱颖而出,让百姓在老口味的基础上,又享受到了新的内容,那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美妙感觉。

      太原动物园庙会,正月初一开始,既有舞龙、背棍的欢腾,名特小吃的飘香,戏曲锣鼓的喧闹等传统喜庆热闹气氛,又有冰雕、动漫等现代时尚新颖气息,品美味,观美景,浓浓的年味让人们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25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

      在乡宁县,一年一度地把农历的四月初八定为“油糕会”。这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

      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农历的三月十八,庙会会期为5天。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这个时候,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置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农历三月十八的定期庙会。

      芮城县,历史上曾经是战国时期的古魏国所在地。唐代时,这里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

    [阅读全文]...

2022-06-21 10:42:53
  • 端午节古诗

  • 端午节
  • 端午节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2、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3、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5、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6、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7、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8、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10、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11、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12、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13、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6、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

      17、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8、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9、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2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2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2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2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24、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

      25、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27、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28、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9、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30、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31、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32、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33、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4、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35、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36、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37、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38、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3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40、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41、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42、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43、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44、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45、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46、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47、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48、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49、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阅读全文]...

2022-06-25 02:59:10
  • 关于端午的古诗

  • 端午
  • 关于端午的古诗

      浣江五月*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殷尧潘《端午日》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苏轼《屈原塔》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殷尧藩《七律·端午》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李静山《节令门·端阳》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南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唐·李隆基《端午》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阅读全文]...

2022-04-06 19:08:31
当前热门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 句子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 语录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 说说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 名言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 诗词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 祝福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