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关于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0) 语录(5) 说说(6) 名言(2) 诗词(708) 祝福(1k+) 心语(87)

  • 篆书是哪个朝代的

  • 语文
  • 篆书是哪个朝代的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篆书是哪个朝代的?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篆书出现的朝代

      小篆也称“秦篆”,是从秦朝开始出现的,也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篆书流变

      周代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但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先生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篆书类别

      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变体,极为繁琐。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的古代体之一。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

      (籀书)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小篆的地位

      把殷周以来的大篆,简约、整改、统一为小篆,是对自文字产生以后变化发展的一个总结,进一步为*汉字的方块状字形定下了基调,是对*汉字和书法艺术发展的杰出贡献,李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

      李斯,河南上蔡人。他不仅是秦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记载:“周之季世,分为七国,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并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书体乃定于一。”明确的指出了李斯为统一*文字书体所做的贡献。

      秦始皇到山东、浙江等地巡游,立石刻铭,歌功颂德,留下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等,据传皆为李斯所作。是标准的小篆样板。

    [阅读全文]...

2022-02-15 00:15:45
  • 李白黄鹤楼古诗

  • 李白
  • 李白黄鹤楼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黄鹤楼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作品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李白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李白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李白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李白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阅读全文]...

2022-02-21 00:36:50
  •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 经典
  •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经典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阅读全文]...

2022-02-03 01:41:07
  • 李白的黄鹤楼古诗诗意(黄鹤楼原文赏析及解释)

  • 李白,诗意,解释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说起关于黄鹤楼的古诗词,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崔颢的这首千古名篇《黄鹤楼》。《沧浪诗话》曾经评价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连李白读过此诗都自叹不如,无奈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悻悻而去,自此从不题诗黄鹤楼。

    回思我们读过的李白诗作,确实全无黄鹤楼之作,唯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了黄鹤楼之名,也不过是借了地点的送别诗,而非专为登楼所赋;还有一首《鹦鹉洲》专赋长江鹦鹉洲而避开黄鹤楼。两首诗严格而言都算不得黄鹤楼诗。除此之外,难道李白真的没为黄鹤楼写过诗吗?

    狗子为求证此问,特意翻阅资料,在《全唐诗》中找到了李白唯一一首黄鹤楼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这首诗读来逸兴遄飞,豪情狂放,酣畅无比,但却如此冷门,着实令人费解。且欣赏李白的这首黄鹤楼之作: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据野史笔记所传,李白初次登临黄鹤楼时豪情万丈,正欲作诗以赋,恰好看到壁上崔颢所题的《黄鹤楼》。李白诗情顿收,为之折服,随口叹吟四句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本有一腔“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豪情诗意,但却被“崔颢题诗”生生止住,以至于“眼前有景道不得”!更是叹服崔颢之诗既在其前又在其上。而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便应是此事之后所作,从这首诗题目可知是一位“丁十八”的人作诗讥笑李白,李白醉后答诗。

    诗意大约是捶碎黄鹤楼,黄鹤仙人无处可依,跑到玉帝面前告状,玉帝却把黄鹤流放江南。而此地太守在重建黄鹤楼。整州人都笑话李白为口出狂言“一拳捶碎黄鹤楼”的狂客,连丁十八也作诗讥讽,班门弄斧,扰人酒兴。并自称笔下生花,妙笔绕云自飞,待明日酒醒,佳诗自成,再与好友去游览胜地,领略春晖!

    整首诗想象奇特浪漫,风格奔放狂荡,酣畅淋漓,读之令人大呼痛快!虽不如崔颢《黄鹤楼》境界格调之高,但这般狂态却也令人读来痛快无比!但后世文人却质疑这首诗并非李白所作,而是唐末无名文人伪作!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明代以渊博著称的大才子杨慎,杨慎首先否定了“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为李白所作之说,并认为这几句打油诗是几个禅僧在黄鹤楼戏作的联句偈语。既然“捶碎黄鹤楼”是伪作,那么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更是无根之萍的伪作附和了。

    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诗家学者的认同,但也有人认为杨慎所说为妄论!据诗家考证,李白诗集中虽无“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之句,但有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有句曰:“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可见“捶碎黄鹤楼”还是有根有据的。

    至于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不见于李白诗集,仅记载于宋代以后的文人笔记之中。是否确为李白所作,至今都众说纷纭,成为一个千古谜团!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20:12
  • 黄鹤楼古诗词李白

  • 李白,写景
  •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江夏送友人

    唐代: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4、望黄鹤楼

    唐代: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5、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代: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阅读全文]...

2022-02-11 22:27:30
  • 黄鹤楼诗句李白 描写黄鹤楼的经典著名诗句古诗 黄鹤楼有关的

  • 李白,经典,著名
  • 《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江夏送友人【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黄鹤楼》【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宋·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浣溪沙

    黄鹤楼前识楚卿。

    彩云重叠拥娉婷。

    *间谈笑觉风生。

    标格胜如张好好,

    情怀浓似薛琼琼。

    半帘花月听弹筝。

    客谈荆渚五昌慨然有作

    去岁出蜀初东游,

    峨舸大艑下荆州。

    便风转头五百里,

    吟啸已在黄鹤楼。

    戏拈铁笛吹出塞,

    水涌月落鱼龙愁。

    明朝喧传古仙过,

    碧玉带束黄絁裘。

    岂知一官自桎梏,

    簿书期会无时休。

    丰城宝剑已化久,

    我自吐气冲斗牛

    《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阅读全文]...

2022-07-16 06:13:37
  •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 读书
  •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陆九渊的读书古诗,一起来看一下吧。

      【注释】

      (1)慌忙:匆匆忙忙,急于求成。

      (2)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

      (3)权:暂且。

      (4)切身:对己有关系之处。

      【译文】

      读书最忌讳的是急于求成,若能细细加以琢磨,必有无穷的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暂且放在一边,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却要抓紧思考。

      【赏析】

      陆九渊这位“心学”的创始人,这位开宗立派的哲学大师,不必说是一位读书的绝顶高手吧;对读书的认识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他是怎样看待读书的?这首题为《读书》的绝句,应该表现了他对读书的最基本的看法。的确,我觉得他道出了读书方法的奥妙之处。

      他首先说,读书的最大的忌讳(切戒)是慌忙。读书最怕的不是读书多少,懂不懂,深不深,勤不勤,而是说不能慌忙,他这句话就不是从结果上(多少、懂、深度)说的,也不是从意志上(勤奋)说的,而是从方法和*惯上说的。我猜想陆九渊这位“象山书院”的老师,对他的学生一定多方启发,来提高读书效果——如多读,苦读,深思等等——但最后,他发现,他的学生的学*障碍首先是一种*惯,是一种心理状态——慌忙。

      慌忙是一种心理忙乱无序的状态,是心灵不能把握自己心智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杂念,就像镜子上的污点。镜子有污点不能准确地映照事物,心灵的镜子上有杂念的污点也是不能领略书中意味的。我猜想,他一定发现自己的学生中不少人正在“慌忙”地读书:他们也许因功名而慌忙,也许因懒惰或者懒散需要应付而慌忙,也许因急于读懂书的意思而慌忙……不管是那种原因,这种慌忙都是读书的大障碍。就像镜子上的污点不管是黑色、红色、白色,也不管是泥水、墨水、油漆,只要有,就难以照清本像一样;不管是什么慌忙,只要有,就难以准确的读懂读透文章。

      戒掉慌忙得到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心静、从容吧。这里,陆夫子是在告诫学子要心静地读书,从容地读书吧。镜子擦干净了才能照面容,心灵*静了才能读书,这大概是老夫子教给学子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备功夫吧。

      如果说心静和从容是读书的第一步,那么,涵泳的功夫就是第二步。读书最关键的是深入领会。深入领会读书才可能有趣味(兴味)。好书,好文章的'意味都是深远的,但必须要用心领会才能懂得和欣赏的。文章中的画面,能够历历在目吗?文章中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吗?文章的意趣,能够洞若观火吗?还有结构的呼应识别,内容的铺垫映衬理解,语音的节奏吟味,这些,都需要反复领会才能得到的。

      我猜想,老夫子深刻的认识到,读书决不仅是识字过程,也决不仅是了解情节过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和作者的沟通,需要对意旨的理解,需要对美感的玩味……他肯定也体察到,一个好的读者也是不容易的,他几乎就是画家、演员和作曲家的综合——要像画家一样清晰地勾勒语言画面,要像演员一样细腻体会语言情感,要像作者本人一样了解文章的语言信道,来龙去脉,像作曲家一样,把语言的快慢轻重感动分辨出来。当读者把这些复杂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方法“读”来完成,“读”就不简单了。“读”就要“涵泳”了。

      “涵泳”地读书,老夫子并不认为是苦差事,而应该是美差呀!这样地读书趣味也是多多的呀!因为,这样读书,书就不是简单的文字了,就有了生命,有了情趣,有了美。且不说其它,仅从“美”上说:有情节美,画面美,情感美,人格美,节奏美,还有各种语言美感趣味,如清新,慷慨,悲壮,雄辉,朴实,冷峭……人们说,一芥一世界,一篇好文章应该常常就是一个优美的复杂的世界,可以百看不厌,常读常新。我猜想,老夫子一定深深地体会到,书中有数不清的层面,有数不清的内涵。当读书的人把这些滋味体会出来,怎幺会不觉得新奇,怎幺会不觉得趣味悠长呢!

      老夫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又被人们忽略的读书方法,用心涵泳!读书其实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人们往往把它化为了简单劳动。读书本来是畅游浩瀚深邃的海洋,而人们往往只是在海滩边洗澡。所以老夫子告诫他的学生,“涵泳工夫兴味长”啊。

      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老夫子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四句诗,言短意长,皆是深知读书三昧的智者之言。颜真卿的《劝学》道出了读书的毅力,这首诗,则道出了读书的智能。

      这已经过去*千年了,老夫子所洞察的读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到现在人们(包括我自己)何尝解决;读书慌忙,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读书,还是屡见不鲜。也许,这是这首诗长期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吧。

      陆夫子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他的《读书》诗,充满了智能。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明代发展其学说,成为*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代*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阅读全文]...

2022-02-15 20:13:38
  • 张九龄感遇其二赏析(感遇其二古诗唐张九龄赏析)

  • 读散文、小说,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纵深探索;读诗词歌赋,是在诗人创造的意象里,对其生命做一次访问。这访问是驰骋想象链接八荒地拜谒,亦或是游走于红尘往事之旅的一次灵魂升华。拜读唐.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在诗人营造的丰满诗意中,感受着诗人的仕途坎坷,也体感着诗人对于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的孜孜以求。

    730年,张九龄再次*进京,接玄宗亲授中书令(宰相)之职。那时的唐朝正是开元盛世,安禄山表面奉迎,暗中却图谋不轨。张九龄看出了安禄山深藏祸心,曾上奏玄宗说:安禄山面有反相,请求皇上除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谏言,放了安禄山一条生路,安回到藩地,便开始暗渡陈仓。开元晚期,玄宗被盛世繁华所迷惑,且沉迷酒色,喜听阿谀奉承之言,慢慢地对直言谏上的张九龄有所怠慢。李林甫一伙,见玄宗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渐渐疏远。便趁势极尽谗言,鼓动玄宗罢免了张九龄。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他每读韩非《孤愤》,便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高雅美丽,“桂华”幽香淡远,深受人们喜爱,是植物中美好的象征。诗人以兰叶葳蕤,桂华皎洁,借物起兴,抒发孤芳自赏,气节高雅,而不求他人知的情感。其“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承接上两句,指出“兰”“桂”这种美好的植物,无论春或秋,都能够欣欣向荣,那是出于本真与自然,是自我的一种修为,借以赞美其不假外求,更不求人知的高洁品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谁知林栖者”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者。隐者闻到了兰桂之芳香,因而爱慕之,“坐”而“相悦”。诗,从无人到有人的突转,诗情也波澜迭起。“闻风”二字出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诗人化用这一典故,使诗意含蓄委婉、情意深厚。“林栖者”“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如若有知,应该很乐意接受隐者折花欣赏了!然而,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本性使然,并非为了博得隐者(或任何人)的折取欣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林栖者——隐者)”,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之风范,是做人的本分。诗人借写兰桂,来抒发自己虽然遭遇谗言被贬,却依然保持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

    荆州是屈原的故乡,屈原借《橘颂》赞美橘树不仅外形漂亮,且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它天生不可移植,只生长在南国,这是坚贞和忠诚的象征,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操守坚定,公正无私。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以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想起屈原的《橘颂》,张九龄在《感遇》其二中写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在此,诗人以物喻人,或许自己正是那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本性耐寒,即使历经冬季寒风,也改变不了枝叶繁茂的本色。在此,诗人依然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朝廷。然而,尽管自己不畏岁寒,怎奈路途阻隔,奸臣当道,故无可奈何啊!最后,诗人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以“桃李”被宠溺,“丹橘”被冷遇,而自比。进而为丹橘打抱不*。

    《感遇十二首》多以芳草美人为意象,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不会因为无人赏识而失去高雅名节之品行,风度与风骨。“感遇”其一、其二,被列为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其影响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于荆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玄宗对张九龄的才干风度是欣赏和怀念的,若没有李林甫谗言诋毁,兴许就不会有被贬荆州之事,《感遇十二首》,也许就不会诞生。因之,逆境出诗人,悲愤出诗人,几乎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张九龄五言古诗,除六朝绮靡诗风,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托深远。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诗人是带着*前进的行者,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意志,砥砺节操;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高雅品质。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阅读全文]...

2022-03-08 11:44:25
  • 描写鹤的古诗

  • 写景
  • 1、宪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二首

    唐:吴融

    鸿在冥冥已自由,紫芝峰下更高秋。

    抛来簪绂都如梦,泥著杯香不为愁。

    晚树拂檐风脱翠,夜滩当户月和流。

    自嗟不得从公去,共上仙家十二楼。

    瘦如仙鹤爽风篁,外却尘嚣兴绪长。

    偶坐几回沈皓月,闲吟是处到残阳。

    门前立使修书懒,花下留宾压酒忙。

    目断琼林攀不得,一重丹水抵三湘。

    2、鹤鸣峰

    宋:钱闻诗

    一峰崷崒插长空,云树烟萝气蔚葱。

    洞府幽深无鸟雀,只闻仙鹤唳松风。

    3、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唐:杜甫

    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

    矫然江海思,复与云路永。寂寞想土阶,未遑等箕颍。

    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碣石岁峥嵘,天地日蛙黾。

    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骨惊畏曩哲,鬒变负人境。

    虽蒙换蝉冠,右地恧多幸。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

    紫绶映暮年,荆州谢所领。庾公兴不浅,黄霸镇每静。

    宾客引调同,讽咏在务屏。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

    一阳发阴管,淑气含公鼎。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

    散帙起翠螭,倚薄巫庐并。绮丽玄晖拥,笺诔任昉骋。

    自我一家则,未缺只字警。千秋沧海南,名系朱鸟影。

    归老守故林,恋阙悄延颈。波涛良史笔,芜绝大庾岭。

    向时礼数隔,制作难上请。再读徐孺碑,犹思理烟艇。

    4、游仙四首

    宋:曹勋

    天河水冷烟波渺,流水无声银浪小。

    白榆历历央瑶沙,白露凄清下云表。

    扶疎丹桂落红英,片片红霞散瑶草。

    月中桂子空传名,散在人间无处讨。

    仙翁呼童收紫芝,紫芝肥嫩光离离。

    遗英残萼坠无数,仙鹤饮啄时鸣飞。

    仙人种玉耕云隈,倚云横笛学凤吹。

    须臾羲御崦嵫没,相呼拍手骑龙归。

    5、寻苏云卿隐处

    宋:陈杰

    书幣保因识灌园,等閒夜度北山云。

    明朝难觅苏仙鹤,邻舍空余孺子坟。

    不世大功关气数,故人高义足知闻。

    看来只是谈恢复,已隐无堪佐万分。

    6、过*心斋道士墓

    明:沈周

    丘墟寂寂临川上,桑海茫茫感蜕余。

    旧用枣盘灵霹雳,新来剑地入耰锄。

    羽人欲化枫株老,仙鹤无言石表虚。

    我愿追求金薤藁,碧苔狼籍漫虫书。

    7、寄华州李中丞

    [阅读全文]...

2022-07-05 03:04:12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句子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语录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说说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名言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诗词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祝福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