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关于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0) 语录(5) 说说(6) 名言(2) 诗词(708) 祝福(1k+) 心语(87)

  • 篆书是哪个朝代的

  • 语文
  • 篆书是哪个朝代的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篆书是哪个朝代的?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篆书出现的朝代

      小篆也称“秦篆”,是从秦朝开始出现的,也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篆书流变

      周代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但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先生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篆书类别

      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变体,极为繁琐。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的古代体之一。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

      (籀书)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小篆的地位

      把殷周以来的大篆,简约、整改、统一为小篆,是对自文字产生以后变化发展的一个总结,进一步为*汉字的方块状字形定下了基调,是对*汉字和书法艺术发展的杰出贡献,李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

      李斯,河南上蔡人。他不仅是秦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记载:“周之季世,分为七国,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并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书体乃定于一。”明确的指出了李斯为统一*文字书体所做的贡献。

      秦始皇到山东、浙江等地巡游,立石刻铭,歌功颂德,留下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等,据传皆为李斯所作。是标准的小篆样板。

    [阅读全文]...

2022-02-15 00:15:45
  • 李白黄鹤楼古诗

  • 李白
  • 李白黄鹤楼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黄鹤楼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作品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李白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李白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李白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李白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阅读全文]...

2022-02-21 00:36:50
  •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 经典
  •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经典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阅读全文]...

2022-02-03 01:41:07
  •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 李白,文学
  •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释】

      ①江夏,唐时郡名,即鄂州也,属江南西道。

      ②宋玉《讽赋》:“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③杨齐贤曰:黄鹤楼,在鄂州。《国经》云:“费文祎得仙,驾黄鹤憩此。”

      ④鲍照《舞鹤赋》:“振玉羽而临霞。”

      【译文】

      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

      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写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阅读全文]...

2022-04-17 22:07:32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张九龄古诗句大全摘抄

  • 诗人
  •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的诗全集代表作品:

    《咏燕》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望月怀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感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

    《归燕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翻译】

    海燕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感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答陆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翻译】

    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春天已经来临,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感遇·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照镜见白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翻译】

    [阅读全文]...

2022-05-05 15:01:02
  • 黄鹤楼诗句李白 描写黄鹤楼的经典著名诗句古诗 黄鹤楼有关的

  • 李白,经典,著名
  • 《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江夏送友人【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黄鹤楼》【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宋·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浣溪沙

    黄鹤楼前识楚卿。

    彩云重叠拥娉婷。

    *间谈笑觉风生。

    标格胜如张好好,

    情怀浓似薛琼琼。

    半帘花月听弹筝。

    客谈荆渚五昌慨然有作

    去岁出蜀初东游,

    峨舸大艑下荆州。

    便风转头五百里,

    吟啸已在黄鹤楼。

    戏拈铁笛吹出塞,

    水涌月落鱼龙愁。

    明朝喧传古仙过,

    碧玉带束黄絁裘。

    岂知一官自桎梏,

    簿书期会无时休。

    丰城宝剑已化久,

    我自吐气冲斗牛

    《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阅读全文]...

2022-07-16 06:13:37
  • 《黄鹤楼》古诗

  • 《黄鹤楼》古诗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这一古诗,大家不妨作出自己的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古诗相关内容,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阅读全文]...

2021-12-18 01:05:52
  • 黄鹤楼的古诗

  • 黄鹤楼的古诗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鹤楼的古诗,欢迎阅读。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hào)(约704—约754),汉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可能有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达到李白、杜甫的那种境界,而在诗歌界具有此种内功的诗人,以序还应有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还可以加上元好问。所谓功夫在诗外,此为又一解。这种分析和理解贴不贴切、合不合理,还要靠读者自己的思索和领悟,就不再多絮叨了。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阅读全文]...

2021-12-04 05:23:56
  • 黄鹤楼诗句李白 描写黄鹤楼的经典著名诗句古诗 黄鹤楼有关的

  • 经典,李白,著名
  •   《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江夏送友人【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黄鹤楼》【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宋·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浣溪沙

      黄鹤楼前识楚卿。

      彩云重叠拥娉婷。

      *间谈笑觉风生。

      标格胜如张好好,

      情怀浓似薛琼琼。

      半帘花月听弹筝。

      客谈荆渚五昌慨然有作

      去岁出蜀初东游,

      峨舸大艑下荆州。

      便风转头五百里,

      吟啸已在黄鹤楼。

      戏拈铁笛吹出塞,

      水涌月落鱼龙愁。

      明朝喧传古仙过,

      碧玉带束黄絁裘。

      岂知一官自桎梏,

      簿书期会无时休。

      丰城宝剑已化久,

      我自吐气冲斗牛

      《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阅读全文]...

2021-12-03 18:50:21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句子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语录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说说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名言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诗词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祝福
篆书李九龄的鹤古诗 - 心语